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网络化对我国意识形态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6-04-17 22:38

第一章绪论


1.1问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

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意识形态工作。无论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都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我党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工作重心,高度重视并关注意识形态工作,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釆取了各种手段促进意识形态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十八大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础和核心,对意识形态工作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提出意识形态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执政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党和国家政府一向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不断推动意识形态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经济大潮,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社会的物质基础,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它对人们生活影响表现在各个方面。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它不仅包括意识形态的内容创新也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管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互联网不仅是意识形态传播的环境和场所,也是传播意识形态的有效途径。网络化对于扩大和促进地区和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感召力,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接受和认可程度,为意识形态管理拓展新的途径,提供新的管理方法的同时,也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网络化时代,社会成员获得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以及主体性增强,给习惯于在组织封闭、信源单一环境中进行意识形态传播和管理的传统方式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如何剖析网络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的影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应对网络化的关键所在。因此,选择网络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主旨在探讨网络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有何影响,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以应对网络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的机遇和挑战。

....................


1.2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国外研究状况

从目前已翻译的国外学者的意识形态理论的著作看,直接对意识形态管理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但这些著作中的意识形态管理思想十分丰富,比较有代表性的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意大利学者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可以看成是他关于意识形态管理理论的重要方面,这一理论揭示意识形态管理的目的所在。他认为一个阶级或政党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不仅仅依靠政治领导权即暴力统治权力,而且更主要的是依赖被统治阶级某种自愿的赞同而不是赤裸裸的压迫和支配关系。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非是通过强制性的灌输,让被统治阶级接受,而是通过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及其价值观的交往和博弃,通过接纳对立方的利益进而普及化为一般公民常识的。也就是说,意识形态的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被统治阶级接受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思想,从而认同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是自然而然而不是靠强力维持的。

国外的学者还提出以意识形态为借口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意识形态渗透的策略来推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管理。美国学者爱德华奥登和弗兰茨斯科曼撰写的研究报告《为什么我们在美国外交政策中需要意识形态:民主政治与世界秩序》,报告中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保守性。美国历次公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两种制度和两种价值体系之间“存在根本的冲突"就是从价值对立与制度对立出发来对社会主义进行攻击。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1999年:不战而胜》中提出,"美国要阻止共产主义,扩大自由。”这些思想观念都是通过意识形态的“外攻”以达到推进国内意识形态管理的目标。

......................


第二章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管理的内涵分析


在当今世界各国包括在像新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生活中,意识形态的内涵并不是一个自明的概念,其含义可谓歧义丛生,甚至被一些人搞的混乱不堪。一些人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虚假意识”理论,认为虚假意识和意识形态是几乎等同的。在意识形态“虚假性”的前提下,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通过“意识形态终结论”、“非意识形态”和“淡化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轮番攻击,这些论调在思想界、学术界经常响起,即使不能摧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基,也可能让其“悬空化”,使之在现实生活中难以立足,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管理失去其合法性而难以进行。因此,首先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理清意识形态的内涵。


2.1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涵分析

意识形态概念的肇始者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特拉西,它是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一个重要范畴,但是对于它的具体定义还是众说纷纭。要理解意识、形态的内涵,必须通过意识形态含义的历史变化,即在历史观的高度上把握其含义。

2.1.1意识形态内涵的演变

如同大多数社会科学的范畴一样,“意识形态”这一范畴的内涵往往因人而异,在学术界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季广茂也指出:“意识形态具有复杂性、多面性、多样化的特点,蕴含丰富的内容,涵盖范围很广。”大卫麦克里兰指出:“意识形态是全人类都无法准确定义的概念,是对观念的正确性、合理性进行研究的理论。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巨大争议,不同专家学者持有不同观点,是对激烈争议进行定义的概念。”在意识形态概念的创始人特拉西看来,意识形态是一个与观念极为相似但是有所区别的概念,意识形态隶属于观念学的范畴,属于引起、导致和出现观念的科学理论。通过对意识形态的讨论,强调人们的观念来自于感性的经验过程,而不是天生。特拉西运用意识形态来反对宗教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抽象说教,主张用启蒙主义理性原则来鉴别观念的真伪,并宣扬平等、自由、正义、幸福等启蒙主义价值信念,其意识形态概念包含了积极的、进步的意蕴。因为特拉西阐述的共和思想与拿破仓的企图背道而驰,拿破仓便与意识形态家们分道扬镳,并把他们称为幻想家、空想家,是不切实际的,“意识形态”的概念则被大众所摒弃。拿破仓以后,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认识就没有达成一致共识,在赞美性和辱骂性之间徘徊,具有了肯定和否定双重内涵。

.....................


