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环山路中段景观评价研究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出行道路,尤其是旅游道路的要求不断提高。道路的规划建设已从早期的纯交通思考,逐步融入了“人本关怀”、“城市门面”的思想。对于道路的规划设计,与道路使用者意愿相悖的是现今道路的建设情况,道路网设计混乱,常出现交通拥堵,人车混杂局面,造成安全隐患,使用者在路网中缺乏识别性,沿途景观观赏性较差,千街一面,视觉效果不佳,道路生态性较弱,绿化缺乏后期管理等(范瑛 等,2002;李金路等,2003;范垂勇,2014)。 我国自然风景资源丰富,与景区相连的道路对景区保护、游客入区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旅游名城的环景区道路有助于保护自然风景资源,为人们提供户外活动空间,有利于保护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促进遗产廊道的形成,该类道路作为城市交通网络的一部分,是加快形成绿色交通网络的重要措施之一。风景区与环风景区道路起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生作用,在道路规划过程中使交通功能、生态保护、历史文化延续、旅游规划、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是现今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师所关注的重心。 在环景区道路的设置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如道路污染较强,污染物破坏景区周边地带的生态环境;道路景观的美观性较差导致景区整体形象下滑;道路安全性缺乏,对观光者以及景区周边居民的生活、游赏造成威胁;道路景观设计与景区整体环境不搭配,使景观不统一,现代感与自然感区分过强等。 泰安是中国优秀旅游名城,2007年国务院正式下发文件,同意将泰安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该文件称,泰安市城市发展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历史遗迹保护较好,自然风光雄伟壮丽,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泰安市“山城相依,山城一体”的格局独具特色。 泰安山城结合部属于城市居民、外地游客与山麓村民所共有的空间,使用人群类型较丰富。城市距离山体的距离较近,易形成山麓地带景观的敏感性与脆弱性。山城结合地带通常是城区内地价较高的地段,地段内主要由房地产业、旅游业、餐饮业等共同构成经济产业链,如何调控各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也是该地段管理重点。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基于现今道路规划的缺点以及环景区道路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以景区资源保护、山城结合部道路景观质量提升为目的,对泰安环山路中段景观做出评价,总结其规划优点,分析其不足之处,并以绿道、风景道规划设计理论出发,为泰安环山路景观改进提出建议。 (1)保护环山路及周边景区环境 通过对泰安环山路中段景观进行分析与评价,进一步明确环山路的性质与功能定位,提高人们对环山路的关注程度,,呼吁旅游者、附近居民对环山路沿线景观以及泰山自然资源环境的保护、维护。 (2)提升环山路景观品质 通过对泰安环山路中段的调查研究,根据相关研究成果,针对环山路设计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市民及游客创造游憩、生态兼备的户外开放道路空间,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3)开辟别样风情的线形游览空间 目前,泰山风景名胜区的游览路线、空间布局基本呈“伞型”体系,通过山顶的几条登山路线使旅游人群主要集中在山顶部分,旅游旺季导致泰山登山道游客容量超载,旅游体验大大降低,游客滞留时间偏短等弊端,环山路的开通,可完善优化旅游空间体系,挖掘、串联相应的旅游景点,有机分散游客,延长旅游时间,从而更好地深入了解并宣传泰山及泰城。
.......
2道路景观评价
应从多方面进行着手,尤其是在对环景区道路景观评价研究时应以多学科知识作为理论基础,本研究主要参考景观美学、景观生态学、环境心理学、城市规划学、绿道理论的相关知识。
2.1 景观美学
景观美学发展历史有限,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其注重将美学基本原理与实际活动相联系,在吸取美学精华的同时也融合了建筑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主要研究景观审美以及景观的保护、利用、建设、管理、发展(陶济,1984),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俄罗斯著名美学家鲍列夫在其著作中提到“审美活动就是人所进行的具有全人类意义的一切活动”(鲍列夫,1986),景观美学重视人的视觉审美体验,可概括为一个基础的景观美学模型(图 2-1):即人们对景物美感的产生是从感受到理解,再从分析到更深层次的理解的双向过程(吴家骅,1999),首先要求该景物是能为人理解的真实存在物,其次具备一定功能可为人所用的,再次可使人感觉良好,这样的景物才能形成完整的审美体验,形成积极景观。王长俊(2002)认为人在审美过程会产生相应的审美情趣,民族、阶级、时代等因素是形成审美情趣差异性的主要原因,要求专业人员在营造景观美时需以景观所在区域的风土人情、历史演变、时代文脉等为前提。 对景观美的构建,王长俊教授提出五论体系:其一是从整体性上构建景观美;其二是从景观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的一致性上构造景观美;其三是在时代性上建构景观美;其四是在美的共同性上构造景观美;其五是从美的功利性上构建景观美(陈辽,2003)。
........
