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道德实践的新医学模式研究
第一章 医学模式背景研究
一、医学模式的概念解读
巴普洛夫说:“有了人类就有了医疗活动”。从理论上讲,医学产生之后就可以根据其内部机制命名其适用的医学模式,即医学产生后医学模式也就随之产生。但事实上,经过对医学模式发展历程的梳理,可以发现,古代医学史上并没有“医学模式”这一概念。直到近代医学后期,伴随着“生物医学模式”这一概念的出现,医学哲学领域对于“医学模式”的研究才真正开始。医学模式的真正诞生是源自于自然辩证法。在此前的医学史上,从来没有人从医学模式的角度去思考、分析医学实践活动。
(一)医学模式的概念
所谓模式,通常指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及其关系的直观和简洁的描述。从事物内部抽象出某些特征,进行总结、归纳,进而形成关于此类事物的标准形式即为模式。建立模式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通过建立模式来分析和表达事物间的关系与本质,对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起着指导作用,因此模式也可以理解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医学模式是指人们用什么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处理健康和疾病问题,是对健康和疾病的总看法,它说明医学科学的指导思想、理论框架;决定着人们对人的生命、健康、疾病、病理、预防、治疗等问题的基本观点,从宏观上指导着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
19 世纪中叶,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该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成就作了深刻的概括,批判了自然研究中的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19 世纪末,自然科学技术产生了质的飞跃,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使得自然辩证法在理论和实践上又得到了丰富。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技术相互促进,持续发展。此时自然科学产生的一些列伟大的成就都在证明着自然科学需要正确的哲学思想做指导,并且需要哲学对其有一个科学的概括。医学模式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的指导下,医学科学与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医学模式属于自然辩证法领域,以医学为对象的自然观和方法论,即人们按照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决定着人们对人的健康、疾病、预防、治疗、保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是对健康和疾病现象的科学观。医学模式的产生基于对医学实践的总结,而医学实践又是在特定的医学思维指导下产生的医学行为来完成的,二者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
二、医学模式的历史演进回顾
回顾医学发展史,医学研究虽然都是围绕人体的疾病和健康开展的,但在医学发展的不同时期,医学研究的范围、重点和方法是不一样的,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和保持健康的能力,也是随着经济、社会和医学科技的发展而变化的。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医学实践工作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对这些特点的集中概括就形成了不同的医学模式。
(一)神灵主义医学模式(Spiritualistic Medical Model)
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注意观察生命现象,对健康和疾病的本质进行思考。但是由于生产力低下,科技水平落后,自然知识更是极端的匮乏,极大地制约着人们对于生命的认知。
在世界范围内,几大文明古国对于医学都曾有着极为相似的唯心主义思想。古希腊神话中,就将太阳神阿波罗奉为医药之神,人们向其祈祷消除疾病、获得健康。古巴比伦则认为病魔是形似一头怪鹰的西南风,它害怕见到自己的形象,所以每家每户的门前都会挂起粘土做的怪鹰,以此来驱逐邪魔、避免疾病。我国古代也将神农氏视为药神,《山海经》中也记载了掌管医药的灵山十巫。因为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只有着最简单的认识,至于一些无法解释的生理现象便诉诸超自然的解释,认为生命与健康是神灵所赐,疾病是天谴神罚、鬼魂附体,而死亡则是神灵召回灵魂。由此形成了早期的健康观和疾病观,这就是最早的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人们主要依靠求神问卜、祈祷神灵的宽恕、采用巫医巫术来保护健康和治疗疾病。虽然有时也使用一些药物或体操疗法,出现了药物的萌芽,但其主导思想仍是神灵主义的驱除瘟神疫鬼。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作为最原始的医学模式,虽然距今已有相当久的时间,但在当今世界某些落后地区或某些特殊人群中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
第二章 医学模式的道德关联
一、道德与健康的内在逻辑
(一)道德的生存论诠释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二字始见于《荀子·劝学》。“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谓道德之极”,其中“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德”是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即合乎道之行为。道德说明人的品质、原则、规范与境界。
西方伦理道德始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创造了“伦理学”一词,并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其进行了严格的论证:道德一方面指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要求,包括道德规范、道德要求、道德标准和社会道德理想等,另一方面主要指社会成员主体自身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道德信念、道德行为、及道德品质等。
道德作为以善恶评价为核心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不同于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非制度化的、内在性的规范。道德与法不同,道德主要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来规范人们的相互关系和约束个人行为,从而调节社会关系,主要价值目标是实现个人的人格完善,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人格的升华。道德是处于同一社会环境下的人们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而逐渐积累起来的一些共同的要求、规范,其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实现的,具体表现在人们的行为、品格和意识之中。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有其具体的历史范畴,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生产关系或是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引起道德的变化。从原始社会道德,奴隶社会道德,封建社会道德再到资产阶级道德以及社会主义道德,不同社会形态下的道德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且东、西方国家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尽管如此,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人类对善的追求从未中断过,道德的产生能满足人性向善的需求,因此道德实践是具有普遍性的,人类的本性正是道德具有普遍性的基础。道德的存在源自于人际关系与社会秩序和谐化的需要,而满足这一需要,则是基于道德价值与道德职能的实现。道德主要有四大职能,包括道德认知、道德调节、道德评价以及道德教育。认知职能主要是指人们通过正确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来明确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应承担的道德责任,能对自己的社会行为作出合乎道德的选择;调节职能是道德最突出的功能,即调节个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状态;评价职能是指个体通过正确道德认知对自身行为进行衡量、评价,进而从善弃恶;教育职能则是重在教育和培养个体良好的道德行为,提升道德水平。
.......................
