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激励问题研究
绪 论
在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五花八门,各显神通,造成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迷茫、信仰模糊,甚至引起了部分大学生道德失范、道德冷漠、道德焦虑、道德缺失。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不强。如何适应形势发展和时代变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道德激励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它在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激发大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于此,笔者选择大学生道德激励问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旨在为增强和创新大学生道德激励,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学理支撑和实践建议。
道德激励既是一个伦理学基础理论范畴,又是一个道德教育范畴。把道德激励应用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中,使之成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在机制和重要手段,不仅可以拓宽伦理学的研究领域,而且可以丰富道德教育理论的内容。开展大学生道德激励问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他们将担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培养人才,德育为先。必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素质培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输送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整体效果不够理想,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素质离祖国和人民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学生道德激励的缺位、错位。必须克服当前大学生道德激励的缺失和低效问题,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高等教育新常态下完善和创新大学生道德激励的对策,提高大学生道德激励实效性,才能开创大学生道德教育新局面。大学生道德激励既是一个深层次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实践问题。深入探讨大学生道德激励的具体路径、方式和方法,可以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激励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
......
现代意义的“激励”,原本是一个企业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范畴。后来被借用于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领域中。虽然激励思想自古以来,中外都有。但把激励作为一种理论来研究,则起源于西方。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学术界从西方引进了激励理论。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对道德激励,特别是大学生道德激励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现将国内外相关论述综述如下:
1〉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对激励的理论研究较早。系统研究激励问题的学科是现代企业管理学。现代西方的激励理论大致可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强化型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等四大派别。所谓内容型激励理论,是从人的内在需要出发,探讨用什么手段来满足人的内在需要,激发人的内在动机和行为积极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1908-1970)于 1943 年出版了《人类动机理论》一书,系统阐述了人的需要的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他认为,企业管理者应当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来满足员工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内容型激励理论虽然解决了为什么要激励的问题,但没有解决怎样进行激励的问题。于是产生了过程型激励理论。所谓过程型激励理论,主张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给予考核、评价,并及时给予鼓励性激励或约束性激励,或表彰、奖励,或批评、惩罚,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于 1964 年出版《工作与激励》一书,提出期望理论。 他认为,人根据内在需要总会产生某种期望或目标,必须建立工作业绩与报偿之间的某种联系,制定正激励和负激励、奖励和惩罚的制度,给予员工公平合理的激励,从而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所谓强化型激励理论,是指通过激励或剌激,使人的工作效率提高的管理方式。美国行为学家斯金纳用强化概念取代奖惩概念,主张通过正强化或负强化来改造人的行为方式,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他认为,强化或激励方法多种多样,一般而言,即时强化优于延期强化,间隔强化优于持续强化。可见,强化型激励理论与过程型激励理论虽有内在联系,也有不同的特点。强化型激励理论注重解决激励方法和激励效果等问题,从而弥补了过程型激励理论的不足。所谓综合型激励理论,是指将内容激励、过程激励、强化激励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激励理论。这种激励理论是由美国学者波特和劳勒于 1968 年创立的。他们认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强化型激励理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应当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科学的激励理论。在波特和劳勒看来,综合激励应当考察四个要素,即外部刺激、内在动机、行为表现、行为结果,并把四者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全面系统的激励模式。
现代西方激励理论侧重于管理学和心理学,很少重视道德伦理。但西方自古以来就有道德激励的思想。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就提出了对德行进行鼓励的主张。近代英国思想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明确提出了道德激励的原则,即道德激励必须坚持扬善惩恶的原则。所谓“善”,就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行为,所谓“恶”就是违反“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行为。在斯密看来,“善”表现为合道德的行为,而根源于合道德的品质。因此,道德激励的对象,不仅包括人的行为,而且包括人的品质。 斯密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道德激励”的概念,但已比较详尽地阐述了道德激励的内涵。现代西方伦理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虽然强调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动力,但他并不否定精神激励、道德激励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伦理精神和道德激励对资本主义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第1章 大学生道德激励概述
