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生文学审美想象力的培养
引 言
为了体现高中教学的均衡性和多样性的理念,高中美术课程应运而生,高中美术生作为一支相对特殊的学习大军已经越来越多涌现在人们视野之中。美术老师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好办法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但对于高中美术生文学审美想象力培养,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中,都缺乏相关的深入研究。在近十年的美术生教学实践中,我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无论在阅读教学环节,还是在写作教学环节如何更好的利用美术生现有的美术专业素质资源,如何将美术教学中涉及到的关于审美想象力培养的理论方法应用在提升学生文学审美想象力上,如何在美术生语文教学中提炼出针对美术生的特有的方法,如何在美术生教学中更好的发挥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想象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与其他想象(例如科学想象)相比有其鲜明的特色,在一切艺术鉴赏、审美体验、审美创造、审美再造中都不可或缺。文学是语言艺术,而美术是造型艺术,文学审美想象与美术中的审美想象可以相辅相成。作为一名美术班的语文老师,我想把学生已有美术审美想象素养更好的利用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中,提高学生文学审美想象力。结合高中生美术生的语文学习现状,理性看待审美想象力在高中美术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探索培养高中美术生文学审美想象力的原则与策略,激发语文教师在美术生教学中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使高中美术生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发展。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能力的培养备受瞩目,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各个学科中都有越来越居于显著位置。无穷无尽、自由驰骋的想象就是无限创造的基础。创造性思维能力与想象力息息相关。文学审美培养是当前语文教学形势所趋,文学审美想象力培养也将成为今后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笔者以文学审美想象力培养为研究内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本文依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立足高中美术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关注高中生审美能力发展的心理特征,从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审美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研究新课程标准实施十年背景下高中美术生文学审美想象力培养的问题,注重增强培养方法的科学性、系统性、普遍性。目前关于创造力的定义通常也是和想象力挂钩的,有的研究者将这两者勾连在一起,强调想象力作为一种原创力的可取之处。有的研究者,将创造力归纳为一种集合。想象力包含在其中。各种智力的和心理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个体创新,其中包括创造性的想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管是以何种方式概述创造力,都离不开与“想象力”的纠缠。想象力往往就是创造力的核心内涵。文学虽然更抽象的更理性的表现出对外界的看法、思索,但是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方面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语言符号的抽象性并不能阻碍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给予高中生审美想象的步伐。
........
二、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笔者在知网从 2003 到 2013 十年间以“想象力”为关键词搜索到硕博论文共 1307篇,以“文学想象力”为关键词,搜到硕博论文 47 篇,期刊 624 篇。然而分别以“高中美术生文学想象力”“高中美术生想象力”“美术生想象力”为关键词,搜索博硕论文均未搜到。从中可以发现,现在对课题的研究大多分而行之,即将“高中美术生想象力的培养”和“文学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分割开来进行,而培养方法大多缺少理论依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普遍性。具体表现为:审美和想象力古今中外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备受关注。在美学史、美术史、美术教学等领域都有作家作品关注。关于美术的想象的有关论著、论文、期刊:鲍桑葵在他的《美学史》中认为: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都存在于人们的知觉或想象这一媒介中”“美就是对感官知觉或想象力所表现出来的特征”[4],在他看来,美的具体内容就是特征,而这种特征形成的条件是主体的想象力和知觉。法国的于斯曼的《美学》中说:“(创作的)三种基本因素是独创性(像自身而不像别人),自发性(见别人所未见,对自己关于现实的看法持怀疑态度,认为艺术必然是革命性的,艺术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原因),生产性,与其说是数量的,不如说是质量的多产。三种创作的首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关注人的行为;创作型的想象力。”[5]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编著《美学基本原理》“美感的心理要素”部分强调:“作为艺术思维主要的方式的想象得到充分的运用。”[6]
.........
第一章 基本概念的阐述
一、审美想象是文学与审美沟通的桥梁
审美能力作为人以审美方式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能力,作为人进行审美活动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又存在各种分类。王朝闻认为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包括感觉、直觉、联想想象等。李泽厚认为审美心理四要素是感知、想象、理解、情感。审美想象力只是其中一类。鲍桑葵认为,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都存在于人们的知觉或想象这一媒介中”。[17]朴素的形而上学的方式阐释的话:“艺术全部是由肖像组成的,它的心理媒介就是想象力,即接受形象的能力。”“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灵魂,没有想象就没有富有生机、源源不断的创造。通过想象,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创造得到迅速重新整合,得到新的形象的认识,开始新的表象的记忆过程,开始为下一轮的想象做准备。而另一方面,艺术是想象的产儿和情感的逻辑。[18]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从来不乏想象。儒家哲学将整个宇宙、自然、天地予以生命化、伦常化、情感化,其中就包含着巨大的想象,只是这想象由原始的巫术、神话、宗教的荒诞阶段,进到“比德”的概念阶段,再进到无概念痕迹的情感阶段罢了。[19]笔者认为,这就是想象在文学与审美之间桥梁作用的体现。
........
