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事业单位员工激励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6-04-20 08:57

第1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事业单位的高效运作,与人是息息相关的,我国一百多万个事业单位,包含三千多万事业编制人员,国内事业单位机构之庞大,人员数量之多,让事业单位员工激励制度的建立困难重重。事业单位人事激励制度,重点在于“人”,事业单位员工工作现状反映出人的工作状态、工作心理甚至对工作的态度。双因素理论是让事业单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激发人的最大效率的激励理论,是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中必不可少的课题。

第一,事业单位员工的激励问题成为近年来社会热点话题。基于“双因素理论”视角,对我国事业单位员工的激励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创建有别于传统激励模式的激励制度。随着国家工作人员选聘制度的日渐成熟,事业单位人员大部分通过招考录取,凝聚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人员平均素质逐年提升。如何在这些智力优势的基础上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是事业单位保持竞争力的核心。双因素理论作为解决人类激励问题的重要理论,对国内事业单位的激励问题影响颇深,但国内事业单位由于受到传统观念与人事体制束缚,真正建立起基于双因素理论的激励制度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事业单位员工的切身利益也与激励问题息息相关。由此可见,在管理中应当正确运用双因素理论激励方式,为员工提供足够的保健因素以防对工作“不满意”,在此基础上提供激励因素来让员工“满意”。

第二,国家高度重视事业单位员工的发展。基于双因素理论的事业单位员工激励问题正处事业单位改革之际,近年来事业单位改革的发展历程从 2012 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工作列入报告,充分体现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事业单位员工的高度重视,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势在必行。2013 年上半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2012 年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指出,在 2012年度,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长足发展,事业单位员工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提上日程。2013 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2014 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此我国第一部相对完整地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行政法规颁布。《条例》对事业单位员工的岗位设置、招聘原则、奖惩及工资福利等主要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基于双因素理论来解决事业单位员工的激励问题,能科学的从各方面为事业单位改革保驾护航,为事业单位员工激励做出理论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外没有事业单位概念,但对双因素理论的研究比较齐全,,双因素理论于1959 年由赫兹伯格提出,国外对双因素理论的研究集中在一些部门、组织的激励问题和员工心理激励方面,分别以“motivators  and  hygiene  factors”、“Two Factors Theory”等为题名和关键词,检索了 Taylor & Francis、Springer 等数据库。总体来看,国外对双因素理论的研究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激励理论的研究。激励理论最初的探讨包含两个基本内容,一是激励者通过机制设计知悉被激励者的个人信息,这可有助于激励者熟悉被激励者的情况,按需制定有效的激励方案;二是激励者通过机制设计使被激励者自发积极工作,这可达到激励的最终目的,强化组织的竞争力。这两个基本内容是早期国外学者争相研究的内容,为了深刻剖析这两个内容,激励理论设计了标准范式来进行量化处理:Wilson(1969)最先提出了一种“状况空间模型化”①的方法,该方法很直观的给出了激励范式的公式,Ross(1973)随后发现这个公式虽然有效但无解。随后,Mirrlees(1974)提出了另一种激励范式的标准化公式,该公式是以分布函数的参数方法作为标准,在对此公式的求解方法上,Holm strom(1979)使用一阶条件方法求出了激励理论基本模型的最优解,但随后证明,此方法得出的解很多时候不止一个,故不能总是得到最优解。为解决这一问题,Grossman(1983)提出了“收益成本法”,解决了最优解不一定能得出的问题。Eisenberger(1990)提出一种新的激励要素“组织支持感”,组织支持感来源于组织对员工的关心、爱护、认可、尊重等,员工将会受到激励,这种激励将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中。

第二,关于双因素理论的研究。Jennifer Kim Lian Chan(2007)进行了客户对某盈利机构服务消费的满意度调查,通过参与观察、探索消费行为、深入访谈三位一体的方式探讨了双因素理论下满意与不满意的界定范围⑥。Sungmin Hyun(2011),利用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对朝鲜军队炊事兵和后勤人员进行了实证检验,试图通过比较两组样本的一般工作满意度,来评估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方面对总体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性。结果表明如食品卫生这样的保健因素能起到更为激励的作用,这说明对不同受众来说,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是可以相互转换的。Ishfaq Ahmed(2010)通过对巴基斯坦最大的大学的研究,指出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在激励因素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员工满意的回报能帮助改善组织绩效。RyanE. Smerek等人(2007)调查了某大学的2700名员工,分析测试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有效性,该研究为那些在大学较高教育背景下的领导职务研究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提升提出了较好的建议。

.........................


