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实现自我“教化”以及“育人”的发展史。应该说,“教育”作为一种“教化”与“育人”的特殊活动,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揭示出教育主要是培育人才、教育英才的活动。而西方的“教育”一词,不管是英语的“education”,还是法语的“education”,以及德语“erziehung”,都源于拉丁文“educare”,有“引导”之意,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从广义来说,一切教化、培育人的活动都是教育。所以,从本质上来看,教育就是培养人的活动。但是自从“学校式”教育产生,并作为一种特定的教育形式普及并固化下来以后,才使得教育成为一种与其他职业并行的社会分工和社会活动。现代教育的目的,一言以蔽之,就是育人,是为国家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党的十六大报告曾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十八大报告则进一步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各级各类教育和整个社会的任务,尤其与大学的发展和改革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大学是承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平台,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有机结合点。研究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成才的机制与规律,对大学如何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高校要培养的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不光指其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准,扎实的专业功底,无畏的创新精神和不懈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备高素质,要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有高尚的道德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而这一切离不开深入细致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同时,由于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实施的培育模式实践的特殊性,“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班级”群体的特殊性,以及“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每个个体的特殊性,加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于强调“划一性”已经不能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需要和趋势,等等,就决定了对其开展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必须。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
第二节 研究架构、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点
一 研究架构
本研究以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理论(共性和个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孔子的因材施教学说、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证调查法、实验法、总结经验法等方式,通过对国家理科基地班学生的跟踪研究,探讨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以及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内在要求,梳理出目前我国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论述了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中的必要性,重点讨论了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和工作路径。 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尝试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中的效果评估问题。
论文包括引言、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概念、成长规律、培养规律、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的路径和工作着力点,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估等。论文基本结构如下图:
.........................
第二章 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节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 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
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质是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这是由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决定的,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和实行分类指导,内涵式发展的具体要求。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未否定精英教育。从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来看,早在 2006 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七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 21%,在校生已超过 2300 万人,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截止目前,2013 年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指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 3460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34.5%,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特征有了更深入的发展。那是否大众化教育阶段就没有精英教育?针对这一问题,马丁?特罗(Martin Trow )——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的提出者给出了清晰的回答:“在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机构不仅存在而且很繁荣”,“从精英向大众转变时,精英型和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同时存在。”①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理应保持并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才能契合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
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上看,高等教育应进行分类培养,分类指导。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按照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培养上没有更为系统的分类,“如果说数以亿的高素质劳动者由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来造就,那么,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则要由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机构的一般院校和高职高专来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就要由作为精英教育机构的重点大学来培养。”
在大学实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精英教育具有其合理合法性。一方面,学生的智力上存在个体差异,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因材施教,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遵循个性化培养,而因材施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另一方面,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主要是根据成绩、能力、综合素质公平竞争的,符合教育公平和法治精神。
由于以上原因,本文所探讨重点是在“211”及“985”高校如何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活动。不可否认,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同时,应该指出的是,各个类型和层次的非研究型学校都可以创建一流大学,办出优势,办出特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校。如大家所熟知的解放前的上海商专、立信会专等就是这样的学校。鉴于此,国家层面上在 2014 年 2 月 26 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此举正是基于引领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进步重要动力源作用,促使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交汇融合,从而为中国经济升级版助力的考量。
.......................
