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区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实证分析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变化影响着我们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近些年来随着雾霾、酸雨、沙尘暴、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的频发,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关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其对环境污染影响的研究也一直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
从 1994 年到 2013 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 48459.60 亿元增长到 588018.8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 14.04%,进出口总额从 2366.20 亿美元增长到 41589.93 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 16.29%,对外贸易的的飞速发展在中国经济增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粗放式的外贸增长方式所引发的国内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环渤海经济区作为我国经济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转移的枢纽,将是我国区域经济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2013年,环渤海经济区五省两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 173368.73 亿元,在国内生总值中的比重是 29.48%,进出口总额为 102.12 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 24.5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环渤海经济区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地区生产总值从1994年的11893.69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173368.7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5.15%,进出口总额从 1994 年的 5.96 亿美元增长至 2013 年的 102.12 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 16.13%。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渤海经济区也付出了一定的环境代价,严重的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让我们不得不对经济的增长模式进行思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高额的贸易扩张和经济增长难以为继,为保护环境而放弃经济增长又是绝不可行的。研究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关系,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是该地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了 1994-2013 年五省两市的省际面板数据对环渤海经济区的贸易发展、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试图分析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效应和影响机理。
...............
1.2 文献综述
在工业化的早期,世界各国为了实现经济的飞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增强,采取粗放式的发展模型。随着各种环境污染问题的凸显,各国学者开始通过经济学方法寻找环境污染的根源,对于造成环境污染根源的研究,各国学者最早的着眼点是经济增长。
1.2.1 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影响的文献综述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工业化起步较早的西方国家就开始有学者关注和研究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问题,当时关于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的最著名的理论是由西方国家的一批科学家、经济学家和教育家组成的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的极限”理论。此理论认为由于人口增长、资本投资、粮食供应、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主要因素,所以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水平时整个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将会出现崩溃。这种经济增长必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观点引发了学术界对于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热烈讨论。
Grossman 和 Krueger(1995) 通过对 42 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部分环境指标与经济增长间呈现倒 U 型关系,借鉴 Kuznets(1955)提出的关于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的论述,他们指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可能也存在倒 U 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关系。原因是在工业化早期各国为追求经济高增长势必会带来环境的破坏,但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们实际收入的提高,人们对于高质量环境的消费需求增加,从而迫使政府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改善,最后会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共同存在的局面。
相对于增长的极限理论的悲观解释,EKC 模型在现实经济中更具有合理性,因此各国学者开始选用不同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数据对 EKC 模型进行验证。Shafic 和 Bandyopadlhyay (1992)选取多个环境污染指标通过构建对数模型对环境污染与人均 GDP 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不同的指标对于 EKC 有着不同的适用性。Hannes Egli (2001)使用德国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验证,发现所选取的污染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倒 U 型的曲线关系。由于各国要素禀赋和环境规制政策的不同,EKC 模型有着不同的适用性。
..........................
第 2 章 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对环境影响的理论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加密切,商品与资本在国家间的快速流动带动了各国经济的腾飞,但与此伴随的还有资源枯竭、全球的气候变暖与生态环境的恶化等环境问题。是为了维持经济增长而任由环境继续恶化,还是为了保护环境而放弃经济增长是各国政府面临的难题,对于贸易、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也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2.1 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 EKC 模型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国家之间对于资源能源的抢夺和污染物的国际转移也一直是国际社会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由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较早,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
早在 1972 年,由来自美国、挪威等西方国家的一批科学家、经济学家和教育家组成的罗马俱乐部在其发表的关于世界经济增长趋势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提出了“增长极限”理论,该理论对经济的无限增长理论提出来否定,认为经济的增长会受到不可再生资源的限制,当不可再生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少时,经济的增长就会停步甚至倒退,即经济增长达到了增长的极限,一旦超过这一极限整个人类社会系统将会面临灾难性的崩溃。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各国学者针对该理论展开了热烈讨论。
针对这一理论提出的反对经济增长的观点,学者在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否定意见。他们选取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而试图寻找如何在不牺牲环境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其中最有开创意义的理论是学者根据 Kuznets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倒 U 型曲线模型,提出的关于环境质量状况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呈现倒 U 型关系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该理论认为一国的环境质量状况与人均收入水平呈现一种倒 U 型关系。即在一国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时人们为了追求较高的经济增长会忽略对于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收入水平较低对应着落后的生产技术,追求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污染物排放的迅速 增加和资源的国度采伐,因而环境质量状况会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逐渐恶化;而当 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一个临界值后,随着人们收入水平上升人们对于环境的消费需求上 升,更多的资金被投入到技术研发和环保产品的开发,此时环境质量状况会随收入的增加而得到改善。
.....................
