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左翼作家政治讽刺小说论

发布时间:2016-04-25 09:11

1 讽刺及其讽刺艺术的理论探究


讽刺是一种创作手法,又是一种艺术形式,还是一种美学风格。可以说,关于讽刺的内涵与外延非常庞大,我们不可能从哪一个角度就把讽刺全面的论述清楚。此文主要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左翼作家创作的政治讽刺小说进行探讨,因此,我们希望首先从文学的角度对讽刺及其讽刺艺术做一个初步的理论阐释,包括东方和西方的相关理论界定,以期为全文做一个理论铺垫。


1.1 讽刺的理论界定

讽刺是什么?古今中外,不断有学者大师对它进行定义,企图从概念上来框定它。先看一下西方理论界,“讽刺”在西方的界定可谓纷繁驳杂。亚里士多德认为.讽刺是“比较轻浮的人则摹仿下劣的人的行动”的文学形式。黑格尔说:“以描绘这种有限的主体与腐化堕落的外在世界之问矛盾为任务的艺术形式就是讽刺……讽刺的观点不能从史诗和抒情诗的观点来理解,而是一般应当作古典理想的一种转变的形式来理解。”施莱格尔说,讽刺“浸透了整个罗马诗、整个罗马文学。定下了罗马的诗和文学的基调……为一种古典的总汇诗……是文化教养永恒的源泉”。布瓦洛认为,“讽刺诗从古就是真理手中的武器”。雅各布·布克哈特说,当嘲笑的讽刺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出奇制胜的方式表达出来时,不仅是近代渴求荣誉的矫正剂,而且也是一切高度发展的个性的矫正剂”。他们各自论述的角度不同,有的是把讽刺作为一种文类来进行界定,有的则把它看成是一种文学的修辞,有的是从讽刺的对象来定义,而有的则是从讽刺的动机和情感体验来描述。

在中国,这种具有着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学类型或者说运用过讽刺修辞的文学题材早在先秦时期的诗三百篇当中,就有其活跃的身影。当然,讽刺理论的兴起与发展,一定是在作品的发展之后的,因此其发扬经历着一段漫长的时期,从孔子兴观群怨说中的怨刺,到春秋战国时期不断发展的赋诗以言志的传统;从文心雕龙中的“诗人讽刺”,到《毛诗序》中把美刺与风雅颂赋比兴六艺相比附的“美刺讽喻”说,中国的古代文论不断探讨着讽刺的真义。虽是如此,讽刺的发展一直是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散布在古代至今的各种文学体裁中,而真正独立作为一种文类的讽刺直到明清尤其是近代才出现并成为自觉。最典型的就是讽刺小说,起步最晚,直到清末才成为长篇小说类型中的一个主要流派,有的却还被鲁迅冠以“谴责小说”之流。

不管是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还是一种表现形式,讽刺从起源来看,源于人们对社会状况,政治风气和社会习俗等的不满。但又一时无力改变,便以社会现实的真实为基础,以广大社会的人和事为讽刺对象,利用独特的讽刺技法,对一切不合理的社会行为和可笑的人和事进行无情的批判,最终达到矫正恶德或革新社会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人们对讽刺的本质内涵是一致的,这就为我们对讽刺的理论界定提供了可能。我们从东西方固有的理论来互相做参照补充,分别从讽刺的思想基础、文学立场、情感体验和审美诉求几方面来对讽刺进行探讨,以期对讽刺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

..........................


1.2 政治讽刺小说:暴露丑恶以引起疗救

上文我们提到,讽刺的本质就是以社会现实的真实为基础,以广大社会的人和事为讽刺对象,利用独特的讽刺技法,对一切不合理的社会行为和丑恶的人和事进行理性的批判和鞭挞,最终达到矫正恶德或革新社会的目的。而从古至今,讽刺从来就与政治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姻缘,他们总是相伴相生,形成了政治讽刺这一类型。

政治讽刺的讽刺对象多为政治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讽刺的目的在于暴露丑恶以引起人们疗救,从而推进社会的变革。因此,比起人性和道德风俗等其他讽刺来,政治讽刺的内容最具批判性,艺术上最犀利,是最能够体现讽刺本质的讽刺类别。