第2章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事业单位员工激励的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是中国特有概念,广义上来说,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设立的、具备公益性质的非政府机构,狭义上来说,事业单位是与“科教文卫”相关的单位,如学校、医院、报社等。1988 年,为了对事业单位进行有力的监督和管理,国务院发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条例》第一次明确了事业单位的定义,即“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从事科教文卫等公益性活动的社会服务机构。”

从事业单位的定义可看出以下特性:

服务性。事业单位是从事科教文卫活动的社会服务机构,为社会民生提供专项服务,为人民大众分忧解难,其作用主要是支持社会经济正常运转、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非盈利性。事业单位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公益性社会组织,是非物质产出部门。但要明确,虽然事业单位具备非盈利性,但并不代表其不会从事盈利活动,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一些公益事业的活动中允许增加经营活动。

专业性。事业单位分类详细,各部门分工明确,对智力型人才要求高。如学校基本上是高素质教师人才,医院基本上是医疗相关技术人才,可以说是以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智力密集型组织,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广泛分布于科教文卫领域,有相对较高的专业技术岗位要求和技能要求。

国有性。事业单位因其服务性和非盈利性,仅在国家机关允许或其他组织使用国有资产出资的情况下才能设立,保持国有性。政府通过行政编制管理事业单位资源配置,为人民群众谋服务。

事业单位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为社会公共服务的正常运转提供条件,为社会福利的逐步增加提供支撑,为人民大众能在安稳的社会环境中安居乐业提供保障。

..........................


2.2 双因素激励理论内涵

在管理学中,双因素理论即激励—保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通过对大批工人工作状态的调查和研究提出。双因素理论认为,激励因素是能够让员工感到满足和幸福的因素;保健因素是能够让员工感到不满或没有感觉的因素。研究员工的工作状态应将其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区分开来,工作环境归属于保健因素,工作内容归属于激励因素。

双因素理论的内涵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根据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来源于人们工作需求的细分,据此人们的工作需求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引起个人满足感的需求,包括成就感、他人对自己的认同感、进步和成长等,第二种是为达到第一种需求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包括单位制度、薪酬、工作环境等。做这两种区分的意义在于区分这两种不同的因素,一般地,第一种需求属于激励因素,是与工作内容有关的,发挥得当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第二种需求属于保健因素,与工作环境有关,缺乏此因素能够造成员工不满。

第二,满意度的四种程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的反面是否,满意的反面是不满意,赫兹伯格通过研究,细分了满意和不满意之间的因素,激励因素得到满足可让人感到“满意”,如不能得到满足人们仅仅会觉得“没有满意”;但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会让人感到“不满意”,如能得到满足也仅仅是“没有不满”。

第三,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相互转化。赫茨伯格和他的团队在提出双因素理论之后相继对各种工业组织进行了多次调查,调查发现原结论继续成立,但是,在不同的条件下,不同调查对象的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化,也就是说,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有重合的点,比如薪酬属于保健因素,通常情况下是起保障作用,但当一个人在满足了自身生理需求之外仍对薪酬的需求很强烈的时候,提高薪酬可以激发他的积极性,此时薪酬又表现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是人类的两种不同需求,当两者共同作用才能促进工作的良好进行。

......................