2.2 经济规模与环境污染效应的一般均衡分析
自然环境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基础,然而经济的发展却带来了各种环境问题,经济增长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影响环境中污染物的排放量。在这一节本文通过借鉴科普兰和泰勒(Copeland 和 Taylor)构建的环境污染供给与需求的一般均衡模型对经济规模与环境污染的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
2.2.1 基本假定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与资本的国际流动,要素和商品的价格会在世界范围内趋于均等。然而如果一个国家由于经济实力较弱,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国内需求和供给相对于世界市场而言不足以改变世界商品的价格,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被认定为小国开放经济。这一假定是国际贸易学中常用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该国是世界商品价格的追随者,所有商品价格是由世界经济决定的。
假定在一个小国开放经济中有两种商品 P 和 U,在商品 P 的生产过程中会消耗本国的大量能源而产生污染为污染型商品,而商品 U 的生产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污染清洁型商品。在小国开放经济假定下,P 和 U 两种商品的价格是由世界经济决定的,则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也是固定值。假设商品 P 为计价标准,即 PP=1,U 的相对价 格为 PU=a。
假定在生产商品 P 和 U 过程中使用两种基本要素资本 K 和劳动 L,两种要素的市场价格为市场利率和劳动者工资,分别记为 r 和 w。在该国现有要素条件下,劳动和资本的供给都是缺乏弹性的。其中商品 P 是资本密集型商品,商品 U 是劳动密集型商品,因此商品 P 的资本劳动比大于商品 U ,即 KP/LP>KU/LU。假定资本密集型商品 P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不具有外部性(即商品 P 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仅对消费者产生损害而不会影响经济体中其他生产企业的生产效率),商品 P 在消费过程中不会产生污染,商品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U 的生产函数为
U=F1(KU,LU) (2.1)
假设 F 为单调递增的严格凹函数。
....................
第 3 章 环渤海经济区贸易、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 ......... 21
3.1 环渤海经济区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 21
3.1.1 环渤海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现状 ............... 21
3.1.2 环渤海经济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现状.................. 24
3.1.3 环渤海经济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现状 ............... 24
3.1.4 环渤海经济区工业发展状况 ...................... 26
第 4 章 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实证检验 .............. 41
4.1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实证分析 ......................... 41
4.1.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 41
4.1.2 单位根检验 ............... 42
4.1.3 协整分析 ................... 43
4.1.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44
第 5 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5
5.1 结论 .......................55
5.2 政策建议 ...................... 55
5.2.1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56
5.2.2 调整产业结构 ......................... 56
5.2.3 调整经济开放的部门结构 ............... 57
第 4 章 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实证检验
通过第三章对环渤海经济区经济增长、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和四个环境污染物排放指标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与各种工业污染物排放之间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从各省市的统计数据来看,经济增长、贸易发展与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在各省市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4.1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实证分析
环渤海经济区经济的飞速增长影响着该地区的各种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和资源的消耗情况,进而影响整个地区的环境质量。而环境质量的变化比如资源锐减、空气质量的恶化、水体土壤污染等又影响着人们的整体福利水平,然而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人们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会影响政府对该地区环境政策的制定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因此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存在着长期相互关系,本节将对环渤海经济区总体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物排放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4.1.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参考之前文献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研究,本文采用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作为衡量环境质量的指标,采用人均实际地区生产总值作为衡量该地区经济增长的指标。
我国对于污染物排放量的统计主要从大气、水、固体废物三方面进行,所以本文在对环渤海经济区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研究时也选取了这三类指标,用工业废水排放量作为衡量水环境污染的指标,用工业 SO2、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作为衡量大气环境污染的指标,用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作为衡量土壤环境污染的指标。选取环渤海地区七个省市的各个污染物排放量指标的时间跨度为 1994 年到 2013 年,数据来源是《中国环境年鉴》与《中国环境统计公报》整理计算而得。
.................
第 5 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在对环境经济学理论和国际贸易学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本文借助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一般均衡模型和拓展的均衡模型对环渤海经济区的经济、贸易和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探究。
在本文的研究中,首先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了污染物排放量作为衡量环境质量的指标,又根据环渤海经济区环境污染的地区特征除了选取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外又将工业烟(粉)尘排放量纳入了计量模型。EKC 模型检验的结果告诉我们,环渤海经济区的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与经济增长呈倒 N 型关系,而环渤海经济区各省市的人均收入水平大多没有达到第二个拐点;工业烟(粉)尘排放与经济增长呈正 U 型关系,并且各省市人均收入水平均高出拐点。
加入控制变量的均衡模型的回归结果验证了贸易发展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对环境的恶化作用以及政策效应和技术效应对于该地区环境的改善作用。而经济开放度的对于环境的影响有着不确定性,可能的原因是贸易商品结构中对于具体单个污染物变量的排放具有差异性。
然而论文在进行分析时依然存在以下不足:
(1)在对进出口现状进行分析时,没有加入分行业数据,不能从贸易商品结构的角度衡量对外贸易的扩大对我国环境的影响。
(2)由于缺乏衡量环境整体质量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在进行实证分析时不能直观的对该地区环境质量的总体情况进行评价。
(3)由于技术效应和政策效应对于污染物排放的调节作用是一个缓慢、连续的过程,在进行污染物变动影响分析时未加入滞后变量,使实证分析的说服力大打折扣。
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针对地区环境状况构建能够反映环境总体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将贸易商品结构和污染物排放的滞后项加入计量模型,从而能在分析各种效应是如何影响环境质量变化时更具有准确性。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17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1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