1.2.1 讽刺文学在中国的诞生与发展

讽刺文学或者说带有讽刺性质的文学在中国的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对于政治题材的关注好像是讽刺文学与生俱来的,从讽刺文学萌芽的那一刻起,对于政治的讽刺就从来没有间断过,直至明清,以《儒林外史》的出现,宣告中国讽刺小说作为一个独立的文类走上历史舞台,同时也宣告,中国政治讽刺小说的正式诞生。

文学是时代的反映,而政治讽刺小说的不断发展,正是基于政治社会的强烈需求。不管是从先秦寓言和诗三百,到魏晋志怪和唐传奇,在到宋词元剧,最后到明清长篇小说的成熟,政治讽刺的题材始终没有缺位过。下面我们就看一看各个历史时期讽刺文学的发展和政治讽刺在其中的体现。

最早的是先秦的寓言。我们知道,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寓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寓言的寓庄于谐和寓教育于批判之中的特性让它又与讽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有许多寓言被称为讽刺性寓言,当寓言的小说因素和讽刺因素结合时,寓言也自然就有了讽刺小说的因素。这些作品善于捕捉和突出时代的社会症结,以诙谐幽默和机智锋利的笔调去暴露一切丑恶腐朽的现象,既有对贪婪虚伪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讽刺,如《庄子·列御寇》中的“舐痣结驷”对官僚社会阿谀奉承以猎取富贵的丑态的描写,又有对一般人情世态的讽刺,如《买椟还珠》、《守株待兔》中的愚人形象的刻画。这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讽刺诗,典型的如《诗经》,其作品就最早呈现了“美”与“刺”的传统,而刺就指的讽刺。在其中讽刺诗大量出现,一类是以比兴和夸张的手法描述消极落后和反动的事物,如比较出名的《魏风·硕鼠》,就以贼头贼脑的肥老鼠来比喻残忍、贪婪和寄生的统治者,讽刺他们的横征暴敛。还有一类写实性的,主要刻画周王朝的幽王时代,包括《巧言》、《北山》等,直斥讽刺者乱政朝纲,是典型的政治讽刺诗。

..................


2 左翼作家政治讽刺小说的勃兴


三十年代左联的成立,有力的提振了中国的进步文学界,尤其是在由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的转换当中,走了一些弯路,文学上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明显。这时候,左翼文学界出现了一些新人,他们即是左翼文学的生力军,又是后来左翼讽刺小说的主力军,他们的创作在左翼文学史上直至整个现代文学史上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1 社会语境:政治话语的批判与文学意识的自觉

法国学者丹纳曾在《艺术哲学》指出:文化环境对于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环境,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决定艺术品的种类”。诚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环境影响文学艺术,一定时代的文学总是离不开一定的历史语境。可以说,每个时代每个民族的文学的发展,既遵循着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又必然的与这个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独具特殊国情的国家,文学始终与政治和革命纠缠在一起,但凡偏向于文学自由独立的创作和思想潮流都一直难以进入文学史的主流,可以说它们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2.1.1 30 年代社会的黑暗专制与政治统治

中国现代文学在 1927 年翻开了新的一页,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它由第一个十年的“文学革命”向第二个十年的“革命文学”快速转换,具有启蒙性质的文学急遽的“政治化”了,中国现代讽刺小说也紧紧的跟住了时代的步伐,政治题材的讽刺一下子如雨后春笋般冒了起来。一方面,社会的黑暗、政府的腐败,为政治讽刺提供了最佳的滋润土壤。另一方面,国民党在文化战线的高压政策及左联的成立,为政治讽刺提供了一个坚强的后盾。

在经历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血雨腥风后,国民党凭借着大革命的成果迅速的掌握了全国的政权,但这时候,国民政府已经沦为大买办、大地主和大资本家控制的政府,他们背离了三民主义,在全国实行残酷统治。这时期的国民政府官僚上下勾结、沆瀣一气,只知道贪污和腐败,百姓对他们来说就是源源不断的提款机。另外蒋介石政府只是名义上统一了中国,各地军阀割据,战争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另一方面,国民党加紧对共产党的围剿,包括政治上的和文化上的,国共两党矛盾激化。一些共产党的作家及倾向革命的进步作家不甘心在政治上的失败,希望在文学艺术领域抢夺自己的领导权,包括刚刚从北伐军前线回来的郭沫若和从日本留学归国的李初梨等,以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为依托,传播来自日本和苏俄的早期普罗文学,发起“革命文学”的口号,企图以一种功利性的、锋芒毕露的、带有强列的左倾政治意识的阶级文学来鼓舞民众。他们一方面进行着文学的实践,创作出了《短裤党》等口号式革命文学,渐渐地形成一种“革命加恋爱”的创作模式,美名其曰“革命浪漫蒂克”倾向。另一方面还向五四文学健将包括鲁迅、茅盾、郁达夫等发起了挑战,比较著名的是他们与鲁迅和茅盾分别进行的关于革命文学的论战,直到 1930 年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革命文学的论争才告一段落。左联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一个以左翼文艺为主潮的历史时期。为了克服左联初期理论和创作上的左的倾向,鲁迅和茅盾等老一代富有经验的作家积极扶植新人,,催生了张天翼、沙汀、周文、蒋牧良等一批生机勃勃的左翼文学新人,他们为左翼文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与此同时,国民党开始对左联进行政治和文化围剿。

