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空间依赖与广东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基于 SDM 模型分析

发布时间:2016-04-27 23:16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全球经济的开放程度逐步提高,经济发展的风险和波动性也在不断增大。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的南大门,率先依靠其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和人力资本优势,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快速增长,创立了第一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并迅速成为居全国前列的工业大省,对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而最近几年来,广东连续几十年坐实的“中国经济第一大省”的地位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2008 年,山东和江苏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均超过广东省,标志着广东逐渐失去中国工业第一大省的地位。据 2012 年各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7067.92 亿元,而在经济发展方面处于最迫近位置的追兵——江苏省,GDP 已达到 54058.2 亿元。2013 年,相对于江苏、浙江分别拥有 64136 家、64364 家非国有工业企业而言,广东仅拥有 53418家非国有工业企业。2014 年,广东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7792.24 亿元人民币,人均 GDP 仅为 63452 元人民币,而江苏 GDP 已达到 65088.3 亿元人民币,其中人均 GDP 已达到 81874 元人民币,已远超广东省人均 GDP。同时由于历史等方面原因,在中国沿海省份中,广东在科技和教育方面比重相对不足,因此影响到广东的自主创新与参与国际竞争的水平,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仍远远落后于保持全国五连冠的江苏省。同时广东保持二十多年的全国生产总值第一的地位也将被其它省份所超越。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广东市域经济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依赖关系,找出广东市域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性因素,进而在现有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提出广东市域经济的新的增长方式,为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为进一步改进广东市域经济的增长方式提供参考决策。

....................


1.2 选题的立足点和意义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同中国经济的日益开放趋势一致,广东省的经济也正逐渐走向国际化态势。同时,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广东市域经济的一体化程度也在不断加强。据统计公报显示,广东区域可分为四块: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广东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光鲜招牌的背后,除了珠三角 9 个城市外,粤东西北地区的 12 个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因此,把广东市域经济增长作为选题的核心内容来研究,符合广东经济增长的形势所需,对推动广东经济的长期增长、建设和谐幸福广东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

广东作为一个整体,珠三角作为广东经济增长的“鸟头”,粤东、粤西“两翼”显得相当乏力,作为“尾巴”的粤北山区更是向下耷拉。因此,广东亟需解决广东市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不均衡性,实现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来缩小粤东、粤西、粤北山区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差距。广东省在地理空间上毗邻港澳,拥有四通八达的陆运、水运和空运优势、以及后亚运城市的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这对加快广东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决经济发展的非均衡问题。因此,研究广东市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依赖性、分析影响广东市域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是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广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服务于广东经济增长的建设,对提升广东省在国内和世界的经济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广东省要坐实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地位,亟需解决广东市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即需要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来提升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从而适应经济发展新态势。本文以此为主线进行研究,基本思路及具体框架图如图 1-1 所示。

空间依赖与广东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基于 SDM 模型分析

.......................


第 2 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市域经济的界定

而俞海山、沈小贤(2006)对市域经济的基本内涵做出更细化的界定和分析,认为市域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省级市和地级市,也包括县级市在内的及其管辖的全部区域。它不等同于城市经济,因为其空间范围包括广大农村。市域经济现已成为被广泛使用的非常重要的区域经济单元。其基本特征表现在:(1)区域性。市域是介于省级与县级之间的行政区域,市域经济是受市级政权管辖的包括城市和农村在内的区域经济,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市领导县”体制的推行,市级行政单位逐渐取代地区成为地级管理层的主体;(2)城市性。市域经济不同于纯粹的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而是以某一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经济,这个中心城市在实现自身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着周围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发展,对市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3)开放性。市域经济并不是封闭的区域经济,而是时刻向外界保持开放状态、并不断地与周围临近区域进行着信息、技术、能源、知识、商品和服务等的交换;(4)市场性。市域内的资源配置是以市场为基础,而并非政府主导和支配。(5)综合性。根据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市域经济可以突出某些产业,重点发展某些优势产业,以便与其他地区更好地分工协作,但总的来说,市域经济内部产业却是综合性的,即包括第一二三各类产业。

当临近区域的变量高值或低值在空间上出现空间集聚倾向时,表示区域之间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而当区域变量倾向于被相异值的邻居变量所包围时,表示区域之间存在负的空间相关性。也即是说,具有相似变量的区域在空间上集聚时就出现正的空间自相关结果,而具有差异变量的区域在空间上集聚时就出现负的空间自相关结果。因此,空间依赖(或空间自相关)大小表现为相似变量和相似位置的耦合程度(Anselin,2000)。胡鹏、覃成林(2011)认为区域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流动,创新技术的扩散以及一些投入的空间溢出效应等,是存在于现实中的空间相互作用效应之中,也就是真实的空间依赖中。根据吴玉鸣、李建霞(2006)的观点,一个地理空间单元上的某一属性值与其邻近地区的同一属性值是相关的,即对于不同的区域而言,不同区域之间的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均存在空间相关性。这种空间自相关将会产生空间上的相互依赖,即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将会受到其邻近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


2.2 理论基础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领域研究的永恒话题,也是各国政府及公众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并结合空间经济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来探讨影响广东市域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进而提出缩小广东市域经济增长差距的相关对策建议,以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平稳健康发展。