2.2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发展历史较短,至今为止,景观生态学仍是一门交叉学科、过渡学科和相关学科,融合了地理学、现代生态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并非是独立成熟的学科(Moss M R,1997),其在景观规划、城市园林、自然保护乃至景观建筑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肖笃宁等,1997)。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热点、方法随实际状况的改变而变化,主要研究内容范畴一般集中在大尺度时空范围的景观结构、景观功能与景观动态这三个方面,景观结构强调景观单元内部各要素的在空间上的组成形式,景观功能强调景观单元本身或相互间的生态关联,景观动态强调前两者随时间产生的变化(余新晓等,2006)。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于道路景观而言,其景观设置与道路建成后所发挥的效应是相辅相成的。 景观生态学将景观单元划分为斑块、廊道与基质(郑新奇等,2010),基质可理解为作为背景的最大要素,确定了景观单元的基本功能,廊道是线状或带状要素,斑块是块状要素。“基质-斑块-廊道”作为景观生态学基础格局,常被应用于实际景观的规划与分析中(陈利顶等,2008)。 对于我们所处的环境而言,道路是景观中最主要的廊道,是城镇化的动力资料来源,但也扰乱了地表景观格局的自然演进(刘世梁,2012)。对道路景观生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道路景观生态效应、道路景观生态评价以及道路环境质量,尤其在道路景观生态评价、道路生态效应方面融入了较先进的遥感、动态三维摸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Duccio Rocchini et al.,2013; Rita Ruiz et al.,2014)。近年来城镇发展伴随道路密集度加剧,道路景观生态研究更加关注于道路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道网分析等方向(严飞等,2013;谢怀建等,2014)。
..........
3 泰安环山路基本概况 .... 15
3.1 区域概况 ..... 15
3.2 环山路建设概况 ....... 16
4.泰安环山路中段景观评价指标体系 ........ 17
4.1 泰安环山路中段景观特性 ....... 17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17
4.3 泰安环山路中段景观评价体系构建 ....... 18
4.4 泰安环山路中段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25
5 综合评价过程 .......... 32
5.1 综合评价的程序 ....... 32
5.2 环山路中段景观评价分析 ....... 34
6 环山路中段景观改进建议
6.1 改进植物景观,丰富空间视线
通过对道路景观评价可知,环山路植物景观较多,连成一气,生长茂密,又因最初栽植间距较小,随植物生长发育越显拥堵,且植物配置缺乏变化,导致路南侧视线通透性较差,夏秋两季尤为明显,为增加空间变化性,加强路两侧视线通透性,使游人可通过环山路欣赏泰城风光,主要从植物方面改善空间、视线。环山路中段绿地建成之初选用大量小规格的紫薇、银杏、日本晚樱等,随着这些植物逐年生长,现应疏除部分植物,预留更大的种植间距,为植物留出生长空间,从而改善植物种植区域的拥堵感。对于需要较佳观景视线的区域,比如金山湖水景处、城市俯瞰远景处,将遮挡视线的紫薇、日本晚樱等小乔木换成草花与低矮灌木球的搭配,或更换为草花与树干通直、分枝点较高、规格较大的白蜡、银杏、垂柳、女贞、元宝枫等大乔木的搭配(图 6-1)对于中景植物较好却被前景植物遮挡的区域,比如红门地段,将前景生长过于旺盛的紫荆更换为草花或低矮花灌木,露出中景的日本晚樱、棣棠与藤本蔷薇背景,丰富植物景观层次(图 6-2)。临路建筑 环山路沿线较优美建筑多以白墙灰瓦、灰墙灰瓦的仿古形式为主,部分建筑美观性存在问题,尤其是一些商业建筑,形式平庸,仍采用平屋顶,立面效果不美观,建筑前空间景观效果较差。对于需改进建筑主要采取两种策略:对于位置不合理、建筑质量过差的予以拆除;美观性较差的予以改建,主要以建筑外立面更新改造为主。
............
结论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以及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以泰安环山路中段为研究对象,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1)利用层次分析法与综合评价法,构建了泰安环山路中段景观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美观性、文化性、自然性、便利性四个方面作为准则层,24 个因子作为指标层。其中,准则层权重排序为:便利性(0.478)>自然性(0.231)>美观性(0.190)>文化性(0.101)。
(2)环山路中段景观建设评价结果为较好,但仍有改善提升的空间。准则层综合评分排序为:文化性(87.54)>自然性(86.51)>美观性(84.16)>便利性(78.00),该段道路景观文化性方面的建设非常完善,为今后类似道路的建设提供借鉴模板,但美观性、自然性、便利性方面的部分指标得分一般,且三方面得分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便利性方面存在设施不完善、人车冲突等问题。
(3)针对环山路中段景观不足之处,从植物景观、沿线建筑、破损山体、人行道环境、停车场所以及标识系统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实现“丰富观景视线、美化沿线环境、方便人行车行”的目的。
(4)对泰安环山路中段的分析评价证实了山城结合部道路在城市规划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该道路作为环绕泰山名胜风景区的景观旅游大道,集“旅游、交通、生态”于一体,从道路建成后实际使用状况来看,交通功能占据主体,慢行系统的欠缺减弱了道路本应具备的旅游优势,使道路景观得不到使用者充分的认可,今后类似景观旅游道路的建设在其规划之初应全面考虑各类使用者的使用需求,避免道路功能在某一方面过分偏重。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31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3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