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理论下马航失联事件的中西新闻化比较研究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77-ER机型的MH370航班是一趟定期国际客运航班,然而却在 2014 年 3 月 8 日从吉隆坡国际机场飞至北京国际机场的航线中失联。该航班于 3 月 8 日凌晨 0 点 42 分起飞,计划飞行 3700 公里后于当天 6 点30 分抵达北京。但在凌晨 1 点 20 分,MH370 航班在马来西亚和越南的交接处与胡志明管辖区失去联系,且未收到失踪客机的任何求救信号。客机共载有 12 名乘务员和 227 名乘客,其中乘客主要来自 14 个不同的国籍,包括 154 名中国人,38名马来西亚人,12 名印尼人,3 名法国人,4 名美国人等。事件发生后,各国政府立即组建搜寻队伍,协助马来西亚政府搜寻 MH370 航班,但经过 16 天不分昼夜地搜寻后,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于 3 月 24 日晚 10 点宣布,马航 MH370 航班已经坠毁于南印度洋,至今未找到客机残骸,但机上人员可能已全部遇难。
事件发生后,立即引起了中西媒体的极大关注,它们也都做出了积极地跟踪报道,为受众及时了解事件的最新动态提供了窗口。但在对马航 MH370 航班的跟踪报道中,由于中西媒体在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上存在不同,导致最终呈现出不同的新闻文本。
按照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的场域理论,场域作为一种关系结构,依靠每个行动者所掌握的资本力量和权力范围,受行动者的生存状态和各种象征符号的文化意义等因素的制约,形成了不被场域外的人和事物所感知的游戏规则和专门利益的关系场。新闻工作者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达到传递信息、传播知识及理念等的目的。而中西新闻工作者由于身处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文化环境等不同,导致他们对同一事件的信息、知识、理念等的选择性传播不同,最终以新闻文本的形式反映出来。应用于马航失联事件中,即中西新闻行动者在马航失联事件的新闻场域内的行为轨迹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对马航失联事件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上,并最终呈现出差异化的新闻文本。
在布尔迪厄的理论体系中,文本及构成文本的符号的象征意义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场域内行动者在对它进行争斗时所赋予的特定意义。那么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新闻文本进行分析,便能够挖掘出新闻文本背后所蕴藏的具有广阔的历史意义的结构空间,进而反观出中西新闻行动者在马航失联事件的新闻场域内对符号的象征资本进行着怎样的激烈争斗。
.......................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自马航失联事件发生之时至 2014 年 11 月 28 日,以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全文”为检索项,以“失联客机+MH370”为检索词,粗略检索出与马航失联事件相关的中文文献 866 篇。这些文献涉及的议题如图 1.1 所示:
从图 1.1 得知,国内关于“马航失联事件”的研究涉及多门学科领域,其主要涉及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灾难防治、新闻与传媒等,其中从属于新闻与传媒类的研究文献共 91 篇。
质量较为上乘、发布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刊(CSSCI)的新闻传播类的期刊仅占 8 篇。如表 1.1 所示:
众所周知,能入选 CSSCI 的传媒类刊物多是一些能反映目前我国传媒领域研究前沿,且学术质量较高、影响甚大、编辑出版相对较为规范的学术刊物。因此,本文采用管中窥豹的方式从众多新闻与传媒类期刊中挑选出已入选 CSSCI 传媒类刊物的期刊,以便更为准确地运用新闻传播学理论解读有关马航失联事件的报道。
........................
2. 场域与新闻
我们身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内存在着许多不同类别的“场域”。这其中既有客观存在的场域,如球场、操场等;也有人们通过感官所感觉却不因人们的感觉而被改造或者修正的场域,如牛顿发现的力场,韦伯发现的磁场等;还有那些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察觉后,利用专门的术语或者概念对其进行阐释的场域,如社会生活场域、舆论场域、电视场域等。众所周知,牛顿发现力场,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韦伯发现磁场及发现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并被法拉第利用,进而提出法拉第原理,勒温在拓扑心理学中提出了心理场理论。但是这些原理仅适应特定的场域,而不能通用于其他场域。于是,在物理场、心理场的理论基础上,布尔迪厄提出场域理论概念,并将其运用到以上三类不同形式的场域内。同时,在《关于电视》这本讲稿中,结合法国新闻界的具体情况,首次提出“新闻场”这一概念。为了更为准确地剖析马航失联事件的中西新闻报道的差异,笔者试图对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的核心概念做出力所能及的梳理,再将场域这一概念延伸到新闻实践中去,从整体上把握新闻场域的建构,为接下来的论述做出理论铺垫。
2.1 布尔迪厄场域理论
概述布尔迪厄在当代法国社会学界占有重要地位,与德国的社会学家哈贝马斯、英国的社会学家吉登斯并称为当前欧洲社会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尽管布尔迪厄在其社会学思想体系中融入哲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学科知识,但占据其核心地位的却是场域理论。
要想深层次理解与运用场域理论,应对其有个整体上的认知:场域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场域、资本及惯习,三者相互联系,分别回答了行动者在哪里实践,用什么实践以及如何实践的问题。没有场域,行动者的资本就没有彰显其权力的空间,惯习也难以起到指引作用,并阻碍新惯习的生成;没有资本,行动者将失去进入场域的资格,其惯习的创造力将受到制约;没有惯习,行动者即使能进入场域,但其行为将处于无意识与纯理性两个极端,并造成资本的浪费。因此,把场域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连贯起来理解:身处场域不同位置的行动者在惯习的指引下,依靠自身所持有的资本结构及数量在场域内针对某种利益幻想进行有意义的争斗。
2.1.1 场域
场域理论在布尔迪厄的学术生涯中拥有着重要地位,这一地位的奠定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1972 年,布尔迪厄在《实践理论大纲》中边缘化地谈到了场域理论,但到 1980 年,场域理论就已成为《实践感》这本著作的核心,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更是统领着布尔迪厄的任一著作。他指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正是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强加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机构上的决定性因素之中,这些位置得到客观的界定,其根据是这些位置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一一占有这些权力就意味着把持了在这一场域中利害攸关的专门利润(profit)的受益权——的分配结构中实际的和潜在的处境(situs),以及它们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支配关系、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对应关系,等等)。”从布尔迪厄的这段论述中,可知场域是一个由行动者身处不同位置相互之间所建构的关系网,行动者想要颠覆或者稳固其在场域内部的位置,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关系网的作用,进而影响场域内部的结构变化。
......................
