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中国土地规模经营对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6-05-10 15:25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土地是农产品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世界各国,特别是那些农业发达国家均进行了一系列土地改革制度来推动本国农业发展,改革的方向大致相同,都是致力于土地规模经营。从规模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土地规模过小无法创造规模经济效应,会造成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从而削弱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影响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相关经验表明,土地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之一。例如,美国作为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农产品出口第一大国,其土地经营制度就经历了从分散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到家庭农场式经营模式,最后发展到现如今的产业化和综合化的大规模经营模式。另外,法国也通过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使其由农业进口大国变为农业出口大国,显著提升了其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借鉴这些农业发达国家的土地改革进程可知,土地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世界各国农产品贸易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世界农产品出口额从 2001 年的 5526.23 亿美元增长至 2013 年的 17448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 10.06%。这反映了随着世界农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各国农产品的出口机会也在随之增加。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贸易虽然呈现增长趋势,但自 2004年起我国农产品贸易开始呈现逆差状态,且逆差程度越来越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对比农业发达国家可知,中国现如今这种小而分散的土地经营规模造成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无疑是影响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一个关键的原因。

纵观中国土地改革的历程可以发现,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我国由集体经营的生产模式转变成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以来,中国农业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这种经营方式的转变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挥了劳动和土地的潜力,也基本解决了中国长期以来的温饱问题。在当时,这种小而分散的土地经营规模正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的,也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优势。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土地经营面积小、种植面积分散等问题,不仅不利于农业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还阻碍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立,从而影响了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另外,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向第二、三产业流动。那些在城镇就业的农户由于土地流转制度的不完善而造成土地粗放经营,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而那些拥有先进生产技术的劳动者却因为缺少土地资源而无法提高自己的收入。种种问题都指出,这种小而分散的土地经营模式已无法满足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


1.2本文研究概述

1.2.1  研究内容

通过对中国土地规模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发现,中国还处于农业现代化初期。从土地投入角度看,中国土地经营仍处于较小规模,并且这种小而分散的土地经营规模会进一步影响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从农业生产效率看,中国劳动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但土地产出率的增长不明显。而另一方面,通过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农产品贸易总量呈现飞速增长趋势,但自2004 年起,农产品贸易开始出现逆差。在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方面,对比美国和日本的相关评价指标后得出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仍处于劣势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探讨的结论是,中国土地规模经营对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一般是通过土地集约化、农业机械化和生产科技化三个方面产生影响的。为此,选取了 1986—2013年相关数据,利用时间序列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土地规模经营对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在长期土地集约化水平与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正相关,短期与之负相关;(2)不管在长期还是短期,农业机械化水平都与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呈正相关;农业科技投入水平与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呈负相关。因此,中国利用土地规模经营来促进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大有可为,具体建议有: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以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升农业机械水平以提高农产品生产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等。

1.2.2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中国土地规模经营对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根据理论和实证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就研究思路,本文主要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及应用研究三个层面,对中国土地规模经营如何影响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做一个初步的分析。

在理论方面,本文在借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规模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竞争优势理论对土地规模经营如何影响农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理论判断;在实证方面,本文收集相关数据,运用时间序列法,对前文提出的理论判断进行实证检验;在应用方面,本文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果,并结合中国土地规模经营与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现实情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思路如图 1.1所示。

中国土地规模经营对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


2  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

2.1.1  规模经营与土地规模经营

(1)规模经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土地又是农业生产必需的资源禀赋。在经济学理论中,关于“规模”和“经营”都有各自的涵义。“规模”大多用来描述某个实体事物的数量范围;而“经营”指的是,生产要素在某个经济单位中的集合程度与组合关系,即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各种生产资料以一定的组合投入生产或经营。规模经营一般是与规模报酬(规模收益)和规模经济紧密联系的,用来表现某一生产要素以一定数量投入生产。因此,对规模经营的研究大多讨论的是某一生产要素的规模变化所导致的成本或收益的变化情况,也就是规模报酬的变化情况,而根据规模报酬变化形式的不同可分为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

(2)土地规模经营

土地规模经营一般指的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土地的规模情况,大多使用农业生产用地的面积作为衡量标准,是从投入生产要素的角度去研究规模经营的。其本质是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的提高,手段是现代科学技术和农业机械动力,目的是实现农业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因此,我们可以将土地规模经营定义为:在一定科学技术和农业机械动力的推动下,为获得规模经济,通过一定的方法使土地集中化,提高土地的经营规模以实现单位农业土地收益最大化或单位土地成本最小化。但土地规模并不是简单的对土地进行集中合并,并在大面积土地上种植单一农产品,而应该是因地适宜地将土地上的各类生产要素进行有效配置,通过机械化操作,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集中科学管理,以实现规模效益最大化。

.........................


