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社会信息下的环保捐款搭便车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环境保护,是当代人类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出现的如水土流失和植被退化等问题被认定为土地荒漠化,需要通过推广适宜当地生长的植被建立生态型可持续生产方式。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希望通过宣传和工程项目的实施,发挥民间资金的作用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帮助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2011 年,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已经委托建成 50 亩繁育种苗基地,10 亩梯田式景观种树嫁接基地,90 亩连片荒山生态林基地,并有合作农户 30 户,2012 年也已经租下流转荒山 300 亩用以进一步扩大种植,可见保护环境的重要。虽然此项目上已小有所成,但还需要加大环保捐款力度才能使生态问题得以缓解。此外,民间组织的众筹中有很多关于为环保筹资的项目,如众筹网中曾有的上海沉没冰格、室内空气净化方案等等都是环保相关项目。由此可见,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环保捐款都成为了热门。
环境具有公共品特性,不付出却可以获得收益,因此根据经济人假设环保捐款中会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公共牧地悲剧中引出了公共物品中存在的搭便车现象,每个村民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过度使用牧地,引致资源浪费和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现实中的搭便车行为会由于效率低下而给集体带来损失。在一般情况下,虽然将公共物品私有化是解决搭便车问题的重要方法,但是这个方法只适用于部分公共物品,还存在无法将其私有化的物品存在,环保就是这样的公共物品。因此,积极寻找其他促进人们合作的解决方法,例如解决环保捐款中的搭便车问题,成为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公共物品的研究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上升了新的高度,,通过实验经济学的方式建立搭便车行为的控制模型具有重要意义。以实验的方法进行搭便车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丰富,比如引入奖励和社会信息等进行相关研究,发现了其对搭便车行为的影响确实存在。国外已经出现利用实验经济学解决捐款问题的先例,但无论国内外对环保捐款的研究都很缺乏,尤其是不同社会捐赠信息加入不同方式的奖励的相关研究更是缺乏。
........................
1.2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首先,进行背景分析,介绍环保捐款中搭便车现象研究的意义和背景。然后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介绍捐款中存在的搭便车现象、相关影响因素和可能的搭便车现象的减少办法,为研究特定的环保捐款中搭便车现象提供灵感。随后对本文中将要应用到的理论进行详细的阐述,包括即将进行的实验中涉及到的专业性词语的概念界定,相关理论基础的介绍,同时包括有关搭便车、环保捐款、社会捐赠信息、奖励、不同社会偏好等相关理论。
其次,设计实验。设计 4*3 的实验,4 代表无社会捐赠信息、低于基准值的社会捐赠信息、等于基准值的社会捐赠信息、高于基准值的社会捐赠信息,3 代表无奖励、精神奖励、物质奖励。首先需要在没有社会捐赠信息和没有奖励的情况下让实验对象选择向环保公共账户捐赠的金额,以此算出捐赠的平均值作为基准值。当得到基准值后,以此设置 3 个不同的社会捐赠信息,分别是等于基准值,等于基准值和高于基准值的社会捐赠信息。将三个不同的社会捐赠信息和不宣布社会捐赠信息,分别记为 IFL,IFM,IFH,IFN,将无奖励,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分别记为 N,S,M。分别记录在每种社会捐赠信息结合不同类型的奖励下的捐赠额。通过多次重复实验中不同组间的数据,观察 4*3 实验中各变量的作用和社会捐赠信息的演化趋势。例如,比较 IFM_N 与 IFM_S 就可以推断基准社会捐赠信息下精神奖励的直接作用。
再次,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实证分析。对实验得出的数据进行非参数检验,验证其可靠性后,将不同社会捐赠信息结合不同类型的奖励的搭便车系数进行对比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具体实施如下。首先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运用Kruskal-Wallis 检验,以检验数据是否服从同一分布。随后,分别对不同社会捐赠信息和不同方式的奖励结合下的搭便车系数进行比较,希望发现不同的社会捐赠信息结合不同的奖励方式会对捐赠产生影响。进一步分析何种社会捐赠信息配合何种奖励方法对提高捐赠最有效。先运用图表比较各组合下的搭便车系数,再建立计量模型,其中搭便车系数 FRP 作为因变量,不同的社会捐赠信息和奖励方式作为自变量,再加入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年龄和收入,应用 STATA 软件进行检验。根据上述分析的结果并结合前面的相应理论得出具有实用性的对策建议。由于环保捐款中的搭便车行为难以控制,所以除了要考虑上述分析的结果之外,还要结合各个捐款机构现实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本文的对策建议主要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针对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与前人学者仅仅在理论层面提出的策略性建议相比,更具有实用性。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1-1 所示。
........................
