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依托网络,以视听说促进大学英语写作

发布时间:2016-05-03 16:15

依托网络,以视听说促进大学英语写作


摘要:

写作是大学英语学习中最困难的一部分,它是语言学习见效最慢、但时效最长的一项方法。本文通过简单分析在全新的网络支持下,在有限的空间中推广文化文化传播,及时反馈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大学英语写作,并针对如何根据不同的媒体平台展开英语写作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写作,网络,文化


研究背景

若对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一项不记名的调查,位列最头大的英语学习技能首位的当属写作。学生在这项“产出”能力方面的表现实在是差强人意,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一般是没有专门的写作课的,在兼顾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英语课堂上,这也是一门被边缘化的技能。这不仅是因为写作技能的提高和培养需要的准备更充足,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更全面,更是一项需要耗时长久的功夫。而花在针对这项能力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也不断地被压缩,这可以从多年来已几经改革,并已在2007年公布的看出端倪。新大纲中对于教学任务明确提出要进一步细化,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偏重纯粹的语言知识讲授,而是融合语言知识、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充分考虑、重点培养听说能力。具体的教学要求细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好要求,并各自救学生在听力、口语、阅读、书面表达能力方面做出明确要求,以期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从上述不难看出,检验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更多地体现在语言在交际过程的的实际运用。这其实也是多年来英语教学的一个偏重,即以阅读为基础的语法翻译法向以口语教学为主的交际法式的英语的转变。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则教学体系的分布太广,其中包括学生的生源地,各个大学的师资力量和不同院系对于英语的不同需求。二来,英语专业四六考试和非英语专业四六级考试这样的硬性指标始终令大学英语的教学无法实质性的推进和改革。
写作难,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尤为如是。有些院校只有在英语四六级考试前夕开设强化突击培训,让学生们背背所谓的“考试高分模版”,图的只是基本分不丢,其枯燥程度直逼八股,学生从中完全无法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英语这门集文化、语言、社会、历史于一体的外来语诉诸笔端。而在阅卷过程中,学生普遍犯的全都是最初级的错误,诸如大小写、标点符号、时态不一致,还有的学生一开始是she的第三人称,后来转变为he, they等,让阅卷老师也是不知何所云。作文内容空洞,题材老旧完全限制了学生的发挥。学生视野的局限、思维闭塞、语言知识的僵化学习等诸多弊端反过来也在听力和翻译上让他们叫苦不迭。
鉴于时下的本已非常紧张的英语教学课时,笔者认为不妨可以借由当下的网络结合视听,以学生喜闻乐见、朝夕相处的方式推进英语的写作训练。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学生网民每天上网时间平均大于等于十个小时。网络,固然会隔绝人的正常社交需求,会令人有各种不适应社会的症状发生,但只要取其长处,还是可以拿来我用,为英语学习助力的。
网络媒介,早已将教师们从繁重的备课中解放出来,但是现有的教材普遍出现了太过依赖教学媒体的现象,讲多媒体视听资料当成是简单的播放工具,无法唤起学生的共鸣,削弱了多媒体教学本应有的认知功能,无法如期的扩展学生的视域以及多样化思路的目的。反而令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了限制。其次,风靡许多年的QQ等IMS通讯手段,让师生在离开教室后可以更进一步的实时沟通,相谈甚欢,碰到英语,也不会只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羞羞答答不肯言了。究其原因,首先学生的畏难情绪仍在,在课堂中一旦被点名实用英语回答问题,不论正确与否,总是引众人注目,对于并非浸淫在全英语环境下的中国学生而言,表达的小毛病总会有,这样无疑更是令自己不安。但是在网上,一对一的沟通,不必顾忌同学的目光,更自由,也更敢犯错。
学生不习惯英语写作,却不反感通过敲击键盘输入英语,这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媒体侵蚀下学习方法的自主转变以迎合社会的口味,所以通过网络平台更不容易令学生有反感情绪。各种网上即时翻译平台在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可供学生随时随地的搜索相关讯息,体现无缝链接,对学习的促进未必没有帮助。在无法一下子实现英语学习质量突飞猛进的情况下,至少先保证了学习的量的硬性指标,也未尝不可。
每天在网络中充斥的各种资讯和学习资源,对学生而言,未必可以一一理清取其精华,帮助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但教师却可以利用此来不断的更新原有的教学课件,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在巩固原有的语言知识基础上,更拉近学生与西方风物人情的了解,实现真正的融语言学习、文化交际,并熟练运用语言技能的目的。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针对大学英语的写作难的现状,不必特地为此拨出特别的课堂时间进行突击,他原本就是需要循序渐进,加以时日才能小有所成的一项技能。这样本已捉襟见肘的课堂教学不必再做大的调整,同学们也可以安然地不去碰那些林林总总的高分作文辅导书,可以尝试在每个学期周期性的开设一下写作辅导课,比如一个月一次或一个学期四次的周期模式,规模类似学习沙龙,老师在学期开始将本学期所可能涉及的主题以文件形式穿越到每个同学手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称手的题目或者领域,完成team-presentation,整个个过程涵盖立题--事前资料准备—口语表述(包括PPT,role play,宣讲,模拟教学等形式皆可)--事后书面形式存档。让学生参与全过程,在其中发觉自己的潜力,从视听说写各方面互相学习、督促,经历不断地自我修改、集体修正,教师在一旁的指点,从而让学生以比较自如的方式循序进步。
