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6-05-12 17:08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缘由
中央电视台 CCTV1 综合频道作为国家文化的一个旗舰品牌,引领着全国的文化以及艺术的发展,这本身就需要有独特的眼光、视界和选择。《舌尖上的中国Ⅰ》顺应央视等主流媒体的发展方向,把摄影镜头对准中国最底层的平常百姓,用国际化的摄制手法和高品质的影像巧借美食描绘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让观众通过“舌尖“去领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饮食文化。这反映了作为国家主流媒体的中央电视台,对大众文化传播方向选择的一种新认知以及对国家形象传播的一种积极探索。2011 年中央电视台成立的纪录片频道(CCTV9),是我国第一个在全国播出的,国家级纪录片频道,也是我国第一个全球覆盖的中英文双语纪录片频道。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以青花瓷的青色作为频道主色调,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中国价值、国际表达”为定位,主要涵盖自然探索、历史人文、社会纪录、文献档案等类型的纪录片。此频道的开播,对内推动了中国纪录片产业化的发展,对外更是通过多面呈现,更加真实地反映中国现实,这一时期,纪录片的发展得到空前重视,《舌尖上的中国Ⅰ》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在创作过程中,积极向国外优秀的纪录片频道、栏目、团队认真学习,比如 BBC、美国国家地理等。创作者们用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汲取他们的创作优点,使《舌尖上的中国Ⅰ》糅合了国际化的制作水准、全球的胸襟、中国的视野、民族的风格以及对悠久饮食文化的挖掘,它高标准的制作技术、陌生化的效果、碎片似的剪辑、诗化的解说,树立了中国纪录片当下国际化发展的新标杆。(四)传媒影视业界的社会责任感。在纪录片朝着多元化、国际化、市场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传播媒体和影视界的从业者,如何提升我国纪录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如何宣传好中国的国家形象,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了每一位从业者的历史责任。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由中央电视台精心制作的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自 2012 年 5 月 14 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纪录片频道共同开播后,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影片在不同年龄段的受众中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舌尖上的中国Ⅰ》作为一部纪录片,其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同时段主流媒体热映的电视剧,成为观众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我国业界学者也对其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在中国知网、万方等文献检索中我们可以搜到有关《舌尖上的中国Ⅰ》的期刊论文 1600 余篇、学位论文 20 余篇。业界学者多以《舌尖上的中国Ⅰ》为例,从叙事策略来探讨其成功之道、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就其某方面的美进行阐述、从纪录片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来论证《舌尖上的中国Ⅰ》取得的新突破、给纪录片发展带来的启示等,但未能深入、系统、完整地研究该片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者的艺术构思、导演对内容安排的苦心设计下所隐藏的美学内涵等诸方面的内容。2012 年武新宏在《中国电视》发表的“‘旁观’与‘介入’合力共塑:舌尖上的‘中国形象’——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评析”从国家形象的高度指出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以美食为载体,用精美的具有视觉张力的画面,“旁观”与“介入”共生融合的纪录理念,展现美食背后的人物、故事、情感、生存方式,表达中国文化价值理念以及中国人勤奋、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描绘出“舌尖上”生动、鲜活、立体可感的“中国形象”。揭示了该纪录片在国家形象宣传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2012 年兰瑜在《现代传播》发表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研讨会综述”中罗明从传统的文化视角、国际化的制作技术等方面阐述了《舌尖上的中国》给我们纪录片发展带来的启示。刘文从纪录片选题角度、国际化的叙述方式以及新媒体的传播等方面总结了其成功之因。张同道从品牌效应、受众观、叙事方式、审美风格四个方面论证了《舌尖上的中国Ⅰ》对纪录片品牌建构的大胆尝试。朱羽军、贾磊磊从饮食文化传播的角度重点评价了其热播后的影响。[2]2012 年王妙甜在《大众文艺》上发表的“<舌尖上的中国>:地域意象与传统文化的双重表达”以食物为主线,通过美食与意象的双重建构、地域意象与人物塑造的相互映射、不同地域环境中民俗的差异等,重点阐释了地域意象的建构对传统文化的表达、美食文化的流变对人物性格塑造的文化彰显。[3]
.....

