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论消费语境下的郭敬明现象

发布时间:2016-04-23 08:58

第一章 社会背景:消费语境的形成及文学的多元化局面


“郭敬明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而是社会时代发展的必然。由初露锋芒的“天才作文少年”到“郭氏商业帝国”的掌门人,郭敬明无疑是“80 后”作家群中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是引领时尚文学的领军人物。但是这样的成绩不是凭空出现的,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整个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着巨大的转变,物质财富急剧增加,社会体制不断更新,国家实力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诸种变化,都为消费主义的到来提供了合法的生存空间,中国社会开始步入消费主义时代。与此同时,新的消费文化也逐渐浮现,在全新的消费文化语境下,精英文学的不断边缘与式微是“郭敬明现象”风靡当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节 时势机遇:消费语境的形成及特征

一、消费语境的形成

“消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按照学者的说法,自从商品诞生之日起,便有了消费存在的依据与基础,“消费不是一个消费社会才出现的名词,从人类社会开始有意识的对物品的使用和消耗开始,消费活动就开始了。广义的消费是指对商品的消费。”换而言之,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开始,消费即已形成。但与之相比,消费真正成为一种文化,则最早要追溯到 18 世纪西方的工业革命时期。当时,得益于工业革命,西方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巨额的财富积累及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消费社会的到来、消费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得益于工业改革,西方也完成了由生产社会到消费社会的转型。按照让·鲍得里亚的观点,即历史变化除了马克思所提及的前商品化、商品阶段和商品化阶段三个阶段外,,还有第四个阶段,即消费社会阶段。到了这个阶段,消费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它不再仅仅指称单纯的消费行为,而是被赋予了新的文化意义与内涵,即消费文化得以产生。费瑟斯通认为,“消费文化,顾名思义,即指消费社会的文化。它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认为大众消费运动伴随着的符号生产、日常体验和实践活动的重新组织。”简而言之,到了消费社会时期,消费已不再是单纯的满足个体生存发展需要的个体行为,更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经济等社会意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西方相比,由于特殊国情所限,我国消费文化的发展则要滞后的多。20 世纪 80 年代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消费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得以产生的土壤,消费文化的理念才逐步传播开来。在此之前,由于经济的落后、观念的传统,消费文化意识淡薄。随之,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大众传媒的兴起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消费才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消费文化才得以蓬勃发展。尽管当前目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的主要矛盾没有变,然而受全球化影响加之以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国情需要,这种潮流正已不可一世之势席卷中国,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行为上看,中国消费主义主要限于部分高、中收入阶层,尚没有在整个社会普及,作为消费主义主力军的中等收人阶层尚未完全成熟,但从观念上看社会上已经涌动着一股强烈的消费主义热潮。”

........................


第二节 众声喧哗:文学的多元化局面

“新时期”以来,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转型,整个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突出表现在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加,国家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消费”这一概念和生活态度逐渐被人们接受并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消费不再是简简单单地为解决温饱问题而进行的必不可少的商品交换,消费已成为“人们自我表达与身份认同的主要形式”。在时代的消费语境之下,文学创作和传播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的载体,文学以其特有的方式记录着社会的变化并反映出当下文学的多元化趋势。应当说,“80 后”作家郭敬明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这一时代消费语境,在多元化的文学局面中获得一席之地,得到了众多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接受和认可。

一、文学意蕴的消费化、多重化

文学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但是它从一开始出现就登上了万众瞩目的神坛,与我们生死相随。它同其他伟大的艺术一样,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滋养感官,生产愉悦,净化心灵,为人生蓝图的描绘提供经验与帮助。文学具有两方面的价值:一种是内在的美学价值,它指向我们的内心,让我们了解与体味人生百态,以致宠辱不惊,达到内心的平和;另一种则是外在的指导意义,它指向我们的行为,正所谓“知行合一”。但是在当今的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已经不再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单纯的精神与情感的表达,文学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加入了被消费的行列,而且正在逐渐演化成为整个社会文化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

