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报道高官贪腐案的角色演变
1绪论
1.1研究缘起
贪腐,也称政治腐败、贪污腐化,指党政等公权力部口的官员利用权力或职务便利,牟取经济、政治或宗教利益。贪腐寄生于各种政治有机体之中,被称为"政治之癌"。贪腐形式多种多样,从利用影响力作某事而牟利、到机构性巧贿及作假。贪腐行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社会风气,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和腐蚀性,当前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共识性的打击对象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内外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腐败问题一直存在。自从中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后,由于政治权力与市场利益的密切联系及缺乏有效监管,党内外的腐败行为开始大大増加,屡禁不止。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中国共有420余万党政官员受处分,仅2007年至2012年五年间,被处分的官员就有66万人。
在此背景下,对觉政官员尤其是高级别官员贪污腐败行为的查处,狂会影响为极大。反腐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关乎觉和国家工作大局,关乎百姓切身利益。2015年两会期间,新华网和人民网分别推出两会热点调查专题,有约400万人次参与,"反腐倡廉"问题关注度位居第二。在新华网的调查中,送一话题连续近十年保持前三位。在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的调查中,"是否继续强力反腐"是最受关注的话题。
鉴于此类报道的高度敏感性,媒体尤其是官方媒体对高官贪腐案报道的介入方式和介入程度可反映出社会政治权力和媒体监督之间的关系张力。那么,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在高官贪腐案报道中扮演什么角色其演变轨迹是怎样的《人民日报》在高官贪腐案的报道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它作为中国政治舆论领导者应如何实现在高官贪腐案的报道中的媒体角色的新建构对这些问题,国内学界尚无专题研究,现有的对贪腐案报道的研究多为基于个案的现象分析,止步于表层描述。
.......................
1.2对本文几个核心概念的界定
1.2.1高官与高官贪腐案
1.2.1.1高官
高官,字面义即高级官员,在当代中国指政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或政府的高级别官员。
自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序幕至2002年中共十六大前,是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的关键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一方面,国内贪腐现象尤其是党内外高官的贪腐现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19%年,时任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倪献策因询私舞弊罪而落马,成为建国以来第一名因贪腐罪名而被公开审理的高级干部。另一方面,党和政府对贪腐现象的打击、惩处和预防的力度逐年加大。从2002年中共十六大至2012年十八大期间,是中国高官贪腐从资本存量腐败到复合式权为寻租的重要转变阶段,腐败己超越低层次的"吃拿卡要"的腐败,逐步发展出可称为"超越委托权而出售代理权的腐败"。在这一阶段,贪腐高官的落马频率显著超出上一阶段。自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随着"八项规定"等各项措施、条例、制度的出台,中央开展了一系列打击高层官员腐败的"打虎"行动,落马高官人数急剧增多,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
建国以来的高官贪腐案可分为下三种情况:一是其腐化行为违反了党纪,但尚未构成违法犯罪;二是其行为既违纪又违法,但没有依照司法程序进行审判,如1982年2月时任化工部副部长杨义邦因涉嫌受贿被调查,但仅被撤销职务、留党察看两年,并未移送司法获刑;三是其行为既违纪又违法,并依照司法程序进行了审判。本文研究对象为第三种情况,即案件当事人斤为既违纪又违法、并依照司法程序进行了审判。截至2015年6月30日,共有97名高官符合这一情况。
.......................
2《人民日报》介入高官贪腐案的运作方式和角色意识
2.1《人民日报》介入高官贪腐案的运作方式
《人民日报》作为执敌党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机关报,直接接受党中央的领导和指导,是党中央和国家政府联通全国民众和各级党政组织最重要的信息渠道之一。60多年来,《人民日报》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诸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公众态度、行动的引导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要撰写中国当代史,就很难不涉及《人民日报》的重要报道。
在《人民日报》对高官贪腐案的报道中,观察、分析其介入贪腐案件的时间和报道的角度,能够为研究报纸角色演变提供基础条件。
2.1.1介入时间
般来说,对省部级以上党政高级干部的贪腐案件,首先由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先行介入调查,如发现官员涉及违反国家法律,在调查、处分完成后再移送司法机关进行审理。具体流程如下:
机关进行审理。具体流程如下:中纪委办案阶段:中纪委在受理群众各类违法违纪的举报线索和材料后,对线索进行分类,由相关部口对受理的线索进行初步核查和证实,如发现有证据证明被举报人有违规违法行为,则对其调查立案,也就是公众比较熟悉的"双规"或"落马"。
1)线索受理:纪检监察机关通过受理群众举报、来访来函、巡视、暗访等发现案情。线索渠道包括手机群众举报的中纪委信访室、中央领导的批示或同级觉政、立法、司法机关的移送案件。
(2)初核;即对线索进行初步核实调查。各种渠道的违纪线索和材料惠及到中纪委后,案件还需经中纪委常委甚至中共中央进行集体讨论,作出是否初核的决定。受理和核实一般均在被调查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
(3)立案、审查:如果初步核实确有问题,中纪委将给予立案,立案审批流程不超过1个月。立案后,转入纪委调查阶段,案件调查的时限为3个月,必要时可延长1个月。案情重大或复杂的案件,在延长期内仍不能查结的,可报经立案机关批准后延长调查时间。综合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网站关于查办高官贪腐案的流程规定。
(4)处分、移送:在对案件进行调查、审理后,有违纪情节的,移交纪检监察机关,进行党纪政纪处分;有违法情况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进行审理。
接下来进入司法程序阶段;中纪委立案检查完毕后,将案件移送最高检,由最高检指定某一省级检察院具体办理,案件侦查终结、移送起诉后,再由最高法指定相应级别的人民法院进行异地审理。
.......................
