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基于特色产业发展的三江源地区农牧民增收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16-04-21 17:03

第 1 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青海三江源地区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区,发源于玉树州境内,属于海拔 4000m 以上的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湿地分布区和高原高寒草原区,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是青海省藏族与其他民族共同聚居的民族自治地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也是很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生长地。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青海三江源地区自然环境特殊,经济比较落后,产业进入壁垒高,农牧民收入来源单一,为响应党的号召,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江源地区农牧民增收问题摆在了我们的眼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粮食生产总量已有很大的提高,但基于三江源地区农牧民现代化意识的欠缺和对先进技术的忽视,三江源地区的农牧业并没有发挥它该有的生产潜力。三江源地区所产出的农林产品目前仅能自给自足,草地畜牧业目前仍处于游牧或半游牧状态,舍饲、放牧相结合的集中育肥方式还处于研究和起步阶段[1],总体来说,资源丰富的三江源地区农牧业仍处于原始状态。三江源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其中藏族人口占 90%以上,其它的还有回族、撒拉族、蒙古族和汉族。2013 年底,三江源地区生产总值为 2609360 万元(21 县),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 12.42%,其中第一产业为 769060.4 万元,第二产业为 1102312 万元,第三产业为 737988 万。在三江源地区新增 5 县的贡献下,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增加值,三江源地区产业结构由原来的“一二三”变为“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相比于 2012 年全年,以 16 县数据统计,三江源地区生产总值为 1339097 万元,增长 6.9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41096.4 万元,增长 7.3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 464744 万元,增长 2.5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33257万元,增长12.84%。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40.41%,34.71%,24.89%,第一产业贡献继续增大。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经济学史上针对产业问题的探讨颇为丰富,相关理论不胜枚举。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在 1776 年发表的《国富论》中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以后在此发展起来的理论有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产业关联理论等。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当时提出绝对优势这一概念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各国存在技术上的绝对差别,由此产生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各国应该集中生产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为有利[3]。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优势可以从劳动生产率、劳动成本和价格单方面的比较中表现出来,这个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说(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所谓绝对成本,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为了更多地增加国民财富,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那些具有本国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劣势而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以上情况是针对一个国家而言的,它同样适用于一个地区。但是如果一个地区在所有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话,那该怎么办呢?这为后来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提供了依据。大卫·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经过修正提出了更为确切的论述。 
..........

第 2 章  三江源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状况

青海三江源地区位于中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昆仑山及其支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等众多雪山的冰雪融化后,汇流成哺育中华民族的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三江源特殊的地理位置、区域性涵养水源的重要功能以及对整个流域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使其成为生态建设的战略要地,是中国江河中下游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 

2.1  三江源地区区位及自然条件
青海三江源地区地处北纬 31°39′~36°12′,东经 89°45′~102°23′,行政区域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 16 个县 1 乡,分别为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河南县、泽库县,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兴海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班玛县、久治县、玛多县、玛沁县、甘德县、达日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县、杂多县、囊谦县、曲麻莱县、治多县、称多县,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为36.3 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 50.4%。[52]     2003 年,在编制《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时,确定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18个保护分区所在的16个县和唐古拉山镇为三江源地区范围,面积为 36.3 万平方公里,其中的 15.23 万平方公里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53]      2011 年 11 月,为加强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考虑其生态地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国务院决定建立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试验区范围包括玉树州、果洛州、黄南州、海南州和唐古拉山镇的全部行政区域,共 21 个县 1个镇,试验区总面积 39.50 万平方公里。如前所述,三江源试验区包括 4 个州和唐古拉山镇的全部行政区域,共 21 县 1 个镇;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在 4 个州的 16 个县和唐古拉山镇,在黄南州的同仁、尖扎县,海南州的共和、贵德、贵南县 5 个县中没有分布。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三江源试验区不是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范围进行扩大,而是三江源试验区涵盖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三江源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三江源试验区的 38.60%。三江源试验区的区划是根据生态、生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功能来划分的,划分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承接转移发展区。
......

2.2  三江源地区社会经济概况

三江源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其中藏族人口占 90%以上,其它民族有回族、撒拉族、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生活主要依靠畜牧业,自然环境恶劣,人民生活条件艰苦。三江源地区由于受地理环境诸多因素影响,经济基础薄弱,交通落后,市场经济份额小,在偏远的农牧区,人们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很大的比例,这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着三江源地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截至 2013 年底,三江源地区总人口为 131.92 万人(21 县数据)。在人口构成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90%以上,基本上是藏族,信奉藏传佛教,另外还有蒙古族、回族、撒拉族和土族等民族。在计划生育政策方面,牧区少数民族允许生三胎,加上少数民族育龄妇女年龄构成年轻,可以预见未来三江源地区的人口数量会有持续较高的增长率,人口增长过快,加重了三江源地区经济负担,使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制约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并引起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表 2.2 显示三江源地区近年来人口情况,三江源地区采用 16 县的数据。 

基于特色产业发展的三江源地区农牧民增收效果研究

........

第 3 章  三江源地区农牧民收入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 21 
3.1   三江源地区农牧民收入现状....... 21 
3.2   制约三江源地区农牧民增收的影响因素........ 29
第 4 章  三江源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与农牧民增收效果....... 30 
4.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30 
4.1.1   假设条件........ 30 
4.1.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步骤........ 31 
4.1.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检验........ 31
4.2   三江源地区特色产业与农牧民总收入实证分析.......... 32 
4.2.1   数据采集........ 32 
4.2.2   模型设定........ 32 
4.2.3   参数估计........ 33 
4.2.4   模型检验与应用分析......... 34 
4.3   结论..... 36 
第 5 章  促进三江源地区农牧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38 
5.1   三江源地区农牧民增收效果提升的对策思路....... 38
5.2   三江源地区农牧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39 

第 5 章  促进三江源地区农牧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党和国家关于“三农”问题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对于促进农牧民增收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落实十多年来,绝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农牧民实际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在围绕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推行了各项惠及农牧民福祉的建设工程,其中就包括农牧民增收计划。但是,由于受自然、历史和传统习惯的影响,该地区农牧民收入并没有明显提高,增收速度缓慢。这一状况不仅影响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工程的有效推进,也直接制约着广大农牧民生活和生产状况的改善,给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三农”政策的实施制造了诸多障碍。因此,本文首先从促进特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采取积极而有效的对策,其次从政府、三江源地区收入分配政策等方面提出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5.1  三江源地区农牧民增收效果提升的对策思路
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工程建设快速推进,与之伴随的惠民工程也收到一定成效,农牧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但其绝对水平和增收效果与其他地区相比依然滞后,并且存在阶层性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的态势。如何实现三江源地区农牧民增收效果有一个质的提升,需要我们有一个清晰正确的思路。 
........

结论

尽管三江源地区农牧民收入水平较低,但在收入分配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却与全国其他农牧区有很多相似之处,收入分配差距在行业、阶层和区域之间明显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农牧民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有效实现增收。因此,要在收入分配制度上加强科学设计,并推进积极的制度改革,从源头上为农牧民实现增收创造条件。具体包括:加强三江源地区农牧民收入分配过程中的政府引导和政策调控功能,大胆要把体现公平性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在科学的法治化基础之上,夯实分配制度的法治基础,,要用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调动农牧民实现自我增收的积极性,使收入分配制度更加公平、有效。 针对三江源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有必要依据党中央的指示,结合三江源地区现状,把统筹发展的重点放在较为落后的三江源地区,从根本上改变三江源地区城乡社会事业建设不平等的状况。同时积极探索有利于消除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赋予农牧民更多财产权利,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89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89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5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