第 2 章 本文的相关理论
2.1 搭便车的相关理论
2.1.1 搭便车的概念界定
要研究搭便车行为,就要先了解什么是公共品。公共品就是一经产生全体成员便可无偿共享的物品,具有外部性。比如,国防、公路、环境等等都是公共品。由于公共品的外部性,即不需要付出即可享受收益的性质,导致了搭便车现象的出现。所谓搭便车,就是部分人群从集团中享受公共品带来的利润又不付出成本的一种现象(曼柯奥尔逊,1965)。比如,农村修建路灯集资,有的人出资有的人没有出资,最终路灯建好,没有出资的人依旧能够享受到路灯带来的方便,这就是搭便车现象。本文中研究的环保捐款问题,即在环保捐款过程中,很多人并没有捐赠,但是依旧享受着环境得到改善的结果,这也是搭便车现象。而艾伦·斯密德(2006)更是进一步将搭便车者定义为高排他成本物品的非贡献使用者[,体现了搭便车者对公共品的非贡献却可以使用的特点
搭便车现象会引起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受损,导致组织中无法达到最优供给,使整个组织效率降低,对整个组织和组织中每个人造成极大的损失。比如,在国家倡导保护环境之时,很多人为了经济利益依旧乱砍伐树木,无碍于享受空气的同时又可赚取高额利润,这就是一种搭便车现象,没有为环境付出却享受收益。其他人发现这样做,可以增加自己的利益又不会影响自己享受环境,就会争相模仿,公共品环境就会消耗的越来越快,造成整个组织的损失。为此,国家出台法律惩罚乱砍乱伐者并发布奖励以鼓励人们举报乱砍乱伐者。虽然这个问题部分得到了解决,现实中还有很多搭便车现象需要缓解。因此,本文对搭便车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搭便车现象中人们的行为,心理等因素出现的规律,补充现有的解决搭便车问题的方法,以期提出更为有效的减少甚至消除搭便车现象的方法。
2.1.2 搭便车实验的相关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提出经济人一词,亦是“理性经济人”。此类人是利己主义者,他们最大限度的追求自身利益,不在乎别人和集体的利益。搭便车者就是为了自己而选择损害集体和他人利益的人。新古典经济学中,科斯(1984)反对将人看成“理性经济人”,因为现实中很多情况并不理想。随后的研究中,著名的美国管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赫伯特·西蒙提出“有限理性”,他表示人们无法在生活中做到完全理性而只能做到有限理性,无法得到最优解而只能得到满意解(Simon HA,1982),可以理解为在作捐赠决定时,考虑满意而非最优。
........................
2.2 环保捐款中的搭便车现象
2.2.1 环保捐款的概念界定
捐款,即个人或单位将货币无偿送予某些人或组织。环保捐款,就是指捐款的目的是为了环境保护,这类捐款的接受者一般为机构,如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守望地球组织、国际植物园保育协会等等。机构通过宣传即将要开展的项目,比如保护黄河流域、为减缓沙尘暴而植树等项目,使人们了解项目开展的必要和对环境的改善,随后人们可以选择是否愿意为保护环境而捐款,随着捐款的筹集,机构会组织人员分批进行项目,捐款的形式大多为货币形式。
2.2.2 环保捐款的特征及搭便车问题的来源
随着环境的污染,环保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环境作为一种公共品,每个人都可以免费享用,即使不去保护它。在为环保倡导捐款时,即使人们不为此捐款,仍然可以享受环境变好带来的效用,比如健康、交通,因此每个人都有搭便车的动机。但是,如果没有人为此捐款,环境就无法得到改善,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损害非常大的。由于环保捐款带来的效用的非直观性使得人们参与捐款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又由于环境的公共品特性,不需要付出依旧可以享有,人们便产生了强烈的搭便车动机,所以环保捐款的预期目标很难达到。因此,对环保捐款中搭便车的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然而,由于环保的益处,所以当环保捐款被他人得知后会受到表扬和认可。基于此,本文致力于研究环保捐款中人们的搭便车行为,以期找到能够有效减少环保捐款中搭便车行为的方法,帮助环保捐款机构筹集资金,更好的改善环境。
2.2.3 环保捐款中搭便车行为的影响因素
由于环境的公共品特性,产权无法界定,而且捐款人数未知,所以传统的减少搭便车行为的方法在环保捐款中并不适用。因此,环保捐款中搭便车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人们心理方面的因素。
影响环保捐款中搭便车行为的因素有很多,除了人们惯常认为的利他主义,即出于自愿的去帮助他人而不计较自身利益,还有很多其他心理或社会方面的因素。比如,人们会为了赢得声誉、地位、尊重、友谊等社会或心理的目标而改变自己捐款的行为,减少环保捐款中的搭便车行为。此外,为了避免他人的蔑视或者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也是人们减少捐款中搭便车的理由]。对于环保机构而言,人们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愧疚、同情等都可能成为其减少环保捐款搭便车行为的理由。所以,人们在为环保捐款时不仅仅只考虑自身利益,也会考虑很多其他因素。当感受到社会压力,并且希望获得精神层面或者物质层面的利益时,人们在环保捐款中的搭便车行为可能会被抑制,环保捐款筹集成功的可能性也就变大。本文在考虑影响环保捐款中搭便车行为的影响因素下,设计实验,以期找到适合减少环保捐款中搭便车的方法,有效的提高人们在环保方面的捐款。
.........................
