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企业社会责任取向为中介的外部制度压力作用机制及效用研究
第一章 绪论
本章主要介绍了研究的选题背景,所进行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同时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说明。
1.1 研究背景
企业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进步、物质财富的生产与积累都与企业密切相关。然而,企业在加速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了了诸如社会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恶化、生产安全事故的频发、产品质量问题的叠出、诚信经营品质的考验、对劳动者的歧视和压榨、人类精神的压抑等众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人类的神经,一次次地催发人们对传统企业仅追求经济目标的疑虑和思考。在此背景下,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逐渐重视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履行。于是,了解企业社会责任驱动机制及结果作用机制无论对学术界还是企业界来说都十分重要。人类社会责任的意识源远流长,但提出社会责任的概念是 20世纪之后的事。从 20世纪 20 年代至 80 年代,关于社会责任的研究还处于规范阶段,研究问题主要集中于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学术界达成了共识,也就是企业社会责任对于社会和企业都很重要,此时,主要研究的是其包含什么内容。
中国的改革事业已经走过三十多个春秋,这三十多年来,从早期仅能容纳数百人的车间作坊到今日全球上市员工遍及海内外的跨国大公司,中国企业经历了翻天覆地变化。伴随企业转变的还有企业的社会意识,它一定程度地体现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取向,即企业的管理者在承担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会承担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等不同的社会责任。
目前,学术界开展了不少有关企业社会责任(CSR)及其作为前因后果变量的研究,在前因变量方面学者主要探讨了外部制度压力、社会制度等方面对社会责任的影响,在后果变量方面学者多集中于内部伦理制度、社会资本和企业绩效等方面。在制度压力与 CSR 的关系研究方面,Husted 和 Allen 认为,跨国公司在制定 CSR 管理方面的决策时,会充分考虑制度压力的影响。Wang(2009)在分析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驱动机制时,将 CSR 的驱动压力指向了社会制度环境。学界对 CSR 与企业伦理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往往研究的是企业伦理如何影响 CSR。例如,佘溪水基于对台湾企业的调查而进行的研究证明,企业通过建立明确的道德标准、行为准则,可以提升其社会责任感,也更愿意履行相关的社会责任。晁罡等人也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伦理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还没有学者就企业社会责任取向对伦理制度尤其是内部伦理制度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
1.2 研究意义
本文将外部制度压力、企业的社会责任取向、内部伦理机制和社会资本这四个变量纳入同一个研究框架里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有:将外部制度压力、企业社会责任取向、内部伦理机制和企业社会资本建立在一个框架模型中,明确四者之间的影响效应和作用路径,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前因和结果进行了完整的研究,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完善;(2)结合中国情境进行研究,对理论具有补充作用;(3)引入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是运用资源观视角来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具有理论价值。(4)将国外量表本土化,并为同类及后续研究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和基础性工作。
实践意义有:(1)对于外部制度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取向的研究,有助于引导现有企业规范自身行为,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特别是在现有情况下,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事件常常被曝光,人们的目光就会转向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上,随着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企业就会顺应时代,建立相应的内部伦理机制;(2)探究外部制度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取向的影响可以帮助企业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伦理机制,既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又为企业谋求持续经营奠定了基础;(3)企业资本概念的引入,运用资本的观念对企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将有助于企业以及整个社会从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有助于全社会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提高;(4)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前因后果,促进其建立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全社会安定发展具有重大价值。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外部制度压力
制度是社会思想和理论中最古老、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概念,不同理论中对其的定义不同。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中,制度是一种资源配置的体系,这种体系由两种制度形式即企业组织和市场机制构成。制度的不同会导致资源配置成本的差异。因此,效率高的交易制度就会自然而然的取代效率低的制度。这种观点强调组织必须考虑产权、法律、规范与传统等“背景性条件”。
任何企业都是根植于特定的制度环境中的。这种特定的制度环境对企业的战略选择以及企业的经营行为有着约束和引导的作用。制度的约束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对外部制度环境的适应,这一适应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组织通过决策方案去证明自己与制度是一致的,例如 Elscach(1994)提到当企业面临合法性问题时会参考支持其的制度来向外界说明自己是正当的。二是企业会通过采取特定的程序来显示其的一致性如采用集体的决策程序 (Singhetal,1986)或开发特定的预算程序(Covaleski&Dirsmith,1988)。三是企业建立特定的机构来证明其的一致性,例如创建一个处理问题的服务或部门(Edelman,1992)。制度理论认为组织必须服从和适应制度环境以赢得支持和合法性回报(Meyer&Rowan,1977)。没有一个组织是独立存在的,它们都受制于外部制度环境。
Scott(1995,2001)认为,制度是由规制、规范和认知三个层面构成,制度压力包括规制压力、规范压力和认知压力,组织合法性取决于强制性、规范性和认知性三者的调节。对企业产生影响的压力源,不仅包括制度压力,而且包括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产生的压力。利益相关者(Freeman and Reed,1983)是指一群具有影响企业达到其目标的能力的一群个体。利益相关者理论依据的理念是规范性制度压力要求企业有一个更高效的管理结构。这个制度压力理论(Donaldson and Preston,1995)被广泛的接受并得到了支持(Pe′rez-Batres ,et al.2011) 。受利益相关者利益和压力的影响,许多大型企业已经注意到了公众意识的转变,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从事公众事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上。Hart(1995)认为决定具有影响力的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这是公司获胜的关键因素。Henriques and Sadorsky(1999)归纳了四个给企业施加保护环境的压力的利益相关者群体:管理层、股东、社区和媒体。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产生不同的压力(Buysse and Berbeke,2003)。
...................
