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太原市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6-04-21 07:35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 30 多年,我国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对外贸易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对外贸易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使我国产业结构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变,并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可以说对外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反过来,我国产业结构又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但是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都很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全国上下纷纷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因此本文通过太原市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的实证分析,为太原市在制定出口贸易战略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战略方面提供政策建议。

2010 年 10 月山西成为国家批准的唯一一家在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重点是改变山西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不锈钢产业、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在这次综合改革中将何去何从,怎样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是现在急需解决的课题。

太原市作为内陆城市开放比较晚,1995 年国家赋予太原自主对外贸易经营权,近十几年来太原市的出口贸易才实现真正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了不断的调整。三次业结构由 1978 年的 6:75:19 演变为 2013 年的 1.6:43.6:54.8,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三次产构内部结构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第一产业相对落后,机械化水平不高,主要还是靠天吃饭;第二产业中能源、重化工比重占主导地位,传统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新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在出口贸易方面,1996 年太原市的进出口额为 1.93 亿美元,其中出口 1.22 亿美元,到 2013 年进出口额达到了 91.62 亿美元,其中出口 52.94 亿美元,18 年进出口额增长了近 46 倍,出口额增长了 42 倍,出口商品由最开始的煤炭、焦炭、铝及铝制品和农产品为主,转变为现今以煤炭、铝及铝制品、不锈钢、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为主。由此可见,对外贸易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虽然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化,但是出口商品以资源型为主,产品结构相对单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较少等问题仍待解决。2008 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速不断下降,2013 年 GDP 比 2012 年增长了 4.4%,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低的,太原市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究其原因主要与太原市的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有关,所以当前对太原市出口商品结构改善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

对外贸易理论中没有直接研究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理论,基本都是在外贸理论和产业理论的基础上采用逻辑推理和规范分析来说明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关系。

1、从国际分工方面研究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Adam Smith 在《国富论》里提出一国应该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David Ricardo 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应该出口其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商品。这两个理论都是从要素的生产成本来说,一国应对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使一国资源自动向相对成本较低的产业流动,进而决定了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Eli Filip Heckscher 和 BerthGotthard Ohlin 把一国和地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丰裕与贫乏作为解释比较优势形成的原因,一国有什么样的要素禀赋就有什么样的比较优势,因此,如果一国劳动力要素丰裕,那么在出口商品中将密集使用劳动力要素;如果一国资本要素丰裕,那么将在生产中加大对资本要素的使用,所以,Berth Gotthard Ohlin 认为一国生产并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产品价格就会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

R.Prebisch (1950)的“中心外围论”认为,现今的国际分工使得发展中国家开展的贸易都是围绕着发达国家展开,而发展中国家从贸易中的获利少于发达国家,这种分工有固化趋势,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趋于僵化。

除 R.Prebisch 的理论外,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都认为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实现专业化生产得益于国际分工,专业化的生产形成了一国的产业结构,最终决定了一国的出口商品结构。

2、从贸易政策方面来研究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eidrich Liszt)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认为在工业化的初期,虽然本国工业也有所发展,但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为保护本国的工业发展,避免国外相同产品对本国工业的冲击,应实施保护性的关税措施。Paul R. Krugman 在战略贸易理论中提出了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如果一国想通过对外贸易来实现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则必须制定相关的贸易和产业政策来扶持本国具有战略性产业的发展。

......................


第 2 章 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理论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出口商品结构的内涵

出口商品结构是指在一段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类商品的出口额在总的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状况、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它的优化问题关系到一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的可持续性和国际竞争力。

出口商品结构按国际贸易标准被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按出口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可分为:资源密集型商品、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密集型商品和技术密集型商品 4 类,根据国际贸易分类标准(SITC)对出口商品进行分类:SITC 0-4 属于资源密集型产品,SITC 5 和 7 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SITC 6和 8 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经过经济学家一直以来的研究发现,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也是有规律的,它一般按照“资源密集型商品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出口”的途径来实现优化的,这也是被实践所证实的,“亚洲四小龙”就是如此。

2.1.2 产业结构的内涵

产业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部门的构成以及彼此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反映一国的基本经济情况,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利于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般产业结构的分类可分为三类:按照两大部类的分法,可分为物质资料的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的生产部门;按照社会生产生活的历史顺序可将产业结构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另一种按照生产要素资源的密集度分,可分为劳动密集产业、资本密集产业和技术密集产业。

.......................