第 3 章 环保捐款实验的程序设计与具体实施....................16
3.1 无任何公开社会信息条件下的环保捐款..............16
3.1.1 实验基本原理与思路........................16
3.1.2 实验设计........................16
第 4 章 环保捐款搭便车实验结果分析............30
4.1 仅存在单一社会信息的环保捐款搭便车实验结果.................30
4.1.1 不同社会捐赠信息下的实验结果.........................31
4.1.2 不同奖励方式下的实验结果......................32
4.1.3 实验结果的统计检验.......................33
第 4 章 环保捐款搭便车实验结果分析
以下部分遵循上一章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处理。根据上面的实验组合,我们将结果分析分为仅存在单一社会信息的环保捐款搭便车实验结果和不同社会信息组合下的环保捐款搭便车实验结果。首先通过比较分析研究不同的社会信息对环保捐款搭便车的影响,其次使用统计软件检验不同社会信息对环保捐款搭便车影响的显著程度。最后,根据实验结果,找到有效控制环保捐款中搭便车行为的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4.1 仅存在单一社会信息的环保捐款搭便车实验结果
我们的实验结果来自 160 名参与人,在实验员认真的指导下,每位参与人的实验结果均有效。每位参与者独立自主的完成每一种社会信息或者社会信息组合下的实验,所以每种情况均含有 160 个样本。由于实验数据的获得来自于 16 组,每组的实验时间不同、实验地点不同,所以,为了验证数据的准确性,在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统计检验之前,需要先对不同社会信息下参与者的搭便车系数进行非参数检验,具体就是利用 Krustal-Wallis 检验参与者的搭便车系数,以测试数据的波动性是否与其他数据的波动性有差别。检验结果如表 4-1 和 4-2 所示,结果表明在本实验中,仅存在社会捐赠信息或者仅存在奖励的情况下,不同组的实验数据在通常的显著水平上服从同一分布,即数据的分布没有明显的波动性,数据可靠。
.........................
结论
本文将社会信息引入到环保捐款搭便车问题中,以不同的社会捐赠信息和不同方式的奖励作为社会信息。通过实证研究,我们验证了社会捐赠信息和奖励的各种组合对环保捐款搭便车行为的影响,并得出最有效控制搭便车行为的社会信息组合方式。首先,本文通过对前人学者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前人的研究无法肯定社会捐赠信息的影响且几乎没有针对社会捐赠信息结合奖励对捐款中搭便车行为影响的研究,所以本文以现如今急需研究的环保捐款为背景,提出了以不同社会捐赠信息结合不同奖励方式研究参与者环保捐款搭便车行为的变化。其次,本文运用 z-tree 软件进行搭便车实验,然后运用 stata 软件建立模型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回归,得到以下结论:
(1)当仅存在一种社会信息,即仅存在社会捐赠信息或仅存在奖励下,环保捐款中搭便车行为会出现不同。当仅存在等于基准值的社会捐赠信息时,搭便车行为变化不大;仅存在低于基准值的社会捐赠信息时,搭便车现象会变得严重;仅存在高于基准值的社会捐赠信息时,搭便车行为有效得到抑制。而只存在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时,搭便车行为都会被抑制,且存在物质奖励时对搭便车行为的抑制更为有效。
(2)当不同社会捐赠信息结合不同奖励方式时,环保捐款中的搭便车行为会发生变化。当低于基准值的社会捐赠信息结合精神奖励时,环保捐款搭便车现象会变得严重,而当低于基准值的社会捐赠信息结合物质奖励时候,环保捐款中搭便车行为几乎不会发生变化。由此发现,物质奖励对环保捐款搭便车的抑制程度要大于精神奖励对环保捐款搭便车的抑制程度。等于基准值的社会捐赠信息结合精神奖励、等于基准值的社会捐赠信息结合物质奖励、高于基准值的社会捐赠信息结合精神奖励和高于基准值的社会捐赠信息结合物质奖励都会对环保捐款搭便车行为产生抑制作用,而且高于基准值的社会捐赠信息结合物质奖励对环保捐款搭便车行为的抑制效果最强。
(3)参与者的性别不会对其搭便车行为造成影响,但年龄对环保捐款搭便车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在不同社会捐赠信息结合不同奖励下,年龄越大,搭便车行为越严重。收入一般情况下对环保捐款搭便车行为没有影响,但是当参与人收入水平处在 5500-7000 时,搭便车行为明显减少。
因此,我们发现,不同社会捐赠信息结合不同方式的奖励可以有效影响环保捐款中的搭便车行为。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16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1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