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抗战时期的重庆《扫荡报》研究

发布时间:2016-04-23 09:48

第一章《扫荡报》发展概况


第一节《扫荡报》创办的时代背景

《扫荡报》的前身《扫荡H日刊》诞生于1931年5月,最初是一份32开的小册子,其发行对象为在"測共"前线作战的军队官兵。之后为了配合国民党"期匪"进程,该报于1932年6月更名为《扫荡日报》,发行周期由三日刊改为日刊,发行范围从军队之中延伸至军队之外。1935年,随着国民党第五次"围測"的胜利,中国工农红军撤出江西革命根据地,《扫荡日报》也随之结束了南昌时代,继而迁往汉口更名为《扫荡报》。

一、国共关系

创刊之初的《扫荡三日刊》在言论上"着重于攘外必先安内、抗日必先削匪理论之阐扬",其创立的直接诉求乃出于国民党"測共"该一军事动员需要。

1930年前后,红军总兵力己发展到将近10万人,一时间在全国形成德原之势。中国共产党势如破竹般的壮大引起了蒋介石的焦虑。从1930年底到1933年,以蒋介石为三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发起了五次对中国共产党的"围巢"。出于"向官兵灌输反共思想"的目的,国民觉军队南昌行营政训处于5月创办了《扫荡三日刊》。在反复的"围剿"行动与不断失利的大背景下,为了进一步鼓舞"围剿"军队,提髙军人士气,《扫荡三日刊》遂改为《扫荡日报》,在宣传上开始了比以往更为激烈的"反共"言论,毫不掩饰地宜扬"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攻击中国共产觉的革命口号。

.......................


第二节《扫荡报》的二十年变迁

从1931年《扫荡三日刊》创刊到巧50年《扫荡报》停刊,这份报纸先后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在此期间,《扫荡报》的言论重也、办报地点、办报人员等元素不断变化,根据各阶段不同的变化情况,学界对化荡报》的历史进程进行了不同划分。

原《和平日报》南京总狂总编辑周圣生将《扫荡报》的20年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认为其"萌芽于南昌,茁长于武汉,发扬于重庆,光大于南京",即先后经历了萌芽阶段、苗长阶段、发扬阶段、光大阶段。

原国民政府军政部军需署署长陈良从办报地点的迁移出发,认为"《扫荡报》二十年来之奋斗,其间经过:'南昌与武汉'、'桂林与重庆'、'南京与台湾,三个阶段",将《扫荡报》的发展历程分为以上三个阶段。

以上划分方法皆各有其逻揖,通过对《扫荡报》相关史料和前人研巧成果的考察,并结合化荡报》的言论重点、宣传重心、办报地点、办报规模等元素的变化,本文将《扫荡报》发展历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创时期,对应的办报地点是南昌;第二阶段是成长时期,对应的办报地点是武汉;第三阶段是扩展时期,对应的办报地点是重庆等地;第四阶段是鼎盛时期,对应的办报地点是南京等地:第五阶段是没落时期,对应的办报地点是台湾。

一、初创时期:从宣传资料到四开日报

《扫荡报》最初的筹办,往上可以追溯到1931年。这一年,国民政府在南昌成立了"剿韭总司令部",并下设"測醒宣传处"以加强军队宣传与政治作战工作。《扫荡三日报》的前身《扫荡三日刊》最初即是"測匪宣传处"所编印的一种宣传资料。《扫荡三日刊》初创时,其针对的目标受众和发行范围是军队官兵群体,"每期内容,均颇充实,除专文外,尚转载有关宣传的消息"",《扫荡三日刊》在党内军队读者中所积累下的良好口碑,为《扫荡报》此后成长为国名党最大的军办报纸的奠定了坚实基础。

.....................


第二章抗战时期的重庆《扫荡报》研究


第一节抗战时期重庆《扫荡报》所处的媒介生态环境

重庆《扫荡报》始于1938年10月,终于1949年春。1945年重庆《扫荡报》更名为《和平日报》,1946年5月报社总社由重庆迂往南京,重庆狂作为地方分社运行至1949年,因《台荡报》的迁台而停刊。在19%年至1945年期间,重庆《扫荡报》经历了从抗战的相持阶段到抗战胜利的一系列变化,也经历了国共两党反复合作与对抗的磨合。

《扫荡报》进入重庆之时,正值抗战的战略防御阶段向战略相持阶段的过渡时期。战争进行到1938年,日军从京津一路南下,沿华北进攻直由上海。10月份,中方在武汉会战和华南作战中相继败北,武汉、广州两个重镇落入敌手。至此,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妇荡报》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从武没撤离内迁至重庆的。

一、时代背景

(一)从相持阶段到抗战胜利

《扫荡报》入迁重庆,与国民政府的迁都路线是保持一致的。随着日本侵略中国范围的不断扩大,日本在华北战场和泌沪地区相继发起侵略行为,华北多座城市相继沦陷,在此背景之下,1937年10月29,蒋介石作了题为《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的讲话,决定迁都重庆。截至1938年1月,国民政府机关均由南京迁到重庆;10月,武汉失守,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扫荡报》也从武汉撤离到重庆;同年1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亦移渝办公。

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日双方面临长期持久作战的态势。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中日之间的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融为一体,中国与美、英、苏结盟,共同对日、德、意宣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从此摆脱了单独作战的局面。

.....................


