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盈余分布断层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研究

发布时间:2016-04-23 09:15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中的盈余信息是最受其投资者、债权人、董事会等利益相关者关注的信息,特别是对于是否亏损(达到零盈余)、业绩增长(达到上期盈余)和达到分析师预测盈余水平等盈余阈值将直接影响公司的股价,也将通过经理人评价市场影响管理层的职业发展。因此,满足盈余阀值(避免亏损和业绩下降以及迎合分析师预测)是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动机,这些盈余阀值有:零盈余、上期盈余和分析师预测盈余。已有的研究发现,在这些盈余阀值处,盈余分布存在断层现象:太少公司报告年度微额亏损(业绩微额下降以及未达到分析师盈余预测),太多公司报告年度微额盈利(业绩微额增长以及达到分析师盈余预测)。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历史较短,在上市公司的内外部治理结构还不太健全情况下,投资者与内部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因此对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相关监管机构对其进行干预。因此,与国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以影响股票定价动机的不同,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一大动机是规避政府管制(包括达到证监会关于融资和再融资的条件以及维持上市公司的资格)。而中国证监会对于公司首次公开发行、配股、增发、退市等都做了一系列规定和要求,并且这些规定和要求中都含有具体的盈利指标,这就使得这些硬性的盈利指标对于拟上市企业或者上市公司具有重要意义,不可避免地成为绝大部分企业所追求的标杆。据统计,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分布在零盈余处存在显著的“断层”现象,2009-2013 年 ROE 处于[0,1%]区间(微利)的上市公司有 529 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重 4.28%,而处于[-1%,0)区间(微损)的上市公司只有 41 家,占全部上市公司比重仅为 0.33%。国内大多数研究直接将盈余分布断层作为检验盈余管理行为存在性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被称为“盈余分布法”。盈余分布法假设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下,企业的盈余呈正态分布,盈余分布在某一阀值处断层则意味着存在企业针对性的盈余管理行为。

...................


1.2  研究意义

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包括:资本市场动机中的 IPO 动机、SEO 动机、满足业绩阀值等。其中业绩阀值包括:零盈余、上期盈余以及分析师预测盈余。盈余分布法检验盈余管理行为的标准是在这些业绩阈值处,盈余分布是否存在断层,也即不连续现象。这种做法的合理性需要两个前提:一,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的情况下,企业的会计年度盈余呈正态分布;二,盈余管理行为是盈余分布断层的原因。但是有研究指出,盈余分布法通过检验会计年度盈余的分布情况来判断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性,这是一种静态的分析方法,由于无法得知不存在盈余管理时盈余的分布状况,因此这种方法缺乏一个客观存在的盈余分布的比较基准。此外,对于零盈余阀值处的盈余分布断层现象也存在着除盈余管理外的其他解释,如 Beaver,等(2007)发现零盈余阀值处盈余分布断层的另外两个解释:所得税和异常项目上的不对称。因此,本文试图从盈余分布变化角度着手,找到更合理的研究样本(盈余管理后的盈余分布)和控制样本(盈余管理前的盈余分布),从动态的角度进一步验证盈余分布断层现象的盈余管理解释,从而为采用盈余分布法检验盈余管理行为的合理性提供经验证据。

其次,对于上市公司避免亏损、业绩下降动机的盈余管理研究,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地研究其应计盈余管理或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具体到应计或真实盈余管理的具体方式及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分别对公司未来短期和长期业绩的影响,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但是,,在实践中,管理层可能会根据其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实施应计或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也可能同时进行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种盈余管理行为来操纵盈余,因而有必要研究哪些因素影响管理层对于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选择。此外,对于两种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有研究发现真实盈余管理是应计盈余管理的替代,当外部监管加强、投资者保护水平提高后,公司从应计盈余管理行为转向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也有研究表明在投资者保护程度不高的制度环境里,管理层同时相互补充地使用两种盈余管理共同来实现盈余目标。因此将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放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中,研究满足不同的盈余阀值的公司在两种盈余管理行为上的选择以及两种盈余管理行为的关系,对于理解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本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国内上市公司的盈余分布断层现象,并研究了此现象下的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方式选择。在理论意义方面,丰富了国内关于盈余分布断层现象的研究,并且为盈余分布法检测盈余管理行为的合理性提供了支撑。此外,业绩阀值处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选择以及两者关系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制度背景下,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关系也有重要意义。在现实意义方面,本文以第三季度末累计盈余表现为微损、微盈、微增长和微下降的公司以及年度盈余达到分析师预测的公司为样本,研究为达到不同盈余阀值,管理层是否倾向于进行不同的盈余管理行为。这一研究结论有助于投资者和监管机构识别哪些类型的公司倾向于使用特定的盈余管理方式来达到盈余阀值。此外,为达到不同的盈余阀值,管理层可能倾向于实施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这一结论能为外部审计师提供审计建议,提醒其审计中需关注的重点审计领域。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盈余分布断层