2.2  相关理论

2.2.1  规模经济与贸易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是指,由于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大而造成长期单位成本的变化,反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规模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关系。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规模经济根据不同的形式,可分为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其中,内部规模经济指的是一个经营主体的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变化对其生产成本的影响;而外部规模经济则是整个行业规模的扩大对单个生产经营主体的成本的影响。

如图 2.1 所示,LAC 是一条随着土地规模的变化而呈 U 型变化的长期平均生产成本曲线。当土地规模小于 e 点时,平均生产成本会随着土地规模的增加而下降,农业生产呈现出规模经济的状态;而当土地规模大于 e 点时,平均生产成本会随着土地规模的增加而增加,农业生产开始呈现规模不经济的状态。显然当土地规模过小时,通过扩大土地经营的规模能有效实现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

中国土地规模经营对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2)国际贸易规模经济理论

国际贸易规模经济理论是在传统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将规模经济与比较优势共同作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亚当·斯密早在 1776 年就提出“分工取决于市场范围的大小”,而国际贸易又是市场范围扩大的重要体现。不同于早期国际贸易理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强调的是国际贸易中的规模经济效应,他们认为,规模经济才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表现为当一国生产某一产品时发生规模效益递增,该产品的生产成本会因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下降,从而在生产成本上获得相对比较优势,因此会促使该国专业生产并大量出口该产品,从而在国际市场获得竞争优势。

........................


3  中国土地规模经营对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的理论分析 ............. 17

3.1  中国土地规模经营的基本形势 ................ 17

3.1.1  基于土地投入角度 .................... 17

3.1.2  基于农业生产效率角度 ................. 18

4  中国土地规模经营对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 27

4.1 数据与模型的选择 .................. 27

4.1.1  指标选取与样本数据来源 ............. 27

4.1.2  模型的建立与实证方法 ................. 28

5  主要结论与建议 .............. 35

5.1  主要结论 .............................. 35

5.2  政策建议 ............................. 35


4  中国土地规模经营对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章节旨在利用 1986—2013 年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中国土地规模经营对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4.1 数据与模型的选择

4.1.1  指标选取与样本数据来源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土地规模经营与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关系。因此相应变量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衡量指标

对于衡量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有很多,目前学术界在衡量出口竞争力时主要采用的是前文提到的三类指数。但是,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指数)不适合用于时间序列分析进行国际竞争力的跨期比较;另外,贸易竞争力指数(TC 指数)在计算时加入了农产品进口额,但中国自 2004 年起农产品进口额大于出口额,我国农产品贸易一直呈现贸易逆差状态,造成我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为负且出现下降的趋势,这与当前中国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方向不一致。 

综合考虑之后,本文采取农产品出口市场占有率作为衡量指标,用 XMS 表示。该指标用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率乘以 100 表示,出口市场占有率作为衡量出口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一,能较好地反映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水平。

(2)关于土地规模经营的衡量指标

关于土地集约经营的评价指标,借鉴刘玉铭(2007)和余新平(2014)的做法,采用前文提到的劳均经营面积作为衡量指标,指的是总播种面积与农业劳动力的比率,用 GM 表示。其中总播种面积等于农作物播种面积、茶园面积和果园面积之和。另外,农业的劳动力水平指的是,投入到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实际有效劳动,这里选取的是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

关于农业机械化的评价指标,采用农业机械动力覆盖率作为衡量农业机械投入水平的指标,指的是农业机械总动力与耕地面积的比率,用 NJ 表示。农业机械化能直接反映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程度,以及间接反映劳动生产率;

关于生产科技化的评价指标,采用农业科技支出与耕地面积的比率,用 ZC 表示。由于农业科技支出数据的不足,且农业科技支出与农业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一致,因此本文借鉴李英(2010)的做法,采取农业财政支出代替农业科技支出。

数据来源方面,农作物播种面积、茶园面积、果园面积、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农业机械总动力、耕地面积、农业财政支出均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农产品出口市场份额是根据 WTO Database 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


5  主要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土地规模经营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土地经营的基本形式与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发展现状,并利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手法研究了中国土地规模经营对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根据对土地规模经营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内涵与理论基础的阐述,本文认为土地规模经营能有效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规模经济,通过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来获得比较优势,从而促进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

(2)从中国土地投入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劳均经营面积自改革开放以来,除了中间有短期的下降趋势,其他年份都表现出增长趋势,这说明我国正在缓慢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从农业生产效率来看,中国劳动生产率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有显著的提升,但土地产出率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这可能与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不足有关。

 (3)中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但随着我国加入 WTO 之后,对外贸易始终呈现逆差状态,且逆差程度逐年递增;从农产品出口结构来看,我国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科技含量较低的原料及初加工产品。另外,与农业较发达的美国相比,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还是处于较弱的水平,这说明中国农产品在出口方面依然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     

(4)利用 1986—2013 年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土地规模经营对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各种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具体来看,劳均经营面积在长期与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呈正相关,在短期与之负相关;农业机械覆盖率不管是长期还是短期都与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正相关;单位农业支出不管是长期还是短期都与农产品出口竞争力负相关。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36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36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d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