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的狂欢——东北大秧歌研究
第一章 东北大秧歌的起源与艺术融合
第一节 秧歌的起源
关于秧歌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大多数资料认为秧歌起源于田间劳动,与插秧有关,有的认为秧歌与古代祭祀舞蹈有关,目的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除此之外,还认为与驱邪逐疫有关。因此劳动说、祭祀说、巫术说是秧歌起源最普遍的说法。但从秧歌的艺术特色和风格特点上来看,我比较支持巫术说。
一、 劳动说
我国的农耕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大多数人们都以种田来维持生计,“秧歌”一词被认为是种田插秧时所唱的歌。清代李调元在《南越笔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农者每春时,妇女以数十计,往田插秧,鼓声一通群歌竟作,弥日不绝,是曰秧歌。”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也有记载:“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可见秧歌确实和插秧劳动有一定的关系,并且对秧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我国农耕时代出现的较晚,而关于秧歌劳动场面的记载,一般都是清代时的著作中,所以劳动也许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秧歌的表现形式,并不是秧歌的起源。
二、 祭祀说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祭祀的风俗习惯,主要是为了求得神灵和祖先的庇佑,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每到逢年过节都会祭祀神灵和祖先。在桓宽的《盐铁论》中有这样的记载:“古者庶人,鱼菽之祭,春秋修其祖祠······今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倡舞像。”可见自古就有祭祀时伴有击鼓跳舞的做法。在《周礼·春官》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以乐天畯。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可见当时的人们用这种歌舞的形式来祭祀神灵,祈求丰年。因此有人认为秧歌起源于古代祭祀农神的仪式,以此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产。由此可见,祭祀一般针对性都比较强,根据祭祀对象的不同,其表现形式各异:有的严肃、有的庄重、有的神圣。而这与秧歌轻松、欢快的表现方式有较大的差异。因此秧歌应该不起源与祭祀。
三、 巫术说
巫术在我国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宋兆麟在《巫与巫术》一书中对巫术一词有这样的定义:“也就是说巫术是史前人类或巫师一种信仰和行为的总和,是一种信仰的技术和方法,是施巫者认为凭借自己的力量,利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和方法,可影响、控制客观事物和其他人行为的巫教形式。”童恩正认为:“巫师所实行的巫术,是指一种特殊的信仰或行为,人们相信自己可以通过一定的仪式,利用超自然的力量,去诱导甚至强迫自然界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巫术的主要目的是想要控制客观环境和想象中的鬼怪世界,从而来实现趋吉避凶,祈福消灾。
.......................
第二节 东北大秧歌的起源
根据上一节的论述,秧歌有可能起源于巫术,作为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东北大秧歌,笔者认为它有可能起源于东北地区特有的巫术形式——满族萨满。
一般认为萨满产生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因此满族萨满的产生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萨满教以巫术、祭祀等作为主要载体,主要采用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其中的许多内容逐渐的消亡,但其基本的歌舞形式却得以保留,东北大秧歌继承了满族萨满的一些特点,使其成为了不同于其它地区秧歌的文化形式。
清军入关后,萨满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在清宫中萨满成为了爱新觉罗家族祭祀的仪式。《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坤宁宫月祭仪注》中记载:“凡诸王、贝勒、贝子、公等以及宗室觉罗并伊尔根觉罗、锡林觉罗姓之满洲等,俱如此仪祭之。”此时的民间萨满也非常的盛行,尤其是东北地区尤其繁盛。“东北地区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清朝在此设立盛京、吉林、黑龙江 3 个将军辖区,44 处驻防点,35%的八旗兵力驻扎于此。”满族人的大量聚居,给萨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在东北大秧歌中,继承了很多满族文化特色,在东北秧歌队伍中我们会看到女性都会在头上插上类似于清朝旗头的五彩的头饰,有的男性还会在脑后戴一根假的长辫子。在东北大秧歌中有一种高跷秧歌,这种表演方式类似于清朝女子穿的一种“马蹄底”的鞋子。这些都是满族文化的继承。
萨满俗称跳大神,从名称就可以看出舞蹈是其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虽然舞蹈看似与祭祀、信仰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舞蹈却是渲染氛围最好的工具,在萨满中伴着舞蹈与鼓点声,可以使人进入一种迷狂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神人合一,被神灵附体。在东北大秧歌中会有同样的状态出现,鼓点响起,人们尽情的扭动,达到一种狂欢的状态。在东北大秧歌队中,一定少不了丑角,他们的舞蹈动作与其它人不同,除了基本的十字步外,还会有“颤步”,这一步伐主要靠膝盖的双伸双曲来完成,手臂一般多为挽花动作,同时伴有摆身的动律,伴随着鼓点声会越跳越快,最后达到近乎迷狂的状态。在萨满祭祀中,“大神”跳神的时候脚下也会有类似的动作,同时也会伴随鼓点声摆动身体,最后达到人神合一的迷狂状态。
....................
