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人民币成为东亚区域锚货币的潜力分析

发布时间:2016-04-27 23:26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997年亚洲国家的金融危机和2007 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使得东亚各国政府意识到单一锚定美元汇率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急切需要汇率合作机制以防范汇率变动的风险,以维持东亚地区经济金融的稳步增长。但是由于东亚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存在着很大的不一致性,目前东亚各国还不能像欧元区一样形成货币联盟,实行统一的货币制度,现阶段实行区域锚货币制度,由单一钉住美元转变为钉住一篮子货币。锚货币的选择问题是东亚国家货币合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国际货币美元、欧元和英镑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日元和人民币是区域内的两大主要货币,随着日本经济增长的疲软,日元不足以承担主导锚货币的大任,而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有限,目前也无法充当主要锚货币,然而,相比于日本经济的疲软,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国内金融环境的不断优化,人民币有与日元一争高下的潜力。

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这一加快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美国经济增长缺乏动力,美联储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美元的投放力度,导致市场上的美元泛滥,其他国家对美元保持稳定的信心在下滑,美元在东亚的地位有所降低;另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国作为亚洲大国实力的暴涨,与东亚其他国家经贸往来日益紧密,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金额不断增加,人民币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人民币在周边区域逐步形成区域化优势,并且人民币币值稳步升值,在东亚区域具有稳定其他国家货币汇率的作用。人民币具有成为东亚区域锚货币的潜力,鉴于东亚各经济体处于货币合作的初级阶段,单一钉住美元或过多依赖美元的不可持续性,研究人民币充当东亚区域锚货币的潜力,通过改变现阶段人民币充当区域锚货币的不足之处,使人民币逐步成为东亚区域的锚货币,一方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奠定我国亚洲大国的地位,另一方面实现成员国对内和对外货币汇率稳定的目标,同时促使区域成员国的货币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进一步提升。

........................


1.2 文献综述

1.2.1 东亚货币合作

对于东亚国家货币合作问题的研究,大多数国内外研究者是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来探讨东亚区域各国实践货币合作的可行性。最优货币区(OptimumCurrency Area OCA)理论由 Mundell(1961)提出,此后,国内外很多研究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最优货币区理论,使之更适合经济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欧元区的建立充分证明了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有效性和可实践性,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指导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深入发展。

在国外,Eichengreen and Bayoumi(1997)应用 OCA 指数法分解出影响东亚国家货币汇率变动的因素,总结出东亚国家可以形成最优货币区,对各国经济货币政策进行区域协调。Mauro and Bayoumi(1999)通过研究得出从劳动力市场的调整速度和灵活程度方面来看,东亚区域进行货币合作是完全可行的。Hong(1999)以香港特区和中国大陆为研究对象,认为香港特区和中国大陆不满足形成最优货币区的条件,如果日本和美国加入,则香港特区、中国大陆、日本和美国可以构成一个最优货币区。Takagi and Kawai(2000)比较了东亚区域和欧盟区域的经济开放水平,得出东亚区域具备了货币合作的可行性。Goto(2002)通过分析东亚区域的贸易依存度和平均贸易密度指数,得出区域国家贸易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贸易密度也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表明东亚区域可以形成货币合作同盟。Kawasaki (2012)采用非线性计量模型,研究东盟 5 国、中国、韩国和日本能否进行货币合作,结果显示这些国家可以组建最优货币区。Lbrahim(2008)、Hsu(2009)、Quah(2009)和 Rannou (2011)等很多的国外研究者采用不同的指标和方法,探讨东亚区域能否构建一个最优货币区,得出的结果都认为东亚区域可以组建货币合作同盟。

另一方面,Holloway(1990)通过研究东亚区域要素市场的流动性,认为目前阶段东亚区域无法进行货币合作。Nguyen(2007)采用同质化的模糊聚类法进行分析,得出东亚各国目前趋同化程度不高,难以构建货币合作同盟。Willett etal(2010)认为仅仅采用几个参考指标就判断东亚区域可以建立共同的货币同盟的分析不是那么可信,另外内生性理论在促使东亚区域构建最优货币区方面也不是那么有效。

.........................


