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制造业转移的效应和模式选择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从广义的范围看,产业转移在本质上被认为是资本的输出,即认为资本输出就是进行产业转移。按照这个定义,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才开始出现资本输出,即代表开始发生了产业转移。直至二战以后,全世界范围内才开始有真正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发生,经过这几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以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重心由原来的制造业逐渐变成信息技术类行业。同时制造业的生产重心也从原来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变成了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承接了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我国也由此成为了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之一。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缓,但是制造业仍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我国由原来的制造业大国开始转变为制造业强国。但是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与经营收入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也使得旧的粗放性增长方式不再适应于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因此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成为当前各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在这种现实状况的要求下,制造业转移在我国开始呈现出迅速发展和壮大的趋势,制造业转移逐渐成为各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成为当前经济学、社会学和地理学等学科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转移地和承接地都能够通过产业转移实现自身经济的发展,既可以提高当地企业的生产优势,又可以促进这些地区之间的资源互补和协调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是国家级的城市群,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给出了关于长三角城市群的规定:“长三角”是指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的城市群。自此明确了长三角的区域范围包含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整个区域的面积是35.44万平方公里,占到国土面积的3.69%。长三角作为我国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只占到全国土地面积的3.69%,却集中了全国1/4的年经济增长量,,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伴随着长三角经济和产业不断地发展壮大,使得该地区的各个城市对劳动力、资源、环境等要素的需求也在不断激增,但是这些要素的供给量是有限的,由此就导致其供给的价格不断攀升,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使得长三角内部开始不断出现制造业的转移。综上所述,本文在学习和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会分别分析浙江省和安徽省制造业转移的效应情况,再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产业转移模式,从而为我国其他区域进行产业转移提供借鉴。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首先将对长三角制造业转移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为基础,从转移地和承接地两方面综合考虑制造业转移的效应情况。之后考虑地理位置的影响,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五种产业转移的模式,再针对具体城市的情况提出相应的产业转移模式。本文研究的总体目标是提供相对较好的产业转移模式和政府指导性意见,从而促进长三角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以及实现长三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据此,论文形成了相应的研究框架(图 1-1)。 本文总共分为五章,各章节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本章将首先阐明全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之后再说明全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本章将首先阐述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这是本文的理论研究基础。之后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产业转移效应和模式选择的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从而得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接下来关于浙江和安徽省产业转移的效应和模式选择的分析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第三章,长三角制造业转移现状和效应分析。本章首先对长三角制造业转移的情况进行分析,之后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产业转移效应测评指标,对浙江省和安徽省各个城市制造业转移的效应进行分析。 第四章,长三角制造业转移的模式选择。本章首先对造成制造业转移现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考虑到产业转移受到区域地理位置的影响,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长三角制造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之后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提出五种产业转移模式的类型,再结合各个区域的具体情况展开分析。 第五章,结论和不足。首先对本文的主要结论进行归纳和总结,之后再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并且作出展望。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从空间分布的角度看,产业转移主要表现为产业从发达区域向欠发达区域的流动。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上看,产业转移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区域之间,它是发达区域的企业通过跨区域资本输出,把企业的部分生产销售等环节转移到欠发达区域,从而实现产业的经济转移。学者们对于产业转移都有不同的认识,如卢根鑫(1994)认为产业转移是由于市场上产品生产需求和生产要素供给量的变化而产生的,同时他认为国际产业贸易和国际产业投资会导致产业在国际间的转移,但国际产业转移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国际产业贸易和国际产业投资。顾朝林等(2001)的研究,认为产业转移是在时间和空间双向上的动态转移过程,它表现为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在不同区域间的流动过程。陈建军(2002)认为产业转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自发性行为,主要是指某产业从某地区转移到其他地区的过程,有着时间和空间两个层次,它将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综上所述,本文将产业转移定义为:当自然资源、劳动力和环境等生产要素素受到制约后,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将部分生产或销售环节从某国家或区域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动态过程。通过该定义可知产业转移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要素供给密切相关,这种过程既可以发生在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更可以发生在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产业转移可以促进转移地和承接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实现当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某区域要想获得经济质的飞跃就需要通过产业转移实现其资源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
第一节 理论基础
当前有关产业转移现状、影响因素、效应的研究理论有很多,国外关于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已经很成熟,并且很多现已成为产业转移研究的基础性理论。其中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是众多产业转移理论中相对比较广泛应用的理论之一,它是在汤普森(1966)的区域生命周期理论与弗农(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随后国内学者对其又进行了拓展,如石东平,夏华龙(1998)认为科技创新活动所带来的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都来自于梯度较高级的地区,之后伴同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动,产业活动将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变。他们主要认为产业结构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又会反向作用于产业结构。其中区域主导产业所处的产品生命周期的位置将是衡量区域梯度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果区域主导产业正处于产品生命周期创新这个位置,则说明该主导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认为该区域的主导产业是非常有发展潜能的,故而将该区域判定为高梯度区域。之后随着时间推移,主导产业所处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也将随之发生转变,而这种转变过程就被认为是区域从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转变的过程。
.....