要探讨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激励问题,首先必须界定几个相关的概念,弄清什么是道德激励和大学生道德激励,尤其要把握大学生道德激励的基本特点,认识大学生道德激励的重要性。
道德激励和大学生道德激励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探讨大学生道德激励问题之前,首先应当明确什么是激励和道德激励。
1.1.1 激励的内涵
“激励”一词源于拉丁文,stimulate。原意是“动”。现代意义的“激励”,是指调动、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满足人的内在需要和心理动机,促使人积极进取的导向性活动 。从管理学视角看,激励是一种管理方式,目的在于调动被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从心理学的视角看,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内部动力的心理过程,通过内外条件的共同刺激,使人持续兴奋,目的在于诱导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激励”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激励主体。所谓激励主体,是指激励活动的发起者。激励主体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比如,在高等学校中,学校、院系等社会组织,学生、教师、校长、都可以成为激励主体。激励主体在激励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它(他)规定激励活动的目的、方法和手段,是激励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调控者。二是激励客体。所谓激励客体,是指激励对象。激励客体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它(他)是激励活动的受动者。激励客体在激励活动中属于受动地位。调动和激励客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激励活动的目的和归宿。激励客体是否表现出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是衡量激励效果的客观标志。三是激励中介。所谓激励中介,是指激励主体作用于激励客体所使用的手段、方法、程序等。激励中介是联系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的桥梁,它体现激励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决定激励活动是否发生、效果好坏的关键环节。概言之,激励活动是人特有的活动,激励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激励中介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离开了激励中介,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就无法相互联结、相互作用,激励活动就不能发生。激励中介包括物质性中介和精神性中介两大类,由此可以把激励归纳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大基本类型。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激励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四个环节。首先是人的需要。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需要既有生理需要,又有社会需要,生理需要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需要是后天形成的,社会需要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的社会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次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是激励活动的出发点,是引发动机、激发行为,达到目标的决定因素。动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第二个环节,它是人的行为的内驱力。如果说人的内在需要是发生行为的出发点和基础,那么,动机则是发生行为的发动机和加油站,它直接引发人的某种行为,并规定行为的直接目的。行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心理活动的第三个环节。它是决定人的心理目标能否达到的关键环节,也是检验激励效果的客观标准。目标是激励活动的归宿,是对人的需要的回归。总之,人特有的需要是人的激励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仅社会接触就足够引起竞争心与特有的精神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 人特有的内在需要特别是社会需要在激励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自然物,而是社会关系中的自然物,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所在。因此,激励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特殊方式。
......
本文所讲的“大学生道德激励”以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群体和个体作为激励对象或客体,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激励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深入探讨其内涵、特点和功能,才能自觉地开展当代中国的大学生道德激励。
1.2.1 大学生道德激励的内涵
所谓“大学生道德激励”,是指以大学生为激励对象的道德激励。具体来说,大学生道德激励是指激励主体(包括高校及其教育工作者、社会及其成员、大学生家庭及其成员等),在一定的道德价值观(比如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下,通过一定的激励中介(手段、方法、程序等)作用于大学生(道德客体),激活其道德心理(需要、动机、行为、目标),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活动。
要深入地把握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概念内涵,必须明确以下几点:首先,大学生道德激励的主体是高等教育主体,包括高校及其教育工作人员、社会及其成员、家庭及其成员等,其中,高校及其教育工作者是最主要的激励主体。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教育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高等教育,德育为先。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是每一所高校的首要的神圣的职责。高校应当承担起大学生道德激励的职责和义务。高校所有的教职员工都有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职责和义务,因此,每一个学校教职员工都应成为大学生道德教育和道德激励的主体,尤其是从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专职人员,更应当成为大学生道德教育和道德激励的自觉主体。除了学校及其教职员工以外,整个社会及其全体成员都应当成为大学生道德教育和道德激励的主体。尤其是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及其成员更要发挥大学生道德激励的主体作用,形成激励大学生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大学生家庭及其成员,特别是家长更要承担起大学生道德教育和道德激励的责任和义务,配合学校做好大学生道德教育和道德激励工作。