第 2 章 理论基础


本章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说明,,然后概述最优货币区理论,最优货币区理论是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基础,只有在最优货币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东亚区域汇率合作才有意义。对于东亚区域锚货币的选择问题,人民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具有潜力成为东亚区域的锚货币,因而有必要对锚货币选择的相关理论进行探讨。


2.1 相关概念说明

2.1.1 东亚

从地理范围的角度来看,东亚是指亚洲的东部,主要包括中国、蒙古、朝鲜和日本五个国家。随着东盟国家和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和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东亚的范畴逐渐扩大,东亚区域也就不局限于亚洲东部的五个国家,包含东北亚和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蒙古和朝鲜经济过于封闭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一般的文献研究不包含这两个国家,香港是继纽约和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在东亚地区具有特殊的地位,同时台湾地区也具有重要地位,因而本文研究的东亚地区包括东盟 10 国(新加坡、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文莱、缅甸、柬埔寨和老挝)、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

2.1.2 锚货币和锚货币效应

锚货币是指一国所锚定的货币,可以是某种货币,也可以是一些货币。锚货币汇率本身比较稳定,其他国家汇率以锚货币汇率为基准进行波动,以保持汇率的稳定。一般,锚货币可以划分为隐性锚货币和显性锚货币,隐性锚货币一般是指未经官方表态自发锚定的货币,是国际货币竞争的结果,而显性锚货币则是指经官方宣布锚定的货币,在隐性锚货币的基础上结合官方政策的产物。东亚区域的汇率合作,一般是指东亚各经济体货币汇率以锚货币为基础,保持固定的汇兑比例,建立固定汇率体系,以稳定汇率和规避汇率波动风险,东亚汇率合作的更高层次是效仿欧盟形成单一货币区。文中的锚货币效应是指一国货币作为锚货币对锚定该货币国家汇率的作用,即锚货币汇率变动对一国汇率变动的影响程度,也可以看成是一国货币锚定锚货币的程度。

......................


2.2 最优货币区理论

2.2.1 早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

20 世纪 60 年代 Mundell 在“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的概念,他认为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的问题主要在于应用范围,而与孰优孰劣无关。最优货币区包含了“最优”和“货币区”两层含义,“货币区”是指成员国之间的货币建立紧密联系的地理区域,“最优”对这个地理区域的范围确定了标准,Mundell(1961)提出要素流动性的衡量标准,认为较高的要素流动性能够作为浮动汇率的有效替代,更有优势构建一个货币合作同盟。随后,许多经济学者就最优货币区的判断标准和一国加入最优货币区应满足的条件上进行研究。McKinnon(1963)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的另一个衡量标准,即:经济的对外开放度,认为经济开放度较高的小国,不宜使用浮动汇率制,应寻求与贸易伙伴国建立货币区。Kenen(1969)提出产品多样化程度的判断标准,认为多样化程度低的国家,维持固定汇率制的成本较高,应构建单一货币区,同时在该货币区内实行浮动汇率制度。Ingram(1969)主张金融一体化程度应该作为判断最优货币区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体化程度高的国家适合建立一个货币同盟。Harberler(1970)和 Flemming(1971)提出通胀水平类似的衡量标准,认为通胀水平相似的国家适合组建一个最优货币区。再者,Tower 和 Willett(1970、1976)分别提出政策一体化和冲击对称性的判断指标,Friedman(1953)和 Kawai(1987)提出工资价格弹性标准。另外,Mintz(1970)和 Cohen(1993)认为政治因素也是一国加入最优货币区的重要影响因素。

除了研究加入最优货币区的单一标准之外,有些学者也提出多因素标准,例如 Bayoumi and Eichengreen(1997)认为生产要素跨国界自由流动、制定的经济政策趋同性、产业结构类似性、经济走势一致性和历史文化雷同性是建立最优货币区的五个条件。Rehman(1997)也总结出五个判断标准,分别为跨境劳动和资本的高流动性、价格和工资具有较大弹性、经济开放程度高,经济规模小、较高的财政一体化程度和较高的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

