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北京副中心选址决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6-04-20 07:08

1引言

1.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不断的增加,城市规模也逐渐扩大。单中心、同心圆式城市空间结构越来越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并且产生了一系列的弊端,特别是在北京,这种城市空间结构己经严重阻碍了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和宜居城市的发展战略。多年来北京多次出台城市规划,进行卫星城及新城的建设以期打破这种同心圆式的城市格局,但效果不甚显著。反观世界上的同类城市,东京、巴黎等虽然也曾走同心圆模式发展之路,但在不断摸索中成功的通过副中心、新城的建设打破了这种不适用于特大城市发展的模式,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了城市发展中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内城衰落等问题,为城市发展寻找了新的空间。城市副中心是城市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它也受到政府规划的引导。因此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不应该是盲目的,而是应该在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才应启动建设,同时政府应该发挥统筹规划的作用。就国际经验来看,城市副中心确实有缓解中心城区的压力的作用,并且通过良好的规划可以形成具备世界意义的商务中心,1958年东京出台《东京圈整备计划》,明确提出将新宿、淫谷及池袋三个区域建设为副中心,而上世纪70年代以来,各大城市兴建城市副中心的浪潮从未停止,在2012年北京市第H次党代会上,北京亦启动了“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将通州定位为东部城市副中心,随后在2013年和201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都明确要求加快通州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将通州建设为副中心主要是因为通州是北京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同时通州与朝阳CBD交通联系方便。通州这种区位优势确实是得天独厚的,而且对于建设副中心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通州副中心的建设是否是必要的,选择通州作为北京的副中心是否是合理的,通州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是否具备建设副中心的条件,这些问题还是存在一定的争议,由于城市副中心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处于探索阶段,通州启动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就显得略盲目。因此本文就是在结合已有的问题及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城市副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理论进行分析,并釆用模型及相关理论进行论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选址的决策,以便更好的指导副中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1.2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城市副中心作为市中心系统的一部分,可以有效的缓解中心城区的压力,是城市走向多心化、分散化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于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来说,建设城市副中心可以形成层级明确的城市分工体系,发挥北京市政府主导优势。因此本文就北京是否有必要建设城市副中心入手,分析建设必要性,继而引出本文的研究重点,副中心如何选址的问题。本文共有七章,各章节安排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引言: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并介绍了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与思路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回顾了中央商务区的概念、演变,城市副中心建设与发展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国内外对于副中心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及北京副中心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第三章国外副中心建设实例分析。分析东京和巴黎城市结构是如何演变的,它们在城市结构形成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问题,又是如何通过建设城市副中心来解决的。为北京建设副中心提供实践依据。第四章是北京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分析:首先介绍了北京目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这种结构的弊端有哪些,同时说明北京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方向;并结合北京目前情况,未来走向,国际经验比较北京建设副中心的必要性及原因,并分析北京需要建设副中心的类型。第五章选址模型的构建,首先分析城市副中心选址过程中的一些必要条件,为模型评价标准提供帮助。其次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建立了城市副中心选址的分析模型,并对五个备选方案进行了排序,验证方法在城市副中心选址中的适用性,最后得出结论,通州为最佳选择,并对结果进行解释。第六章在分析通州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于通州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政策建议。第七章为总结与展望。本章节主要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努力方向进行了展望。
.........

2研究现状

2.1中央商务区的理论研究
国外对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的研究始于上世纪的20年代,此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同心圆理论的创立人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的,他将城市中地理和城市功能的集中地定位为城市中心,即中央商务区,简称 CBDli]。Muiphy and James (1954)完善了 CBD 的定义:CBD 是城市的心脏,是反映城市中最髙地价和最髙建筑物的办公楼和零售商店髙度集中的地i......区。他们还特别强调CBD是一个高度集约化的地区[2]。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化、信息化及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商务办公与传统的商业区开始出现分散,现代CBD的概念也随之升级,特指经济中心城市市中心的特定地区,这一特定地区就是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相关联的,以商务办公为主要职能的中央商务区。我国对于CBD的研究起步较晚,于洪俊、宁越敏(1983)编写了国内第一本城市地理教材中,在这本教材中他们首次介绍了 CBD的概念,当时他们把CBD翻译成中心商业事务区,而且把城市中心区划分为中心事务区和中心商业区,认为:中心事务区和中心商业区在西方国家合称为CBD[4]。严重敏(1994)把CBD定义为全市金融、商业、贸易最集中的地区,专业性服务办公楼、各种企业总部等的集中地[5]。蒋三庚(2005)认为,CBD是集金融、贸易、展销、购物、文化、服务等功能及商务写字楼、公寓为一体的区域。介绍了 CBD的概念的研究有很多,但大家普遍认为CBD是城市中经济活动最频繁,第三产业最发达,办公楼最密集的区域,这与CBD承担的城市功能是吻合的。
........

