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民生贡献

发布时间:2016-04-14 20:09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高等教育对于民生建设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民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最为关注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就是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制度性保障。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一直十分重视民生问题,始终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把这种执政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各种实践中。可以说,民生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时代和国家所表现出来的民生问题又各有不同,既具体又现实,每个国家、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解决方案。高等教育在民生发展中承载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教育既是民生的重要内容,又对民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改变了以往将教育问题纳入文化建设和科技发展范畴的做法,首次将教育纳入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范畴,并将其列入各项社会事业和民生要素之首,党的十八大报告更加重视教育的民生功能,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民生追求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将教育摆在人民“十大期盼”的首位。

中国的高等教育具有与世界高等教育明显的不同之处,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中国共产党都非常重视高等教育。从民生的角度认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坚持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而且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现实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和社会需要密切联系,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跨越式发展,已经表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性,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既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特色维度,也是其重要内容。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把党的工作重点、重心及其历史转变与高等教育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也把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事求是的讲,这种结合既成就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辉煌,也在发展中产生了诸多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需要进一步的理论升华,所产生或存在的问题与矛盾需要深刻地反省与解决。同时,中国高等教育完全是在缺失西方高等教育文化与传统的背景下快速发展起来的,这其中的中国经验、中国逻辑无论是理论上或是在微观操作的层面都将有利于破解当代世界的高等教育困境、创新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

综上对中国共产党创办并领导高等教育的民生意义的认识,加之作为一名高教工作者,对高等教育问题有着不自觉的关心和关注,也希望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问题研究出一份力,这些都构成了我选择该论文题目的重要背景原因。

............................


1.2  相关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

1.2.1  相关的研究综述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自古以来,教育在人们的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关于教育的民生功能的研究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些思想各有特色,各有所长,为教育民生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教育列为我国社会事业和民生要素之首,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影响更加深远,其作用和地位也更加重要,理论界也围绕着教育民生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展开了研究。

1.关于党的教育民生理论的研究综述。党的教育民生理论的提出源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将教育纳入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范畴,而且将其列入社会事业和民生要素之首。“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是对教育民生思想的最简洁表述。单纯研究教育民生论的文章并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包括:张学文,《教育综合改革应由“教育工具论”向“教育民生论”转型》,文章认为,教育民生论的提出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功用的转型与回归,国家对教育的定位已不仅仅停留于“科教兴国”与“文化强国”这样单纯的工具论意义上,而是上升到让人民群众满意这样的民生论层面上,并且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之根本。李金奇,《教育民生论的发生与解读》,文章认为,教育民生论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形成了一个初步的理论构架。它的基本要义包括,教育为人民服务是教育民生论的根本宗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民生论的价值追求;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民生论的实践课题。谭维智,《国家视角下的教育民生论》,文章认为,教育民生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民生是真正的中国教育及中国问题,并且发展教育民生是国家的责任和担当。教育民生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为深化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育综合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视角。

2.关于教育民生功能的研究综述。关于教育民生功能的研究历史源远流长,很多中西方的思想家、教育家从理论和现实的层面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其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教育民生功能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中国共产党教育民生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第 2 章   相关理论回顾与简要述评


要研究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对民生的贡献,首先要对教育民生的相关理论认识清楚,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高等教育实现民生贡献的内容、特点以及途径等,从而提高对党创办高等教育促进民生发展的针对性和科学性的认识。


2.1  民生的内涵和特征

 民生的概念由来已久,它反映了人类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生存需要,体现在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人的生活的诸多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赋予了它更多的内涵和外延,在理论界也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定义,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民生都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都带有明显的时代性、国别性和主次分明性。

2.1.1  民生的内涵

当前,有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民生进行诠释。从民生主体的角度出发,有的学者认为民生应该是指全体人民或国民的生存、发展;有的学者则认为民生的指向并非是全体国民、公民或人民,而是一些处于社会底层的特殊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还有的学者从民生范围的角度认为,民生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或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也有学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发展的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还有学者以特定的社会背景为出发点,如,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生问题是要满足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要,包括基本营养、基本教育、基本住房、基本保障和基本职业等。”也有的学者认为,“民生是指在社会表现为不同结构的前提下,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双重语境中,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一整套物质文化体系和精神道德系统的总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民生概念的动态性反映了人类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生存需要。民生作为一种生活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的产物,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

综上所述,由于本文主要是探讨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民生贡献问题,所以,从论文的研究角度出发,也结合对以上观点的理解,笔者认为民生的内涵应该是指广义上的民生,即不仅包括人们基本的生存和生活的需要,还包括人们的经济需求、政治需求、文化需求、教育需求以及人自身发展的需求等等,民生的内涵包括生存型民生和发展型民生。

........................


2.2  高等教育民生的基本内容

教育是一项社会事业,马克思将其称为“实际社会关系”,认为其既同人类的物质生活有关,又同人类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关,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实际社会关系,它几乎牵动着社会的每一根神经。就高等教育来讲,既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事业,又通过自身的教育活动有目的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行为习惯和社会认知能力,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就从民生的角度来讲,高等教育几乎涉及了民生问题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还包括人们的政治需求、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等,并且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以人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社会地位的抬升,相较于义务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深远,因此,更加受到人民群众的关心和关切,其民生地位更加重要。

2.2.1  高等教育民生的内涵

高等教育因时代和国家的不同,在含义上也有所不同。在古代社会,把初等教育以上的教育称之为高等教育或者把中等教育就作为高等教育。1998 年 10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 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高等教育包括‘由大学或国家主管当局批准为高等学校的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各类中等教育后的学习、培训或研究培训’”。这一界定除了突出高等教育的高等性外,还以尽可能宽泛的定义方式来体现其对世界各国各地区各种情况的包容性。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国际上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等新概念,用来指称高等教育。不仅如此,不同国家由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也不完全一致。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到:“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程度上一般分为专修科、本科和研究生班。教育组织和形式有全日制的和业余的,面授的和非面授的,学校形式的和非学校形式的。高等教育一般担负着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按各国的传统习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通常是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 2 条对高等教育概念进行了规定:“本法所指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学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具体可以理解为包括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各种专业教育的总称。在类别上,既包括学历教育,也包括非学历教育;在层次上,既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也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办学形式上,既包括全日制的正规教育,也包括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非正规教育。

..............................


