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中等职业学校化学课程模块式教学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04-17 22:48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和管理的基地,是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走进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或创业做铺垫的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一些生产技能培训和管理的教育。它的培养主要表现在技能、实用、职业等三个特点。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能力的传授,也要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社会意识。化学对我们认识和利用物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化学课程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化学课是职业教育伊始开设的公共课,此时学生刚刚走出初中的大门,自己的职业意识还是没有形成,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意识的建立和强化。在开展化学课程教学时,应注重职业技术方面的培养,结合专业定向开展化学教学。针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等职业学校中,化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其他专业的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因此,高质量的化学课程教学,对整个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均有着重要的价值,也促进了整个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多年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的课程设置在“教”与“学”上都存在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的教学,实践部分重视不够。因此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素质及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制约培养能力的传统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满足不了近几年来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对中等职业教育所提出的更高办学要求。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从普通中学通过国家统一考试而来,在学习化学的方法上习惯于理论知识的熟背和公式的转化与推导、习题的演算,而知识应用的理念几乎为零。而化学又是应用性和实验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怎么激发学生的实用性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以致用的理念,提高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是当今职业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采用模块式教学的方式,即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方向开展教学,专一的讲授理论知识,并重点培养实践能力,将化学职业教育与化学实践能力的提高从根本上进行相互整合,是当前的重要研究内容。
.........


1.2 模块式教学的国内外现状
国外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已有近三十年,一些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和较有特点的教学模式,影响力比较高的有 CBE 教学模式、“双元制”教学模式和模块式教学模式[6]。Langkamp 等指出此三种教学模式有其共同特点,第一,都采用的是非学科式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第二,教学过程都是通过获得信息,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做出对策,实施教学工作计划,调控工作质量、评定等环节的“完整的行为模式”;第三,是采用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第四,教师都是从传统的教学的领导者转变为教学的指导者和教学活动的监督者,即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第五,采用目标教学法,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质量评估和控制[7]。相比较来看,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开发、研究、改革和创新,存在共同的趋势:就是由注重“教”转向注重“学”;由注重过程转向注重结果;由注重教学模式的理念探讨转向注重模式的教学实践性;由注重知识、技能的发展到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8-11]。Drier 等认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课程的模块化业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与模块式教学模式相适应的项目教学、任务教育、案例教学和小组教学等教学方法、手段也逐渐在职业院校得到广泛的采用;模块式的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总结和完善中,已逐步成为广大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创新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选择之一[12]。例如,在国外的教学中全部都是以小班教学的方法进行,每个组的学生人数为 8-12 个人,而且在专业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后,随即对应理论学习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际操作训练。采用这种方法,非常便于学生即使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授课的内容要紧密结合当前的最新技术发展。
........


第二章 化学课程模块式教学的相关概念


2.1 中等职业学校的概念
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指负责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属于中专的学历,学校的招生对象主要面向初中毕业生及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本学制为三年。理论上讲,中等职业教育是在学生的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其教学内容包括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已成为目前职业教育的主体。其教学主旨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要求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的劳动者,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


2.2 化学课程的概念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对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我们的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我们用以认识世界和改造物质世界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化学课程也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课程,其相关的课程教育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化学课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作为启蒙教育的一项内容,化学课程在小学教学中已有初步的涉猎,在中学教学中已开展较为深入的理论和技术学习。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讲,化学课程更是多门学科的必修课和基础课,对其他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有着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所以,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均将化学课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在低年级学生中认真的进行讲授。
........


第三章 中等职业学校化学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 12
3.1 中等职业学校化学课程现行教学的调查 .....12
3.2 化学课程传统大纲教学模式和模块式教学模式........12
3.3 化学课程模块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18
3.4 化学课程模块式教学的优缺点分析 .........20
第四章 化学课程模块式教学的完善措施 ......... 22
4.1 从传统大纲教学中汲取经验........22
4.2 深入完善模块式教学自身的教学方法和体系.........22
4.3 建立适应时代的模块式教学模式 .....24
4.4 适应提高模块式教学的师资水平 .....24
4.5 总结 .....25
第五章 结 语....... 25


第四章 化学课程模块式教学的完善措施


模块式教学方式,在化学课程及其他一些课程的教学当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其自身的优势以及多方面的应用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55,56]。正因如此,这种教学方式才受到国内外诸多研究学者的认可,在化学课程的理论课和实验课上都进行了诸多的尝试,并逐步建立了完善的评价体系和教学方法[57-59]。但是,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行的模块式教学当中,的却存在着一系列的针对现行模块式教学的不足之处,简而言之,一方面是模块化教学的过度专一性不利于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基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效果。所以,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如何进行模块式教学体系上的完善,仍然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4.1 从传统大纲教学中汲取经验,实现模块式教学的新突破
针对“模块式教学内容过渡专一”的问题,我们必须意识到:模块式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大纲式教学,,换言之,模块式教学也必须有自己的教学大纲,从而丰富自身的教学内容,防止内容过度专一,从而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大纲式教学已经践行了多年,它之所以存在多年,而且现在依旧存在,势必有它自身的优点和广泛接受的原因。所以,要解决模块式教学的一些问题,还需要依靠大纲教学的手段。比如,从大纲教学汲取如何扩宽知识面的方法,融入到模块式教学当中,在模块式改革的基础上,能进一步适当的扩宽知识面,不极端化的专一性教学,似乎更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从另一个角度讲,传统的大纲教学和模块式教学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二者也有统一的一面。模块式教学当中不一定不能有大纲式教学的内容,一种教学模式能否适应时代的需求,应该取决于这种教学模式能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改变,能否解决时代的问题,能否正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在践行模块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建立模块式教学的“大纲”,规范模块式教学的教学方法,通过合理的“模块规划”、“模块教学”、“模块考核”三个步骤,实现模块式教学新的突破。模块式教学的“大纲”也正是紧密围绕这三个部分进行设计,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化学课程模块式教学的研究


.......


结 语


时代在进步,社会也在不停的发展,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最终教学目的是不变的,即: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中级人才。所以,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应以社会需求为方向,以培养人才为最终目标。在本课题中,笔者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走访发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化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模块式教学正是结合当代的社会需求,结合学生的自身专业特点,将教学内容选择性的进行讲授,在对各个知识模块进行串联,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水平,同时注重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但是,化学课程的模块式教学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过分的专一性导致了学生的知识面过窄等,特别是如何完善现有的模块式教学在化学课程及其他学科中的应用方式,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所以,真的对这些不足之处,我们必须建立一系列的优化方法:从传统的大纲式教学方法中汲取优点,选择性的用于模块式教学;完善模块式教学自身的教学体系;结合时代的特点开发适合我国社会的模块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性和师资力度等加以优化。这些方法不仅是中等职业学校化学学科的模块式教学优化的重要手段,更是模块式教学方法能够推广到其他各个学科,甚至推广到整个社会的必由之路。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87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87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c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