盈余分布断层也即盈余分布的不连续性,实际中表现为在特定盈余阀值点处的盈余分布不连续现象以及在特定事件发生前后的盈余分布不连续现象。具体地,这些盈余阀值点包括:零盈余、上期盈余和分析师预测盈余,导致盈余分布断层的事件主要有:IPO、增发、配股、股权激励、高管离职等。本文主要研究零盈余、上期盈余和分析师预测盈余阀值点处的盈余管理。Hayn(1995)最早发现在零盈余处存在盈余分布断层现象: 数量很少的公司报告年度微额亏损,数量很多的公司报告年度微额盈利。传统的观点认为:不存在盈余管理的情况下所有公司的盈余呈正态分布,而在特定盈余阀值点处(零盈余、上期盈余和分析师预测盈余)的盈余分布不连续则意味着在该盈余阀值点处存在企业针对性的盈余管理行为。具体地,将盈余分布断层现象归结为盈余管理行为的观点认为,实际盈余位于阀值左侧的公司会向上地操纵盈余进入阈值右侧,即为了避免报告亏损,实际盈余为微额亏损公司会向上操纵盈余转为年度微额盈利;为了避免报告盈余下降,实际盈余微额下降的公司会向上地操纵盈余转为盈余微额增长,国内已有研究提供了管理层存在为避免报告亏损和盈余下降动机而进行盈余管理的系统证据。

此外,对于零盈余和上期盈余阀值处盈余分布断层现象的样本选择上,有学者直接选取的是大样本的年度盈余分布(静态)进行研究,也有学者从盈余分布变化的动态角度出发,对比样本公司第四季度前后累计盈余分布的动态变化,判断盈余分布断层的存在性。采用大样本年度盈余分布判断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性,是基于如下假设:不存在盈余管理的情况下,所有企业的盈余呈正态分布。对此,肖成民、吕长江(2011)认为静态盈余分布法仅以大样本公司年度盈余分布的连续性作为盈余管理存在性的证据是不准确的,原因在于不存在盈余管理情况下的盈余分布是未知的,所以静态盈余分布法缺乏一个客观存在的比较基准,同时对于零盈余点处的分布断层也存在着非盈余管理的解释,因此静态的盈余分布断层不能作为盈余管理存在的证据。至于盈余分布基准的选择,Kerstein, Rai(2007)指出前三个季度的累计盈余水平也为上市公司提供了是否需要实施盈余管理的最新信息,并且第四季度是管理层在该会计年度操纵盈余的最后一次机会。此外,Jacob, Jorgensen(2007)认为与季度盈余信息相比,投资者对年度盈余信息的关注度更高。所以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更多地集中在第四季度。因此本文从盈余分布变化角度,考察第四季度前后盈余分布是否发生异常变动,以此判断零盈余和上期盈余阀值点处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性。

..................


2.2  盈余分布断层与盈余管理行为

2.2.1  盈余分布断层的盈余管理解释

 Burgstahler 和  Dichev(1997)运用频率分布直方图和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分析第四季度前后累计盈余的变动,发现在年度盈余以及年度盈余变化分布分别在零盈余和零盈余变化的阀值处存在断层现象,并且零盈余处的盈余分布断层现象比零盈余变化处的更为严重。Degeorge 等(1999)发现在分析师盈余预测阀值处也存在盈余分布断层现象,作者进一步地分析了这三个盈余阀值的层次性,发现零盈余阀值优先于上期盈余阀值优先于分析师盈余预测阀值。Jacob, Jorgensen (2007)认为由于相比较与季度盈余,企业年度盈余更可能是投资者评价管理层业绩的标准,所以管理层有较大的动机操纵年度盈余,文章通过比较企业会计年度盈余分布与其他三种通过季度盈余汇总得到的年度盈余的分布发现,会计年度盈余分布断层是盈余管理行为导致。

Cohen 等(2005)分季度研究了从 1987 至 2003 年上市公司在各个季度的盈余管理变化趋势,文章选取了 6 个盈余管理计量指标衡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实证发现,就同一个会计年度而言,第四季度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季度。此外,随着时间推移,在整个样本期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逐渐增加,并且第四季度盈余管理随时间增加的趋势大于前三季度。Das, Shroff 等(2009)发现在达到管理层预测的年度盈余动机下,前三季度累计盈余表现较差的公司会在第四季度向上操纵盈余使得年度盈余达到管理层预测的水平。

