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试析应用型本科院校法制教育创新策略

发布时间:2016-04-20 22:28

  论文摘要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应用性本科的法制教育,对于建设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应用型本科法制教育存在重技能轻法律、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需多渠道进行教学创新,以建立大学生法律信仰、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

  论文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法制教育 实践 创新

  应用型本科是相对于研究型本科而言的我国本科教育的一种类型。针对近年来高校人才培养与实际就业出现偏差,我国将有600多所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普通高校转变。以湖北为例,2014年已有11所本科高校正式获省教育厅批准,向应用技术型普通高校转型。由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与研究型本科不同,社会对应用型本科的法制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重技能轻法学
  毋庸置疑,应用性本科要培养能在生产、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实用型”人才,必须在课程设置上重视专业技能课,但这并不等于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其他的法律素养等人文素养。有些试点高校为了挤出时间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拼命压缩甚至砍掉自己认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在法制教育方面,除了全国高校必须统一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不能压缩学时外,有些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专业法律课程如《经济法》、《商法》,要么被精简学时,要么干脆被砍掉。其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法律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最低标准就是经过大学四年学习后能够很容易找到需要自己的工作岗位,且这份工作待遇较好。要做到这一点,大学生仅具有专业技能技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应具备良好综合素质,比如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法律素养、团队协作能力等。如果应用型本科一味重视技能的培养,只会把学生塑造成一个空有技术技能的骨架,缺乏包括法律素养在内的人文血肉的机器人。
  (二)价值教育重道德轻法律
  目前,应用型本科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总学时48,共八章,其中“法律基础”课程为两章,涵盖的教学内容仅占教材的四分之一,学时仅为102,有的学校干脆把法律基础教学压缩成一个专题,实际用于法制教育仅为4-8学时甚至更少。由此可见,应用型高校的法制教育课程完全附属于道德教育,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都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不同的是道德教育以净化人的内心世界为目的,是高层次的价值追求;法制教育以规范人的外在行为为目的,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人”与“法律人”虽有很多联系,但还是有着本质区别。有道德者可能因为不懂法而犯法,无道德者可能因为懂法而不敢触犯法律。道德良好的设计人员可能因为不懂法律而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品行端正的销售人员可能不懂法而从事了不正当竞争……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是实用型高级人才,是将来直接在生产、设计、销售等第一线工作的从业人员,在法治社会,为提高他们的综合竞争力,应该把法制教育放在与道德教育等同的地位,无论从课程体系设置还是教学时数、师资配置上,,两者应并重,促使应用型大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加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三)法制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法制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让学生知晓法律知识,立足法治实践,建立法律信仰。知法只是法制教育的第一步,让学生参与法治实践,获得法治心理体验从而达到守法、用法并建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才是法制教育的终极目标。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的法制教育基本还停留在让学生知法的低层次上。
  从教材来看,2013年新修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删除了实体法律部分,增加了法理部分的讲解,其理论性大大加强,应用性大大减少,特别是缺少大学生在成长成才中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远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导致学生缺乏对法律的直接心理体验和真实的法律实践,从而难获大学生芳心。
  从教学方式来看,方式陈旧,形式单一,教学仍以课堂理论教育为主,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划记号。虽然教学手段在更新,比如使用多媒体课件、引入相关的案例教学,但仍存在课件呆板枯燥、案例陈旧、讲解乏味等通病,更不用说诊所式教学、模拟法庭等方式方法。法制教育被实际演化成了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流于形式,实效缺乏。

  二、 应用型本科法制教育的实践创新

  (一)将法律素养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市场经济时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除了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更需要较高的包括法律素养在内的人文素养、健全人格、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把法律素质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目标下去进行课程设置、学时安排等。
  1.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并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提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这理应成为应用型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如前所述,法律课程依附于道德教育,内容少学时少,无论从哪方面都无法满足大学生对法律的亲历性,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把法制教育单列出来,和道德教育并列设置。
  2.根据专业需要设置相应法律课程。应用型本科的专业是为了应对市场需求而设立的,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市场主体资格的确认、市场主体权利的保护、市场经济活动的运行、市场秩序的维系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法律的引导和规范,懂法、用法是法制教育的应有之意,应用型本科高校除了开设公选法律基础课外,还应根据专业需要乃至学生需要开设相关的法律课程,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


