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20世纪70年代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的金融深化理论受到广泛关注,该理论认为利率管制是导致国家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此后,世界上众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入改革实践的队伍,改革的结果有成功也有失败。作为金融领域的一项重大变革,利率市场化确实有力地推动了金融创新,优化了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改革是一把双刃剑,在赋予银行业对金融产品自主定价权的同时,也使其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我国在1993年正式提出建立市场利率体系的构想,初期的改革进程较为缓慢,商业银行的存贷利率仍受到央行的严格管制,利率风险相对较小。随着近几年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利率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利率风险成为利率市场化下银行风险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但因长期缺乏对利率风险的充分认识,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监测技术单一、防范手段落后、管理模式不完善等问题,提高防范和管理利率风险的能力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迫在眉睫。西方国家在掀起利率市场化实践浪潮的同时也带动了其学术界相关研究的发展,众多学者通过深入研究总结出一系列成熟的理论体系。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治经济背景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并且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不断面临新挑战和新问题。本文试图从利率风险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衡量手段等方面构建有关利率风险的理论框架,并且在充分掌握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可行的利率风险度量模型,丰富和完善国内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
.......
1.2研究框架、思路和方法
1.2.1研究框架
本文共七章内容: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以及创新点。第二章整理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并对其评述。第三章梳理其他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和特点,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总结经验和启示。第四章介绍利率风险的相关理论知识,重点阐述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成因、表现形式、衡量方法。第五章、第六章分别通过在险价值模型和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进行实证研究第七章提供利率市场化下应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建议,一是商业银行自身需加强内控,二是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构建良好的外部金融环境。
1.2.2研究思路和方法
首先,本文在第三章运用历史分析法,回顾了我国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践历程,一方面通过归纳改革特点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提供借鉴经验,另一方面为第七章我国利率市场化下良好金融环境的构建,给予政策建议.上的思路和启示。其次,本文在第四章运用数据统计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其他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改革期间的各项经济数据,梳理出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成因,随后重点阐述利率风险的概念、表现形式以及度量模型,为第五章、第六章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第五章运用在险价值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的利率风险大小进行实证分析,因我国尚未实现利率市场化,考虑到SHIBOR隔夜拆借利率市场化程度高,利率报价参与主体为市场交易相对活跃的商业银行,并且可得利率数据年限较长,以SHIBOR隔夜拆借利率模拟市场化后利率水平的波动情况,并运用Garch模型计量整体风险。第六章通过我国商业银行在实际经营管理中广泛采用的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度量银行利率风险。相对第五章的在险价值动态模型法,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属于静态衡量指标,使本文的实证部分兼顾静态和动态研究。敏感性缺口模型的研究对象更加具体细化,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的利率风险指标分开统计,使得研究结果更加科学合理。最后,本文针对第三章的国际经验以及第五章、第六章的实证分析结果,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分别为政府部门和商业银行提出合理化建议。
.........
2文献综述
2.1国外研究现状
1973年,麦金农(McKinnon)和爱德华·肖(Edward Shaw)分别在其著作中提出“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构成了金融自由化的理论基础。罗纳德·麦金农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中提出落后经济国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现象,表现为带有政策性的信贷分配和低水平的实际利率。因利率被政府管制,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利率处于低水平甚至为负值,这导致对资金的过度需求,政府为了抑制需求同时引导有限资金流向公有企业和政府部门,采取有选择的信贷分配。金融抑制的国家中存在两个利率水平完全不同的市场,一个是由政府主导的低利率市场,另一个是相对高利率的自由市场,这种市场分割和价格歧视导致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经济发展缓慢。实际利率水平低下是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爱德华·肖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提出类似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过分干预市场,控制利率、汇率等相对价格,压制了储蓄、投资和出口,经济发展受阻。必须通过放松利率管制,取消信贷分配,实现金融深化。其中利率自由化是金融深化的核心和实质,高利率可以吸引储蓄,促使被分割的金融市场一体化,有利于投资规模的扩大以及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落后的经济得到改善和繁荣。
.........
2.2国内研究现状
王国松(2001)通过1979年-1999年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率与名义存款利率实证研究发现,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实际利率与存款余额增长率之间却为负相关,作者认为这是中国政府的利率管制所致,中国加入WTO后,利率市场化成为必然的趋势。然而中国还存在众多限制利率市场化深入的不利因素,包括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财政赤字持续扩大、不良资产比例过高等等,作者就如何解除上述约束提出了一些建议。李扬(2003)认为银行的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后阶段利率市场化的重心和难点,中国目前仍存在制约改革推进的徵观因素。国有企业以及各级政府在筹资时较少考虑资金成本,导致资金配置格局不能根本改变;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不足、内部风控机制的缺失以及利差缩小所造成的收益减少都容易造成银行运作的不稳定。宏观因素方面,货币当局调控手段产生的作用过于轻微、调控的中介目标存在偏差等都是阻碍利率市场化深入的不利约束。王晋斌、于春海(2007)通过研究发现存款利率、居民储蓄情况、银行财务状况、企业偿债能力四者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由实证结果作者提出了一条今后利率市场化的可能路径:率先放开中长期的贷款利率,并由此形成反映资金供求的短期利率,通过短期利率再次调整和纠正市场对利率水平的预期,最终形成中长期借贷市场的均衡利率。
........
3国内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践......13
3.1主要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改革回顾......13
3.2主要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比较和借鉴......17
3.3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践......19
3.3.1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19
3.3.2对今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展望......20
4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分析......22
4.1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成因......22
4.2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表现形式......27
4.3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衡量方法......29
5基于VAR模型的利率风险实证分析......33
5.1数据选择和处理......33
5.2数据的检验分析......33
5.3构建GARCH族模型......36
5.4VAR值的计算......38
5.5各类商业银行同业拆借头寸VAR值比较分析......42
5.6实证结果分析......44
7利率市场化下应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建议
本文通过考察主要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改革期间的各项经济数据,总结出市场化会导致利率波动加剧、利率水平上升、利差收窄等金融环境的变化,从而引发以利率风险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银行风险。利率风险的衡量方法多样且各有利弊,结合在我国商业银行实际利率风险度量中的适用性,本文选择在险价值模型和利率敏感性缺模型作为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发现当前银行整体的风险值偏高,利率风险已经凸显。其次,多数银行存在短期负缺口、中长期正缺口现象,加上国有商业银行的期限错配问题严重,为防范利率上行对短期收益的不利影响,银行应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以缩小短期缺口值。针对利率市场化下风险的传导机制以及实证研究结果,本文给出商业银行主体3方面的利率风险管理建议。依据第三章中主要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借鉴和启示,本文为政府和监管机构提出3方面关于构建良好外部金融环境的建议,为商业银行应对利率风险提供基础。
.........
结论
利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完全取消货币当局的调控和监管,相反,在放松管制后监管部门应该加大对商业银行各类风险特别是利率风险的监管力度。第一,完善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商业银行在掌握自主权的同时要保证公开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监管部门首先核实内容的真实性,再根据信息追踪监测银行的利率风险。第二,建立健全的利率风险监督体系,完善步骤和程序,设定科学的利率风险监管指标,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及时调整监管指标,做到与时俱进。法律法规的建设对加快推进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完善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都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的监管较为混乱,处在多头管理的低效状态,交易制度和程序的规范性也有待提高。相关部门应出台监管细则,保证高效统一的管理模式,以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持续发展。银行披露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应通过立法予以明确,如若商业银行违反了相关法规,监管部门能够做到有法可依。
.........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378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7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