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传播中的语言文字应用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源起
1.1.1研究背景
手机和互联网结合所催生的手机媒体将人类从沉闷繁琐的牢笼中解放,人类鼓动双手去迎接海量的信息、开放的互动、丰富的感知、实时的交流所带来的畅快愉悦。并且吸引着更多的人去了解、感知、抚摸、尝试。手机媒体开创了一种便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和全新的生活模式,人们徜徉其中,仿佛实现了真正的“自由人的自由联合”。
对手机媒体概念的厘定,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媒体发展演进的角度,将手机媒体视为“一种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隨着逋信技术(例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就是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电脑,而且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另一类是从通信业实际应用的角度,将其视为“以手机作为信息的采集和展现工具,以通信网络和互联网作为信息的传播网络而开展信息传播活动的媒体”。根据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的理论,每一种媒介都是对前一种媒介的革命,都补救其不足;每一种媒介又都有其不足,都要靠新一代和新一种媒介来完善。因此,本文旨在从媒介环境学的角度考虑,将手机媒体视为网络等传统媒体的补充和完善,同时将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效的结合起来,实现各种媒介之间的优势互补。
与手机传播相比,语言文字应用是一个更为传统的研究领域,一直受到学者和有识之士的关注。近些年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出现了一些显著的语言文字应用问题,使得这一领域日趋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大致说来,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传统话题与新兴话题两大类。前者包括探讨语言、语法与文字的关系,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文字应用问题及对策建议,不同文化和语言碰撞情况下的问题与对策。后者则主要是指出新媒体传播中的语言文字问题,包括探讨网络社会对语言文字应用的冲击,网络传播中语言文字应用问题的表现及对策等。
总之,就手机传播和语言文字应用两个领域而言,国内外成果颇丰,但具体到手机传播中的语言文字应用问题及对策研究,目前这方面的论述仍然较少。文章从媒介环境学视角来研究手机媒体,探索近年来手机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手机语言发展轨迹,总结出手机传播中的语言文字应用特点、面临的问题及相关部门采取的一些措施,试就手机传播中出现的规范问题和其他问题提出自己不成熟的看法,就教于业内方家。
1.2相关概念界定
手机传播和语言文字应用是本文的两个关键性概念,但目前这两个概念并没有确切和统一的定义,因此在论文展开论述之前,有必要对这两个关键性概念在本文的内涵进行明确界定。另外,由于手机传播是以手机为媒介进行的传播行为,是在手机媒体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手机语言文字作为网络语言的延伸,延续了其表现的多媒体性;手机传播中的语言文字问题也不仅不限于语言规范方面,而是涉及到社会、文化、道德等多个方面。作者也将会对这些概念进行详细阐释。
1.2.1手机媒体与手机传播
作为兼具通信与传媒功能的新事物,手机媒体和手机传播近些年成为众多国内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手机媒体的定义、属性特征、业务类型、社会影响等进行了分析。对手机媒体概念的厘定,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媒体发展演进的角度,将手机媒体视为“一种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随着通信技术(例如3G)、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就是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电脑,而且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另一类是从通信业实际应用的角度,将其视为“以手机作为信息的采集和展现工具,以通信网络和互联网作为信息的传播网络而开展信息传播活动的媒体”。从媒介衍生的视角,手机媒体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是继承、发展、创新的关系。从手机媒体的特殊性来看,手机媒体便携性强、覆盖率高、用户群大、互动性好,是一个融合了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功能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媒体。目前,手机将通信功能、服务功能、娱乐功能、新闻功能、经济功能融于一身,正在形成一个新的大众媒体。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所谓手机传播,是指依托手机新媒体进行的传播行为。作为一种开放的交互式传播,手机传播集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于一身,既延续了网络传播快、准、广的传播特点,又具备了自身独特的传播优势。具体表现在:覆盖范围广、受众资源丰富;高度的贴身性、便捷性;信息传递与更新速度快;多媒体的信息表达方式。现如今,手机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可比拟的传播优势迅速渗透至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构建着其特有的传播环境。