2.2 新闻场域:“场”视角下的新闻
2.2.1 新闻与场域理论的“融合”
经过上述对场域理论的核心概念的梳理及剖析,可知,“场域”并不是非指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性空间如球场、操场等,还指一种无形但客观存在的关系性的结构空间。比如新闻场域是行动者为了争夺某种利益幻想而在其进行新闻实践的空间,于是,行动者通过新闻实践所建构出的关系网络便是新闻场域的实质性内容;学术场域是行动者进行科研实践的结构空间,同理,行动者通过学术科研实践所建构出的关系网络便是学术场域的实质性内容。场域虽然不可视、不可触,但却可以发挥出无形的、巨大的场效应。如布尔迪厄曾利用场域及与场域相关的概念去阐释文学场域的生成与结构、教育场域及科学场域的内部争斗等。如果用“场域“的视角去观照新闻,即运用场域理论的核心概念及其思维方式去解读新闻活动,不仅是可行的,还将有新的发现。
从李良荣的著作《新闻学概论》中了解到,人类的新闻活动诞生于原始社会,但当时的新闻活动并不是出于特殊政治上的考虑或为满足他们某种精神需求,而是单纯地服从他们对物质的需求。有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活动必有提供行动者进行新闻实践的网络空间即新闻场域。由此可知,新闻活动与新闻场域是一并产生的,只是由于原始社会的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比较单纯,导致新闻的功能使用不全,新闻场效应微弱。由此可知,当时人类对场内新闻活动的认识仅停留在实践层面,并未升华至理论。场域理论的发展先后经过物理场——心理场——布尔迪厄场域理论三个阶段,理论发展较为完备,同时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现今社会的新闻活动相比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势必更加规模化及复杂化,那么如若将新闻与布尔迪厄场域理论融合即用场域理论的视角去解读现行社会的新闻场域及场域内的新闻活动,则可从学理的角度把影响新闻场域及场域内新闻活动的因素剖析得更为明了、全面。
1996 年,布尔迪厄在电视台开设了《关于电视》的讲座,首次提出“新闻场域”的概念,通过分析法国新闻界的现状,进一步论证场域理论与新闻实践的结合具有可行性。比如,他说:“新闻界是一个独立的小世界,有着自身的法则,但同时又为它在整个世界所处的位置所限定,受到其他小世界的牵制与推动。说新闻界是独立的,具有自身的法则,那是指人们不可能直接从外部因素去了解新闻界内部发生的一切。”所谓“小世界”即为“场域”。但此番论述只是布尔迪厄的课程讲稿,在对新闻场域的探讨上略显随意、笼统、偏激,并没有像布尔迪厄论述文化场域那样从场的生成与结构的角度进行深究。所以,新闻场域的提出为本文的研究打开了一扇窗户,而前人对其探究上的不足又为接下来的论述提供了价值空间。
.........................
