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第七天》的亡灵叙事论

发布时间:2016-05-12 08:44

第一章 文学境遇中的亡灵叙事


第一节 死亡叙事与亡灵叙事

一、余华的死亡叙述创作体系

要探讨亡灵叙事的内涵,就会提到一个被学界常提的概念“死亡叙事”。两者共同写到死亡事件,有相似交叉之处。死亡叙事是一种以描述死亡为主要创作内容的文学作品形式,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文学题材。余华作为先锋作家,书写死亡是他的创作风格标志之一。他笔下有着多种多样的死亡方式,死亡叙述成为余华创作的标志性题材。他的短篇小说中的死亡书写主题是非常多的,截取部分为例。

《第七天》的亡灵叙事论

可以从表格中看出,余华的短篇小说几乎篇篇离不开死亡,作品围绕死亡写了层层色色的叙述过程。甚至不为探寻深层含义,纯粹为了死亡写死亡。大量短篇小说的试验过程积累了余华书写死亡的种类和技巧,也给余华先锋作家身份覆盖上“死亡”、“暴力”的标签。

..........................


第二节 亡灵叙事的选择契机

一、哲学领域中的亡灵叙事探源

关于人死后的去向问题,在东西方语境中都有过渊源的阐释。人死后的精神的名称,中国多称呼为“鬼魂”“魂魄”,西方多以“幽灵”“亡灵”来表达。人死后精神是否消失,古今都有或想象或科学的探寻。亡灵叙事的视角根本上是假设灵魂不灭,因果轮回,用人死后的灵魂作为主人公讲述经历,这必然涉及到终极哲学问题。

中国自古以来的死亡哲学都与宗教息息相关。其中以佛教学说最为经典。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的古典哲学虽然为政治服务,但是同时也在为文学开辟新视野。中国文化先天就具有安命乐生,重生轻死的传统,即便是讲究“清静无为”和“顺生”的道家,也绝少奢谈死亡。这与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和基督教的文化传统形成鲜明对照。佛教似乎重死远甚于重生,将就人生的“轮回”和“转世”,即以另一种方式或命体再活一回,,主张“向死而生”。佛教宣扬现世受苦,来世轮回福报,但是究竟死亡之后是否灵魂不灭始终未得到现实认证。当代科技至今仍未破获此项难题。所以,对人死亡之后,灵魂归宿的猜测成为文学作品之中供文人肆意想象徜徉的绝佳话题。古人将人分为精神和肉体两大部分组成,精神领域又分“三魂七魄”,死后的精神产物应轮回投胎,而不投胎的精神物体成为“鬼”。鬼的神秘成为文人书写的借口,灵魂的世界扩大了文人的创作空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就是很好的典例,他的作品主人公以人死后的鬼和各项自然物体修炼成的“怪”组成,托物言志,通过鬼怪的言行举止,或褒扬或贬斥人间善恶。中国宗教与文学作品中的“鬼”就是西方语境中的“亡灵”泛指人肉体殒灭之后的精神体。

西方哲学和宗教紧密相连。基督教同时展开生之苦难与死之救赎,耶稣以一死而度众生,展示的是世俗生命在“十字架”下的神圣超越与美丽想象。甚至,古希腊哲学也对死的问题采取了一中他们所一贯擅长的“辨证”姿态:苏格拉底用充满期待的语气,说死亡是福;柏拉图相信,唯有人的灵魂才能不朽;而亚里士多德则坚持认为,作为生命“形式”的灵魂或精神比作为生命“质料”的肉体根本和重要。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曾经在《西方的没落》中指出:“死亡,是每一个诞生在光线之中的人的共同命运,……在对于死亡的认识中,乃产生勒一种文化的世界景观,由于我们具有这种景观,便使我们成为人类,而有别于禽兽。”他还说:“人类所有高级的思想,正是起源于对死亡所做的沉思、冥索,每一种宗教、每一种哲学与每一种科学,都是从此处出发的。”?哲学家柏拉图把灵魂的解脱视为最大的愿望。他在《斐多篇》中写道:“真正的哲学家为他们的信念而死,死亡对他们来说根本不足以引起恐慌”、“事实上,哲学家的事业完全就是在于使灵魂从身体仲解脱和分离出来”;亚里士多德则说“现在看来,死亡在一切灾难中是最可怕的,因为死亡就是结束,死亡不再考虑任何好事或坏事。”(摘自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而马克思不一样,他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提出:“辩证法是死”、“死似乎是类似对特定的个人的冷酷无情的胜利”等论断。

.............................


