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影子银行的风险特征及监管体系构建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2008 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发展,很多国家陷入经济衰退,欧盟部分国家甚至面临破产危机,尽管各国都采取了救助和恢复措施,但危机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破坏性影响在很长时期依然存在。后危机时代,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都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作为出发点。普遍认为,影子银行在本次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对全球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冲击和破坏性影响。危机过后,影子银行也成为各国金融界尤其是监管当局关注的焦点,如何完善和监管影子银行成为了各国监管当局急待研究的重要课题。2010 年 11 月在二十国集团首尔峰会上,各国提出对影子银行体系加强监管,并责成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提出加强监管的具体意见。2014 年FSB 己经发布警告称,2013 年全球影子银行的规模已增长至 86 万亿美元,甚至超过 2007 年危机时期 62 万亿的规模,其中中国影子银行在危机后的年均增长率位居全球首位。影子银行规模的持续扩张再度成为影响全球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素。随后,全球监管者呼吁整顿“影子银行”。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的步伐加快,金融市场结构呈现多元化,“金融脱媒”现象越来越突出,影子银行已发展成为我国金融业的一个新的市场模式,作为正规金融机构的补充,满足社会多样化融资需求,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影子银行由于期限错配、信息不透明等特点,具有较高的内生脆弱性,而且因为与传统银行金融交易的密切联系以及在金融市场活动中广泛存在,可能引发严重的金融系统性风险。尽管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与国外相比尚处于初级阶段,功能和结构相对单一,但随着近年来影子银行规模迅速扩张,其对金融系统带来的风险也开始逐渐显露。华夏银行 1.4 亿元的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兑付,温州、鄂尔多斯等地由于民间借贷导致的中小企业倒闭,中融国际信托拍卖抵押资产等案例为金融市场敲响了警钟。影子银行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风险已经影响了我国金融稳定和安全。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 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成为国内外金融界关注的焦点。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保罗·麦克莱(Paul McCulley 2007)首次提出影子银行的概念,认为影子银行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产生的货币市场基金,指游离于监管体系外,与传统、正规、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2008)提出影子银行为通过财务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投资银行、经纪商、私募股权、对冲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基金市场、结构性投资工具及非银行抵押贷款机构,由于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和安排而规避金融监管,与常规银行相比更容易拓展业务。范瑞尔·阿查里亚(Viral V. Acharya)和菲利普·斯那波尔(Philipp Schnabl 2011)揭示了影子银行创造信用衍生品的过程,以及如何将银行风险转移或隐藏在影子银行体系内部。巴利(Baily 2008)等指出影子银行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进行高杠杆操作,造成流动性更加脆弱,同时规避常规金融监管的经营活动,放大了金融系统风险。托比亚斯﹒艾登(Tobias Adrian)和申铉松(Hyun Song Shin 2009)指出影子银行是资产证券化与银行一体化在资本市场的产物,在交叉融合的金融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期限错配和高杠杆化加剧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应全面加强对后危机时代资产证券化和影子银行体系的严格监管。汤姆·伯恩斯(Tom Burns 2009)通过对金融危机形成原因的系统分析,认为影子银行体系已成为新的金融风暴源头。罗伊尔·毕驰玛(Roel Beetsma 2009)从宏观监管角度,对欧洲和美国的监管模式进行比较后,提出应建立一个全面、直接的监管机构。金融稳定理事会(FSB,2011)经过对影子银行的一系列专题研究后,强调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加强监管,并提出分类监管措施。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子银行与金融危机的关系上。
..........
第 2 章 影子银行体系的基本理论
2.1 影子银行的概念
影子银行(Shadow Bank)的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保罗·麦克莱(McCulley)在 2007 年提出,,专指那些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银行机构相对应的金融机构。之后他又把影子银行的概念扩展到非金融机构体系及金融衍生品两部分。2008 年克鲁格曼(Krugman)将影子银行描述为通过财务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及复杂工具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组成主要是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市场基金结构型投资工具等。杜亚斌、顾海宁(2010)认为影子银行是指履行银行职能、逃避银行监管、类似银行的实体。美国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在《影子银行:划定范围》一文中提到影子银行是“任何在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机构和信用中介活动”都能够归属到“影子银行”的范围中。 影子银行体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金融工具通过资产证券化及金融创新产品进行资金融通、信用转换、流动性转换及期限转换,实际发挥了传统银行的核心功能。影子银行体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兼备影子银行体系的资金供应者角色的金融机构(如货币市场基金)、证券化相关的影子银行机构(市场型金融公司、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管道、其他担保机构等)。金融工具包括商业票据及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回购协议、证券贷款及衍生品等。
..........