其次,大学生道德激励的对象或客体是大学生。大学生是指根据国家教育法规和政策,合法进入高等院校接受正规教育的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等(注: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指在读的本科生)。大学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成员,他们是社会的知识精英,应当成为自觉的道德主体。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大学生既是思想道德教育(包括道德激励)的客体,又是大学生道德教育和道德激励的主体。相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大学生是道德教育和道德激励的对象或客体。因此,在大学生道德教育和道德激励中,必须培育大学生的道德主体精神,使他们不仅成为大学生外在道德教育和道德激励的自觉客体,而且要成为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和道德激励的自觉主体,实现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再次,大学生道德激励中介是指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手段、方法和程序以及制度体系。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物质手段(如奖学金、助学金、奖品等)和精神手段(如:评选和表彰“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党员”、“大学生道德模范”等);大学生道德激励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科学信仰激励法、道德理论激励法、道德情感激励法、道德行为激励法、道德模范激励法等;大学生道德激励程序,是指大学生道德激励的计划、步骤、调控、总结和反馈等;大学生道德激励制度是指上述大学生道德激励手段、方法、程序的规范化、固定化,形成大学生道德激励的规定和章程体系。总之,大学生道德激励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手段。
......
第 1 节 大学生道德激励取得的主要成绩 .................. 35
3.1.1 价值导向日趋科学 ....................................35
3.1.2 激励内容拓展....................................36
3.1.3 激励方式改进 ....................................37
第 4 章 高等教育新常态下完善和创新大学生道德激励的对策.................. 48
第 1 节 确立大学生道德激励价值导向 ..................48
4.1.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 48
4.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意义 .................. 49
结语 .......................................................... 61
第 4 章 高等教育新常态下完善和创新大学生道德激励的对策
调查研究大学生道德激励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目的是为了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策略和方法,提高大学生道德激励的实效性和长效性。我们认为,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激励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呈现新常态,即由过去外延式扩张转变为内涵式发展;由过去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由过去片面重视专业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等教育新常态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必须转换方式和方法,,形成新的道德教育生态。与此相适应,大学生道德激励也必须转换方式和方法,形成新常态。高等教育新常态下完善和创新大学生道德激励的对策,必须确立大学生道德激励价值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激励全过程,坚持以学生为本、公平正义、注重实效等道德激励原则,改革和完善大学生道德激励机制,创新大学生道德激励方法、优化大学生道德激励环境。高等教育新常态下完善和创新大学生道德激励的主要对策如下:
高等教育新常态下完善和创新大学生道德激励的对策,首先必须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激励的全过程,确立大学生道德激励价值导向。
4.1.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来的,主要包括“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价值要求、价值标准。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承载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体现着社会主义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为培育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格公民特别是合格大学生提供了价值取向、价值动力和价值标准,是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和道德激励的根本指针。因此,我国大学生必须自觉地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并外化为道德行为,塑造理想的道德人格。
......
结 语
本文围绕着什么是大学生道德激励?为什么要开展大学生道德激励?怎么有效地开展大学生道德激励,从而高等教育新常态下完善和创新大学生道德激励的对策这一主线,逐步展开,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探讨。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高等教育新常态下完善和创新大学生道德激励的对策为目标,通过大学生道德激励的理论依据分析和现状调查分析,重点研究了大学生道德激励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高等教育新常态下完善和创新大学生道德激励的对策。希望能够为推进大学生道德激励活动健康发展提供合理支持和实践参考。
当然,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多发多变、多元文化冲突碰撞,给大学生道德激励造成了大冲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本文提出的高等教育新常态下完善和创新大学生道德激励的对策仅仅是本人的一种思考,并未经过实践的检验,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应用和检验。因此,文章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教授批评指正。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05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0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