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产性服务行业贸易竞争力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从上个世纪 50 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所占的比例持续增加,故而相关的经济学开始进行了“服务经济”的研究。从上个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经济和贸易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使得国与国之间的分工不断细化,全球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迅速,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完成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进入新世纪,全球服务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远高于货物贸易,根据 WTO 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的资料显示,在 2001 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在为 14867 亿美元,此后快速增长,在 2007 年达到 34081 亿美元, 2013 年全球服务出口额达 4.8万亿美元年。同一时期,我国的服务贸易额也经历了高速增长阶段,2001 年,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 719 亿美元,而到 2013 年该数值上升到 5396 亿美元,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三。与此同时,高速增长的贸易额使得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世界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从 2001 年的 2.6%,上升到到 2013 年的 6%。
生产性服务行业与其他的服务行业存在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其与制造业的联系更加紧密,是促使制造业高效、快速发展有利的粘合剂,并以服务业为依托,将制造业的主要环节联系起来。一个国家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地位以及其在商品贸易中的地位,直接受到本国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影响。故而,生产性服务行业的竞争能力不仅会对于一国服务贸易的贸易的竞争力会产生重要影响,也会影响一国商品贸易的竞争力,逐渐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内容。
在宏观经济学中,一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是由该国所拥有的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积累的数量来决定。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其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逐渐发生变化,即从传统的依靠劳动力和资本积累为主逐渐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为主,以制造业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而在服务业中,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生产性服务业。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服务业内部结构也发生着变化,传统的服务业如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而以知识和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服务,如通讯服务和计算机服务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并且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服务的创新会更加活跃,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求,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
......................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相关概念与研究内容
由于生产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研究内容相同,在本文中,先对所生产性服务的研究内容进行说明。生产性服务是指作为中间产品和服务投入,被用于其他商品生产过程的服务(格鲁伯和沃克,1993)。但在相关机构和一些学者们研究中,其对生产性服务所包含的内容有所不同(具体参见表 1-1)。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国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
国外学术界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 年代初,源于50年代后的服务经济的高速发展及由此导致的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不断变迁。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因素和生产性服务业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影响,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的关注点。
Goe(1991)认为能够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有几个主要因素,例如产品和服务的转型、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减少等,原来大量的生产经营方式正在被短期的生产产品所替代,开发与研究、设计与广告不断变得越来越重要。Coffey 和Bailly(1991)则认为科学技术进步产生出与以往不同的生产方式,如在一些发达国家弹性生产方式的兴起,显著地促进了生产性服务活动的发展,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化现象进行了分析。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对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的角度来看,Daniels(1995)得到结论,在大部分经济中,虽然在服务行业中占最大比例的不是生产性服务业,但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在促进就业增长方面却是最快的,该行业的增长实际上导致行业劳动力的分工并进而提高了劳动力飞生产效率。在Harrington(1995)文章中,对美国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研究,也得到结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会提高区域活动生产率,同时得到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提升区域的劳动力就业、收入水平和税收收入会带来直接和非直接的贡献。而且,对于企业的投资和技术创新方面,生产性服务行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Bryson 和Daniels(1998)则从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区分逐渐变得模糊,服务业和制造业两者之间有重要的、动态的协同作用,突出了服务作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催化剂作用。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其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两者之间出现不断融合的趋势。
Goldhar和Berg (2010)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随着生产性服务业为最求降低生产成本,通过不断扩大其规模,以便获得更多的收益的的同时,该行业逐渐表现出与传统制造业相似的特征;而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制造业也渐渐表现出更多的服务内容,如当代制造业通过生产一些弹性化、个性化的产品,以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以便通过差别定价来追求最大化利润。Jens Matthias Arnold 等(2014)利用印度的数据,研究了服务性行业的改革和制造业业绩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服务业的改革对制造业业绩的影响不容忽视。Fernandes和Paunov(2012)使用智利的数据,研究了外商对服务业的直接投资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得到外商对服务业行业的投资会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会对该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创新产生积极的影响。
...................
