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明清时期海上商品贸易研究(1368-1840)

发布时间:2016-05-09 15:15

1导论


1.1研究对象和选题意义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的国家文明。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自其形成起,就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处于领先之列,而且在其他三大古文明衰落之后,长期处于世界最为领先的位置。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种文明当然是极有研究价值的。但是,一种文明、一个象中国这样的大国,是一个极为庞大的体系而中国的历史,又是一个绵延不绝,极为漫长的过程。因此,作为一个研究者,只能进一步地限定自己的研究对象。

400余年的历史仍然是相当漫长的,更重要的是,使中国由先进转而落后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其中一个为人们所注目的原因是对外关系,所谓“闭关锁国”就是人们用来抨击明清统治者的常用词。对外关系仍然是一个过于宽泛的课题,由于作者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因此,我进一步将研究的范围限定在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方面。国际贸易分为陆路贸易和海上贸易。显然,明清时期的海上贸易较陆上贸易更为重要,对于中国的历史变革来说,就更是如此。于是就有了本文第二个限定性的关键词海上贸易。

显然,对任何一个研究者来说,400余年的国际贸易仍然是过于庞大的研究课题,在一篇论文中研究国际贸易的方方面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严肃的。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作者发现,尽管涉及这一时期海上商品贸易的文献浩如烟海,但很少详细而系统地直接、完全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因此,我将研究范围锁定在了这一时期各种进出口商品贸易上。于是便有了本文第三个限定性的关键词商品贸易。于是,也就有了本文的标题明清时期海上商品贸易研究(1368-1840)。

.................


1.2研究问题的历史背景

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是伴随国家而产生的。可以说,有了国家,才有了国际间的贸易有了国家,也就有了国际贸易。中国当然也是如此。在历史上,欧洲是长期持续的封建、分裂局面,到前近代时期才形成中央政府面对全体国民的民族国家。而中国在这一点上却是“早熟,,的早在战国时期,便通过“编户齐民”实现了“民为国有”,并在秦代形成了大一统的集权国家。此后各朝历经兴衰,分久而合,合久而分,但总的说,统一的时间长于分裂时期。因此,在时期划分上,中国的历史是以相继兴衰的各朝代为框架的。可以说,以统一的国家而论,中国的国际贸易自秦代始。但秦朝短命,持久的汉代则成了中国国际贸易真正形成的时期。

中国是临海的大陆国家,通往外国的道路自然有陆路、海路之分。汉代形成的世界贸易史上著名的国际贸易商路一`丝绸之路”,就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西方人首先提出的,当然是指中国一直向西直至欧洲的商路。但从中国的角度说,商路当然不只是西方一个方向。中国的北方为寒带大陆,因此,中国的海上贸易商路分为东、南、西三个方向或三大航路,明清人分别称之为东洋、南洋、西洋。东洋包括日本、琉球、朝鲜,其中朝鲜有陆路相连,虽然也有海上贸易,但更多地是通过陆路往来。南洋指今日东南亚地区,大致上以台湾以西,马六甲以东为界。马六甲以西则为西洋。自大航海时代来临,欧洲人占据美洲、澳洲而后,中国与美洲的之间的航路也纳入“西洋,,之属尤如我们今天将美国归入“西方世界,,一样,尽管美洲在中国之东。沿着这些商路向外流出的不仅是丝绸,还有瓷器、茶叶等,而在同样的航路上,反方向流入中国的则是白银、香料等各种商品。因此也有学者将这些航路称之为瓷器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皮货之路等等。

自汉代始,中国的海上贸易是不断发展的。唐代时,海上贸易的规模已经不小。宋元时期,海上贸易之路进一步拓展,海上贸易更加兴盛。一些人认为,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高峰,明清两代则在郑和下西洋的余辉之后,便因闭关锁国而退步。事实上,与明清时代相比,宋元及其之前,无论是丝绸之路、瓷器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都是既短且窄,商品流量更是远不如明清,以至于商船并无更多空间承载大宗商品,只能是以奢侈品为主。真正意义上的大宗商品海上贸易,是在明代中期,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后才发展起来。甚至丝、瓷等古老而著名的海上贸易商品,在此之前也还属于奢侈品,只是到了明清时期才成为大宗贸易商品,茶叶更是到了清代才成为大宗出口商品。由以奢侈品为主向以大宗商品为主是明清时期海上贸易的一个重大变化,伴随这一变化的自然有贸易量的增长。

.................