学习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从柏拉图、西塞罗到杜威都强调过的—思辨能力对年轻人而言是何等的难能可贵,但是要将知识凝练成隽永的符号(语言象征)此中的艰苦可想而知。一直以来中国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的一大障碍就是中式逻辑的牵绊,这种思维的后遗症在近年来愈发的明显,在SAT,TOFEL, GMAT等出国培训或者MBA的教学实践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试问逻辑,这门原本就是西方原产的思辨术岂可是由中华的伦理思维来框定解释清楚的。而越来越多的大学课程也在不断与国际接轨,大量的教材、课件甚至讲师直接从欧美等国引进,学生首先在英语的使用方式上不习惯,然后是西方人的思辨方式、问题处理方式的不理解。但如果可以让学生自发去以英语为引导、通过文化、社科等领域进行通识普及,这对未来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学习则是锦上添花。
自2013年12月考次起,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将对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作局部调整。在听力部分,原复合式听写调整为单词及词组听写,短文长度及难度不变。要求考生在听懂短文的基础上,用所听到的原文填写空缺的单词或词组,共10题。而在翻译部分则变化的更为明显,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四级长度为140-160个汉字;六级长度为180-200个汉字。这两项,虽然不属于写作部分,但作为英语学习输入和输出两大板块中的输出部分,和写作又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休戚相关。
网络平台无论的资源如此的庞杂,无数及时更新的媒体讯息让我们充分意识到只要有想法,就一定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辅助。这不仅帮助教师不断对课件进行更新加固,结合网上交流更是可以使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在选题中更大的自由发挥,贴合自身的接收程度,对主题的走向和最终的定型进行调整,并从中体会到自主学习和相互督促的协同重要性。
及时的反馈机制,尤其是来自教师的评阅对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影响很大。以往的网上作业提交、修改和批阅模式,一来耗时长,部分教师因为年龄关系对于网络也不很熟悉,外加中国学生本就对模式化、脸谱化的固化教学甚无好感,教师学生一起累。QQ已经为大家所接收,而微信和微博更是各有特色,微博虽然每条字数有限,言简意赅倒也令人印象深刻,尤其在这个平台上特别适合发布名言警句,简短的评语倒是可以帮助学生改掉老三篇,表达啰嗦的毛病。至少在这样的尺幅篇章中不能再用firstly,… secondly,… and finally了
在针对大学本科生二语习得能力的性别研究中,有文章指出,女生相对男生的听觉阀更广,辨别声音的能力强,其对语言的感知,运用词汇、语法知识进行拼写和复述的能力强过男生,,后者的抽象记忆和理解记忆则更出色(施晓燕)。由于性别的差异导致男女生在语言“输入”的效果上的差距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很难解决,更兼某些学生由于自身的普通话方言或者习惯语的影响导致英语的发音不准从根本上拖累的英语的学习进度,并大大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个体的纠正和指导必须顾及到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情感反馈,如果挪移到微信,那么能听到学生发音、口语表达的就只有教师了,不必顾忌同学们的目光,而且可以最直观的的让教师进行指导,这和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录音其实也是一样的。


总结:

通过群策群力的team-work,学生不仅更好、更深的了解学科知识、拉近同学间的情谊,也可以从中发现各自所长,口语表现突出者担当讲述,组织、分析能力出众者进行组织结构和多媒体的编排,擅长文字表达的学生可以在发言后的总结综述中一展所长。更多的是,在教室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组织学习,在此过程中,他们进行了资源共享,通过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反复论证,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个体思维能力、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对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学生自发的进行辩证的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只适用于英语,他将在今后越来越频繁的交际、学习和工作中发挥更大的功用。

参考文献:

[1] 李红叶.教育原则和信息技术:谁是主宰者?一基于多媒体网络的英语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法探讨[J].外语界,2004(4)

[2]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 施晓燕. 大学本科生二语习得能力的性别差异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4] 赵云林. 浅析课堂评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2)




本文编号:415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15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2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