但是学者们发现,最优货币区的诸多判断标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仅讨论了理论的正面效应而忽略了一国加入货币区带来的成本问题。一国加入货币区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成本,于是,Grubel(1970)、Gorden(1972)、Willetand Tower(1976)和 Ishiyama(1975)等转而研究加入最优货币区非量化的成本收益,他们的成本收益分析多侧重静态的成本和收益。

.............................


第 3 章 从现实条件分析人民币充当锚货币的潜力...........16

3.1 政府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意愿..................16

3.2 人民币的价值稳定性........18

3.2.1 人民币对内价值稳定性.......................19

3.2.2 人民币对外价值稳定性.....................20

第 4 章 从实证角度分析人民币充当锚货币的潜力....................27

4.1 东亚各国汇率的变动走势.........27

4.2 东亚各国汇率的相关性.....................29

4.3 人民币对各国汇率的影响力...........................32

第 5 章 相关政策建议..............................40


第 4 章 从实证角度分析人民币充当锚货币的潜力


4.1 东亚各国汇率的变动走势

人民币成为东亚区域锚货币的潜力分析

人民币成为东亚区域锚货币的潜力分析

本文首先分析东亚各国汇率动态变化情况。鉴于在 1999 年 1 月 4 日至 2014年 6 月 30 日期间,我国经历了汇率制度改革、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和人民币汇改重启等现实情况,本文将分四个时间段分别考察东亚经济体货币兑美元的即期汇率走势。

图 4-1、图 4-2、图 4-3 和图 4-4 分别表示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前、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后到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到人民币汇改重启前和人民币汇改重启后四个阶段东亚货币兑美元每日即期汇率走势。为了横向比较汇率走势的状况,四个阶段分别以 1999 年 1 月 4 日、2005 年 7 月 22 日、2008 年7 月 1 日和 2010 年 6 月 21 的汇率数据为基准期数 1,采用每日即期汇率数据。

...........................


第 5 章 相关政策建议

第三章分析人民币充当东亚区域锚货币的条件。首先分析我国政府有意愿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人民币不能实现自由兑换,这与我国的经济实力不相匹配,势必会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在,我国与东亚国家(地区)贸易往来密切,人民币的非自由兑换性,会增加贸易成本,阻碍贸易量的增加,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因而政府适时采取一定的措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然后分析人民币的价值稳定性,分别从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进行分析,得出人民币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为人民币成为东亚区域的锚货币奠定现实基础。最后分析人民币的目前阶段的国际化程度,人民币区域化程度逐渐提高,周边经济体逐渐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在金融市场方面,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和发展人民币衍生市场,同时人民币也日益成为其他国家的储备货币。通过第三章的分析可知,人民币满足成为锚货币的条件,虽然满足的程度有限,人民币具有成为东亚区域锚货币的潜力,有望成为东亚区域的锚货币。

第四章则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人民币成为东亚区域的锚货币的潜力,通过重新构建弗兰克尔和魏尚进的锚货币效应回归模型,分四个时间段对东亚经济体锚货币进行检验,可以得出在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前,美元是东亚各经济体主要的锚货币,东亚国家(地区)汇率主要钉住美元,在我国第一次汇率制度改革后到人民币第二次汇改重启前,美元仍是主要的锚货币,但是锚货币地位有所松动,对东亚各经济体的锚货币效应逐渐降低,人民币对部分东亚经济体货币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地位,在人民币汇改重启后至今,美元对东亚各经济体的锚货币效应进一步减小,但仍是主要的锚货币,美元的主要锚货币地位在短时间内不会消失,然而,人民币对东亚各经济体的影响地位进一步增强,在充当东亚区域锚货币的潜力方面,人民币相比于日元更具有优势。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78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78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7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