2.2《人民日报》介入高官贪腐案的角色意识
"角色"一词最初来自于戏剧,20世纪30年代开始运用于社会学领域,%1%社会学家米德(G.H.Mead)认为,角色是一定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个体的特定地位、社会对个体的期待及个体所扮演的行为模式的综合表现。它不仅是一种他者的期待系统,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的期待系统。
媒体角色是指与媒体一定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主要表现为媒体在社会中所起的功能。媒体的角色框架直接指导着其在传播中进行的角色扮演,因为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角色框架决定了媒体角色的实现。
媒体角色具有多重性特征。在社会系统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一个枉会姐织都不可能仅仅扮演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其所扮演的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狂会角色相联系,所有这些就构成了角色。角色丛是个人所承担的角色的总和,指多种角色集中于一个人身上的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角色的复合体即角色丛。角色丛的概念由默顿在1957年的著作《社会理论和狂会结构》中提出,这一概念表明了角色的复杂性。
媒体作为社会组织机构,在社会大系统中与其他化会组织或群体具有互动的社会关系,因此媒体角色是多样化的,可分为基本角色和派生角色。基本角色指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主体,负责信息的采集、整理与发布,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之中,媒体扮演了服务政治团体或服务社会公众的角色,在社会各群体、各阶层之间起到信息传播和沟通的作用。派生角色是在基本角色的基础上,从基本角色的演变、延伸中分化、产生的特殊角色,由于其针对一定的狂会关系、狂会结构和社会情境,因此角色特征更为鲜明、个性化。
...................
第三章1978年-2001年《人民日报》对高官贪腐案的报道..............17
第一节政治社会背景..............17
第二节报道整体样态...............19
一、样本数量............19
第四章2002年-2011年《人民日报》对离官贪腐案的报道..............40
第一节政治社会背景.................40
第二节报道整体样态...............42
一、样本数量..............42
第五章2012年来《人民日报》对高官贪腐案的报道..............62
第一节政治社会背景...................62
第二节报道整体样态.................63
一、样本数量................63
6《人民日报》在高官贪腐案报道中的角色演变和角色建构
6.1《人民日报》在高官贪腐案报道中的角色演变
6.1.1角色演变的历程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人民日报》对高官贪腐案的报道,通过细致的内容分析可以梳理出作为党的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角色演变过程。
早期,作为动员者的《人民日报》主要角色特征是政治动员的工具,具体显现为官场表态与制造认同。在传播早期,主要表现为"传达"和"表态"。"传达",即上传下达,将党和政府尤其是中央领导人(层)的意见、意志和态度发布出去,一方面在党员和官员群体中进行宣示、指令,一方面对社会公众进行凝聚、归统。作为政治动员的王具的《人民日报》,首先解决的是思想层面上的统一问题,这里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立场和态度问题,二是观念和共识问题。这些问题都关乎意识形态。首先从思想层面上传达统一,不允许分裂、尤其是高层上认识和思想上的分裂,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表态之后,再引导辩证化、理性地看待事件和问题,凝聚共识,将主要精力放在党的主业即发展上来。随着时代的推移和壮会背景的变化,后来作为政治动员的工具的《人民日报》角色与前两个阶段的角色作用有所不同,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凝聚体制内外的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政治上强大的聚合场效应;二是扮演社会舆论的稳定器,发挥减压器、平衡器、整流器的作用。
.......................
结语
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对高官贪腐案的报道的总体研究和个案分析发现,《人民日报》在报道高官贪腐案时呈现出的媒体角色有与时俱进的演进。适应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转型,它对三种传统角色(政治动员的工具、官方的新闻发布者、党和政府形象的塑造者)的实现方式发生着渐进性量变,并适时以新的角色形态(事实披露者和公共批评者)出现在公众面前。
但政府和公众利益的不一致性,使得政府为了确保自身的利益,不愿意放弃对媒体的管理,希望通过媒体的信息传播实现自己的意图和利益。我们考察髙官贪腐案报道中媒体的两种身份,即喉舌身份和社会公器身份中,媒体喉舌身份的显若性位于最高等级,当冲突发生时,媒体最先满足的是喉舌身份,化会公器身份必须作出妥协。
"全面依法治国"是党和政府的治国理政思路,无论是改革还是反腐,都要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因此本文认为,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在报道高官贪腐案时,作为民意表达者、事实披露者、公共批评者的角色功能应更加凸显。为了发挥中共中央机关报的政治舆论领导作用,需要政府通过法制化的管理手段确立《人民日报》报道高官贪腐案依据其新的角色形态应具有的权利,政党和政府应该逐步明确贪腐案件等"灰色新闻"的进界,将《人民日报》的报道空间在合理扩大开放的基础上予以确定。法院在运用司法权力时还必须严格遵循合法性原则,不能扼杀传媒的信息传播权。无论是争取合理的报道空间与传播权利,还是规制不合理、非法的报道内容,司法部口都应成为维护社会舆论环境、支持媒体正当舆论监督的健康力量。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437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3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