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论金庸小说中的疯癫形象

发布时间:2016-05-11 06:42

第一章 疯癫形象追溯


第一节 “疯癫”的界定

在字典里有许多疯癫的近义词,如疯狂、疯魔、癫狂,而本文之所以选择“疯癫”一词来概括金庸小说中那些言行举止异于常人,行事作风疯疯癫癫之人,是因为疯癫一词的内涵较其他词更为丰富,它更能揭示人物形象的内在本质。“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疯癫形象,纵观中国历代文学作品,可以发现古代文学时期出现的疯癫形象并不太多,疯癫形象大量出现是在现当代文学时期。但疯癫形象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独有的,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西方文学史上同样产生了诸多疯癫形象。研究中西方文学发展史可以发现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作家们从未停止过对疯癫形象的塑造,中西方文学作品中那些衣着破烂,语言疯癫,举止奇特的疯癫人物,反而有着非同常人的异能,他们的非理性言行中蕴含着看穿世俗人情以及未卜先知的奇异本领,疯癫之人的奇异功能借助文学作品让人们更加好奇。除此之外,有着深厚文学意义和反映文化本体的疯癫形象,还代表了大众对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和残酷斗争的无奈和不满。疯癫以其强大的文化批判力和美学爆发力让作家对它不敢小觑,中西方的许多作家试图借此来展现作品反映现实的巨大张力,因此他们笔下出现了大量疯癫形象。通过探究疯癫形象的价值,能够发现中西方文学史上出现的疯癫形象不仅仅是作家笔下简单的人物形象,他们还凭借着自身的独特内涵,在作品中发挥着非比寻常的功用,以此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要想全面了解疯癫形象,首先需要对“疯癫”一词的内涵有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才可以准确认知疯癫形象的意蕴。

.....................


第二节 中国文学史上疯癫形象的演变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文学形象,阅读历代文学作品,可以发现疯癫形象作为诸多文学形象的一种,在中国从古到今许多文学家的作品中都出现过。笔者试图通过梳理疯癫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从古代到现代再到当代发展和演变,让大众基本了解疯癫形象的渊源,进而看到中国文学史上完整的“疯癫”谱系,从中发现古代文学中的疯癫形象对现当代文学中疯癫形象创作产生的影响。“疯癲”作为一种特殊的疾病,一方面以其独特的隐喻意义在中国自古代到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中发挥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另一方面因其深刻的人文内涵而备受各个时代作家的青睐,被众多作家选为写作主题。此外,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遇到的生存选择、精神困境以及人生追求等方面的问题,同样可以借文学作品中的疯癫叙事加以表达,不止如此,“疯癫”形象还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研究者去探讨它的艺术价值。

一、古代文学中的疯癫形象

有论者说;“在文学意义上疯癫表现为偏离理性的轨道或因理性的缺席而表现的言行怪诞。”①据此来看,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和“疯癫”一词发生联系的是“狂人”形象,“狂人”形象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儒家的传世之作《论语·微子·第十八》中塑造了楚国狂人接舆的形象,文中的接舆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己而!己而!今之从政者殆而!”②从孔子身边走过,孔子下车想与他交谈,他却快速走开。当时周游列国的孔子已经非常受人尊重,但是接舆却不理睬孔子,这是因为他对孔子用“仁”去维护政治秩序的政治主张不赞同。称接舆为“狂人”是因为他的言行超出了传统文士的“中庸”品格,路边有贤人问之而不理踩,这体现了接舆对世俗的不满以及悲愤,再加上他对世人趋之若鹜的名利的淡然和逃避,使他不愧为先秦时期“狂捐”人格的象征,可以把他视为中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疯癫”形象。

魏晋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分裂,因此人们的思想和大一统时期相比比较开放。此时大众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在反抗专权统治上变得更为大胆,敢于公然反抗统治者的腐朽统治和害人的封建礼教。这些人以当时颇具盛名的“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等人为代表,他们以对传统礼仪的蔑视,放荡不羁的言行,桀骜不驯的言语,敢于和专权的司马氏血腥统治相抗衡的所作所为,被魏晋时期渴望摆脱束缚的士子们所推崇,也为之后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写作素材,在此后的文学作品中他们以超乎世俗的言行和无视礼教做派的狷狂形象出现,他们的言行与疯癫之人相差无几。

.........................


第二章 金庸小说疯癫形象分析


第一节  因爱情失意而疯癫 

爱情作为作家创作的永恒主题,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众多作家都写过关于爱情的作品,他们的笔下爱情或凄美哀婉,或催人泪下,或幸福圆满。金庸作为武侠小说家,读者会认为他作品中充斥的是腥风血雨的武林争斗,即使他的小说中有爱情,对爱情的描写也是一带而过,绝不会像言情小说一样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实则不然,金庸的笔下也有各种各样的爱情,身为武侠小说家的他,笔下的爱情同样感人至深。三毛曾对金庸说:“你岂止是写武侠小说呢?你写的包含了人类最大的,古往今来最不能解决的,使人类可以上天堂也可以下地狱的一个字,也就是‘情’字。”能得到三毛这样的评价,可见金庸的确是一位写情的高手。阅读金庸小说可以发现金庸尤其喜欢写女子的爱情,他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是“一男多女”爱情模式,书中的女子在爱情之舟里经历了各种挫折和颠簸,有些人顺利登岸,收获了美好的爱情,人生自此幸福美满;还有些人则中途跌落,失去了想要的爱情,放不下爱情执念的她们因此而疯癫。金庸笔下除了疯癫之人的爱情悲剧,其他人物的爱情也往往不得圆满,这让一些研究者认为金庸对爱情报以怀疑态度,其实“金庸并不是一位爱情的虚无主义者,他笔下的诸多悲剧故事,出于他对人性的深刻的发现及对人生世界的愤怒与悲哀。”

