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雇佣能力提升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第一章引言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对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心义及方法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而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方面走在前列。本文通过借鉴目前西方国家对"可雇佣性"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成果,以个体可雇佣性为切入点,分析高职大学生可雇佣能力水平,进而反思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状况和不足、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对学生可雇佣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得到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但关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基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许多瓶颈,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诸多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力水平与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能力仍存在较大差距。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分析高职在校生及毕业生的可雇佣能力状况、高职大学生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评价和改善建议,将为商职院校改革完善自身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思路,将有助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島职院校的地位。
.........
第二章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表现在它担负的是"培养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口人才为目标,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高级阶段,这主要是区别于职业教育的系列中的初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髙职教育可以由高职院校办学、也可由普通高等院校办学。本研究所说的"高职教育"指的是两至以年制的大学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高职院校有别于本科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它是为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专口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场所,包括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
2.2理论基础:可雇佣性理论概述
本研究认为,高职大学生可雇佣能力是就业环境背景不断变化下,高职大学生毕业时获得工作岗位、维持就业,以及在职场中再次获取新工作岗位,维持职业生涯不断发展和成功的能力,这些能力正好是所需的能力。从内容构成上看,可雇佣性包括个人的知识、能力、个性特质、态度等。从过程上看,个体可雇佣能力包括以方面的含义:个体获取就业时所需要的能为,个体维持就业所需要的能力,及未来个体转换职业时再获取岗位、再次实现就业所需要的能力。也就是说,高职大学生的可雇佣能力不只是毕业时谋求一份工作那么简单,还包含自我的职业期望与未来工作岗位的匹祀程度,它是适合所有岗位通用的能力,具有动态性。
第三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概况..........19
3.1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状况..........193.2新时期髙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22
3.3可雇佣下的企业、个体、高职院校三者关系..........23
3.4本章小结..........24
第四章可雇佣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调査研究..........25
4.1调查研究的设计..........25
4.1问卷设计..........25
4.2样本说明及特征分析..........27
4.2高职大学生可雇佣能为量表分析..........29
4.3高职大学生可雇佣能为水平分析35
4.4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学生评价..........39
4.5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生可雇佣能力的养成..........41
4.6调查研究结论..........47
4.7本章小结..........49
第五章高职院校学生可雇佣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对策..........50
5.1高职院校学生可雇佣能力培养模式构建..........50
5.1高职院校学生可雇佣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整体目标..........50
5.2高职院校可雇佣能为培养模式构建的具体对策..........52
结语..........54
第五章高职院校学生可雇佣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对策
5.1高职院校学生可雇佣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关键在于明确‘增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的。本研究旨在提高高职大学生可雇佣能力,因此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整体思路,正是以实现"高职大学生可雇佣能为提升"为目柄构建起来的。如图5-1所示,纵坐标代表学生个体可雇佣能力水平,横坐标代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由前面的实证研究分析可知,目前高职大学生毕业时的能力水平与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可以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入手,通过改革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改善教学实施环节等,来提高高职大学生通用职业能力、个人属性、专业能力、专业支持技能,从而整体上提升高职大学生可雇佣能力水平,以使高职大学生可雇佣能力水平与工作岗位相匹配,进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5.2高职院校可雇巧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具体对策
专业能力和专业支持能力是个体综合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重点是从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体现出来。在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的设计上,其一,要注重对学生专业应用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此外,还特别需要重视学生分析思考能为、创新能力以及快速学习能力的培养;其二,注重对课程教材版本的更新,引导学生学习前沿性知识和技术。其H,重视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的课时安排。专业理论课程是学生专业入口的基础,是学生首先必须掌握的知识,而通过实践程,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运用以及创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可偏祖其一。因而恰当的理论课程课时安排,可确保学生学到理论知识,建立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体系,学时有所保证的实践课程则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在训练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升其专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
结语
本研究不足么处有:目前学术界在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上众说纷经,也没有比较权威的人才培养模式量表,因此在问卷的设计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本人能力有限,在对可雇佣能力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二者关系的论述上不够深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含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师队伍建设、培养评价等诸多方面,本研究中没有将每一个方面进行深入论述。另外,问卷的样本量只有414份,数据的代表性还是稍有欠缺的,今后需要完善相关的研究。
..........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403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0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