.....................


2.2 文学资源:“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汲取

2.2.1 “美刺讽喻”: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

对于古代文学资源的继承与超越,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贬抑主题和否定性人物上。而且在这两方面,左翼作家们做得更多的是超越,促使了贬抑主题由古代皇权统治含蓄隐现的“美刺讽喻”到真正政治贬抑主题的现代转变,否定性人物也由古代讽刺文学中的二元性人物或次要性人物变为现代文学中的主要讽刺对象。

文学的贬抑传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关政治的讽刺主题早在《诗经》中就大量出现。《北风》《硕鼠》《相鼠》《株林》等诗篇或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或揭露了奴隶主们对奴隶的残酷压榨,或抨击上层统治着是非不分、宠信佞臣的昏庸无能,其尖锐辛辣让人震惊。但这只是少有的讽刺之作,如此直言不讳的作品实在是乏善可陈,后继乏作。这种情况其实是与古代文人或士大夫所处在的言论环境有关,高压政治的抑制让他们不敢冒杀身之祸放言高论,本身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让他们天生有一种自卑自切、愚忠呆板的性格,更重要的一点创作讽刺题材的知识分子都是皇权下的臣民,本质上是一个阶级的,他们的目的也仅是规劝而非推翻,因此我国古代的政治讽刺文学没有西方严格意义上的讽刺,而是“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美刺讽喻’,也即只是无伤大雅,没有尖锐性的一些政治性劝谏文章,这种现象一直从汉魏,延续到唐宋,直到清末才慢慢从单一的美刺传统中摆脱出来,但毕竟只有《儒林外史》这样凤毛麟角作品。而到了现代通过鲁迅的发端,左翼作家继承了鲁迅辛辣讽刺的传统,直逼社会现实,为苦难的人鸣不平,对反动统治大胆进行攻击,大量讽刺小说的创作让贬抑主题得以发扬光大,在三四十年代的文坛取得了共产党在战场上不可能取得的另一种形式的辉煌胜利。

另外,颂扬主题的表现和理想人物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一种普遍现象。以古代批判暴露官吏腐败的大量作品为例,一般来说清官与贪官,忠臣与奸臣的对立斗争是构成故事的主要模式框架,这种”忠奸对立“的模式直到晚清才有所改变,每部作品在讽刺否定性人物的同时还要塑造一些理想型人物,如《儒林外史》中的王冕。中国现代讽刺小说尤其是左翼作家的政治讽刺小说在继承古代讽刺传统基础上,提升了讽刺对象或否定性人物在作品中的地位,这与这批作家创作政治讽刺小说的目的有关,也是讽刺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如以沙汀、周文为代表的四川讽刺作家群,创作的大多是一些在黑暗里讨生活的否定性人物,他们笔下的人物不外乎地方的当权派及追随者,袍哥和光棍,地主豪绅和土匪军阀几类。对国民党基层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的描绘让沙汀当之无愧的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提供了一组完整的国民党反动政权基层官吏形象的第一人”。

...................