管宁说,“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叙事中以理性内涵的深邃撼动读者的力量受到了极大削弱,从而也失去被阐释的可能与必要。作品存在的价值更多地在于让人获得一种心理快慰,一种感官刺激,一种消闲娱乐,一种好奇心的满足和新异的体验,如此等等。”虽然这段文字有有失偏颇的可能性,但是这种观点还是代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消费文化语境被赋予新的涵义,文学的商品化以及广大读者阅读需求的转向,最终导致了文学创作的多元化趋势。从新时期之初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思潮所带来的文学轰动效应到之后的现代派文学、新写实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和新历史小说等文学思潮所产生的文学效应,我们发现,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干预正在逐渐减弱,文学越来越多地回归到其本体的位置。随着意识形态的松动和作家创作心态的放松,文学不再单一地去图解政治,而是呈现出一种多元的创作局面。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大的时代文化语境中,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迅速发展,大众文学日益成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者认为当代的文学创作局面呈现为一种多元化局面,主要表现为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主流意识形态文学主要是主旋律文学,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宣传正面人物形象、提倡真善美、贴近当下的现实生活。

.......................


第二章 消费法宝:读者定位下的情感遇合


由第一章我们知道,郭敬明的成功模式,是文学与商业结合的典型案例。他的成功源于文学,成于文化产业化的这个时代。在这里,媒介触角无处不在、娱乐产业如日中天,媒体炒作、商业包装和读者追捧造成了其在文化界的热闹景象,其中非文学因素几乎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消费主义时代,商品市场迅速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如何获取消费者的青睐就成为商品生产者的不懈追求,商品消费成为商品生产的终极目的和动力源泉。在这种社会大趋势的推动下,文学创作也告别了以往纯粹的精英主义写作,逐渐步入了消费主义的现实伦理之中。在文学的市场化运作中,读者的选择与消费成为关系文学再生产能否为继的关键性环节。


第一节 三座大山下的历史孤儿:“90 后”的时代之殇

固定的读者群虽是郭敬明成功的最可靠的保障,但如何根据读者的阅读趣味创作出符合读者需求的作品,就成为摆在郭敬明面前的重要任务。郭敬明的持续走红就伴随着一个读者选择并不断追捧的过程,这也成为成就郭敬明现象诸多要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

郭敬明自创作之初,便有着明确的读者定位意识,不论是其个人作品、主编的杂志《岛》、《最小说》,还是所参与制作的音乐及影视作品,都将读者定位在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青少年群体,形成明确的读者定位、主动迎合他们的消费需求是郭敬明成功的重要法宝。根据开卷调研提供的数据显示,以 14—18 岁为主的中学生群体对小说阅读有庞大的需求,而其中女性的小说阅读量要远远超过男性,这就使得这个群体具有了庞大的市场消费力。随着作者年龄的增大,这组群体的成员是不断流动的。为此,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大致将其受众分为两类:那些曾经喜欢郭敬明但现在也许厌弃、也许一如既往喜欢的“80后”;目前正在喜欢着郭敬明的“90 后”。他们的成长环境大都受到 90 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及改革开放的影响,为此,简称为“90 后”。这一代人光鲜亮丽的外表下,的确也有属于这一代人的不可承受的生命之痛。而这些痛楚在郭敬明的笔下化为弥散开来的忧伤,他试图通过针对他们忧伤的解读及了解,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消费他们的情感!这里的忧伤已不再是单纯的人类情感,而是一种当代环境下的“消费品”!

90 年代正好是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的年代,是正式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年代,也是社会加速发展的年代。在这一大环境中,我国的经济水平迅速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外来文化思想不断涌入,整个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场景。这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时代。在这种大背景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随着物质的丰裕,却越来越有强烈的不安感: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他们找不到自我的存在感,他们随着社会动荡而动荡;在生活中,他们衣食无忧,而精神上,却无所依傍。在此之前,无论是五四时期对自由的追求,还是新时期对个性的强调,他们的背后都有一套成熟的社会话语—民族国家叙事作为支撑。对自我、对个性的强调从来不仅仅着眼于个体感官方面的解放,它更侧重于某个宏大的意图,即个体能够多大程度参与公共生活并且发挥力量。而他们这一代似乎被历史抛弃了,是与历史“断裂”的一代:个人欲望、私人话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他们在抛弃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失去了精神的坚实依靠,成为了社会历史的孤儿。在这两个过程中,计划生育、应试教育、社会压力,可以说是压在他们身上的三座大山!

......................