第二章亡灵叙事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 亡灵人物的原型编码

一、贴近现实的死亡意象

在这个社会现实疯狂不亚于文学想象的时代,生活给了作家很好的写作思路,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家生活在这个时代是幸运的。丰富而波澜起伏的事实成为广袤的创作题材库,并具备十分强的可塑性与延展性的创作空间。编码理论原指神话原型编码,后被广泛用于研究历史文化文本之间的关联。《第七天》中的亡灵原型就是现世社会中的小人物,也就是文本的死亡意象。

余华一向具备关注小人物的心态和眼光,笔下的主人公也都是受苦受难的大众组成。他的作品很少是庞大叙事,几乎都是小人物的小生活。在长篇小说《活着》中富贵一家从有钱人的生活跌落至社会底层不过朝夕之间的事,更大的篇幅都在富贵开始贫穷生活之后徐徐展开,从富贵坚韧的一生中,不难发现余华的笔墨对底层人物的青睐。底层人物事件几乎是构建“现实”大厦的庞大支柱,从其描述中可以察觉到现实世界的轮廓概貌。也就是说,底层人物、小人物就是余华窥探现实世界的窗口和载体。

余华的小说人物观是一个变动的过程。首先是在早期先锋小说鼎盛时期,他的定位是:“我实在看不出那些所谓性格鲜明的人物身上有多少艺术价值……因此我更关心的是人物的欲望,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存在价值”。余华眼中的人物是欲望的化身,是类同物体的典型道具。这种“符号化”的小说人物观,在余华八十年代小说中屡有体现,《世事如烟》中更是以字母代号代表人物。其次,在余华九十年代的转型期后小说人物形象逐渐丰满,作者在《许三观卖血记》的中文版序言等文章中提到过:“小说人物具有自己的主体性,作者应尊重虚构人物及其语言”。如《活着》中的福贵,《许三观卖血记》的许三观个性鲜明。最后,我们在《第七天》的作品中看到了余华人物观“象征主义”的影子,象征几乎可以代表余华之前创作所有的人物观。如果说,以前先锋小说中人物象征人性的欲望,转折期后人物象征人世的苦难,那么《第七天》中人物象征的是社会现实。变动的人物创作理念一次比一次更加贴近现实。

所以,《第七天》中,主人公以及他所接触的人都是底层的小人物,最直接的特征就是贴近现实。这些人物形象和事件的塑造过程异曲同工,符号化表达作者眼中的现实观念。比如主人公杨飞是失去职业与家庭的无业游民,围绕他关联的人物都是普通工人一类的形象。作品中最感人的爱情故事的主人公身份就更加低微,是蜗居地下室的“鼠族”。他们眼中的社会更加冷酷更加真实,就使得余华的小说第一次和现实联系那么密切。

........................


第二节 亡灵结构的差异表述

一、两界同异——此岸与彼岸

余华在《第七天》中运用了多层叙述结构,这种复试组合叙述的设置对作品的内涵和设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品最明显的特点是以时间为线索的七天讲述结构。其次是此岸现实世界和彼岸虚幻世界的双面差异结构。这些结构在对作品的整体行文和脉络梳理上有着主导作用。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首先是以时间为线索的横式结构。《第七天》的题目虽然是一个序列词,只是强调某一天,但是文章的整体行文是从第一天到第七天。这个一目了然的时间讲述顺序,就是主人公亡灵在去世七天之内,脱离人肉体经历的回忆叙述,其中以夹杂倒叙和直叙为主。刚成为亡灵的杨飞显然不适应新的身份和生活方式,他一边行走飘荡,一边根据遇到的亡灵回忆生前的事件。这种且行且回忆的方式,随着杨飞成为亡灵时间的推移,读者跟随灵魂的视野体验了冥界之地,同时彩线串珠般快速领略他们曾经在现实世界的生活。从而来对比两届差异,并从其中归纳提炼两者为何有差异以及呈现差异的不同。

其次是以空间为线索的纵式结构。我们说余华的这部作品之所以备受争议,其根本原因在于作者在空间上打造了一个“死无葬身之地”。这个地方是超越了三维空间的新的灵魂所在,寄托了作者内心的思想理念和思维挣扎。表明上看,《第七天》全文都在讲死亡之后的世界,这是显性的空间,即亡灵空间。而通过杨飞的视线讲述亡灵的遭遇就形成了另一个隐性的空间,即现实空间。这两个空间以杨飞经历为线索,以一个个亡灵本体为接口,相联系又相分离。所以,这两个结构是并列的平行的共存于整部小说之中。而两者之间的关系探讨更甚于结构本身的两重性特征,也就是说,根本意义上,此岸是彼岸的倒影,两者互为映衬。

再次,是跌宕起伏、张弛有度的交错式结构。从前文的人物分析可以得知,他们的出场章节各自既有独立也有交叉。杨飞是线索主人公,所以他贯穿全文,但是他也需要一个逻辑意义上的行走才能解释为何他不安息而要四处游荡。于是作者设置了一个“寻父”的情节。父亲杨金彪的故事在开始就提到他身患重病却失踪了,寻找父亲是杨飞生前所做的唯一的事情,所以即使走到阴间也要把他找到。也就是说,在故事开头,就已经设置了一个悬念,剩下的过程就是层层推进了。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杨飞遇到了许多的或新或旧的亡灵,他都与他们产生了或多或少的交集,每一个新亡灵的出现就是一个小事件。而这些事件汇成的河流中有两个大事件,这就是两个大高潮。一个是杨飞的妻子李青的故事,描绘的集中详尽。另一个是鼠妹的故事,凄惨动人。所以,详略得当的讲述就使文本摆脱了平铺直叙的窠臼,具有更充沛的可读性。

........................