2.2.1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又称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外生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通常是指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索洛所提出的经济增长理论。Solow(1956)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导出一个新的增长模型。这个模型假定:对于资本和劳动力,每一单位的投入所产生的边际产品均为正数,而且是呈递减趋势的;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生产函数满足稻田条件(Inada Conditions)。该模型的核心-新古典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K,L)tY ? A F。其中 Y 为实际产出,K为资本,L 为劳动投入,tA  表示技术进步的一种度量(即生产方程的投入要素能够被转化为产出的方式),它是外生变量。模型的主要结论:(1)无论经济增长的初始状态如何,经济发展趋势均向平衡增长路径收敛,在该路径上,每个变量的增长率均为常数,且是外生决定的。而技术进步率决定人均产出的增长率。(2)经济增长具有收敛性质。表现为:在其他外生变量相似的条件下,人均产出较低的经济会拥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而人均产出较高的经济会拥有较低的经济增长率。(3)人均产出(Y/L)的增长来源于人均资本存量和技术进步,但只有技术进步才是保持经济永久性增长的主要促进力量。遗憾的是,索罗模型把技术进步看成是外生给定的,通过“假定的增长”来解释经济增长,把资本局限于物质资本,遗漏了对人力资本的考虑,因此不能解释长期经济增长的真正来源。

......................


第 3 章 广东省市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布分析................ 14

3.1 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长 ................. 14

3.2 广东市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布特点 .............. 15

3.2.1 广东市域经济呈现“高高”和“低低”集聚趋势 ......... 15

第 4 章 广东省市域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分析............................ 20

4.1 广东省市域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性检验 ........................ 20

4.1.1 MoranⅠ指数简要回顾 ................................ 20

4.1.2 广东市域经济增长的 MoranⅠ指数检验 .................. 21

第 5 章 广东市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及实证分析............................ 25

5.1 SDM 模型的理论简介 ........................................ 25

5.1.1 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 25

5.1.2 SDM 模型简介 ........................................ 26


第 5 章 广东市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及实证分析


5.1 SDM 模型的理论简介

5.1.1 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J.Paul Elhorst(2013)认为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交互效应:内生的因变量之间的交互效应、外生的自变量之间的交互效应和扰动项之间的交互效应,并且这三种类型的交互效应可以进行区分。

本文在总结前人关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 James Lesage, R. Kelly Pace 的定义认为:直接效应(Direct Effect)是指由于不同区域在地理空间中存在着空间异质性,引起不同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等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的空间相互依赖和经济发展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而存在空间自相关,影响区域i 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对区域i 经济发展的影响总和即为此相关因素对区域i 的直接效应,由区域i 该相关因素引起的并潜在的影响所有其他区域 j 的经济发展的影响的总和称为此相关因素的间接效应(Indirect Effect),或称为空间溢出效应(Spatial Spillover Effect)。这里,直接效应包括两种效应:一是由区域i 某个相关因素的变动对区域i 的直接影响,二是由区域i 该相关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区域 j 的变动,,区域 j 又反过来影响区域i (或者更长)的反馈效应(Feedback Effect),而反馈效应通常会被大多数的学者所忽略。另外,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矢量,正的直接(或间接)效应表示促进本区域(或其他区域)的发展,负的直接(或间接)效应表示阻碍本区域(或其他区域)的发展。

因此,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可分为两种:一是增加本区域的要素投入直接促进本区域的经济增长,并通过反馈效应进一步放大本区域要素投入对本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可概括为对自身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二是其他区域要素投入的增加在提高其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过溢出效应提高本区域的经济增长,可概括为对其他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在空间计量经济学中,对自身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和对其他区域的空间依赖可以通过要素投入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行测度。本文将通过对经济发展要素投入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比较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大小,确定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经济的增长和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区域的经济增长。

.....................


第 6 章 结论及对策


6.1 广东市域经济增长的主要结论

6.1.1 广东市域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

广东市域经济增长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空间分布状况。一是广东市域经济呈现出“高高”和“低低”集聚的趋势,高经济增长的城市周围是高经济增长的城市,低经济增长的城市周围为低经济增长的城市。二是广东市域经济呈现出以广佛深为中心的半圆面特征。即以广佛深为圆心,随着远离广佛深的距离的增加,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递减特征,且半径越大,经济水平越低。三是广东沿海城市的经济增长相对较好,即广东沿海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于非沿海城市相对较快。同时,经过几年的发展,沿海城市经济增长层级提高的城市相对较多。四是广东市域经济以“块状”实现整体经济快速增长或缓慢增长现象。其中,以广深佛珠为中心的板块增长速度最快,河源、梅州、揭阳、汕尾和潮州为板块的城市群增长速度最慢。

城市之间生产要素的空间溢出及要素之间的相互流动是广东市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一些空间相互作用,也是广东市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相互依赖的源泉。本文采用最常用的二进制邻接空间权重矩阵来衡量广东市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空间交互关系,分别以 2005 年和 2012 年的广东市域的消除价格影响的人均 GDP 作为参数,计算出广东市域经济增长的 MoranⅠ指数。结果表明,2005 年的 MoranⅠ指数为 0.326,2012 年的 MoranⅠ指数则上升为 0.346。由此表明,广东市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空间依赖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同时,由莫兰散点图可以看出,广东市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同样呈现出“高高”和“低低”的集聚趋势。在广东省的 21 个城市中,2012 年出现在“高高”区域的城市为 7 个,出现在“低低”区域的城市有 10 个,出现在“低高”区域的城市有 4 个,而出现在“高低”区域的城市则为 0。因此,MoranⅠ散点图和 MoranⅠ指数同样证明了广东市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空间依赖性,且广东市域经济增长之间的空间相互依赖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78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78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5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