2丝绸出口贸易


2.1明代以前的丝绸生产与贸易

丝绸不仅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衣着原料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之一。乃至中国与外国的贸易商路被冠之以“丝绸之路”,中国也由此在世界上获得了“丝绸之国”的称呼。汉代时,随着丝绸业对外输出的发展,著名的“丝绸之路”便己形成。古罗马的贵族都把中国丝绸看作珍品,以能穿着这种珍品为荣。据西方历史记载古罗马的恺撒大帝(前100-前44)就曾经穿过一件中国丝袍在剧场观戏,引起全场的钦羡,被看作是绝代的豪华。唐宋元时期丝绸的对外贸易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丝绸之路”的通道进一步增加和拓宽。明清两代,丝绸的生产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更加商品化,海外贸易也更为扩大。

不仅丝绸出口,在明代以前,养蚕和丝绸纺织的技术就已有外传。例如,据玄类法师的《大唐西域记》记载瞿萨旦那国国王很希望自己国内能栽桑养蚕,曾向“东国”去要桑种和蚕种,遭到严词拒绝。“东国”国王为了防止蚕种偷运出境,还命令关卡对出境的人严密检查。《大唐西域记》上没有明确说“东国”是哪里,可能指瞿萨旦那国的东邻小国,或者就是当时的北魏。为达到目的,瞿萨旦那国国王要求和“东国”通婚。获得应允后,派去迎娶的使臣便秘密地告诉公主,请她设法带些桑种和蚕种来。最后,公主把桑种和蚕种藏在帽子里。出境的时候,没有仔细检查公主,中国丝绸制作的核心技术,由此被悄悄地盗出了边城。《大唐西域记》中还说现在麻射那座蚕神庙里的几株古桑树,相传就是东国王女带去的种子栽的。①

...............


2.2丝绸出口东亚地区

明代,中国向包括日本、、琉球以及朝鲜在内的东亚地区出口的商品中,丝绸为最主要的商品。明人郑若曾一年在谈及中国向日本出口的商品时说,“丝,所以为织绢经之用也。盖彼国自有成式花样,胡会宴享必自织而后用之,中国绢经但充里衣而已。若番舶不通,则无丝可织,,。万历二十年年刊刻的李言恭、郝杰所著《日本考》中曾写道“楼国所好之中国货物,如丝、丝绵、红线、水银、针、铁锅、药材等其价值均以银计算,,。徐光启在《海防迂说》中谈到日本时也说“彼中百货取资于我,最多者无若丝,次则瓷,。明末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写道“盖海外之夷,有大西洋,有东洋……是两夷者,皆好中国绞缎杂增,其土不蚕,惟籍中国之丝到彼,能织精好缎匹,服之以为华好,是以中国湖州丝百斤,值银百两者,至彼得价二倍,,。涉及明未清初中日贸易的其他文献也证明,当时中国输出的最为大宗的出口商品是生丝,其次为绞、绢、绸、缎、纱等纺织品。

有关日本与明朝朝贡堪合贸易的一些文献记载了日本遣明使带来的贡品和明朝皇帝给日本的回赐物。在明廷对日本遣明使回赐物品中,丝绸占有重要地位。例如,明永乐三年年给遣明使的回赐物品有经丝五匹,纱五匹,绢四十匹。永乐七年的回赐物中有锦十匹,经丝五十匹,素二十八匹,罗三十匹,纱二十匹,骨朵云红三匹,素八匹,彩绢三百匹等。宣德八年年给日本国王的回赐中有妆花绒锦四匹,经丝二十匹,罗二十匹,纱二十匹,彩绢二十匹,另给王妃的赐物种类一样而量减半①。此后,历次日本遣明使来朝,回赐物中也均有大量的丝绸类物品。而日本遣明使团在中国采购的商品数量更大,其中,丝绸也同样占有很大的比例。

清初时,中国丝货向日本的出口量仍然保持了相当大的数量,而且在输入日本的全部商品中所占比例仍然很高。到乾隆二十四年年,清廷因国内生丝供应不足,而且,向英国出口的丝及丝织品数量增加,价格昂贵,担心影响丝织生产,曾下令严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只是为了办铜需要,特准前往日本采办铜斤之船搭带一定限量的丝和绸缎。后来发现丝价并未平减,又于乾隆二十九年年弛禁,准许二三蚕粗糙之丝出口。但此后,由于日本因幕府财政困难,发布“禁奢令”,限制中国丝及丝织品的进口数量,而且在政府的鼓励下,日本国内丝业生产逐渐发展起来,对中国丝及丝织品的需求逐渐下降,乃至丝及丝织品出口甚至低于清廷准许出口的定额。

..............