一、因失恋而疯癫

金庸小说中的女子多是至情至性,爱情至上之人,在她们看来爱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她们大都对爱情十分执着,可以为情而生,也可以为情而死。金庸笔下的女子对爱情的追求如现代女性一样轰轰烈烈,独立自主,她们不拘泥于世俗,为爱敢于牺牲一切,如赵敏那样,为了获得爱情她选择背叛家国,最终得到所爱之人的爱情,她的人生便圆满了;但不是只要付出就能收获爱情,还有如何红药那样,对所爱的男子一往情深,矢志不渝,为所爱之人牺牲了一切,却仍然没有得到爱情,对爱情太为看重的她因求而不得的爱情变得疯癫。

《碧血剑》中的何红药原为五毒教教主的妹妹,被教中众多男子爱慕,但她却爱上了因来五毒教偷取毒液而中毒的夏雪宜。为了助夏雪宜复仇,何红药违反教规带夏雪宜到五毒教圣地取金蛇剑。事发之后,何红药被处以投进蛇窟接受万蛇啃咬,再去江湖上行乞二十年的惩罚,虽然何红药因夏雪宜失去了美貌,但内心仍爱着夏雪宜的她并不后悔,甚至在夏雪宜被仇人设计挑断脚筋,被押送到华山寻找藏宝图时还救了他。可是当何红药发现夏雪宜爱上了另一个女人,问他爱人的名字他却不肯说时,何红药因此而大受刺激,变得歇斯底里,为了逼夏雪宜说出爱人名字还做出了鞭打他的举动,但他终不松口,好强的何红药并未放弃,她把行动不便的夏雪宜留在山洞,自己外出去寻找他的爱人。可是待寻找无果的她半年后回到山洞时却发现洞口被堵住了,她以为夏雪宜逃走了,直到遇到夏雪宜的女儿温青青,才得知他早已在山洞中死去,但被思念折磨疯魔何红药还是把夏雪宜的尸骨挖了出来以解相思之苦,当发现他死时还把爱人温仪的金钗含在口中时,她的精神彻底崩溃,“突然把钗子放入口里,乱咬乱嚼,只刺得满口都是鲜血。”看到青青要把父母合葬时,何红药抢过夏雪宜的骸骨,她在烧毁其尸骨时把洞内的秽气逼出来了,被秽气迷晕的她最终死在洞内,与夏雪宜及温仪合葬在一起,三人间的爱恨情仇至死仍然没有理清,但为爱疯癫的何红药至死不悔。

.......................


第二节 因沉迷复仇而疯癫

中国有“此仇不报非君子”和“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两句俗语,由此可见中国人执着报仇的思想,在许多传统武侠小说中也常常传达出“快意恩仇”的思想。复仇不仅是传统武侠小说的重要主题,也是金庸的武侠小说的主题之一,但金庸“对复仇没有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而是赋予复仇以良知、道德和正义的内涵。”金庸认为“复仇本身是中性的,唯有从仇恨的具体内涵和报复的动机、对象、目的、手段的不同,才能分辨出是非曲直、善恶清浊。”与传统武侠小说相比,金庸在创作武侠小说时对中国传统复仇观念进行了消解,虽然复仇是人类的本能,但金庸不赞成一味寻根究底的报仇,因为沉迷仇恨会蒙蔽人们的双眼,让人们走向疯狂,虽然“复仇行为的对象是别人,然而复仇心理所摧残的对象却是复仇者自己。”因此金庸笔下那些执着复仇之人,多在复仇道路中变得疯癫;那些放弃复仇之人,最终重回光明之路;那些走出仇恨原谅仇人之人,最终也找到了人生真谛。金庸笔下因复仇而疯癫的人物可分为因失去孩子而疯癫和因全家被灭门而疯癫两类。

一、因失去孩子而疯癫

金庸小说中除了为爱而疯癫的女子外,还有一些女子疯癫是因为失去了孩子,不管在哪个时代,失去孩子对父母来说都是个沉重的打击,作为对现实生活真实反映的金庸小说,金庸把失去孩子后母亲的锥心之痛描写得十分真切,对瑛姑和叶二娘在失去孩子后的痛苦表现,金庸刻画的十分传神。这二人原本就心灵孤苦、无所依靠,孩子的失去让她们内心难以承受,从而做出常人难以理解的疯癫举动。