  (二) 完善法制教育体系
  1.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法治国家不仅要有完善的法制体系,更重要的是公众对法律要有信仰。法律信仰是法治的灵魂,是法治的必要条件。应用型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力建设者之一,是依法治国的主力军。应用型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仅仅是生产能手、管理能人,更是法治社会下的公民个体,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当遵守法律,依法维权,维护法律尊严,树立法律至上的信仰。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法制教育中,要转变观念,不能满足于教会学生知法、用法,更应当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只有大学生从内心真正认同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坚持法律至上、尊重法律、信赖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才会加快。
  2.创建大学生全程法制教育模式。西方国家很注重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形成了一套合理、科学的法治教育体系。美国的法治教育既注重完整性,又注重连续性。完整性是指其法治教育涉及范围很广,连续性是指法治教育的不间断性,这点值得我们借鉴。应用性本科的法制教育应贯穿整个大学阶段,不能因为48学时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结束而停止。高校法制教育结合专业要求、顺应大学生活的阶段性特征,每一学年制订不同的法制教育计划。大一可侧重法律基础理论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大二可侧重行民法、刑法教育;大三可侧重经济法教育;大四可侧重进行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婚姻法等教育。当然,应用型本科高校毕竟要把专业技能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不可能用那么多的学时来开设多门法律课程,高校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的方式来进行,也可以通过每年1-2个专题讲座来开展教学,或者采用将法制教育嵌入其他课程的方式,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可适当嵌入一点刑法内容,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可嵌入劳动合同法、公司法等相关内容,这样既解决高校学时不够问题,又把大学生法制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
  (三)加大法制教育实践教学力度
  1.利用生源多元化进行“真实案例教学”。应用型本科高校生源是多元化的,既有应届高中毕业生,又有专升本的高职优秀学生,还有部分优秀在职技术人员。这几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坐在同一间教室,需求有所不同,正好互相弥补。高中毕业生从校门到校门,社会经验较少,而在职学生和高职学生在工作和实习中可能会碰到劳动纠纷、合同纠纷、侵权责任等问题。在法制课堂上,教师完全可以进行真实案例教学:在职学生作为当事人,将自己在工作生活中亲历亲闻的法律问题提出,其他同学如同医生会诊诊断病情一般,主动寻找法律资料,帮助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旁起引导作用,将学习主动权交由学生,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2.利用学生生活空间开展法制教学。法制教学内容应贴近大学生生活,让大学生具有亲历性,才能有法律体验。应用型本科注重学习实践,除专业实训室外,有些高校还建立学生超市、学生美食中心、学生创业中心等综合实训基地,由学生组织经营管理,给学生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我们的法制教育也可以搬进超市,结合学生的工作经验、实际需求学习《合同法》、《知识产权法》、《产品质量法》等,即具体形象又有时效性。同时,在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大学生在就餐、住宿、医疗、消费等过程中遭遇的法律纠纷和维权诉讼也越来越多,学校可以组织法律教师成立校园法律咨询室,面对面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利用校园广播、贴吧和宣传栏等工具宣传诸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开展大学生维权教育,自我保护教育和防诈骗教育,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空间,加大他们对法律的直接心理体验,体会正确的法律价值,真正落实高校法制教育的目的。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法制教学。90后的大学生是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渴望更新鲜、更活跃的教学方式。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同的教学内容、单一的考核标准,使大学课堂失去活力和吸引力。法制教育要想获得大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就要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法制教育相融合,制作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诸如法律微课、MOOC等授课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建立并完善校内法学精品课程、精品教学视频、法律专题学习网站等资源,满足大学生移动学习的需求。
  4.设立专项法制实践教育基金。法制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树立法律信仰必须借助法律体验,使大学生逐步认同法律的神圣性。法律体验的方式很多,例如带领大学生走进法庭,参加法院旁听;走进社区法律诊所,听取律师对当事人的法律诊断;参观社区矫正,感受法律教育;举行法治竞赛,熟知法律常识……目前有高校进行这样的实践活动,但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要靠任课教师个人的社会资源或院系主管领导的喜好来进行,因为这涉及到教学经费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积极支持设立专项法制实践教学基金,专款专用,使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常规化、稳定化,成为法制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增加大学生法律亲历性。
  5.建立法制教育实践基地。美国很重视青少年法治实践教育,在法制教育的载体建设上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美国宪法在美国人心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当然不是与生俱来的,除了从司法案例中确立宪法的权威性外,位于费城的国家宪法中心直接承担法治教育职能:建筑物的设计风格、镌刻的宪法经典名言、著名政治人物经常在此进行的演讲,无不成为法治教育的良好场所。还有美国最高法院,既是最高审判机关,也是一座法律博物馆,是美国民众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场所。我国要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建立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政府应该重视这一类的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让大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了解法律知识、确立法律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感受法律的神圣尊严,使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更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实效性。



本文编号:396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396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4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