第 3 章  事业单位员工激励的现状分析—以湘潭市A 事业单位为例..............17

3.1 A 事业单位概况 .............17

3.2  事业单位员工激励问题的问卷调查........................17

3.2.1  问卷设计....................17

3.2.2  样本结构........................18

第 4 章  事业单位员工激励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8

4.1  保健因素缺失,大幅降低激励有效性.....................28

4.1.1  薪酬体系不合理...................28

4.1.2  考核机制不科学...............28

第 5 章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强化事业单位员工激励的主要途径..............35

5.1  改善保健因素,消除消极情绪.........................35

5.1.1  优化薪酬体系.................35

5.1.2  改进考核制度............................35


第5章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强化事业单位员工激励的主要途径


5.1 改善保健因素,消除消极情绪

5.1.1 优化薪酬体系

优化薪酬体系,需秉承以人为本的精神,近年来,由于个别官吏腐败现象频出,导致民众对政府官员的不信任感增加,一提及公职人员涨工资就引起广泛社会舆论,反对声、质疑声高涨,对于事业单位也不例外。事实上,为了事业单位更好的服务民众,为了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进入事业单位体系,应当相应提高薪酬待遇,改善事业单位员工的保健因素,保障他们的基本物质需求。一方面,要适度提升薪酬待遇。Tekleab (2005)指出提升薪酬水平,让员工增加来自薪酬的满意感,对防止员工离职有着明显的作用。事业单位员工也是“社会人”,衣食住行和其他人一样,都在考虑之中,当有抱负的事业单位员工发现自己的薪酬水平处于一般行业之下时,会产生消极懈怠之感,甚至抵不住诱惑进行贪污行为。这里所说的“合理”指的是事业单位员工的薪酬应当随当地物价水平、当局财政收支情况以及当地平均收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另一方面,公平化薪酬分配。首先,工资水平应当与个人职级、权责关系挂钩,将工资中包含绩效性的因素多一点,以增加“工资”在整个薪酬中的分量,增加工资组成成分的弹性,多劳者多得,促进事业单位员工薪酬分配公平化。此外,事业单位有些还存在哪个科室效益好或效益差的说法,所谓“科室效益”,其实是各科室在薪酬发放中的自主权,应当适当控制这种自主权,避免科室之间的员工因为薪酬差异过大而产生工作懈怠感。

5.1.2 改进考核制度

考核是保健因素中相对来说对事业单位员工的激励比较大的因素,是事业单位员工的约束和限制规范,也是增强其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有效途径。改进考核制度,有利于事业单位更规范有序的进行考核,加大考核力度,有利于事业单位员工形成竞争机制从而更好的做服务。A 事业单位考核应作出如下改进:一是规范考核内容。进行“德、能、勤、绩、廉”的全面考核,细化这些指标,在继续完善“能、勤、绩”的考核目标下,引入“德”和“廉”的考核,提升A 事业单位员工的品德教育和反腐意识,对于这些难以用数据精准考核的内容,需用精确的语言来定性;二是改进考核方式。明确区分业务部门和后勤部门的考核方式,设定专门的业务部门考核和后勤部门考核,以此规范考核内容,消除不公平性。同时,以服务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创新为抓手,结合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的综合指标,全面进行考核。考核后应当公示考核结果,允许提出异议;三是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考核结果一来可以作为员工薪酬发放的依据,给员工一年的工作有个实质性的综合评价,以物质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二来可以督促员工在今后的工作中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有效激励和提高绩效的目的,往好的考核标准上推进与进步。

.......................


结语

事业单位维护着社会公共秩序,事业单位员工维持着事业单位正常运转,激励是事业单位提升服务水平,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在双因素理论中,激励因素让员工感到满足和幸福,保健因素满足员工基本的物质和心理需求。文章通过对 A 事业单位的全面调查与分析,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分别找出事业单位的激励问题,其中保健因素的问题有:薪酬体系不甚合理,考核机制不甚科学,奖惩制度缺乏合理性,人际关系有待进一步协调,工作环境有待改善,行政福利在缩减,最终得出要优化薪酬体系,改进考核制度,规范奖惩制度,改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环境的结论;激励因素的问题有:个人发展难以有效规划,教育培训较为单一,工作缺乏认可度,晋升渠道受限制,工作缺乏自主性,缺乏责任意识,最终得出应当引入职业规划,完善培训机制,提升工作兴趣,发挥晋升激励,增强责任意识的结论。从这两种因素着手改进事业单位激励制度,使事业单位员工更好的服务民众,提升其群体价值,为事业单位建立合适的激励制度提供现实依据。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86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86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7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