第二节抗战期间重庆《扫荡报》的办报理念研究

《扫荡报》创刊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配合军事进攻的需要,对中国共产觉进行舆论上的"围巢;但是随着局势的变化,《扫荡报》本身的办报理念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渐渐在"反共"诉求中加入了"抗日"的基调。因此,对重庆《扫荡报》办报理念的分析,应该以发展的和整体的思路来考虑。作为国民觉新闻事业中的重要一员,重庆《扫荡报》的立报思想可以追溯到国民党新闻思想的源头,即三民主义报刊思想;同时,作为国民党党内最出名的军办报纸,重庆《扫荡报》的办报目的与其他军报有着高度相似的共性;此外,作为《扫荡报》特定阶段特定地域的一个分支,重庆《扫荡报》的办报方针也沿袭了《扫荡报》母体的精髓。但除了上述诸方面的共性,重庆《扫荡报》在办报的理念上也有它本身的个性。

一、沿袭国民党新闻思想的根源:宣传党国 拥护领袖

作为国民党革命和建国的最高指导原则,=民主义相应地也影响到了国民党的报刊制度。早期由孙中山领导和改组的国民党深受苏联的影响,在新闻政策方面,更是受到苏联共产主义报刊理论的影响。从本质上说,国民党的H民主义报刊理论其实是"党治"理论在报刊领域的具体运用,其目的是要确立三民主义"党义"对于意识形态的控制。北伐成功之后,国民党开始了一党专政、领袖独裁的"党治"统治,三民主义的新闻政策也随之成为一种宣传政策。

从三民主义报刊理论的内涵来看,国民党所奉行的新闻思想略有苏联共产主义报刊理论的影子,他们都主张把媒体当做宣传本党意识形态的一个工具。民国时期著名新闻学者马星野曾评价《扫荡报》的办报理念是"主张国家利益,超过个人利益;领袖制度,胜过代议制度:思想统制,优于思想自由;国防需要,先于一切其他需要。"这一点在重庆《扫荡报》上也有所体现。在抗战时期,《扫荡报》重庆社原社长何联奎曾表示,重庆《扫荡报》的办报方向是"一切为宣传三民主义达成抗战建国而努力"其所发表的言论与新闻,都是蒋公的中也思想,与正确意志表达之代表,成为全国正确新闻舆论的指标和方针""。说明重庆《扫荡报》从兰民主义报刊理论沿袭了宣传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和维护领袖思想的固有办报理念。

........................


第三章化时重庆《扫荡报》的历史地位.............39

第一节作为总社的重庆版;抗战时期重庆版与地方版的联系........39

一、团结抗日:重庆版与地方版的共同诉求.........39

二、主导言论与人事:重庆版与地方版的区别..........40

第四章结语..........43


第三章战时重庆《扫荡报》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作为总社的重庆版:抗战时期重庆版与地方版的联系

随着抗日战争进程的不断发展,国民政府军事、政治中也向重庆迂移,《扫荡报》的办报地点也逐渐向大后方转移。在抗战时期,《扫荡报》的分社遍及重庆、桂林、昆明等地。其中,位于陪都的《扫荡报》重庆社实际上扮演着总狂的角色。

―、团结抗日:重庆版与地方版的共同诉求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在国共合作的局面下,武汉随即《扫荡报》提出要将扫荡的矛头指向倭寇,为抗战进行积极宣传。随着武汉的沦陷,报社原班人马兵分两路撤退,其中小部分前往桂林创建桂林版,大部分则到达重庆继续发刊。在此后的抗战过程中,《扫荡报》主要以重庆狂和桂林社为主要分支继续出版。

在抗战时期时期,重庆《扫荡报》与其他地方版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中最根本的联系在于:各地《扫荡报》都是属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下属的报纸,并且都以"扫荡精神"为办报指导理念,"扫荡精神"的原意是"扫除中国革命建国的一切障碍",在抗日战争期间,这一精神具体演化成扫除日军侵略、一致团结抗日的办报诉求。这种精神上的联系是重庆《扫荡报》与各地《扫荡报》之间最核也的相同点。

....................


第四章结语

《扫荡报》的前身《扫荡三日刊》诞生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其最初的使命是配合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军事围鄭,在言论上进行反共的舆论宣传。随着日军侵略战火的蔓延,《扫荡报》先后無转于南昌、武汉、桂林、重庆等地开展办报活动。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城市,《扫荡报》所表现出的办报风格都各有其恃点。

1938年10月武汉失陷后,《扫荡报》迁移至重庆出版,并由此开始了在重庆长达千余年的办报与发行生涯。在媒介生态环境方面,在重庆《扫荡报》的初创时期,抗日战争正处于由防御阶段向相持阶段的过波时期,此时举国面临大敌,国共走向第二次合作。就媒介环境而言,抗战时期的重庆新闺事业繁荣,报刊种类繁多,报刊普遍政党化色彩浓厚,但整体都倾向于团结抗日。身处这一大环境中的重庆《扫荡报》自然被刻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在办报理念方面,抗战时期的重庆《扫荡报》重庆《扫荡报》既沿袭了国民觉的三民主义报刊理论,又保留了《扫荡报》固有的办报传统,同时也在抗战新形势下调整了固有的办报宗旨。在上述理念指导下,重庆《扫荡报》在抗战时期表现出强有力的抗日色彩,有效地达到了战时宣传的目的。

在新闻文本方面,抗战期间的重庆《扫荡报》擅长报道军事新闻与宣传文化教育,注重对团结抗战的呼吁及对拥护国民政府的强调,这有助于带领饱受战争困扰的受众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认清战争前途,树立必胜信念。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01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01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1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