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亲密关系的过程及应对策略研究——以大学生分手中的被动方为例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
有学者通过心理解剖法对 39 例大学生自杀事件进行研究后发现,在这 39例大学生自杀案例中,自杀原因多元又相对集中,其中由恋爱不顺或失恋导致的有 13 例,占30%,是大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来自南京市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亦显示,恋爱问题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 44.2%。④失恋的大学生俨然应该成为大学生心理危机排查和关注的焦点,需要引起学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为何恋爱不顺或失恋会成为大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或许我们能够从个体人格发展的规律中寻求答案。著名的人格理论家埃里克森(E.H.Erikson)认为,个体的成年早期(18—25 岁)是建立友谊和爱情等亲密情感的重要发展阶段,面临着“亲密对孤独”的冲突,个体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体验爱情的实现,否则就会产生孤独感。在我国,大部分大学生的年龄在 17—25 岁之间,正处于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期。然而,此年龄段的个体正处于生理成熟和心理未完全成熟的特殊发展时期,生理上的成熟使他们迫切地渴望接触异性,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但心理上的不完全成熟又使他们难以很好地处理恋爱中的矛盾和冲突,继而可能因为恋爱中的种种问题产生紧张、焦虑、失落、抑郁等负性情绪,甚至出现心理危机并实施过激行为。
一段恋爱关系的结束,对于恋爱的大学生双方来说,都是一次严重的情感挫折。然而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在亲密关系终止的过程中,被动终结者要比主动终结者承受更多的痛苦。张本钰从其干预的 21 个失恋心理危机个案中,也发现产生失恋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大部分为被动失恋者。这意味着分手过程中的被动方会比主动方承担更多的心理压力,体验更多的负性情绪。基于此,在失恋已成为大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的背景下,对大学生分手中的被动方的心理状况给予更多关注显得尤为必要。那么,对于心理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被动分手方来说,恋爱关系的结束意味着什么?从恋爱关系出现分手迹象直至双方正式分手,这是一个怎样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被动方的心理状况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又是如何去应对的呢?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一)丰富失恋问题研究的内容
首先,以往对大学生失恋问题的研究多是从失恋后的心理状态、失恋原因、应对方式几个方面进行的横向研究,缺乏对大学生失恋过程的纵向研究。本研究将内容聚焦于大学生失恋的过程,探索失恋过程的具体阶段,失恋过程中的应对方式和心理状况,从纵向的角度生动地揭示大学生失恋的过程及其应对方式的动态变化。
其次,以往对失恋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研究,都是将所有失恋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没有做群体内区分,忽视了这一群体内“主动分手方”和“被动分手方”在心理状态、应对方式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本研究将处于心理“弱势”地位的被动方作为研究对象,有利于细化对失恋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对被动分手的大学生的认识。
(二)拓展质的研究方法在失恋问题研究领域的运用
已有对大学生失恋心理、应对方式的研究,在方法上多采用经验探讨、文献法和量的研究方法,多是从“客位观点”的角度进行分析,难以对大学生这一研究主体进行全方位呈现和深入挖掘。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注重对研究主体的整体呈现,试图从“主位观点”的角度了解失恋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对方式及其对分手过程的主观建构。
二、实践意义
恋爱是大学校园一个亘古不变的长青话题。如今,大学生恋爱的普遍性也暗示了失恋的普遍性。失恋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次重大的情感挫折,不少失恋大学生会因此产生心理危机,更有甚者不堪失恋打击实施过激行为。已有研究显示,面对失恋,大学生的态度、心理状况、应对方式等既存在普遍性又具有差异性。而通过质的研究方式,从失恋大学生这一主体视角出发,让失恋大学生自己“发声”,以便深入挖掘这一主体在失恋过程中应对方式、心理状态的变化,这对高校学生工作者把握大学生失恋心理,适时实施危机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失恋过程及规律的认识。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目标
本文将从被动分手方的视角出发,研究被动分手的大学生结束亲密关系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被动方为缓解关系压力采取的应对策略,以及被动方在这一过程中心理状况的特点,并据此提出大学生失恋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建议。在理论层面丰富对大学生失恋问题的研究,深化对被动分手方这一群体的认识,在现实层面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亲密关系解体的过程和规律,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对大学生失恋心理危机提供建议。
二、研究方法
对大学生结束亲密关系的过程及其中的应对策略、心理状况进行研究,需要在亲密关系解体的动态过程中去把握,需要从当事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看法,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和意义建构。质的研究由于其注重对社会现象和个人生活的解释性理解,注重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正好契合本研究的需要,因此,本文拟采用质的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实施
一、资料收集方法
本文将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来收集研究资料。在实施访谈时,,笔者将遵循以下程序:
第一,设计半结构式访谈提纲。提纲问题是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老师、同学的建议和自身的生活经验拟定的。本研究的访谈提纲只是一个指引性的操作提示,在实际的访谈过程中,笔者会鼓励受访者多表达,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根据访谈的具体情况对访谈的程序和内容进行灵活地调整,在需要时适当追问。
第二,选取访谈对象。本研究所选取的访谈对象都是大学生情侣中的被动分手方,即面对伴侣一方发出的分手信号,不想结束亲密关系的一方。首先,根据经济学常识和生活经验,通常情况下,恋爱时间越久,关系双方投入会越多,沉没成本会越大,那么分手就会更加慎重且理性,因此,本研究在选取访谈对象时,尽量选取恋爱时间较长的大学生,以恋爱时长不少于6 个月为标准。其次,尽量选取分手时间距今较短的大学生,以便他们能较为准确地回忆分手时的情景,本研究选取的访谈对象分手时间距今均在 3 年以内。同时兼顾不同性别、不同学校类型、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地区等差异性。最后,根据目的性抽样的理念,在遵循自愿与保密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同学朋友的引荐来确定符合条件且愿意接受访谈的受访者。受访者基本情况见表 2-1。
第三,试访谈和修正访谈提纲。本研究拟选出 18 名访谈对象,其中 3 名用于试访谈。基于试访谈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原提纲进行补充和修正。但是,18 名并不是确定的数目,在具体操作中笔者会以资料收集的饱和情况为原则,根据撰写论文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最终受访人数。
第四,正式访谈。经过上述步骤后,笔者对 15 名访谈对象进行正式访谈。在访谈之前,首先征得被访者的同意,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在访谈过程中,笔者根据访谈提纲上所列的问题灵活地向被访者提问。
..........................