3. 新闻场域中的争斗要素组成.......................... 18
3.1 争斗的主体:行动者....................... 18
3.2 争斗的目标:话语权.................. 18
3.3 争斗的规则:场域中行动者必须遵循的游戏规则................. 19
4. 场域理论视野下的马航失联事件报道...................... 21
4.1 样本选择......................... 21
4.2 对马航失联事件报道的分析.......................... 24
4.2.1 信源搜集:被动等待与主动挖掘...................... 24
5. 强化中国媒体应对国际突发事件的报道能力..................... 42
5.1 严格遵守新闻场域自身规则.................... 42
5.2 尽力拓宽资本交换视野............... 42
5. 强化中国媒体应对国际突发事件的报道能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媒体的报道能力显著提高,在国际上的声音也逐渐洪亮,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营造了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但从中国媒体在马航失联事件的新闻场内的表现来看,它与世界一流媒体诸如 CNN、《华尔街日报》相比,尚存差距,在新闻场内仍处于被统治地位。鉴于此,笔者再次紧扣场域理论的核心,并结合中国媒体在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上的报道实况,为强化中国媒体应对国际突发事件的报道能力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5.1 严格遵守新闻场域自身规则
尽管人们身边存在着诸如球场、职场、学术场、艺术场、新闻场等类别不同的场域,但它们都具有着共同的一般规律:场域内特有的游戏规则和利益是不可能化约的。以新闻场域为例,受众不能要求艺术场域的行动者按照新闻场域的游戏规则行动,而且,新闻场域特有的游戏规则,也不可能由那些未参与建构该场域结构的其他场域的行动者所感知,甚至重建。但是,前文谈到,新闻场域是一个自主性相对较低的场域,极容易受经济场域、政治场域等其他场域的影响,并遵循它们的思维逻辑,从而异化新闻场域内特有的游戏规则,而且,中国媒体对新闻场域内的游戏规则由于长期新闻实践的经验积累而导致误读。因此,中国媒体的新闻行动者要想在任何一个国际事件的新闻场域内夺得利益幻想,就必须遵守保证新闻场正常运作的游戏规则。
首先,新闻行动者必须具备理解和承认新闻场内在的游戏规则,并通过对新闻真实性、客观性、时效性、权威性等规则的遵守,促使新闻场摆脱政治场域的经济场域的束缚,摒弃这两类场域内的宣传逻辑、市场逻辑的牵绊,让场域的自主性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在新闻场域内建立健全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和奖惩制度,使那些遵守场域游戏规则的新闻行动者能够得到一定的认可,反之亦然。只有当新闻场域成为一个相对纯粹的文化生产空间,才能促使它产出更多能够反映社会现实、有深度、有内涵、有价值的优质新闻报道。其次,新闻行动者要强化自我的专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特别是在类似马航客机失联事件的突发事件报道上,端正自己的定位,清楚传媒的公共属性不仅要安抚人心,宣泄感情,更应该寻找和传播受众期待的新闻事实,彰显社会责任感。最后,受众在新闻场中占据着相应的位置,,新闻文本的价值不单要得到新闻行动者的认定,还需要受众认可,所以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至关重要。面对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特别是那些类似马航失联事件一样真相未知、情节复杂的事件、受众易受好奇心的驱使,而被裹挟进“造谣、信谣、传谣”的漩涡,新闻行动者作为社会的“守望犬”,有责任、有义务站出来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把谣言扼杀在萌芽期,并携手受众一同营造良好的新闻传播氛围。
..........................
结语
从古至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由于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地球如今已经演变成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地球村”,各国之间信息的交互也越来越频繁。公众对于信息的了解也不再局限于“自家门口”,他们可以在同一时间跨越空间距离从不同国家的媒体获取他们想知道的信息。可是,由于历史原因、社会体制、文化差异等之间的不同,导致中西媒体对同一件事件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也有所不同,最终呈现出不同的新闻文本。
为了更为清晰地把握新闻文本体现的差异,论文选择中西方各自具有代表性的媒体(《中国新闻》和 CNN)就马航失联事件的新闻报道进行比较,从报道的整体上可知,马航失联事件确实对整个世界造成的影响巨大。此外,还可以得知,第一,中国媒体对于马航失联事件的新闻报道路径过于传统,主要体现在原生态地搬运马方发布的信息,循规蹈矩地汇报各国的搜寻进展,纯天然转发其他媒体的系列报道等方面。而在这一点上,CNN 恰好相反,它质疑着马方信息、挑战着各种权威、关注着遇难者背后的故事。第二,中国媒体在报道搜寻进展时,用了大量篇幅描写中国政府对于此事件的态度及采取的系列措施。而西方媒体却很少有这类报道,只是简单地概述马方及其它国家的搜寻。
笔者运用场域理论拔开中西新闻报道的差异表象,而没有脱离场域理论的核心概念,将概念外的知识点如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杂糅进对马航失联事件的中西新闻报道的分析过程中,直击差异本质,针对中国媒体应如何强化其自身应对国际突发事件的报道能力,提出可行性建议。首先,新闻行动者在进行新闻实践时,虽然受制于新闻场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制作出来的新闻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结构化的产物。但是,新闻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网络空间,反过来也会对诸如政治场域、社会生活场域等其他场域发挥场效应,于是,新闻行动者可以对新闻事件采取时间上前伸后延,空间上由此及彼,深度上由表及里的报道方式,调动受众的注意力,充分地发挥其新闻专业主义精神,进而摆脱其他场域对其的干扰,最终从制度方面促使中国传媒体制的变革。而这,也正是强化中国媒体应对国际突发事件的报道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这种结构能力的发挥首先取决于新闻行动者对新闻场自身游戏规则的遵循。由前文可知,新闻场内部存在着自身场域所推崇的价值体系和追求目标,它通过对新闻事件真实、客观的反映来获得外界的认可,进而促进场内相关资本的成功交换。通过厘清新闻场域界线、培养新闻行动者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可以促进新闻场的自主化进程。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37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3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