2.2 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测评

2.2.1 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评价指标

现实中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商品结构是否优化没有确定的衡量标准,但现今对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评价通常按以下几个指标来分析:

(1)出口的商品中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的比。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例高,说明这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水平高,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较高的地位;反之,则说明该国或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受支配的地位。所以,在评价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是看一国或地区的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的比例,这一比例高说明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优化。

(2)工业制成品中“双高”(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现今在国际贸易的出口商品中技术密集型商品的出口持续增长,且被认为是未来的一种趋势,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不断下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长缓慢,且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双高”产品不仅利润丰厚,而且有利于技术创新。所以,在评价出口商品结构时不仅要看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的比,还要看“双高”产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例,这些比例都较高时,说明一国或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是优化的。

(3)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评价国际竞争力的标准主要有:出口市场份额指标、贸易竞争力指标、显性比较优势指标、相对国际竞争力指标和出口产品质量指标。本文中只运用前三个指标对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

①出口市场份额指标。该指标反映某一产品一国或地区出口在国际市场该种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它表明该种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国际竞争力的大小。

....................


第 3 章 太原市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发展现状...................17

3.1 太原市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17

3.1.1 太原市三次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17

3.1.2 太原市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情况分析..............21

第 4 章 太原市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实证分析......................34

4.1 模型选取....................34

4.1.1 模型假设和数据来源..............34

4.1.2 单位根检验方法及模型.............35

第 5 章实现太原市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措施...................47

5.1 优化太原市产业结构的对策........................47


第 5 章实现太原市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措施


5.1 优化太原市产业结构的对策

5.1.1 太原市创新发展特色农业,促进特色农产品的发展

随着太原市经济的发展,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在太原市的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但农业是二、三产业得以发展的基础 。太原市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太原市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重点发展特色食品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

(1)将太原市建成山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尽管山西农业发展水平不高,但山西素有“杂粮王国”之称和“果品之乡”的美誉。山西小杂粮种类多,品种优良,产量相对较大,在全国独具特色;果品中红枣、苹果、葡萄等品质在全国独占鳌头,所以山西的小杂粮和果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许多产品远销海外。太原市的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依托山西特色农产品资源,改变以往单一的农产品粗加工模式,开发以小杂粮为原料的米粉、醋及保健饮品、酒、膨化食品等的深加工,以核桃、沙棘和红枣等特色果品为原料的饮料、干果、果酱等的深加工。通过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扩展了农产品的产业链,提高了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山西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发展,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特色农产品的出口。

山西省丰富的特色农产品为太原市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提供了资源条件,太原市要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必须从机制、资金和人才三方面着手。在机制方面,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具有资金、物资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太原市应统筹规划,加强特色农产品产区的重组整合,合理规划特色农产品的种养殖,扩大生产规模,建立专门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园区,将特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全力打造“六味斋”、“东湖”、“双合成”、“汉波”等龙头企业和品牌,促进山西的特色农产品的出口。在资金方面,政府应加大对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建立融资平台,积极向企业提供出口担保,鼓励金融企业向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投资倾斜。在人才方面,建立合理的农产品及食品人才培养方案和引进机制,建立专门的研发基地,同时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产品及食品研发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予以奖励。

....................


结论

本文基于国际贸易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基础上,对太原市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分别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协整和 Granger 检验对太原市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出口商品结构改善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太原市的产业结构从建国以来经历了两次的演变,最终实现现今“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这符合产业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从产业结构内部看,太原市第一产业内部以“农牧林渔”序列为主,农业处于主导地位,主要以单一的粮食生产为主,近年来畜牧业发展有所下降,林业发展有所上升但幅度不大,渔业基本保持不变。第二产业内部中轻重工业比重失调,太原市的工业内部结构中,以能源和资源性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传统产业占绝对比重,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

太原市的对外贸易发展较为缓慢,真正实现快速发展也是从近几十年开始,太原市的出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很大,其中又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而且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商品中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商品不断下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比重不断上升,但是太原市出口商品中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很少。

对太原市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进行相关性分析中,运用单位根、协整和Granger 方法,并结合钱纳里的对数模型得出:第一产业与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和资源密集型商品出口呈负相关,并且互为因果关系;第二产业与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出口呈正相关关系,并互为因果关系;第三产业与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呈负相关关系,并互为因果关系,第三产业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出口呈正相关关系,并互为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389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89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8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