第二章 东北大秧歌的独特审美风格与文化内涵
第一节 东北大秧歌的审美风格
东北大秧歌在东北地区的流传大概以有几百年的历史,它反映了东北人民的性格特征、审美要求和审美意识。
一、 “不和谐”的和谐美
在东北大秧歌的审美风格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不和谐”的和谐美。
(一)红配绿的反差
红色和绿色是东北大秧歌道具和服装的主要色彩,这两种颜色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产生一种反差,让人感觉不太和谐,但是这种反差与不和谐,正体现了东北地区一种色彩上的和谐美。
东北人认为红色和绿色是大自然给予的,是自然之色,也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希望能够拥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能够战胜自然,能够给人们带来温暖。看到红色会让人想到一些温暖的意象,如火焰、太阳等。东北地区的冬天比较寒冷,在视觉上,这种颜色给人温暖感,同时也反映了东北人热情似火的性格。绿色是植物的颜色,在东北地区的冬天最缺少的就是皑皑白雪中的一抹绿色,它象征着生命与希望。在东北大秧歌的表演中满足了东北人对希望和温暖的渴望,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东北人在困难中充满希望和斗志的精神品格。
作为民间地域文化,东北大秧歌特殊的审美情趣在特殊的地域环境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看似不和谐的色彩中,,却印证了东北人热情似火的性格和充满斗志的品格,大秧歌的艺术形式与地域色彩的审美特征相结合,体现了一种“不和谐”的和谐美。
(二)满汉的结合
东北大秧歌中体现了满族和汉族两种文化特色。据《异民族统治中国》记载 “清朝定都北京后,东北的旗人多迁至北京等地,因此确有人烟稀少、荒凉寂寞的景色。于是清朝为充实东北,便在康熙初年奖励汉人移民。”这种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地的文化融合。在东北秧歌队伍中,通常会看到女性插上类似清朝旗头的头饰,在东北大秧歌中的高跷秧歌,表演方式类似于 “马蹄底” 一种清朝女子所穿的鞋子。东北大秧歌的独特风格在满汉结合的艺术特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在后退中前进
十字步是东北大秧歌的基本步法,双脚走“十”字是其基本特点,看上去有点滑稽,走两步退两步,一直在原地踏步的感觉,但事实上是向前的脚步大,后退的脚步小,虽然走的艰难,但却是在不断的向前的,给人一种迎难而上的力量。与其他舞蹈相比,大秧歌跳出了自己的特色,同时也体现了东北人坚持不懈、勇于冒险的精神,正体现了东北人的人格美这种特殊的审美特点。
.......................
第二节 东北大秧歌的文化内涵
一、 地域文化与东北文化
地域文化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在文化人类学研究视野下,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在不同地域内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会有所不同, 这也就导致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所以每一个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形式,东北也不例外。
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与自然环境,加上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东北人具有豪爽、热情、勇敢的特征,使东北文化呈现出了多元文化的特点。东北地区可以说是依山傍水,金恩辉在《寻根集:东北地方志论丛》中有这样的记载:“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水系(如牡丹江、嫩江、松花江等都属于这个水系);图们江、鸭绿江等自成的水系;辽河、太子河、浑河、西拉木伦河、巨流河等区域南部水系,三大水系将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山系围绕其中,使整个东北地区三面山水环绕,中间贯穿着东北大平原,三省西部特别是自吉林以下,至辽宁省,又与内蒙古辽阔的草原相连,地势更为开阔。这样就造成了聚居于山林、草原的渔猎或游牧民族,向中间地带的平原、农耕区聚拢之势。”这样就使东北地区产生了游牧农耕文化,同时使东北人具有了豪爽、豁达、等的特征。此外,东北地区还受到移民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关东移民文化,这也是东北人勇往直前这一特征产生的基础。东北地区平均温度较低,冬长夏短,冬天寒冷风雪交加,在这样的环境下,使东北的人们热情好客,吃苦耐劳。
游牧农耕文化、移民文化等多样文化的相互作用与融合,才产生了今天这样独具特色的东北文化。
二、 东北大秧歌的特色与文化内涵
东北大秧歌,其形成与发展和东北这片黑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深深的扎根于这片黑土地上,它的审美文化风格也将深深的置根与这片黑土地上。东北大秧歌作为东北特有的舞蹈形式,文化风格主要体现在:稳、浪、哏、大、圆等方面。
(一)稳——东北男性的妥帖
稳是东北大秧歌的主要风格特点,在舞蹈艺术中,翩然起舞的本身就是破坏“稳”,而东北大秧歌的这个特点正是其独特之处。这种特点重点体现在男性的舞步上,这种稳不仅是与音乐节奏的和谐,还体现出舞者与地面的和谐,扭的越欢,就要求脚下越稳,如果根基不稳,身体在舞动过程中就会摇摆,就会造成动作的不和谐,也就没有了美可言。
而这稳中的踏实与妥帖正体现了东北男性的特点,即稳重又充满了热情。他们勇敢、豪爽、讲义气,自古以来就有“东北汉子”的美称。
......................