第二节 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内在发展的需要
一 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
(一)人才的内涵及其一般特征
现代社会,人才一词,越来越时髦,几乎每个国家和部门、企事业单位都在提“以人为本”,都在宣扬“重视人才”,“吸引人才”。那么什么是人才呢?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有两个:其一,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其二,美丽端庄的相貌。传统上我们把饱读诗书、博学多才之人称为人才,而现代竞争社会对人才有了新的认识与界定,是否拥有职业素质成了人才的一个基本标志。
可见,关于人才的涵义,受到时代发展、历史局限和阶级偏见的影响,不同的时代、不同社会的人们,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古代对有才的男子称为才子,有才的女子称为才女。我国古代把“圣人贤士”、“英雄豪杰”、“名流才子”看做人才。在现代,则把“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和特殊才能的人”、“有突出贡献的发明人”、“首席人士”等称做人才。随着人才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们对人才的理解日趋合理和科学。我们可以给人才定义如下:所谓人才,是指有高尚思想品德、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较高技能,在社会实践中能以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的人。
人才一般有以下特征:一是创造性。创造性是人才与一般人的根本差别,其表现主要有:一是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能力,特别是具有创造能力。二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三是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某一方面起较大作用。创造性是人才的质的规定性,否定了人才的创造性,也就否定了人才。二是层次性。层次性是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美国密西根大学行为科学家丹尼逊把人才分为七个层次:“第一等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经常想出机智的方法解决问题,被认为是该部门最有创造性的人;第二等善于用新的首创方法来解决问题,并能提出很多好意见;第三等比一般人有较多的新意见,能提出一些费思索的问题,并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偶尔也提出有想象力的建议;第四等能发挥别人的见解,但他自己的见解却大多是陈旧和众所周知的;第五等在搞一项新工作时经常向同事讨教,并依靠别人的建议;第六等无明显的首创性,很少提供新见解,习惯于老一套的工作方法。第七等满足于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工作方法老一套,不适时宜也不想修改。”三是专业性。人才一般有较强的专业背景,在同行里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同行和本专业里,属于佼佼者,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里的专业性,一方面和复合型人才相比较而言,具有独特的专业特长,如投资人才具有金融知识和投资技巧;另一方面,在本专业里往往可以创新,其专业技能十分出众。四是可逆性。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的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人才的成长是动态的,人才的内涵和层次不是固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人才与非人才之间、人才在不同类型之间、人才在不同层次之间可以相互转变。人才与非人才的相互转变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其主观努力程度的变化所致,另一方面是客观条件的变化所致。人(包括人才)生存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之中,其活动必然要受到条件的制约。只有条件基本具备时,实践主体才能够成为人才,否则就可能变成非人才。
.......................
第三章 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70
第一节 个性及其特征 ............ 70
一 个性概念 ........... 70
二 个性的一般特征 .......... 72
第二节 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75
一 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内涵 ........... 76
二 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学内涵 ........ 77
三 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内涵 ............. 77
第四章 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 80
第一节 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 81
一 主体性和目的性原则 ........... 81
二 科学性和针对性原则 ............ 82
三 多样性和渐进性原则 ........... 84
第五章 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 ..... 109
第一节 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及其意义 .................... 109
第二节 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特殊性及特点 .............. 110
一 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特殊性 ....... 110
二 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特点 .......... 111
第五章 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
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长服务,就必须对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作出科学、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这样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现代化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所以,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工作尤其是针对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实施的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既是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一节 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及其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就是根据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对象的实际,确立指标体系,运用测量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的一个基本环节,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意义在于:
其一,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情况,督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进行。通过评估,一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有个基本的了解和把握,对该做而未做的工作及时补上,同时对下一步需要做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另一方面,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的责任心、能动性也是个检查和督促。
其二,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为不断改进工作提供依据。通过评估,一方面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有个测评,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可以把工作中积累的有益经验和失误教训作为进一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依据,为提高其效果奠定基础。
其三,找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通过评估,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普遍的、带有必然性的规律,也可以剔除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从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其四,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探索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新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固化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时代的变化、主体的差异、环境的改变等等,都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遇到新矛盾新问题。通过评估,可以进一步了解新矛盾新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实质,并找到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新方法。
其五,通过评估,可以对当前正在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路径和模式做一次全面考察,检验其运作是否通畅,是否合理,是否投入少而产出多,是否能效最大化,是否需要大规模的改革和修正。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价值,在于督促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评估其实施效果,找出工作中的得与失,探寻其运行规律,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
结语
建立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具体体现。针对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群体,研究如何通过个性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提高工作的“精细化”程度,克服“解题低效”等问题,为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营造和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土壤。
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从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出发来研究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新的研究特色。学界虽有提及但理论呼吁多,实证研究少,逻辑思辨多,实际调查少。目前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下,对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体的共性和个性特征,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按照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开展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为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提供参考和借鉴。此外,研究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同时融合了人学、教育学、心理学学科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合研究,即借助西方最新的证据为本的行动研究方法,重点探索了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和工作路径;同时以特定班级为蓝本、以学年为周期单位,把理论推演与实证调研结合起来加以研究,提出适时改进、完善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机制,寻求行之有效的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方法。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四个方面结论:第一,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是高等院校尤其是 985 和 211 院校应承担的重要任务和职责;第二,培养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应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即大一的自我探索期、大二的集中训练期、大三的才华展露与领域定向和大四的创造期,以及教育规律,即大一的早期经验导入、大二大三的研究指引和支持、大四的关键发展阶段指引;第三,要找准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即: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制度和导师制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建立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动态管理机制,以及沉下去、面对面、分类化、查问题、融情理、善测评、精管理的工作路径;第四,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评估要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去把握和总结,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进行自我反思、强化内化外化的教育过程、把隐性的教育通过显性的汇报形式(seminar 的教学范式)表示出来,本文关于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综合素质答辩是一种对教育效果评估方法的新探索。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03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0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