第二节 情感共鸣:寂寞的心灵之花

青春,一直是郭敬明作品所歌颂的主题。从《幻城》到《小时代》再到《爵迹》,他的作品都肆意渲染着青春的斑斓色彩:繁忙的课业、叛逆的青春、懵懂的爱恋、纯洁的友谊等等,皆在青春的旗帜下,翩翩起舞。然而,与此同时,与其他描写青春的作品不同,他笔下的青春更多的则是切肤之痛,始终离不开“忧伤”的羁绊。郭敬明说,“忧伤是嵌在心里的不可名状的灼热,不可言说”。作为其作品的主要情感基调,浓浓的伤感,如同弥漫全篇的空气,始终挥之不去。其散文中更是包含了大量的“感伤”“寂寞”之类的词汇。这些“伤感”的存在与其笔下的“青春”两相呼应、相伴相随,很好地阐释了青春期的隐痛,陪伴着一代年轻人的成长。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充满美好,但也伤痕累累。

作为青少年群体的代言人,郭敬明的作品无一不以细腻的笔触,结合自身的经验与感触,描写了当下青少年的情感经历与内心世界,真实地表达了青春期少年的孤独迷茫之感,再现了青少年的成长之痛、青春之殇。乔焕江说,“无论是在那个如梦幻般瑰丽神奇的幻雪世界,还是在那仿若昨日又遥不可及的花季时代,郭敬明都在用华美的文笔催生出蓄满着寂寞感伤的花朵。”他通过自己的笔,通过文学这个窗口,描写了青少年的悲伤,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对忧伤的描写,除了意境的凄美外,更多的是通过情感的伤痕及存在的幻灭感来体现!

一、残缺不全的亲情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作为独生子的郭敬明,与父母的关系非常好,而且非常孝顺。他不顾网络媒体的“炫富”舆论,先后用自己的所得为父母亲购置房产与汽车,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然而,在作品中,与爱情、友情相比,亲情在郭敬明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相对较低,大多只是若隐若现的冰山一角,且大多集中在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都不圆满。《梦里花落知多少》里的妈妈桑火柴,可以说是他亲情描写中较典型的一个例子。她从小叛逆、逃学、打架,后来成为了舞厅的妓女,最后终因贩卖毒品而锒铛入狱。在文中她虽然作为妓女,被世人所鄙视的角色,但我们却无法对她反感。她重义气、讲感情,为了朋友更是两肋插刀。在世人眼里,她是为人所不齿的妈妈桑,而在文中她却被塑造成了色彩鲜明的重要人物之一。而她的这一路不幸最初的源头则是破碎的家庭:母亲的离开、父亲的冷漠粗暴,让她从小饱受了林岚、闻婧这些衣食无忧女子所不能想象的亲情缺失之痛。家庭的不圆满、爱的缺失,使她一步步堕落为妈妈桑。当为了救林岚、闻婧两人,急冲冲赶到酒店,发现差点欺辱她两个好朋友的人是她父亲时,她恨不得扇自己两个巴掌。这一幕的呈现,可以说是书中最为讽刺的地方之一。全书火柴的感情可以说一片空白,但不难想象她要承受的不仅是友情、爱情之重,更多的是亲情之重。

..................


第三章 秘制的时尚配方:文学殿堂的消费图景............................... 22

第一节 个人快感的实现:五彩缤纷的视觉盛宴............................ 22

第二节 受众趣味的引导:动人心弦的欲望消费......................... 27

第四章 符号式的存在:多重身份的郭敬明................................ 33

第一节 商业逻辑的渗透:文化商人郭敬明............................. 33

第二节 粉丝文化的效应:文学偶像郭敬明......................... 36

第五章 穿越郭敬明:郭氏现象的文学观照和社会反思........................ 39

第一节 盛世浮萍:郭敬明现象的文学观照................. 39

第二节 时代剪影:郭敬明现象的社会反思......................... 42


第五章 穿越郭敬明:郭氏现象的文学观照和社会反思


综上所述,郭敬明现象是消费时代背景下多种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既有其积极意义,也有其消极影响,值得我们反思借鉴。作为一名由作家出道的文化商人,郭敬明的创作对文学的影响,不容置疑。时势造英雄,郭敬明作为弄潮儿,营造了消费社会热闹文学景象。这里面既有好的成分,也有消极的成分。它正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文学创作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与面对的新机遇。他通过作品所反映的拜金化现象、青少年的孤独无依状态、社会人的冷漠无情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社会的真实书写。这种景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然而在这狂欢的背后,我们发现市场化、商业化气息越来越浓郁,文学的诗意性正被潜在的时尚消费品所掩盖,这无疑是对文学精神性的降低。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索,在物欲充斥的今天,文学应该怎样站稳自己的一席之地?又该怎样秉持文学本性,提供给大众更多精神上的指导与价值?