第二章 《舌尖上的中国Ⅰ》的简评

第一节 内容介绍
《舌尖上的中国Ⅰ》一经播出,火爆荧屏,其穿透社会网络神经,制造了一场最有影响力的传媒事件。使纪录片不仅走出了专业的圈子而且成为全社会的公众话题。其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的美食,通过对遍布全国各个角落的美食多个侧面的关注,来展现这些美食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美德、仪式、亲情等方面的文化,并且借助影像将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透过食物和人之间的那种特殊关系娓娓道来,借此让观众进一步的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舌尖上的中国Ⅰ》紧扣美食这一人性中最本色、最诱惑的主题,采用大跨度的叙事方式,快节奏、陌生化的视听风格,形成了一部活色生香的视听美宴。它不仅关注美食,更关心美食背后的人、情感、自然、文化。鉴于大众与城市消费者的基本重合,《舌尖上的中国Ⅰ》所展示的美食大多来自古朴自然的山林乡野,唤起受众的童年回忆或者理想期待。纪录片播出后引发的“口水加泪水”狂潮,证明该片作为传播大众文化的影视作品,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契合了受众的心里期待。影片耗时 13 月制作完成,共包含 7 个分集,各集首先概括了每集各自要点明的主题,随后举例介绍各种美食,并在最后该集结束时用主题概括全集。这 7 集的主要内容如下(摘抄自影片解说词):第 1 集《自然的馈赠》讲述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主要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

第二节 热播原因探析
《舌尖上的中国Ⅰ》在央视一经播出就引发受众热议,成为 2012 年上半年的一个文化热点。这样一部讲述美食的纪录片,一举突破纪录片以往寂寥的命运,并化为神奇的收视力量,将许许多多生活中与电视机渐行渐远的观众,重新拉回到电视面前。影片将遍布在中国大江南北各地美食中蕴含的浓浓乡情、亲情等等,透过唯美的画面、平民化的叙事视角让观众“口水与泪水”齐奔。《舌尖上的中国Ⅰ》精巧的将“民以食为天”这一题材用唯美的画面语言展现在我们面前,把美食的展现与乡愁情节的流露自然的结合,让观众动容,成为其生理和心理双方面强大的感染力量。尽管我们大家以不同的方式对它进行解读,但《舌尖上的中国Ⅰ》能够强势热播,主要还是因它构建了能够填补乡村受众群体缺失的城市生活感,以及城市受众群体心理缺失的乡村美食感,所有的这些来自城市或乡村的美食,一切都仿佛这般的让观众熟悉。《舌尖上的中国Ⅰ》采用平民化的叙事视角,影片中所有有关美食的讲述几乎都是围绕着具体的人展开的。这些和美食有关的人都是中国最普通的寻常百姓,他们是食材的采集者,也是美食的创造者,辛勤的劳作使他们快乐,快乐后那种对生活的感恩更是发自内心,创作者通过镜头将自然的馈赠和中国寻常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借助美食紧密相连,这种紧密相连,透过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典型人物和美食之间的故事,将其体现在血浓于水的亲情中,体现在游子对故乡那份无限的思念里。
....

第三章 《舌尖上的中国Ⅰ》的艺术表现手法........ 19
第一节 创作者的艺术构思表现......19
第二节 《舌尖上的中国Ⅰ》的视听语言分析.......26
一、画面语言营造艺术美感.....26
二、镜头语言传递艺术体验.....32
三、声音语言抒发艺术情怀.....35
第三节 《舌尖上的中国Ⅰ》叙事策略的表现.......37
一、本文叙事的界定.......38
二、叙事策略的结构表现....38
三、叙事的话语技巧.......41
第四章 《舌尖上的中国Ⅰ》的审美特征...... 45
第一节 形象美....45
一、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45
二、主观和客观的高度融合.....47
三、典型和普通的交融促进.....48
第二节 意境美....49
一、民族精神美.....49
二、哲理人文美.....50
第三节 真实美....51
一、不设不施的自然美........52
二、艺术真实的“乡愁美”.....54
第五章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的反思与启示..... 56
第一节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的不足之处........56
第二节 纪录片品牌建设的启示......60