第三章 东北大秧歌的仪式性、戏剧性和游戏性 ................ 17
第一节 东北大秧歌的仪式性 ......... 17
一、 节日的传统 ........... 17
二、 礼尚往来的传统 ......... 18
第四章 东北大秧歌与原始崇拜 ............ 23
第一节 东北大秧歌与绿色崇拜 ........... 23
一、 远古时代的神树崇拜 .............. 23
二、 东北大秧歌与绿色崇拜........... 24
第五章 东北大秧歌的传承与发展 ................. 28
第一节 东北大秧歌传承的原因 ......... 28
一、 时代的需要 ............ 28
二、 群众的基础 ......... 29
第五章 东北大秧歌的传承与发展
东北大秧歌从产生起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进步,大秧歌也在不断的发展,最终摆脱了巫术的束缚,而发展成为今天具有东北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第一节 东北大秧歌传承的原因
东北大秧歌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的发展并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从农村走入了城市,从民间艺人走向了人民大众,在这传承的过程中,大秧歌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感染力极强的音乐伴奏,这些都在大秧歌的传承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时代的需要
在秧歌产生的初期,主要是驱邪避灾的祭祀仪式,当农耕文化的出现,秧歌成为了祈求丰收的仪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秧歌逐渐摆脱了迷信思想,成为了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
东北大秧歌作为民间艺术,表演风格的质朴火辣,表演形式的别具一格,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在东北称作“闹秧歌”。四十年代,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运动确立了方针路线,提出了“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文艺要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文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等原则。而后率先把大秧歌作为文艺宣传扭上了街头,其中《兄妹开荒》最具代表性,其采用了传统的秧歌形式,摒弃了丑角等角色,表现农民劳动的场面,乡土气息和诙谐幽默交织在一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表演方式激发了工农兵和群众的浓厚兴趣,并迅速的在抗日根据地蔓延开来。东北大秧歌作为北方重要的队伍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其形式与内容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秧歌运动时期的东北大秧歌,政治宣传的目的性较强,但在表演风格上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传承到当代社会,东北大秧歌已经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活动。东北三省大到城镇,小到乡村,扭大秧歌已经成为了广大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春夏秋冬,到了傍晚时分,在广场的空地上、在公园里,鼓点有节奏的响起,便扭起了东北大秧歌。
.....................
结语
东北大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在东北大地区深受人们的喜爱,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娱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论文对东北大秧歌这一特有的民间舞蹈形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研究。
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从秧歌的起源来进一步推测东北大秧歌的起源,秧歌的起源主要有劳动说、祭祀说与巫术说三种,本人比较支持巫术说,从秧歌起源于巫术而推测出东北大秧歌有可能起源与东北民间特有的巫术形式满族萨满。东北大秧歌产生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摆脱了巫术的形式,融合了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而发展成为今天这种特有的形式。第二章主要从审美风格和文化内涵来研究东北大秧歌的独特性。其审美风格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其着装、步伐、表演方式等方面。文化内涵的独特性主要是由于东北特有的地域文化的原因。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东北大秧歌的仪式性、戏剧性和游戏性。第四章探讨了东北大秧歌与原始崇拜的关系,主要研究了东北大秧歌红配绿的搭配习俗与红色崇拜和绿色崇拜的关系。第五章是对东北大秧歌传承与发展的探讨。
东北大秧歌承载了东北的特色,东北的文化和东北人的精神。这黑土地上的狂欢是东北特有的艺术文化形式,是东北的瑰宝,也是东北人的骄傲。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89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8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