第一节 盛世浮萍:郭敬明现象的文学观照

文学作为精神的给养品与引导者,其最终的目的是被读者所接受,进而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而当今社会,文学的消费接受形式已然改变,媒介的触角无处不在。人们不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购买纸质书籍,反而更愿利用网络、手机等快捷方式获取信息。郭敬明的文学活动从创作之初到推广、出售,影视、网络等多种媒介对他的影响,显而易见。为此,在这样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文学者的敏感,利用时代这个窗口,变化叙事策略,积极扩大文学影响,使其充分发挥精神导向的作用。文学绝不是一个僵化的、死板的概念,文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作为生活的另一种展现形式,它必须最大限度地展现生活的各个方面,营造另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社会图景。作为时代的产儿,文学的成长应该是不断吸收借鉴时代特色,与时俱进的过程。只有这样,它才能更好的反映社会,服务社会,进而影响社会。

.................


结语

纵观全文,在郭敬明现象中,我们不排除其文学创作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与意义。其作品语言唯美,情感细腻,体现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其作品也反映了当下青少年群体所面临的心灵困惑与时代处境,给予他们带来了诸多心灵慰藉。但是,其价值依然是有限的,尚停留在“一地鸡毛”似的琐碎和肤浅的层面,缺乏对重大题材的关注和对生活、生命深层次的思考,缺乏宏大的叙事主题,更多的则是对商业利益的追逐。在这里,文学,只是一种被操控、被摆布的谋利工具,没有实际的文学意义与社会价值。郭敬明通过大众媒介为桥梁、接受者的消费需求为着眼点,有意加入具有消费卖点的噱头、符号,对文学活动重新进行编码整合,使其在最大程度上符合市场需要。

文学作品精神价值、人文价值的缺失,其实,不仅仅是郭敬明等 80 后作家的问题,如何言宏所说:“当下中国的精神现实迫切需要文学的精神救治与引领,而我们的文学却又呈现出种种复杂的精神问题,难当重任。”只是这种问题在郭敬明等作家的创作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和强烈,当然这与时代因素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物欲膨胀、精神式微,崇尚消费、追求娱乐、追逐时尚,理想平庸、思想浮躁的年代,文学创作受此影响,缺乏思想的沉淀,缺乏隻永的意蕴,呈现快餐化倾向。许多传统文学中的人文精神不复存在,“娱乐性”大于“精神性”。时代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文学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文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困境。“消费文化的颠覆性在于依靠大众并且借助媒体的力量不断散播着当世的情绪、即兴意识,导致人文精神缺失,从而造成文化需求的偏至:感官娱悦取代了严肃思考,快乐原则取代了理想原则。于是,那些曾经在文学史上无立足之地的欲望化、浅表化、娱乐化写作一夜之间合理化、合法化、时尚化。消费时代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法则更是深深地嵌入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成为了消费社会普遍的价值衡量法则。”

为此,对待郭敬明现象,我们应辩证地看待,既应看到作者文学上有尊重生活、尊重艺术的真诚一面,也有在时代环境、市场利益驱使的作用下而产生的媚俗的一面。对于其积极开拓文学发展方向,适应消费市场变化的一面,我们即应借鉴,同时也该遵守文学的创作本质,注重作品娱乐性、可读性的同时,多一点深度思考、多一点人文精神的承传,以利于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自身修养,以利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个人精神的建构。同时,通过这种现象所反映出的诸多社会问题,我们也应以此为鉴,认真反思:以经济为中心的市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繁荣,但物极必反,若长此以往,迎来的只会是短暂的泡沫文化,繁华落尽,一切都会变为过往云烟!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01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01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8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