第三章 亡灵叙事的文学史价值……………………29

第一节 余华叙事模式新变与承袭……………29

一.继承:苦难、死亡、寻父……………29

二.新变:宗教信仰、现实、语言…………32

第二节 余华先锋精神探寻……………………33

一.虚构与现实、宗教与信仰………………33

二. 《第七天》的作品定位与意义…………………35


第三章 亡灵叙事的文学史价值


第一节 余华叙事模式新变与承袭

一、继承:苦难、死亡、寻父

余华以先锋叙事而扬名文坛,及时他后来的创作风格发生变化,也不影响他在文坛中的地位,仍然是当代具备强悍实力的作家之一。但是作为一个灵活多变,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作家,作品的特色不会在短时间内呈现完全独立的状态,而是有继承有新变。那么,对于他之前的创作的小说,学界已经做了非常多的探索和研究,有主题,有语言,有叙事策略,有表达技巧等。那么亡灵叙事作为《第七天》最显著的特征,它的创作在余华的创作脉络之中有延续发展的部分,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余华前期作品的影子。这种继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题上的死亡苦难继承

苦难是文学叙事的基本内容,它之所以可以使文学叙述获得精神深度,是因为其中包含了人类精神的坚实力量。在余华的创作中,大部分的作品中都凸显“死亡”和“苦难”的意识,

曾有学者评论:余华的小说几乎就是一部现当代中国的苦难史的见证。而在其作品中,余华在前后期对苦难意识的叙述和展示角度是不一样的。前期对苦难的叙述集中在形而上的 80 年代,以揭示人性的罪恶为使命;后期则集中在形而下的 90 年代,直面人生的生存困境。余华前期的作品中,他对苦难的揭示显的鲜血淋淋,种种暴力、死亡、血腥都不加节制地展示了丑陋的现实,这些典型内容本身就是苦难的一部分,甚至有人评价他“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渣子”①所以,在余华的前期作品中,余华描述了大量包括暴力和阴谋、死亡和欺骗在内的罪恶的世界。在典型内容中,苦难的书写得到了极致性的发挥。苦难在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中继续上演,第一视角的种种苦难和不幸由人性之恶造成。到了后期的创作,余华对于苦难的叙述逐渐变得“温情脉脉”。苦难之中往往还隐藏着生命的坚韧、人性的执着,在指向终极的生命悲剧的同时,矛头又指向人必须直面的生存困境。表现在文本上要么通过苦难写死亡,要么通过死亡写苦难,其中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表现得较为突出。

......................


结语

许多读者真正喜欢余华始于其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这两部作品也确实在余华的创作体系中占据非常大的分量,正是因为这些作品广受好评,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反过来又增加了余华的作家名气。戴着光环的作家往往会受到更多的审视和关注。十年蛰伏的《兄弟》并没有使余华收获意料中的欢呼,只因其狂欢化色彩和苦难叙述被津津乐道。而七年之后的《兄弟》的出现,余华像是憋了一口气,好坏不同的极端性评价依然没有满足他的创作期待。在宏观整体的大背景下,《第七天》并不能算作是最优秀的一流作品,但是对于余华本人来说,依然有他进步和创新的文本价值。

故而,在《第七天》的文本分析作品已经较为丰富的情况下,研究视野中缺失的一角即“亡灵叙事”的叙事视角仍是空白之处。余华的这一叙述手法在当代的其他知名作家如阎连科、方方、莫言等创作领域已经有过较全面的研究。余华本身的创作脉络中,首次出现这一灵魂叙事视角,所以有值得研究的空间。首先,界定“亡灵叙事”的概念有助于后续学者以清晰的视角对作品从这一叙事角度研读作品;其次,从作品的叙事视角出发,分析作品的结构层次、语言特色、人物意象有助于学界探究作品的深层意蕴;再次,试图以余华的整体创作为基本出发点,考察《第七天》这一亡灵叙事视角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最后,探讨在独特叙事视角的帮助下,余华及其新作在现实精神指向意义上做出深入挖掘的努力。

简而言之,余华是一个青睐死亡叙事的当代作家,在描述死亡的过程中,他会不断摸索更有趣、更有意义的死亡写作手法。故而,在他的“死亡叙事”创作脉络中,出现了“亡灵叙事”这一写作视角。作为小说最显著的特点,从亡灵叙事的角度来进行小说创作对余华对文坛都有其出现的合理性。这一死人的创作角度有着渊源的哲学大背景,也有着同时代屡见不鲜的文学大语境。死亡哲学在中西方都有久远深厚的积淀,很容易被作家拿来做为创作的利剑,斩荆披棘,表达自己的文学思想。而同时代中死亡背景频出的创作,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都有着许多作品的铺路,如阎连科的亡灵叙事已经炉火纯青,网络热剧《灵魂摆渡》受到观众热捧,这些无不体现当代文学语境中亡灵叙事的普遍性。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41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41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6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