2.2 影子银行存在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20 世纪 60-70 年代间,国际金融体系发展不断变迁,金融创新业务及衍生品交易已然出现。70 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美国实行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等传统银行机构的发展受到了约束。然这却为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启了快速发展的大门。受监管较少的金融中介机构、投资银行等通过发行更有利率优势的金融产品,融资量不断增长,规模增长迅速。货币市场基金也发展迅速,直接从商业银行分流了投资资金,金融行业的“脱媒”趋势越发严重。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化,理财大众化的现象越发明显,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开始参与金融衍生品购买。另一方面在较强约束之下商业银行通过成立内部金融公司等方式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提高竞争力。因此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美国监管机构逐渐放松对分业经营的限制,并于 90 年代末结束了分业经营,进一步促进了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到二十一世纪初国际上影子银行体系已十分成熟完善。
...........
第 3 章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概况 ....12
3.1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基本情况 ......... 12
3.1.1 理财产品 ..... 12
3.1.2 信托 ..... 14
3.1.3 委托贷款 ..... 15
3.2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功能性分析 ..... 16
3.3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分析 ......... 18
3.3.1 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分析 ......... 19
3.3.1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性分析 ..... 22
第 4 章 我国影子银行监管体系的构建 ...... 25
4.1 完善影子银行外部监管的对策 ......... 25
4.2 完善影子银行自律的对策 ......... 28
4.3 完善市场纪律的对策 ......... 29
第 5 章 结论 .... 32
第 4 章 我国影子银行监管体系的构建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已随着金融全球化、金融改革深化而蓬勃发展起来,金融格局的新变化对宏观金融监管部门提出了更多挑战。影子银行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是应金融市场的需求而产生,实质是一种金融创新,如果不加以有效的风险监管,任其发展,可能像美国次贷危机那样,导致银行体系风险蔓延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如果过度监管,则可能阻挡金融创新的发展,降低金融效率,引发严重的金融抑制。所以,应该理性对待影子银行的发展,在借鉴国际监管措施经验,立足国内影子银行现状的基础上,采取“疏堵结合”的监管思路,改进监管措施和方法,明确重点,分类监管,既要鼓励金融创新又要防范金融风险,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有益作用,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
4.1 完善影子银行外部监管的对策
4.1.1 正确合理引导影子银行发展
区分不同的影子银行,实施差别化监管。对于各类影子银行的机构主体、风险特征和功能效率进行区别和细分,釆取不同的监管政策,做到疏堵有别,监管的关键环节是银行资金是否流入影子银行并放大其杠杆,高度关注可能带来的区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首先,客观判断影子银行的合理性和功能。在当前金融市场化和社会融资多元化背景下,对于出现的一些试水性的金融工具应在客观把握风险的同时应鼓励其健康发展,对于严重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如高利贷、非法集资等,应给予严厉的制裁。其次,根据影子银行不同金融创新工具的特点进行分类。主要包括是否具有信用创造功能、高杠杆、大规模期限错配等可能引发单体风险的特征,是否具有引发系统性风险的特征等要素。最后,实施有针对性的差别化监管。如对银行理财产品,重点监管由于业务定位不清晰造成的风险在银行体系内的累积程度,理财资产池划分不明确造成的流动性风险,刚性兑付带来的道德风险,法律关系不明确带来的风险等。
..........
结论
由于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程度不同,我国影子银行发展模式和特点与国外影子银行不同,仍处于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主要业务是提供融资服务,所以不能盲目照搬国外影子银行的监管改革措施,而应分析研究我国影子银行的产生原因,风险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选择性地借鉴国外监管经验。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监管应采取“疏堵结合”的监管思路,实施差别化监管,合理引导发展。我国影子银行的产生具有一定客观性,作为正规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满足了社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增强了金融服务功能,促进了金融创新。当然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影响金融稳定等弊端也不容忽视,对于影子银行风险监管不能简单的一刀切,而应区别不同影子银行业务,采取不同的监管政策,做到疏堵有别,监管的关键环节是银行资金是否流入影子银行并放大其杠杆,高度关注可能带来的区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可以分三方面研究监管问题:一是客观判断影子银行的合理性和功能,对于一些试水性的金融工具应在把握风险的同时鼓励健康发展,对于严重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应给予严厉的制裁。二是根据影子银行不同金融创新工具的特点进行分类,主要分析是否具有引发单体风险或系统性风险的要素。三是根据影子银行不同业务的特点和风险点实施有针对性的差别化监管。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78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7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