3   左翼作家政治讽刺小说创作观 ......... 33

3.1  崇尚真实的讽刺观念 .............. 33

3.1.1  幽默者,即是真实 ........... 33

3.1.2  “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的生活透视 ............... 34

3.1.3   冷眼旁观,冷静呈现的笔触切入 .......... 35

4   左翼作家政治讽刺小说的多重批判 ........... 42

4.1  腐败制度与官僚阶级恶行恶德的深刻批判 ........... 42

4.1.1  国民党政治体制腐朽衰微的暴露 ......... 42

4.1.2   官僚阶级腐败堕落的鞭挞 ............... 43

4.1.3   地主豪绅虚伪狡诈的揭发 ........... 44

5   左翼作家政治讽刺小说的艺术阐释 .................. 53

5.1  冷静客观的叙述态度 ........... 53

5.1.1   “冷心肠”的客观性的全知叙述 .............. 53

5.1.2  “经济”的笔法及戏剧性瞬间的抓取 ......... 54


6 左翼作家政治讽刺小说的文学贡献与文学史意义


对于一个作家或者一个作家群体来说,要考察他们的文学贡献或文学史意义,就要把他们放进整个文学发展的大的格局中进行具体的历史的考察。对于左翼作家政治讽刺小说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来说,把他们放进中国讽刺小说历史的大背景中,看看他们为讽刺小说领域注入了什么新的创作观念,提供了那些新的形象,在整个讽刺文学发展格局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才能更好的判定他们的文学地位和价值。


6.1 左翼作家政治讽刺小说的创作模式

6.1.1 政治讽刺形象系列类型的创造

在讽刺文学系列中,政治讽刺的一大独特性就表现在它所塑造的讽刺形象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左翼作家的政治讽刺小说有别于其他的讽刺小说类型,提供了一系列独特的政治讽刺形象,包括东南沿海的中层市民,四川的豪绅恶霸和性格鲜明的旧军队军官等形象。这些形象不仅丰富了讽刺文学的人物画廊,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人物形象提供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同时期的讽刺流派和作家主要致力于不同的讽刺主题和讽刺形象。但我们发现,对下层民众和知识分子的讽刺成为各个时期讽刺作家的主要对象,这也是世情讽刺和人性讽刺取得较大成就和在讽刺文学中占据主流的一大原因。中国现代讽刺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鲁迅就把讽刺的主要目光聚焦在江浙一带的知识分子和下层民众身上。《高老夫子》、《肥皂》等作品通过对道貌岸然的外表和龌鹾不堪的内心的对比描写,深刻的揭露了这些虚伪的卫道士的丑恶嘴脸,而《阿 Q 正传》中对阿 Q 的描写也突出了民众的愚昧和麻木。到了第二个十年,老舍和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作家则把讽刺目光转移到中国北方,书写这里的世态人情。老舍的讽刺作品主要扎根在皇城根,通过尽染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北京市民的形象塑造,展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从而延续鲁迅的国民性批判的主题。他写的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老马和老张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而同时期的沈从文的《八骏图》则把北方知识分子的虚伪、丑陋暴露在道德的晾晒场上,让人们一睹为快。到了第三个十年,钱钟书的《围城》同样描写的是一群浑浑噩噩,道貌岸然的知识分子,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现代知识分子的群丑图。

......................


结束语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左翼作家的政治讽刺小说,从他们的发展概况、创作观,政治讽刺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到文学史地位分别作了论述。作为左翼的青年作家,张天翼、沙汀等人摆脱了初期的普罗文学的口号式影响,在崇尚真实的讽刺观念指导下,利用讽刺之笔进行暴露,突出讽刺文学的战斗作用,对当时的腐朽政治和革命战争的弊病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有力的发挥了左翼文学的革命策应作用。

与此同时,他们也追求着文学的艺术性,把政治讽刺的艺术性与革命性很好的结合起来,达到了讽刺技巧的政治功利性和讽刺结构的政治批判性有机的统一。这种结合,或表现在客观冷静的叙事态度,或表现在连缀式的讽刺结构和讽刺情势的营构上,他们运用多种创作手法来表现作品的政治功用,否定性的人物漫画化与夸张描写,反讽的运用和自相矛盾的对比突出,悲喜交融的叙述风格,都为左翼政治讽刺的创作增添了一抹色彩。

因此,相对于其他左翼文学,左翼作家创作的政治讽刺小说在中国现代讽刺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他们执着于审丑的创作倾向,塑造了一系列政治讽刺形象,包括东南沿海的中层市民,四川的豪绅恶霸和性格鲜明的旧军队军官等形象。这些形象不仅丰富了讽刺文学的人物画廊,更在中国文学史人物画廊的形象提供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们的创作在三十年代的文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作模式,既是一种成就,也不免带有一种缺陷。但正是其政治意识的自觉与讽刺文体的成熟,创造了中国现代讽刺文学的高峰。这一类型文学不仅在三十年代文坛上留下了独有的印记,更是在整个讽刺文学脉络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对今天的讽刺文学创作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08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08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4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