第五章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的反思与启示

老子的哲学中包含着“ 反者道之动”的思想,意思大致是说,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反向另一个极端。[57]借用黑格尔的说法,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这部纪录片也不例外,长久以来,由中央电视台拍摄制作的纪录片一直都被观众赋予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深深期望,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同样也承载着很多的东西,比如说,纪录片国际化的发展,纪录片品牌的建构等等。纵然《舌尖上的中国Ⅰ》在中国美食类纪录片发展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获得了各方的赞誉,但沉下心来思考,在其取得成功的背后,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第一节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的不足之处

《舌尖上的中国Ⅰ》以其平民化的纪录理念,客观化的生活场景,超越美食的人文关怀,恰到好处的乡愁情结,纵多渠道的传播媒介,改变了纪录片以往寂寥的命运,把远离电视机的观众重新拉回荧屏面前,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传播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是因其过于美化的景象,一片祥和的风情,和谐的各种社会关系,其背后也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之处。饮食一直是中国老百姓茶余饭后的热聊话题,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间道德的滑坡,饮食安全的生存空间越发的狭小,作为一部美食类别的人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原本想着通过影片表达更多对中国底层平常百姓自然的充满辛勤劳作以及淳朴坚守美德的尊敬与礼赞,同时也想在更大的程度上展现客观真实的生活。通过观看影片我们知道我们的一日三餐的食材大多来自我们勤劳耕作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馈赠。但是由于天灾人祸的各种原因,自然并不总是馈赠的,面对自然人们有时候是手足无措的,很沮丧的、没有任何办法很难过的。但是食材有关这些方面的内容,影片几乎没有提及,这是《舌尖上的中国Ⅰ》的一大憾事。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研究

..........

结 语

2012 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在中国传媒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举改变纪录片以往寂寥的命运,其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同时期热播的电视剧,在我国纪录片摄制的低迷时期,开拓出了一条非凡的创作之路,一跃成为当年的文化热点,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热聊的话题。解读《舌尖上的中国Ⅰ》,是一次对中国美食文化的旅行,按着影片设置好的路线,游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各地秀美的风光,这是时代给予我的幸运。《舌尖上的中国Ⅰ》的创作团队,辛勤的付出,获得了空前的丰收。在我用心解读这部纪录元年的品牌纪录片的时候,《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已经开播了,作为央视精心打造的品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第二季再继续创造着这一传奇。作为美食类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肩负着更多的文化使命,对国家形象的传播,对民族优秀饮食文化的传承,对中国底层老百姓的关注等等这一切都赋予了这部纪录片更多的内涵,我们需要更多的这样的品牌纪录片走出国门,迈向世界,这需要我们业界内艺术家、专家、学者等的共同努力,用我们的责任书写新的历史。纪录片的发展越趋品牌化、专业化、商业化、国际化,我们国家专业的纪录频道、纪录栏目还不多,纪录片摄制的资金支持、设备更新还跟不上需要,,纪录片未来的发展,依旧任重道远。但是,《舌尖上的中国Ⅰ》给了我们有关纪录片发展、制作的新思路,其取得的成功之道,值得我们每一位业界人士的深思。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在共筑中国梦的道路上,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我们国家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纪录片创作理念和创作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新课题,《舌尖上的中国Ⅰ》这部纪录片已经带领我们迈出了这最有力的第一步,接下来的路怎么走,这需要探索,需要年轻创作者的不懈努力,但是笔者坚信,未来,中国的纪录片发展定能走上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的道路,定能在世界纪录片时空升起颗颗亮星。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43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43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c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