第二节 产业转移效应的相关研究
全球范围内研究人员就将产业转移视为外商直接投资,所以他们在研究产业转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就直接研究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Borensztein and Gregorio&Lee(1998)对60个发展中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进行了一次多国家的线性回归,最后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将促进东道国经济发展的结论。Tina Sreide(2001)认为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以推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可以从多方面对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发展产生影响。Markus Taube&Mehmet(2002)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使得中国东部与中西部省份之间差距扩大,在极端的情况下,这可能会造成社会紧张,扰乱中国社会的和谐状态。Jimmy Ran&Jan P.Voona(2007)与中国学者李光忠共同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影响,使用中国30个省市19个行业三年的外商直接投资数据,最终发现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是起到相对积极的作用,但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不一定会使得所有产业和地区都获得发展。 国内学者如卢根鑫(1994)认为国际产业转移将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要素流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就业结构的改变,最后可以实现地区平均工资的增加和国民生产总值提高的目标。江小涓(1999)认为国际资本流动对各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它有利于提高东道国的资本积累量、促进其技术引进、改变其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和推进其经济体制的转变。张琴(2010)以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为例,研究其60-90年代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发现产业间关系协调和社会基础的稳定将有利于国际间产业转移的实现。
.....
第三章 长三角制造业转移现状和效应分析 ..... 11
第一节 长三角制造业转移的现状 .......... 11
第二节 浙江省制造业转移的效应分析 ...... 15
第三节 安徽省制造业转移的效应分析 ...... 20
第四章 长三角制造业转移的模式选择 ......... 26
第一节 长三角制造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 .......... 26
第二节 长三角制造业转移的模式选择 ...... 33
第三节 政策建议 ........ 36
第五章 结论和不足 ......... 38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38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39
第四章 长三角制造业转移的模式选择
通过第三章的分析,知道不同城市进行制造业转移的效应存在很大差别,部分城市并没有通过制造业转移获得很好的效应。为了改善这些区域制造业转移的效应,以及提高长三角整体制造业转移的水平,本章将分别针对转移地和承接地提出相应的产业转移模式。为了能够提出有效的产业转移模式,本章将首先对制造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展开详细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只有在明晰制造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之后,才能够清楚应该通过何种途径对制造业转移进行改善。所以在分析完影响因素之后,将在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与之相对应的五种产业转移模式。再针对不同区域具体分析其产业转移的模式选择,并且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达到区域产业合理布局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第一节 长三角制造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
本节在长三角 41 个城市的区域下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来探究各影响因素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情况,从而使本文可以对制造业转移提出相对有参考价值的意见,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这里首先对空间计量模型的计算进行简单的介绍,即先验证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的。如果存在空间相关性,则代表其是会受到地理和区域的影响,因而使用一般的线性回归就不可行,需要使用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空间计量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是研究横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在回归时受到空间自相关和空间不均匀性影响的情况,即因变量或自变量会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本文首先采用全域空间相关性指数Moran’s I及局域Moran’s I散点图对制造业转移在空间上是否存在自相关进行检验。
.........
结论
制造业是中国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从长三角三省一市分布上讲,目前制造业主要集聚在上海浙江。近年来,随着制造业的转移,上海和浙江的集聚程度明显下降,而江苏和安徽承接产业转移,集聚程度有所上升。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产业转移的效应和模式选择的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之后再通过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对长三角制造业转移的效应和模式选择展开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上海浙江的制造业普遍发生相对制造业转移,而江苏和安徽则承接制造业的转移。其中上海市只有烟草制造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没有发生相对转移,浙江省只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没有发生明显的产业转移。安徽省承接的制造业比重要大于江苏省,但是江苏省的制造业发展水平却在三省一市中处于首位。同时在针对各区域产业梯度系数进行计算后,发现浙江省是三省一市中制造业转移产业最多的省份。
第二,产业转移对转移地和承接地存在不同的影响。对转移地而言产业转移会增加其企业利润、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革新和改变就业结构。对承接地而言产业转移会加快资本投入、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和缓解就业压力。当然在具体分析浙江和安徽省各区域产业转移的效应时,每个区域产业转移的效应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各区域产业转移建设的长期目标和质量目标,提出针对性的调整措施,为提高各区域产业转移效应、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指导性意见。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13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1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