第三章 大学生结束亲密关系的过程……………… 11
第一节 大学生结束亲密关系过程的阶段及特点…………… 11
一、关系隐患期——矛盾滋生隐患………………… 12
二、关系危机期——激发事件及对危机的无意识……………………… 12
三、关系挽救期——被动方挽救关系的努力…………………………… 13
第四章 大学生结束亲密关系过程中的应对策略………………… 18
第一节 结束亲密关系过程中应对策略的动态变化…………………………18
一、关系危机期——消极的关系取向、消极的情绪取向应对为主 ……18
二、关系挽救期——问题取向应对、积极的关系取向应对为主……… 19
三、关系结束期——问题取向应对、积极的关系取向应对为主……… 20
第五章 大学生结束亲密关系过程中的心理状况………… 22
第一节 大学生结束亲密关系过程中的认知偏差………… 22
一、对爱情的悲观预期………… 22
第五章 大学生结束亲密关系过程中的心理状况
第一节 大学生结束亲密关系过程中的认知偏差
通过分析访谈资料,笔者发现大学生在对分手事件的认知过程中存在许多认知偏差,存在很多不科学、不理性的恋爱价值观(即人们对爱情的认识和理解,对待爱情的态度以及追求爱情时的价值判断和内在标准),这也是造成其在分手过程中体验诸多消极情绪的重要原因。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些不正确的认知观念进行概括梳理,以便为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的教育提供借鉴参考。
一、对爱情的悲观预期
笔者发现,受访者在回忆失恋时的心理状况时,经常用到的一个句式是“再……也……”,这反映了被动分手的大学生在失恋当下普遍存在的一种悲观的心理预期,认为自己再也不会拥有真正的爱情。由于此段感情的解体或即将解体给受访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痛苦,受访者悲观地对自己今后的爱情做了预判,然而事实以及受访者自身的经历无不证明,一段爱情的失败对下一段爱情的质量的影响是有限的,甚至不会产生影响。下面列举的是访谈中受访者提到的对未来爱情的看法。
受访者 01 :“以后再也不会这么用心地投入一段感情了。”
受访者 02 :“如果分了,我觉得自己再也不会遇到这么纯真的爱情了,也不会有人比他更爱我了。”
受访者 03:“身心俱疲,感觉再也没有能力爱一个人了。”
受访者 08:“我什么都没有了,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被动分手的大学生的分手过程、应对策略及心理状况为研究主题,以 15 名大学生为访谈对象,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深入分析,得出了几点探索性结论,并据此提出大学生失恋心理危机的干预建议以及未来研究的努力方向。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大学生结束亲密关系的过程
1.对被动分手的大学生而言,结束亲密关系的过程在时间上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可划分为关系隐患期、关系危机期、关系挽救期和关系结束期四个阶段。
2.被动分手的大学生,其结束亲密关系的过程,按双方冲突的激烈程度,可分为“和缓型”和“剧烈型”两种类型。相同的是两种类型的被动方在分手过程中所拥有的权力都小于主动方,主动方对关系拥有“命运控制”的权力,被动方只有“行为控制”的权力。不同的是,“剧烈型”的被动方比“和缓型”的被动方对伴侣拥有的权力更大。
二、大学生结束亲密关系过程中的应对策略
1.在分手过程的各个阶段,被动方应对关系压力的策略伴随情境而变化。在关系隐患期不存在明显的应对策略;在关系危机期,被动方的应对策略以消极的关系取向应对和消极的情绪取向应对为主;在关系挽救期和关系结束期,都以问题取向应对和积极的关系取向应对为主。
2.被动分手的大学生的应对策略的变化,是根据关系情境的变化做出的调整。其中应对策略的认知部分和行为部分存在先后关系,认知调整指导行为调整。认知偏差和错误的恋爱价值观容易引发分手过程中的过激行为。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82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8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