2.2 理论基础
2.2.1 制度理论
作为早期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Selznick 认为企业一方面受到技术、规模等物质资源力量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被规范、文化和信念等社会和文化系统所影响,进而提出企业是嵌入在制度环境中的组织。随后, 在 Meyer & Rowen (1977) 、DiMaggio & Powell (1983) 、Scott ( 1987, 2001)等学者的大力推动下,制度理论日益成为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来最为活跃的学术领域之一。
1977 年,Meyer 与 Rowan 提出新制度主义理论,并强调组织的制度环境对研究组织行为的重要性。随后,Meyer 与 Scott 对组织环境中的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进行了较为清晰的区分,并指出制度环境是以详尽繁琐的规则和资格要求为特征,如果组织想从环境中取得合法性与支持,就必须遵守这些规则和要求。North(1990)则将制度定义为约束组织行为及其交互作用的博弈规则,认为制度是正式与非正式约束的集合,其中正式约束包括国家的规章制度、公正的决议及经济合约;非正式约束包括社会所认可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行为规则。在此基础上,Peng 等进一步完善了制度框架,提出制度由正式制度(法律、规章和规则)和非正式制度(规范、文化和伦理)共同构成。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以某种明确的形式确定下来,通过成文的条款、或者由正式运作程序所确立和执行的规则,常常包括成文的政治制度与法律制度;非正式制度是与法律等正式制度相对的概念,是基于不易明确理解基础上的规则,通常源于社会,无法从成文的条款或者正式运作中获得,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这些非正式制度同样对经济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制度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替代性。并且,在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约束利益主体行为作用的制度因素会随着区域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从而表现为正式制度约束主导环境与非正式制度约束主导环境。在正式制度约束主导环境下,正式制度因素所构成的管控性系统对利益主体的行为进行的强制约束起到了主要作用,辅之以非正式制度因素构成的规范性与文化认知系统;相反,在非正式制度约束主导环境下,正式制度尚不完备以及相关制度无法得到有效贯彻与落实,导致了管控系统的缺失或失灵,此时则主要依赖于规范性与文化认知系统对区域内利益主体的行为进行激励与约束。
.....................
第三章 研究假设推导与模型构建 ................ 17
3.1 外部制度压力对社会责任取向的影响 ............... 17
3.2 社会责任取向对内部伦理机制的影响 ............. 18
3.3 企业社会责任取向对企业社会资本的影响 ...................... 20
3.4 外部制度压力对企业社会资本的影响 ................ 21
3.5 外部制度压力对内部伦理机制的影响 .............22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27
4.1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与测量 ................ 27
4.1.1 外部制度压力量表 ........... 27
4.1.2 企业社会责任取向量表 .................... 28
4.1.3 内部伦理机制量表 ...................... 30
第五章 实证研究 .................... 34
5.1 描述性统计 ....................... 34
5.2 信度和效度分析 ....................... 34
5.3 相关性分析 .................37
5.4 回归分析 ................ 39
第六章 研究结果讨论
本章主要结合我们之前的研究假设,对统计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简要分析出现结果的原因。
6.1 研究结果
研究总共提出了 7 个假设,24 个分假设,综合上述统计分析结果,检验结果见表6-1 所示。
....................
结论
1. 主要结论
本研究参照中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和成果,通过发放问卷、调研等研究方法,将外部制度压力、企业社会责任取向、内部伦理机制与社会资本完整地建构在一个框架模型中。理清外部制度压力、企业的社会责任取向、内部伦理机制与社会资本四者间的关系,并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取向在外部制度压力与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和企业社会责任取向在外部制度压力与内部伦理机制的中介作用。通过对数据的验证,本文做出如下结论:
(1)本研究提出各变量的关系模型有一定的普适性
本研究提出的假设和数据分析出的结果是部分或是全部支持,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建构并验证的四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在外部制度压力的影响下,管理者坚持企业社会责任取向能够强化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使助企业获得更多社会资本,同时有助于企业伦理机制的构建。
(2)从回归分析结果来看
法律法规、当地政府以及行业协会对企业产生的压力,使得企业在生产运营时更加注意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执行,促使企业构建合法明晰的规章制度,推动企业积极主动参加社会慈善事业,这不仅造福了社会,而且提高了企业自身的形象和知名度。企业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形成积极的法律取向和慈善取向,相对的,对经济的关注有所减少,使得外部制度压力对经济取向产生了负向的影响。消费者、媒体、社会公众除了关注产品本身,对企业参与的社会活动、慈善活动也很感兴趣,企业往往投其所好,通过丰富的慈善、社区活动,吸引外界对自身的关注。
遵纪守法的企业更容易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增加社会公众对其的信任;信奉顾客利益至上的企业可以在消费者之间赢得更好的口碑,关心员工、切实保障员工利益的企业可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降低离职率,这样的企业更有可能建立消费者信心和保持顾客忠诚,同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并赢得同行的青睐;热心于公益慈善活动的企业更有可能建立良好的政府关系以及树立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公众形象,从而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和社会信任。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在当今这个越来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时代,政府的规制,法律的约束,消费者、员工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关注,媒体和非政府组织对企业的监督,无形中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要求,对企业社会责任取向的形成构成了推动力。企业形成社会责任取向,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质上是在宣扬自己的社会声誉和形象,从而获得利益相关者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及其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及地位的巩固,更好地构建自己的关系网络,从而有助于企业及时有效地获取各种稀缺资源,获得企业社会资本。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403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0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