3瓷器出口贸易……20

3.1明代以前的瓷器生产与贸易……20

3.2瓷器出口东亚与东南亚地区.........22

4茶叶出口贸易……32

4.1早期的茶叶生产与外传……32

5其他商品出口贸易……45


13白银流入量考察


如前所述,明清时期流入中国的白银有二大来源,一是日本,二是美洲。日本白银的大规模开采和大量流入略早于美洲白银,也早于美洲白银而结束。日本白银的流入有二大渠道一是中日间的直接贸易。中日直接贸易主要由中国商人和商船承担,有所谓`。东洋往市”之说。二是转口贸易。转口贸易以葡萄牙和荷兰商人商船为主,此外也有由日本人将白银运至东南亚地区与葡萄牙、荷兰和中国商人进行的第三国贸易。美洲白银的流入也有二大渠道一是美洲一马尼拉一中国,二是美洲一欧洲美国一中国。前者由西班牙人垄断,后者先是以葡萄牙人为主,后来则主要是荷兰人、英国、美国人,其中英国人持续时间最长,贸易数量也最大,其他欧洲国家也在不程度上参与了这一过程。


13.1估算中采用的方法

准确地计算明清时期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是一个很困难的任务,做为现代人,我们只能对其进行大致的估算。

13.1.1估算中的局限

1、缺乏完整系统的原始记录。有些所需要的指标根本没有原始记载,有的只是大而化之,常常渗入强烈的主观意测,甚至经过故意夸大或掩饰的描述。有的虽有记录但记录不全或扭曲。官方的记录中显然不包含走私部分,而在现代也无法完全杜绝的走私问题在古代显然更为严重。即使是经过了官方之手,也存在偷漏税问题,以及虚报、瞒报和漏记的问题。而且,曾经存在过的统计资料也可能遗失或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2、各种资料的统计口径不同,计量单位不一。有些原始资料是官方的记录或官员的报告,也有的是当时民间观察者个人的记载,不同记载的口径常常各不相同。所采用的计量单位也是五花八门。有的采用中国的“两,,,有的用贯或锭和元宝的个数来计量,有的是外国的银元数或其他货币单位。即使字面上相同的计量单位,实际上仍有不一致之处,例如,中国古代的“两”就有“关平两”、“库平两”、“槽平两”以及民间各地的各种“两”之分。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锭和元宝的大小也并非完全相同。金属块和铸币也都存在成色、重量不一的问题。银元的成色也同样有所不同。各种外币还存在汇率变动问题。有些学者在研究中,将计量单位进行了统一折算包括折算成盎司、公斤或吨等现代计量单位,但这种折算的过程是相当复杂麻烦且极易出错的。

................


结语

尽管由于资料不充分,难以进行定量性的结构分析,但在定性或大致排序的意义上,在本文对明清时期中国海上商品贸易的描述中,仍可看出各种商品在全部出进口商品中的相对重要性。从所研究的整个时期看,在出口商品中,茶、丝、瓷最为重要,其次则为布、糖、药、书、钱等。进口商品中除白银之外,最著名、价值量和影响最大的是鸦片,其次为香料包括中药材、棉花,再次则是铜、锡、铅、水银等金属,尤其是铜。此外,日本刀、硫磺和火器等兵器,大米、海产品、珍稀木材、奇禽异兽和各种珍宝,以及日本折扇、皮货以及西洋钟表和玻璃制品也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贸易对象国的贸易中,也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从商品加工程度看,明清时期的全部出口品中,主要是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但经过加工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占绝大比例,未经任何加工的初级产品只占很小比例。当然,当时的制成品和半成品中是手工加工的。与出口商品相比,鸦片战争前进口商品的总体加工程度低于出口商品。这反映出,在西方产业革命完成之前,中国的手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明清时期海上商品贸易中商品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化是,由以奢侈品贸易为主变成了以大宗民生商品为主,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宗商品海上贸易。而且一些原本属于奢侈品的商品也变成了大众消费品。甚至丝、瓷等古老而著名的海上贸易商品,在明代之前也还属于奢侈品,只是到了明清时期才成为大宗贸易商品,尽管各种文献和考古发现证明,明代以前丝、瓷的海上贸易量己然不少,但与明代中期后,中西方间同种商品的贸易量相比,也是不足道的,茶叶则更是到了清代才成为大宗出口商品。

从贸易对象上看,在明清期,中国的海上贸易仍主要限于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传统贸易。尽管有文献表明,东汉时期,己有大秦罗马帝国商人由海路到达广州,并且也曾有中国商人到过罗马,元代时更有著名的马可波罗等由陆路来中国,从海路回欧洲。但在明代以前,甚至在明代前期,中国与欧洲的贸易主要是通过阿拉伯人进行的。而在明代中期,随着世界大航海时代到来,西方人进入东方,参与了与中国的直接贸易。自西方人加入与中国海上贸易之后,其在中国海上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而且,西方人还参与了原本亚洲各国之间的一些贸易,甚至垄断了其中的一部分。特别是自英国人加入与中国的直接贸易后,很快就在中国的所有贸易对象国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33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33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e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