2.2意识形态管理的内涵分析

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巩固和加强的途径有很多,但是从根本上看,意识形态本身必须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真正在多类型的意识形态中位于优势位置。但若不能很好的、科学的管理意识形态,即使是先进的和正当的意识形态也未必能够获得领导权。因此,意识形态管理对主导意识形态领导地位的巩固和加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1意识形态管理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

意识形态管理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分,所谓社会管理“主要是指政府和社会管理部门为了更好的推动社会系统发展和健康运行,从而对社会生活、事业、制度、结构及社会观念等不同组成部分进行协调、监督、控制、组织及提供服务的各个方面。其核心是对社会秩序进行维持,主要的方式是以政府为主导力量、并多方组织共同参与,最后对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社会认同进行促进、社会关系进行协调,解决并化解社会的主要问题,维护治安,处理风险,力求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及生存和创造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秩序的环境和操作条件,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对社会观念进行管理便属于意识形态管理的一部分。

有关意识形态管理的具体含义,有学者指出它是指“一个国家和掌握政权的政党,为了最大程度的实现统治阶级的目的,严格按照相应的管理准则,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计划、控制、组织、决策、创新、领导等管理手段,将意识形态之外的其他资源及关系整合到一起,有助于促进主流的意识形态推动社会的进步”。这一定义基本揭示意识形态管理的主体、客体和环体以及本质。真正的意识形态管理为统治阶级对意识形态的产生、接受及发展的过程进行推动,达到整合社会思想、形成社会共识、维持社会稳定的目标,其实质是获得和巩固本阶级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由于统治阶级体现的思想仅代表了该时代统治地位的主要思想活动,换而言之,阶级的产生实际上是统治地位引导下的产物,也是统治地位这一阶段的主要思想。”

..................


第三章网络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的影响............18

3.1我国互联网发展状况及其特征............18

3.1.1我国互联网发展状况分析...........18

3.1.2互联网的特征............19

第四章网络化时代意识形态管理对策探究...........28

4.1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网络意识形态管理能力...........28

4.1.1加强管理主体的理论素质和技术素质的培训............28

4.1.2积极开展管理者意识形态能力的培养............29


第四章网络化时代意识形态管理对策探究


针对网络化环境给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管理产生的各种影响,应通过的方式应对这种挑战。从管理主体上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从管理客体上要注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以及做好网民的教育与转化工作;从管理方法上看要进行方法的创新。这样才能实现网络化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的实际效果。


4.1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网络意识形态管理能力

面对网络化对意识形态管理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意识形态管理的成效。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利用高技术增强新闻传播,特别是互联网的新闻传播。要掌握互联网的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和管理权就必须建设一支在党的领导下的既懂马克思主义理论又精通网络传播规律的人才队伍。

4.1.1加强管理主体的理论素质和技术素质的培训

能否掌握意识形态管理的主动权、领导权,首先要看各级党政系统的负责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及其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实际上当前进行意识形态管理的相关从业者,并不是深入的认知马克思主义中有关意识形态的具体定论,这样不严谨的求学态度频繁的出现在管理意识形态的工作中。由此看来,应该开展严格的、系统的意识形态内涵、理论教育,提高网络意识形态管理的识别力、处置力、引导力和管理方式。因此,各级党委要不断围绕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问题,深入实际进行调研,及时准确地掌握网络舆情和网民的思想动态,以增强意识形态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意识形态管理者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素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去识别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性质、特点及对主导意识体系产生的影响,只要做好这个工作,才能更好的处理非主导的意识形态。

...................


结论

意识形态管理是执政党实现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的重要手段,是执政党执政的重要工具。在网络化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仍然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网络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为人们传播信息,扩大交往途径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副作用。网络对意识形态管理的影响也具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网络提供了意识形态管理里的新方法和新手段;另一方面,在网络化条件下,由于人的主体性增强以及各种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通过网络的传播,不同意识形态形态之间相互激荡对民众的思想影响更加复杂多变,加大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管理难度。

在网络化时代管理意识形态时,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力量,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因为这些意识形态是党经过长时间的探索而产生的重要制度和原则,并且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能改变这些原则。通过网络环境去管理和建设意识形态,应该形成阵地意识,抓繁荣的同时抓管理,能够真正的实现制度化、科学化、法制化及规范化的意识形态管理。提升中国共产党科学化的管理能力,并且与意识形态中的全部工作相协调、相匹配。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87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87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4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