二、道德与疾病的作用机理
(一)道德与疾病预防
近、现代社会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医学目的已由治疗疾病、恢复健康发展为预防疾病、提高生命质量,预防医学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预防医学从 18 世纪开始得到重视,英国医生贞纳发明的接种牛痘防治天花的办法在预防医学史的发展进程中意义重大。预防医学发展到今天,仍主要以宏观和微观的技术手段研究为基础,研究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作用。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重大变化,当代医学自上世纪 50 年代以来便致力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病的研究与攻克,但数据显示,这些疾病的发病率不仅没有得到控制,反而每年呈上升趋势,治愈率也没有明显改变,并且向着年轻化的趋势发展。大量的实践证明,对应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防治,更重要的不是治疗,而是预防工作。疾病的预防是一项复杂而重要工作,包含了从普及防病治病知识、通过疫苗制剂防治传染病到消除因长期紧张、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导致的身心健康存在潜在危险等众多方面,而这仅依靠医疗技术工作本身是无法奏效的,医生能够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减轻病人的病痛,但是对于疾病的多效预防却显得束手无策。其实疾病预防工作最为关键、有效的途径便是改变人们有害的行为方式,消除产生疾病的思想道德根源。
但现代预防医学却忽略了道德因素对于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重要作用。伦理道德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物质世界——包括以生物化学物质为基本组成结构的组织器官和整个躯体——都有着能动性。道德的发展始终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之中,同时也存在于人的自我成长之中。不良的道德修养往往是人际关系产生摩擦、紧张与矛盾的重要渊源,而道德的升华可以使人在短暂的紧张应激后得到松缓,可以避免产生更多的危害健康的心理应激反应。据研究,冠心病的形成与患者的病前性格和行为有关,这类患者多具有“A 型性格”,即行为多表现为雄心勃勃、目标高远、竞争性强,且急躁易怒、急于求成。又如,一个对周围环境时刻怀有敌意且患有心脏病的人,其心脏冠状动脉堵塞的风险高于平均水平。再如经常视人为敌的人,往往会因为一些小事暴跳如雷,而这容易使血压升高,甚至酿成任何药物都难以治愈的高血压。
......................
第三章 现代医学模式的道德忽视...........................19
一、现代医学的生物基础对道德健康的摒弃...................20
二、疾病发生的心理机制对道德创伤的遮蔽.................21
三、医学模式的社会结构对道德属性的置换...................24
第四章 医学模式发展的前瞻思考..................-27
一、新医学模式的构建原则.......................27
(一)以自然辩证法作为指导思想....................27
(二)加强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属性的结合...................27
第四章 医学模式发展的前瞻思考
一、新医学模式的构建原则
(一)以自然辩证法作为指导思想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医学观和医学思维方式以及医疗卫生体制结构,其核心是医学观。医学观包括了人体观、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预防观和医学教育观。医学模式是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的指导下,医学科学同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对于医学模式的发展研究,必然要以自然辩证法作为其指导思想。
首先,自然辩证法中整体和系统的观点指导医学模式要将疾病与病人作为整体研究,既要看到疾病,又要看到生病的人。现代医学越来越精细的看到人体的细微结构,不断地在微观层次还原着个体的生命过程,但同时也在割裂着影响人体健康的各种其他非生物性因素之间的联系。作为医学科学研究的非常复杂的对象,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是独立个体,又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这就要求医学科学研究方法能够比较完善准确,要建立完整、系统的医学模式,要能够将疾病的生理指标、心理问题、社会文化因素以及道德修养进行综合分析。
其次,自然辩证法中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指导医学模式的确立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医学模式的发展是对自我的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生物-心理-社会-道德医学模式”的提出是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包含肯定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生物-心理-社会-道德医学模式”并不否定生物因素在疾病的治疗、发展中的作用,也并不否定生理生化指标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强调生物因素对于疾病治疗的作用。并且将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四个因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剖析四者之间相互作用导致产生生物学变量的内在机理,,揭示健康与疾病的真实过程。
.....................
结语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指导我们,世间万物都是不断发展的,医学模式也不例外。随着医学科学技术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断拓展,人类对自身认识的不断进步、不断加深的,预防控制疾病能力的不断增强,医学总是向着更高的层次前进,从古代最早的巫医巫术,到西方医学的“四体液学说”和我国古代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再到近代的实验医学;同时,医学模式也会在医学水平发展变化和认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从最早的“神灵主义医学模式”经过“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一直发展到目前被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本篇论文讨论的“生物-心理-社会-道德医学模式”是对医学模式的前瞻性思考,其中讨论的道德因素是基于提升自身道德修养,促进和谐社会关系的建设,进而提升生命的质量。其不应被泛道德化,毕竟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并不是万能的。变革医学模式是一个影响深远、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大事,在更新过程中,困难和阻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未来,需要我们的研究者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只希望能为提升人类的健康水平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4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4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