第二章手机传播中的语言文字应用
纵观人类的传播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信息技术的进步对于社会发展确实起着历史性的杠杆作用。信息技术的创新引发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同时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带来巨大影响,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迈进。手机媒体就是依托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和运营商网络服务技术的进步所产生的新的媒介形态。
2.1手机传播中语言文字应用的三种主要方式
如果说手机短信的出现把人类从无休止的电话铃音中解放出来,那么手机微博和微信的出现则使得信息的传递迈上了新的台阶。手机微博方兴未艾,手机微信正在逐步攻占市场,成为人们日常对话的主要方式。本文将手机短信、手机微博和手机微信作为手机语言文字应用的三种主要传播方式,力求从它们的发展轨迹中探宄语言文字变革的踪迹,进而总结出手机语言文字传播的一般规律。
2.1.1手机短信
从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短信息发送成功后,经过20余年的发展,手机短信息已可以配合文字、图像、铃声等多种形式进行内容表达。快捷、准确、价格低廉的特点让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有了广大市场,并成为“第五媒体”的典型代表之一,这使其在全社会范围内备受关注并饱受赞誉。
我国最早的短信业务是在新千年时由中国移动首先开通的,并在短时间内迅速风靡,赢得大众青睐。手机短信作为人的身体的延伸,不仅弥补了手机的通话功能,也是媒介人性化趋势演进的必然结果。手机短信市场的高速发展,使信息的传递迈上了新的台阶,同时也引领着“拇指经济”时代的到来。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手机短信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具有既不同于书面语体又不同于口语的语言特点。因为手机短信传播需要把有声的语言转化成文字进行传播,其接受的方式也是屏幕接收文字信息。其传播的实质是口语聊天的文字化表达,并不是纯粹的书面语体,而是既具有口语语体特点又具有书面语体特点的“杂交”语体。此外,短信语言与网络语言有一定区别,网络语言的环境是网络,短信语言不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短信语言更靠近电话、电子邮件的语言特点,是主客体之间比较私人化的交流方式,不会公开。但由于受手机屏幕大小限制,短信字数限制,短信语言的理解有时会带来误解,同时字数限制也造就了短信语言的短小、含蓄、意在言外的特点。手机短信有两种主要的传播方式,包括一对一的点对点传播和一对多的点对面传播,与手机话费相比,短信费用低廉,因此更易被普通民众多接受,且短信以短句为主,长句较少,极少使用修辞成分,表达方式简洁明快,弹指一挥间,信息己传送千里之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短信正在深刻建构人们的生活。
2.2手机传播中语言文字的特点
严格来说,我们今天所探讨的手机语言文字也属于网络用语的一部分。网络用语,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传播并在一段时间内广为流传的媒体语言,是网民们在新媒体时代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它广泛出现于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应用平台,代表了一定的网络文化,并逐渐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网民所使用的语言类别也日趋丰富,这些引起了语言和社会学家的关注。林贊(从语境、风格等方面探讨了网络语言的语用问题。沈晨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语言的语言特征和形成原因;方毅华、罗鹏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近年来网络语言的编码规律以及流行的深层动因;张晓静解读了近年来网络语言的传播规律;董玉荣从汉英语码转换的角度解析了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等。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微博、微信以其贴身性、信息传递的实时性受到青睐,成为新媒体时代最受欢迎的社交软件。现如今,手机微博、微信和短信早已渗入人们日常生活,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依赖于其而传播的语言必然也具备了网络用语的语言特征,关于手机语言文字的研究也正是在网络语言既有研宄的基础上,总结出手机微博、微信和短信的一般语言特点,从语境和语体两方面来探析手机语言文字的特点。
2.2.1语境特点
语境—般指说话人所处的语言环境,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说,则主要是指语言文字的使用环境,使用背景。研究手机语言文字的语境特点,可以使民众依据一定的语境准确理解语言和在特定的语境中恰当使用语言,提高民众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本部分研究就基于问卷调研结果,对手机语言文字的语境特点进行分析。