2.2城市副中心理论研究
城市的旧城改造和新城的建设是城市不断发展、生长的两种最重要的形式。而在某一固定的阶段,一定是以其中的某一种形式为主,而城市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又分别包含不同的模式,其中,城市副中心就是城市新城建设的一种具体、行之有效的模式,在目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定会成为未来十余年内的主要的新城发展形式[11]。1945年,哈里斯和厄尔曼(C. D. Harris(& E. L. Ullman)在研究多核心城市空间结构的问题时,提出了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并非只有一个商业中心,而是多个商业中心共同发展,并以其中一个商业中心为核心,其余为次核心[12]。而在西方城市副中心(Sub-CBD)是与CBD相对的概念,对Sub-CBD的研究也是与CBD同时进行的,而且多数的研究中Sub-CBD多是作为CBD研究的附属品出现,鲜有专门研究Sub-CBD的文章,而相关研究重点也只是对Sub-CBD建设必要性的描述,因此国外学者没有对Sub-CBD进行完整的定义描述。而我国学者则是从不同的角度和研究的需求出发,对副中心提出了自己的概念界定。如丁健(2001)认为次级中心“就是同城市CBD在地域上保持一定的距离,聚集着相当的经济要素和一部分经济活动,具有较大的服务半径,但功能单一,能级低于CBD的地域中心[13]。”这一定义对于副中心的形成机制表述不明,对于其功能定位的界定也不尽合理,也没有系统的阐述CBD与Sub-CBD的关系。陈琪(2002)从流量经济学的角度比较系统的阐述了副中心的概念,她认为Sub-CBD是特大城市核心CBD以外,城市经济流的高效集聚区,是城市中新兴第三产业的集中分布区,是城市空间结构分散化过程中核心CBD的外延部分,具有疏解或互补核心CBD的功能,并与之共同构成城市CBD网络系统[14]。张龙刚(2004)认为城市副中心就是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功能布局要求,分担中心城区的一定职能,在城市建成区外围进行集中成片的开发建设,以达到疏解中心区的人口,调整中心区用地结构、改善中心区的环境,形成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建成区的种种弊端,以及完整地保存古城的传统风貌等[15]。这个定义认为副中心是行政规划的产物,并且单纯的认为副中心是中心城区的补充,没有准确的定义出副中心的功能。
......

3国外副中心建设实例分析......25
3.1国际大都市区的可比性分析......25
3.2东京都多心结构的形成......25
3.2.1 基本情况......25
3.2.2形成过程......28
3.3大巴黎多心结构的形成......29
3.3.1 基本情况......29
3.3.2形成过程......30
3.4基于国际经验的总结......32
4北京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分析......33
4.1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弊端......33
4.2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分析......40
5北京城市副中心选址决策研究......42
5.1副中心选址的必要条件分析......42
5.1.1自然因素......42
5.1.2社会经济因素......43
5.2北京城市副中心选址模型的建立......45

6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思路

6. 1通州区情况介绍
通州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部,京杭大运河的北端,长安街东延长线上,区域面积906KM2,常住人口 132.6万人,人口密度为1463人/KM2。2012年通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28亿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223.73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207.42亿元,第二产业仍占据通州的主导地位,其中批发零售业在第三产业中仍具有发展优势,2013年占第三产业总产值的16.26%,仅次于房地产业,法人单位数11542个,占全区的34.1%,从业人数达61131人,仅次于制造业,但是通州发展的零售批发业较低端,且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无法与中心城区形成共同协作的关系。目前通州新城规划了构建“一核三区、三带四组团”的区域空间格局(图6-1),各区域都有自己明确的功能定位以相互配合,共同构筑北京东部经济增长点。
.......

结论

城市副中心作为缓解中心城区的压力,使城市多心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但是在我国相关的理论研究还不十分充分,对于副中心的选址问题也处在以经验为主的阶段,特别是有关于北京建设城市副中心的问题的研究还十分不足,因此本文在研究北京建设副中心必要性的基础上,对于副中心的选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得到了以下结论。
(1)对于城市副中心形成、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较全面的回顾,并且认为我国的城市副中心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处在中心城区和副中心建设与研究同步进行的阶段。对于北京建设城市副中心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对相关研究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盲点。
(2)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城市副中心的形成和应具备的条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副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同时为副中心选址决策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3)总结了北京城市目前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这种城市空间结构存在的弊端,指出北京城市空间结构未来应走向分散化。对于东京和巴黎解决一极集中问题的方案进行分析,结合北京未来空间结构走向认为北京有建设城市副中心的必要,并认为现阶段北京只需启动一个城市副中心的建设,集中资源培育一个新的增长极,避免过多建设带来的资源分散与竞争。
(4)由于城市副中心选址模型研究处于欠缺讨论的阶段,本文对于副中心的选址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选址进行了研究,最终得出通州区是适合建设城市副中心的地区,这与城市规划的结果吻合。
(5)结合通州区目前的发展状况,就通州建设副中心应采取的措施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86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86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7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