二、文学审美想象力内涵界定与阐述
艺术家没有丰富的想象,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而只有优秀的文艺作品才可能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并获得审美体会。鲍桑葵在《美学史》中说:“凡是对感觉知觉或想象力,具有特征的、也就是个性的表现力的东西,同时又经过同样的媒介,服从于一般的、也就是抽象的表现力的东西就是美。”[24]隶属于造型艺术的美术和隶属于语言艺术的文学审美虽然特征不尽相同,但同样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的反映产物,二者又可以相辅相成。艺术家没有丰富的想象,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而只有优秀的文艺作品才可能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并获得审美体会。语言既有再现现实的优点,又有表达思想情感的长处;既可以概括范围很广的事物,又可以表现人的内心的细微变化;既可以采用象征、暗示手法而含蓄的表达情感,又可以运用概念直截了当的阐明思想观点。这一切,使文学在所有艺术中成为最富有思想性的艺术。文学以语言或它的书面代用品(文字)为物质媒介,构成一种想象的艺术形象,以再现现实生活和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意识。欣赏者通过语言的流动过程(朗读或默读)而接受形象,通过自己的想象进入作品中的艺术世界。[25]笔者尝试从作家和读者两个角度分析文学审美特征。文学审美受作家影响。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在辨析文学概念时,从文学作为审美的角度阐述。他指出:“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不是出于纪事载言,而是缘于‘情志既动’——这自然与作家的审美体验有关。”文学生产的主体是作家、诗人,他们在创作中或者是“摹仿者”,或者是“创造者”,或者是“旁观者”,或者是“移情者”。这样,他们既作为个体存在,又作为“集体”存在。作品既关照他们自身,又要关照时代、历史。[26]
........
第三章 高中美术生文学审美想象力培养理论依据和原则.......21
一、高中美术生文学审美想象力培养理论依据.......21
二、高中美术生文学审美想象力培养原则.......22
第四章 高中美术生文学审美想象力培养方法...........26
一、运用积累法丰富审美体验...........26
二、运用意象联想法激发审美再造...........33
(一)以“意象”为抓手,再造文学作品中的意境....34
(二)以美术形式再现文学作品与以文学形式再造美术作品的交融配合........36
三、运用造型艺术创作规则锻炼审美创造.......37
(一)均衡与对称....38
(二)对比与和谐....39
(三)虚与实....40
第四章 高中美术生文学审美想象力培养方法
本着以美术生现有审美素养为基础和注重审美能力发展节律性的培养原则,在心理学、教育学、语文课程教学论、文学解读学等理论指导下,我确定了运用积累法丰富审美体验、运用意象联想法激发审美再造、运用造型艺术创作规则锻炼审美创造的高中美术生文学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方法。
一、运用积累法丰富审美体验
丰富高中美术生审美感知,为文学审美想象力培养奠定基础。《国际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前沿笔谈》指出:“美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感知”(aisthēsis)音译,意思是通过感官所获得的知觉(感知)。作者认为从基础上讲,美学是一门关于感知力的理论。[34]想象是对内在的记忆中的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构成新的表象的过程。审美想象力的丰富依靠记忆表象的丰富,审美感知的敏锐、聚焦、辨识、氛围、张力、对情感的把握、对意味的欣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记忆的表象的积累,学生自然在审美感知中缺乏感情上的动容、理性上的辨识、文笔上的书写绘画。不论是在文学审美想象还是艺术审美想象中都要有审美体验积累。如 2013 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类考试色彩考试题目是“窗外的景色”,2012 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设计类考试命题是“中秋节”。缺少对现实生活的感知,缺少对“窗外的景色”“中秋”这个传统节日的审美的感受,缺少意境上的营造,学生想在三个小时内,完成从构图到造型到上色的一幅八开纸的彩画谈何容易。笔者认为,审美感知力的增强首先就是记忆表象的积累,是知识的储备和文化教养的提升。量变到质变,首先是量的增加。
.........
结 语
对于当下高中语文教学很多人提出质疑,语文教师似乎处于一种尴尬境地,有的甚至是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苦苦挣扎。常常听同行感叹自己面对的时代物欲横流,,面对的教育苍白无力,面对的学生一代不如一代。而作为一线语文老师我常常有很多期待,如何克服自己和其他老师一样面对的作为语文教师的尴尬,如何摆脱语文教育内容的不确定性给自己带来的烦恼,如何尽可能把握多样变化的语文教学方式,如何预防各种不良主义的对自己语文教育教学的牵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成了笔者的人生格言。面对高中美术生们一幅幅优秀的画作,却常常不尽如人意的阅读写作,我一直在思考针对这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学审美想象的指导。因材施教是教育者首先遵循的原则,学科教学同样如此,笔者尝试借助美术生原本具有的美术素养进行文学审美想象的培养。凡事又必须由简及繁,由低到高,注重美术生审美能力发展节律性。从 2012 级学生高一入学开始对于美术生的文学审美体验我就开始了针对性教学。从积累到再造到创造,一部分学生受益匪浅,文学审美想象力水平有所提高;一部分学生停留在文学审美体验积累阶段。就我对学生日常观察可见,学生已经习惯于阅读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将阅读视为生活的常态,从阅读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应试文、随笔、博文、观后感、读后感、日记等各种内容形式的写作也已经走入他们的生活。阅读中对文学形象的把握、评价、赏析,写作题材选择上、结构布局上、技巧手法上的独立创作,都表现出学生文学审美想象力的提高。当然我的研究还明显存在不足,在培养方法的系统上、创新上,还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虽然三年的山师学习生涯结束了,但是我不会停止探索的脚步。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79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7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