手机微博、微信作为一个虚拟的“赛博空间”,其虚拟性首先体现在交互双方身份的不确定性。在社交平台中,用户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名字和事物,享受“角色扮演”的乐趣,用户彼此之间甚至不知道对方的真实信息,套用一句现在比较流行的“你在网上这么屑,你家里人知道吗”就可以看出一二。
第三章手机传播中语言文字自身的规范问题.......26
3.1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26
第四章手机语言文字使用不当引发的问题.......33
4.1道德问题........33
第五章手机语言文字应用问题对策研究.......45
5.1政府:长效监督,适当引导.......45
第五章手机语言文字应用问题对策研究
随着移动互联的使用人群日益增多,不法分子对手机社交平台的利用变得频繁。如今,手机垃圾信息使用户不胜其扰,然成为社会的“牛皮癣”;语言暴力现象也在通过社交网络传播,败坏了社会风气;手机语言文字的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手机传播的低门滥使得公民的意见表达变得频发,话语权产生滥用现象,这些问题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通信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针对这一问题,如何及时、有效地对其进行管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无疑成为整个社会、政府机构、法制进程、电信行业以及个人抵制不法侵害能力的严峻考验。
5.1政府:长效监督,适当引导积极引导
5.1.1语言文字自我调节
首先,政府应积极引导手机语言文字发挥其自我调节的机制。关于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王希杰先生曾经在《修辞学新论》中对其作如下注释,“语言总是随着社会的变动来不断做出调整以维护整体状态的动态平衡,从而满足人类交际活动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自我调节活力是语言生来具有的,可以使语言在面临混乱状态时重新调整自身结构以保持自身生命力。
在“第五媒体”时代,由于语言的生存和使用环境发生变异,由传统的书面文本向移动交互文本转变,所以作为其表现方式的语言文字也产生了变异。具体表现为,网络热词、流行语大规模使用,破坏了传统的词汇语法模式;个别语体的语音、含义发生转变;拉丁字符对汉语言字符的侵入和融合等。这种词汇大规模变异的现象打破了语言文字本身的平衡,同时也促使政府采取措施引导语言文字发挥自我调节功能。
在全社会范围内,政府可以采取通过建立专门的手机媒体语言研究机构,推广普通话教学、编纂网络语言辞书等措施倡导使用规范汉语,对手机语言文字的使用积极引导。11月27日,广电总局就下发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和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这是国家权威监管机构第一次公开表示谨慎运用网络用语,认为一些网络用语破坏了传统汉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完整性,这也体现了政府下决心整治网络不规范用语的决心。
笔者认为,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和引导应注意张她有度。毕竟在社会发展中,符合汉语言规范的语言文字才是主流,那些不符合人际交往的标准和规范、枯燥平庸、粗鄙无聊的语言文字将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向前推进而被无情淘汰。
结束语
语言文字的产生离不开人们沟通和交流的需要,当人们有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沟通与交流需要的时候,人们便会本能的创造出能够使他人辨识的“符号”。语言文字的传播更离不开必要的载体,手机媒体以其传播的及时性、便携性、开放性和多媒体性迅速攻城拔寨抢占用户,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的佼佼者,因而也更易形成独具特色的手机语言文字。手机语言文字的发展不仅对传统汉字,更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本文从手机传播和语言文字应用两方面展开论述,运用媒介环境学和语用学的相关知识作为理论依据,通过梳理西方媒介环境学发展脉络和我国对媒介环境学的研究现状来界定出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的概念;并通过对传统的语言文字和新兴的网络语言文字研究成果的梳理,概括出手机语言文字的含义,即手机语言文字不仅包括传统的书面文字和口语化的符号,还包括表情、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符号。
文中第二章选取手机语言文字应用的三大典型一手机短信、手机微博和微信语言进行研究,运用语用学和“”理论分析出其语言特点和传播规律。作为网络流行语的变异,手机传播的语言文字具有虚拟性和真实性共存,兼具开放性和随意性,互动性强的语境特点,同时其语体也存在中英语语码混用,对谚语、方言、俗语进行成分替换,重新造字构词等现象。关于传播规律的研究,文章从传播者,传播内容,周期,传播效果四个展开论述,作为网络语言发展中的“新鲜血液”,手机语言文字的传播者几乎涵盖了从草根到“大”在内的所有用户,传播内容则以社会热点话题为主,同时其传播周期短、时效性强,因此在抒发公众压力,缓解社会矛盾,丰富语言多样性的同时也造成了语言文字应用的不规范等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424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2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