Kerstein, Rai(2007)同样采用季度盈余分布法检测第四季度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性,他们认为由于前三个季度的累计盈余水平与特定盈余目标差异为上市公司提供了是否需要实施盈余管理的信息,并且临近会计期末的第四季度也是管理层操纵年度盈余的最后一次机会,因此管理层在第四季度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更高,据此,文章将前三季度的累计盈余分布作为盈余操纵前的盈余分布基准,通过年度盈余分布(以及年度盈余变化分布)与前三季度累计盈余分布(以及累计盈余变化分布)的异常变化证实,零盈余处和零盈余变化(也即上期盈余)处的分布断层确实是由前三季度零盈余以及零盈余变化阀值处的上市公司向上地盈余管理行为导致。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23

3.1 盈余分布断层与盈余管理行为存在性 .................. 23

3.2  阀值处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 .................... 25

3.2.1  阀值处应计盈余管理选择的影响因素 ................. 25

3.2.2  阀值处真实盈余管理选择的影响因素 .................. 27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 30

4.1 样本选择 ......................... 30

4.1.1  数据来源 ................ 30

4.1.2  样本公司的界定 ........... 30

第五章 实证研究结果 ...................... 37

5.1  样本描述性统计 ............ 37

5.1.1 样本公司行业分布 ........................ 37

5.1.2 国内主板上市公司盈余分布现状 .................. 38


第五章 实证研究结果


5.1  样本描述性统计

5.1.1 样本公司行业分布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 2008-2013 年国内主板上市公司,截止 2014 年 12 月,主板上市公司数量达到 1434 家,行业分布较为广泛,其中制造业的数量最多。由于本文中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以及研究假设中的计量模型均需要考虑行业的影响,为了后续研究的需要,参照证监会的行业分类,表 3 是主板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情况。教育行业(P)卫生行业(Q)上市公司各只有一家将其剔除,综合类(S)由于无法将其划分到具体行业将其剔除,金融行业(J)由于其行业特殊性不属于本文的研究样本,将其剔除。

盈余分布断层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研究

.....................


结论

本文以国内主板2008-2013年共1326家上市公司共7918个年度样本数据为总样本,采用均值检验、多元回归以及 2SLS 方法对上市公司盈余分布断层以及断层的阀值处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的实证结论如下:

(1)国内主板上市公司在零盈余、上期盈余和分析师盈余预测等盈余阀值处存在显著的断层现象。

与前三季度累计盈余分布相比,年度微利公司显著多于年度微损公司;与前三季度累计盈余变化分布相比,年度盈余微增长公司显著多于年度盈余微下降公司;在年度实际盈余与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偏差分布中,偏差范围微小的公司占绝大多数。这说明上市公司具有避免亏损和业绩下降业绩和迎合分析师预期动机。此外,本文还发现第三季度末的微损公司中大部分会转为年度微利,第三季度末的微利公司大部分保持年度微利,第三季度末盈余微下降公司大部分会转为盈余微增长,第三季度末的盈余微增长公司会大部分保持盈余微增长。

(2)国内主板上市公司的盈余分布断层现象是阀值处样本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导致的。

本文将第四季度前后微损转微利、保持微利、盈余微下降转为盈余微增长以及保持盈余微增长的公司和实际盈余微额超过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公司作为具有盈余管理嫌疑的公司。通过对比这些盈余管理嫌疑公司与其相应的控制样本的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操纵项目,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盈余管理嫌疑公司的盈余操纵项目显著高于其控制样本。但是,在具体的操纵上,微损转为微利和盈余微下降转为盈余微增长公司倾向于通过应计盈余管理操纵盈余,保持微利和保持盈余微增长的公司主要通过真实盈余管理活动操纵盈余。而微额超过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公司同时采用真实和应计盈余管理操纵盈余。

(3)应计盈余管理成本因素会抑制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但同时也刺激了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真实盈余管理成本因素会抑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但同时也刺激了应计盈余管理行为。

以上述的具有盈余管理嫌疑的公司为样本,发现会计弹性越高的公司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低;但是,受规模越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说明规模越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可能并不意味着高审计质量,并且规模越大的会计师事事务所并不能有效抑制上市公司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此外,受分析师关注度越高的公司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都较高。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分析师面临雇主要求保证投资银行业务的压力、面临经纪公司主要客户的压力、面临同行竞争压力不得不保持和管理者的良好关系以获取更多的私人信息。另一方面,可能在于对于分析师关注度高的公司,虽然分析师跟进人数更大,但是跟进的分析师经验丰富度不足。此外,分析师对公司的预期也可能迫使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以保持公司的市场地位,因此分析师并不能发挥很好地监督作用,反而存在管理层为达到分析师预期同时进行真实和应计盈余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03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03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f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