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高中物理教学中自主导学探究

发布时间:2016-05-12 08:44

1引言

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自主地学习[1]。经过调查发现,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少,只要是以“听”为主,以“听懂了”为学会的标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受到限制。老师上课教给学生知识,当学生离开了老师,就不会学习。学生要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我们将教学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上。作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快乐的发展。为此,我选择“高中物理教学中自主导学探究”这一课题,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开展“自主导学”的研究。本课题着重探究物理课堂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研究学生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学生展示的平台,多给学生机会,哪怕是试错的机会。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感受知识的生成,体验成功与进步,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任何学习活动都应该真实地发生在学生身上,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这种外因有针对性地引导,使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如果学生的主动性和内动力被调动起来,学生能主动的学习和探究新知识,并将这种意识长期坚持,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为学生的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1.2自主导学尝试解决的主要问题
(1)学生的“学”。在课堂上,关键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知识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逻辑推理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创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整理信息,提高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展。(2)教师的“教”,教师“导学”的过程。导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设计的问题,也可以是物理现象、实验等。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回答问题,也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进行互学互导,教师适时指导。特别是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疑惑和难点在课上通过教师的有效“导学”解决了,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实现轻松高效学习的目的。(3)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通过教师的“导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2国内外研究情况及理论基础

2.1国外的做法和相关研究
在前苏联,最有代表性的是"问题教学法”,它通过让学生从事类似于科学家发现真理的学习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掌握学习知识与发现知识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破除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既不排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又可以改善课堂教学的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美国在80年代出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方法,如“发现教学法”、“个性化教学方法”、“合同教学法”、"能力本位教学法”、“基地经验教学法”等,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竭力打破传统的“教师中心主义”,强调“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立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学习方法。世界各国的教育家和教育实践工作者也逐渐认识到,学生应是教学过程中的真正中心,教学中的任何活动、教师所作的任何努力,根本上是为了使学生具有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自我摄取知识的方法。这样,一种新的师生关系模式观悄悄诞生,这就是:“教”——教会学生学习,“学”——学会如何学习;教学应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努力使学生获得摄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使之掌握自我摄取知识的方法,在世界各国有着不同旳教学实践⑴。
........

2.2国内的做法和相关研究
我国对自主学习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许多学者作了研究并在一些地方进行了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1979年前后,我国就出现了不少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的教学实验,如: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等人总结的“读读、议仪、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主持的"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研究;辽宁盘锦二中魏书生实施的“六步教学法”实验;上海嘉定中学钱梦龙进行的“导学教学法”研究等。所有这些教学实验都把“自主学习”作为教学的主要环节,明确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作为主要追求目标⑴。对有关自主学习的所有重要问题一一进行系统、全面论述的是华东师大的庞国维,主要体现在其专著——《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2003. 7) 一书中。从以上综述的研究成果来看,许多研究者围绕着这一主题做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

3自主导学的教学模式......5
3.1自主导学教学模式的提出与问卷调查......7
3.2自主导学的教学模式......10
4高中物理教学中自主导学的实验及效果......13
4.1实验相关内容......13
4.1.1实验对象......14
4.1.2实验目的......14
4.1.3实验工具......14
4. 2实验过程......15
4.3第二次问卷调査......18
4.4教学成绩分析......19
4.4实制、结......26
5结语......26
5.1本研究的实践意义......26

4高中物理教学中自主导学的实验及效果

4.1实验相关内容
4.1.1实验对象

以静海一中高二年级7班和20班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主导学”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比自主导学的班级学生学习效果。选取高二 7班和20班作为实验对象,研究采用“自主导学”教学方法后成绩变化。从单科合格、单科优秀、关注生、平均分四个方面对成绩进行对比。“课本”是学生共有的教学资料,也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课本的作用,指导学生学会使用课本,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和能力。课本中提供了许多教学资料,教学用的图片,历史资料,及一些新科技知识等。教师在对“课本”进行讲解时,要充分理解教材的意图,把握重点和难点,有时也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此时理想的难度是保持在“最近发展区”的范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理解教学的设计意图。例如选修3-5 “动量守恒定律” 一章中“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一节,新教材的意图,想通过碰撞实验让学生找到碰撞前后的不变量是动量mv,即为什么要研究动量的原因,教师指导学生实验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新教材体现了物理教材在安排上从“接受学习”到“发现学习”的思想转变。为了唤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教材在下一节中除了教材正文,又安排了 “科学漫步”:汽车碰撞实验。提问:轿车前面的发动机舱是不是越坚固越好;“科学足迹”:历史上关于运动量度的争论;“做一做”:动能和动量的关系。教材通过这些环节使学习保持一定的趣味性和问题情境性。学生通过查资料和亲自动手实验体会科学发展的历程和知识生成的过程,使学生有新发现的感觉,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通过课后的“问题与练习”验证规律,引发思考。在"动量守恒定律”本章开始给了一幅图“一个微观粒子分裂前后的径迹”,图下的一段文字“台球的碰撞、火箭的起飞、微观粒子的散射,遵从相同的科学规律——动量守恒定律。”给出了动量守恒定律研究问题的范围。通过挖掘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教学素材,多角度理解教材,并注重教材的前后联系,实现教育教学的良好效果。

高中物理教学中自主导学探究

.........

结论

在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其身的体验才能获得知识,通过知识这个载体,使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同样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我们探索适合学生特点,有利于学生快乐成长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自主导学的研究,发现了很多问题。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性格爱好、智力水平、意志力等,很难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教学模式适合所有同学。通过和同学们的交流和座谈,发现每个同学都认为自己很有潜力,只是在不同方面。例如: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同学,篮球打得很好。一些英语学的不太好的同学,数学学得很好。教育学生,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少走弯路,点燃学生心中的梦想。开展自主导学后,一节课的容量受到影响,有时教学进度不能按时完成。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充分的备课,更策略的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突发事件。如果学生课前有期待,课上争先发表观点,展示自己,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愉悦的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把“自主导学”定位在"教师有效指导下的学生的主动学习”,也更加符合教与学的实际。这里的“主动”,主要是学生学习时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学习过程是一个“渐进——高原期——突变”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导学能有效的改变“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要达到这一境界,教师必须有效地、创造性地把学科课程转换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41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41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1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