《射雕英雄传》中的瑛姑原为大理皇帝段智兴的刘贵妃,在王重阳携师弟周伯通到大理与段皇爷切磋武功时,好武的周伯通看到刘贵妃在练武,便起了教她“点穴”功夫的念头,二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日久生情,段皇爷得知此事要把瑛姑许配给周伯通,但周伯通不愿娶她,瑛姑只得继续留在大理皇宫,深感愧疚的她自此不再见段皇爷。直至她和周伯通的孩子被裘千仞“铁砂掌”打至重伤,无可奈何之际才去求段皇爷救治,但段皇爷为了在不久之后的华山论剑中独魁群雄,再加上他发现瑛姑不爱自己,而是深爱着情人周伯通,使他最终没有耗费功力去救这个孩子。眼看孩子没救,痛苦不已的瑛姑为了不使孩子受罪,便刺死了自己的孩子,亲眼目睹儿子的死以及心心念念的情人周伯通又不要自己,这让瑛姑大受打击,内心痛苦不堪。此后,孤寂的她一人独居黑龙潭十余年,苦苦研究奇门遁甲之术,试图救出被黄药师囚禁在桃花岛的情人周伯通,找到他一起为孩子报仇。在独居的时间里,内心的苦痛无法排遣,因此她越发痛恨世人,感觉世界上的人都欠着她,言行举止皆变得奇奇怪怪,在旁人看来有些疯癫。

.......................


第三章 金庸小说疯癫形象的地位和价值 .................... 33

第一节 金庸小说疯癫形象的地位 .............. 33

一、金庸小说经典化地位的确立 ...... 33

二、金庸小说疯癫形象的地位 ................. 35

第二节 金庸小说疯癫形象的价值 ............38

一、疯癫形象的认识价值 .............. 40


第三章 金庸小说疯癫形象的地位和价值


第一节 金庸小说疯癫形象的地位

距 1955 年金庸首部小说《书剑恩仇录》问世已六十年,距 1966 年梁羽生化名佟硕之在《海光文艺》刊载第一篇研究金庸的论文《金庸梁羽生合论》也近半个世纪,这么多年间关于金庸小说的各种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迄今为止,关于金庸小说的地位如何,文学史应该如何评价其小说,学界依然有不同意见,,但有一点是不容置喙的,即金庸小说在中国武侠小说史上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金庸的创作不仅改变了主流文学界对武侠小说的看法,还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影响力。从金庸小说在世界各地华人中的广泛流传和在学界引起的热烈反响,可以看到金庸小说确实威力巨大,金庸不愧为“武林盟主”。若要准确认识疯癫形象在金庸小说中的地位,需要对金庸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一个明确的认知,这样才可以清楚认知疯癫形象的重要意义。

一、金庸小说经典化地位的确立

金庸不仅是著名的武侠小说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政论家。从 1959 年创立《明报》到 1976 年把《明报》建设成为在香港报界占据至关重要地位第三大报,金庸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期间作为《明报》社长的他坚持写社评,几乎没有一天间断,他的社评以对时事的精准预测和不凡的见解广受知识分子欢迎。“有了《明报》事业,金庸与武侠小说家拉开了距离。一个武侠小说家,不止是娱乐大众,而且可以引导社会舆论。”作为报人,金庸对时事的见解常常一针见血、切中时弊;作为小说家,金庸把对社会现实的感悟融入到所创作的小说中,他的小说就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以《笑傲江湖》为例,金庸说:“这部小说企图刻画中国三千多年来政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书中武林人士为了争夺权势而引发的血雨腥风,不仅是“文革”时期中国现实的真实写照,也如实反映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政治斗争。报人和小说家的双重身份,不仅使金庸在创作小说时更加游刃有余,还使他的小说展现出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完美结合。

.......................


结语

作为通俗小说门类的武侠小说很大程度是靠热闹来吸引读者的,而金庸武侠小说的热闹之处就在于众多栩栩如生,仿佛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金庸“希望写出的人物能够生动,他们有自己的个性,读者看了印象深刻,”①因此他的笔下出现了英勇无畏令人敬仰的正面人物,罪恶滔天令人厌恶的反面人物,正邪兼备令人惊异的怪人及复杂多变令人难以琢摸的疯癫人物。疯癫人物的吸引力不仅在于他们给读者带来了种种喜怒哀乐,还在于金庸对他们命运的精妙设置,故事不发展到最后读者很难猜到其最终结局。金庸武侠小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融合的产物,金庸笔下的疯癫形象则是现实人生的真实展现,金庸借“贪”、“痴”、“嗔”等人性弱点导致的疯癫给予读者警示,让读者在现实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本文谈及的只是笔者对金庸小说疯癫形象及其价值的粗浅认识,金庸小说疯癫形象的内涵和意义远不止于此,笔者希望通过对金庸小说疯癫形象的探讨,来传达自己对通俗文学的传奇之作——金庸武侠小说的认识,借此吸引研究者对金庸武侠小说进行更加深入的开拓,对金庸武侠小说的价值进行更加深广的探究,使学界呈现出对金庸小说全方位和多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38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38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e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