第 3 章  中外教育民生思想的渊源流派....................... 31

3.1 中国早期的教育民生思想 ............................ 31

3.1.1 儒家的教育民生思想 ............................ 31

3.1.2 辜鸿铭的教育民生思想 .......................... 32

第 4 章  高等教育服务民生的历史贡献....................... 55

4.1 建国前(1921 年-1949 年) .......................... 55

4.1.1 培养了大量干部人才 ............................ 55

4.1.2 满足民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 58

第 5 章  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民生贡献......................... 77

5.1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 77

5.1.1 高等教育惠及更多人群 .......................... 77

5.1.2 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公平 .......................... 79


第 7 章   促进高等教育民生贡献的对策分析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民生功能的发挥,不断创新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方式,将党的执政理念具体落实到不同历史时期的高等教育实践中,现阶段,针对一些影响高等教育民生功能发挥的问题,还需要通过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来解决,从而不断探索加强高等教育服务民生的方法和途径。


7.1  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公平

我国是个教育大国,教育经费的充足与否,将影响我国教育目标的实现,要实现人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的目标,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发展,教育的投入非常重要,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来自于政府投入、学费收缴以及其它一些途径。首先,要增加占主要部分的财政性教育投入。国际上通常将公共教育经费占 GDP 的比例作为衡量教育投入的主要指标,我国早在 90 年初就提出4%的教育经费投入标准,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比例一直较低,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计算,“从 1993 年到 2007 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 的比例一直很低,只有 2006 年和 2007 年超过 3%,直至 2012 年才完成 4%的指标,达到 4.28%。”①这一情况直接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并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高等教育的规模和人数都在不断增加,更多的人群享受到了高等教育资源,这是教育公平的一种体现,但是从教育经费的使用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均经费投入却出现了连续多年的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就产生了另一层意义上的不公平。与此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高等院校所在地方政府的配套教育资金支持也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现阶段还有很多经济落后的地区,这也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发展的公平。因此,要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发展,增加政府的财政投入成为非常关键的问题,并且在一定意义上还应不断缩小区域间的教育差距,使不同地区的人们共享高等教育的发展成果,从而使教育投入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

其次,要合理高等教育学费收入。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对个人的成长发展的意义更加重大,他不仅能带来个人在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以及精神享受等方面的利益,还能进一步影响个人所在的家庭、家族的整体利益的提升,因此,国际上各个国家基本上也都实行高等教育成本由国家和个人共同分担的原则。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等因素,在家庭经济承受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带来一定的不公平问题的出现。因此,既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科学的制定收费标准,以保障大多数家庭能够承担教育的支出,同时又要体现收费的层次性,合理化高等学校收费标准,应打破“一刀切”的模式,体现高等教育质量档次和专业类型的差异化,收费的层次性也是公平的表现之一。最后还应建立教育收费听证制度,我国宪法赋予了公民知情权和参与权,收费听证制度有利于监督、制约不断扩张的教育行政权力,从而在多个方面保证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

........................


结语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事业,通过自身的教育活动来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于改善民生的重要价值,创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为了改善民生。在党的领导下,高等教育始终将自身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壮大、人民的富裕幸福紧密相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紧紧围绕党的方针政策来实现教育功能的定位,在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民生价值。以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核心民生问题为线索,论文将党创办高等教育民生贡献的具体表现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建国前(1921 年-1949 年),高等教育将自身的使命完全融入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时期中国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中,为其培养了大量的干部人才,提高了人们的政治觉悟和文化需求,局部推动了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为我国革命事业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为民生改善提供了根本性的制度保证。建国初期(1949 年-1978 年),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民生贡献主要表现在使人民通过教育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国家主人翁地位,广大工农群众成为教育的主体,通过教育的发展,社会的生产水平,人民的生存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升。改革开放初期(1978 年-1998 年),党领导高等教育围绕着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民生目标,充分发挥育人和科学研究的功能,培养了各行各业大批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科研成果大量应用于生产领域,为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对民生贡献的历史脉络和时代要求。

现阶段,随着党的执政理念的转变和发展,教育民生理论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丰富的思想基础和现实背景。教育是国家存在和社会延续的基础,对个体提升生存和发展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既是民生的内容,又是改善民生的手段。党的教育民生理论以人民的现实教育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价值标准,体现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教育民生理论既是对现有教育理论的创新,又对现实的教育改革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高等教育因与人们生活联系更为直接而紧密,从而也受到了更多的关心与关切,其社会民生价值更加凸显。在党的教育民生理论的指导下,高等教育通过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文化传承的功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不断体现科研创新对民生改善的关键作用;不断以提升服务社会质量的方式参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文化需求等。这些都体现了党在不同时期领导高等教育为民生改善作出的重要贡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体现了党的领导的先进性。尽管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在促进民生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历史的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高等教育就是为了民生服务的,就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在当今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愈演愈烈的国际背景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无疑对于国家和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总之,党领导下的现阶段,要加快我国民生事业建设,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就成为了必然之选。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82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82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c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