第二节、国内研究综述
一、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
从整体上来看,国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研究较为深入和广泛,而国内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相关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为完善和系统的框架。在研究的过程中,不少国内学者对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引入。甄峰等(2001)对上个世纪80 年代以来,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综述,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的概念、与其他产业的关系、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包、布局,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等一系列焦点问题。
一些国内学者对我国特定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钟韵和阎小培(2003)利用广东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全国三个不同层面的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几乎所有生产性服务行业都可以促进地区经济飞发展,但同时也有某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行业,对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而大城市的经济相对发达,在其经济系统内,相对于其他经济系统,生产性服务行业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比较明显,并对大城市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对于生产性服务行业与制造业的互动,高传胜(2006)指出,两者之间的互动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之一。以制造业代工为特征的长三角生产性发展模式正在经历升级与发展的困境,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处于依靠生产性服务业与生产的互动发展,来增添地区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地步。
还有一些学者采用实证的研究手段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间的相关性展开研究。为了反映了生产性服务行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顾乃华(2005)利用国际贸易中的新贸易理论,构建了一个反映两者因果关系的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求解和分析,得到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并且一国的经济增长会受到该国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正向的影响。同时,该篇文章利用我国的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相关的检验,并得到与理论模型相似的结论。程大中(2006)利用中国投入产出数据,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进行计量研究,得出一些基本结论:与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生产性服务占国民总产出的比重偏低,中国的服务业和国民经济其他产业或行业的前后向联系效应较弱;而且,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本身受其他行业的影响不大,未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应有的带动作用。邱灵(2014) 认为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是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通过,并通过考察发达国家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演变规律,为我国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积极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加快实现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提供经验借鉴。覃剑和冯邦彦(2014) 运用区位商、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大珠三角各个城市金融业和制造业的空间指向性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大珠三角城市群的金融业和制造业,在空间上既有分离性也有相吸性。同时,对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一般性解释,并由此得出应不断优化金融业和制造业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空间分工布局、不同城市要适当进行产业取舍和协同发展等政策启示。
................
第三章 生产性服务行业贸易竞争力分析 ·················12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 ················ 12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分析 ··········· 13
一、生产性服务行业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 ··················· 13
二、生产性服务行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15
三、生产性服务贸易行业贸易竞争力指数 ··············· 16
第四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行业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20
第一节 理论假设 ··············· 20
第二节 相关指标的选取 ················· 21
一、生产性服务行业贸易竞争力指标的选取 ·················· 21
二、影响生产性服务行业贸易竞争力指标的选取 ······················ 22
第五章 政策建议 ·················29
一、从整体上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建议 ············· 29
二、对各个细分的部门的提供政策建议 ····················· 30
第四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行业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假设
本节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说明。建国后到 1980 年,由于受到当时所推行的错误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方针的影响,即赶超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国的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在于制造业的发展,忽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使得我国的资源集中在制造业上。而且,由于服务业被忽视,造成生产性服务业被包含在制造业中,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生产组织形式。压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将其包含在制造业企业中,使得在工业品和生产性服务品价格中的“剪刀差”被制造业所占有,从而支持制造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发生变化,即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原先存在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扭曲的关系得到改善,并且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独立的组织形式,占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大。(顾乃华,毕斗斗和任旺兵,2006)
对于生产性服务行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我们根据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认为受到市场需求、贸易水平和服务水平的影响,,并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该框架由以下三个具体的假说构成:
假说 1:生产性服务业贸易的竞争力水平与制造业的规模、以及国民收入之间是正相关的。
由于制造业规模是直接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故而显而易见,制造业规模越大,越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一国的国民也使用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品(国民把生产性服务的产品视为最终产品),一个国家国民收入水平越高,其使用的生产性服务商品越多,生产性服务商品的需求越大。并且,伴随着制造业规模的扩大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需求也相应提高,这为其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可以赢得规模优势,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平均成本的下降,进而,提升其竞争力水平。
....................
第五章 政策建议
根据使用的生产性服务业贸易的竞争力水平的四个评价指标,可以得到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国际上发达国家存在一些发展的差距。导致差距出现的原因,除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比较低外,还与我国社会层面的体制有关。
一、从整体上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建议
结合本文对生产性服务行业贸易竞争力的分析和计量分析得到的结论,本文为提高生产性服务业贸易的竞争力水平,从整体上,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融合,促进两者之间的互动 根据脉冲结果显示,制造业行业在生产性服务业增长中所起的作用正向和长久的作用,说明制造业自身的发展,会提高生产性服务业行业贸易竞争力的水平。
对于一个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其工业化的进程刚刚起步不久,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制造业的基础不牢固。建立强大的制造业,会较大程度上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和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普遍面临技术创新能力缺乏,这也与生产性服务行业提供服务的质量息息相关。生产性服务行业可以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完善国内相关政策体制,改善国内经济投资环境,吸引外资 根据相关结论,在 7 个不同的生产性服务贸易行业中,其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及差距是不同的,部分原因在国内生产性服务化行业领域的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其政策倾斜性和不透明程度较高,因建立透明的市场监管体制,以便从政策上消除影响生产性服务行业发展的不合理的地方。
以往大量的文献,得出外商直接投资会对投资国的经济产生大量的溢出效应。在本文的结论中,发现外商直接投资会对一国生产性服务业贸易的竞争力水平产生持久的影响。虽然出现外部冲击的前期,外商直接投资对其的影响会产生一定的波动,但这种影响在后期仍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87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8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