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钻石模型”视角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进入 21 世纪,经济全球化正逐步改变全球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快速化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显。金融服务贸易作为服务贸易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基于金融业的金融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金融服务贸易在推动国际贸易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趋重要。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服务贸易也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在 2001-2013 的十三年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由 719 亿美元增加至 5396亿美元,年均增长 19.06%;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也从 2.4%上升到 6.0%(中国商务部官方统计,2014)。然而,作为服务贸易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却不尽人意。在 2001-2013 的十三年间,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从1.8 亿美元增加至 63.3 亿美元,虽然年均增长 50.89%,但是在整个国际服务贸易中的比重仅仅从 0.2%上升到 1.2%(中国商务部官方统计,2014)。纵观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历程,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起步较晚,并未形成有效规模;二是竞争力较弱,并不具备快速发展的实力。因此,,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发挥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优势,增强其竞争力,便成为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研究课题。
1.1.2 研究的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开放以及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势必要更多的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金融服务贸易作为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体现,国际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并不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力,金融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份额较低。本论文摆脱传统研究只着眼于竞争力大小的计算及比较的局限性,深入分析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对推动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形成及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研究成果也集中在竞争力的国际间或地区间的比较,并没有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分析以及对于如何构建符合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特色的竞争力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寻找并构建符合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理论及竞争力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的内容
本论文结构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及思路如下:
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指出了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阐明了论文的写作思路和框架。
第二章国际竞争力理论及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综述。该部分首先阐述了金融服务贸易和竞争力的概念内涵,并依据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对这两个概念做了进一步的界定。随后对国际竞争力理论进行概述,主要包括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及竞争优势理论。最后对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
第三章为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理论的适用性分析。该部分在第二章论述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这两种理论在研究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问题上的适用性,阐明竞争优势理论对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更具解释力。进一步说明虽然竞争优势理论对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更具解释力,但竞争优势理论及“钻石模型”并非依据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而建立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论文在原有竞争有理论及“钻石模型”的基础上,依据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特殊情况,对“钻石模型”进行修正,以适用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最后在修正“钻石模型”框架内,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所涉及的“钻石模型”各要素进行具体分析。本章为论文的理论分析部分,试图从理论上重新构建适用于评价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体系。
第四章为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该部分首先对“钻石模型”进行指标的选择并说明选择依据,其次对数据的来源和处理进行说明,然后进行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最后得出相关结论。本章意在定量分析影响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构成各因素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程度。
第五章为提升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及进一步研究的展望。该部分依据实证分析结果,针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各影响因素不同的影响程度,从金融机构自身发展及创新能力提升、金融市场机制完善并促进同业竞争、提高金融监管机构监管能力等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的解决思路。最后指出文章的不足,并提出后续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
2.国际竞争力理论及现有研究成果述评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金融服务贸易
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将服务贸易分为十二大类,其中金融服务贸易作为其中一个大类包含两部分:一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服务(保险除外),二是保险服务。《中国服务贸易统计》同样将服务贸易分为十二大类,但是将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分别作为两个大类进行统计,即金融服务贸易类和保险服务贸易类。
由此可见,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对于金融服务贸易的界定和统计口径并不相同,因此为了方便研究,并根据中国经济统计口径和选题的实际情况,本文对金融服务贸易研究的内容界定在中国经济统计口径之上,不包括保险服务。
具体包括:公众存款及其他可偿还资金的承兑,所有类型的贷款,金融租赁,所有支付货币的传递业务,担保与承诺,户主账户与顾客账户的交易形式,参与各种证券的发行,代理借贷款的经纪人服务,其他金融服务提供者所提出的关于金融信息、金融数据处理及其他软件的转让与供给等。
2.1.2 竞争力
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是国际上最权威的竞争力研究机构,其公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在国际间具有重大影响。WEF与 IMD 在竞争力研究上共同携手多年,后虽然分道扬镳,但从目前来看,其两者对竞争力的研究并不存在实质性差异,而仅仅是研究方法的差异,因此归为一类。WEF 和 IMD 运用八个要素集中说明竞争力: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管理、金融环境、基础设施、管理程度、科学技术、人口结构素质等八个要素建立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指标体系,并利用该指标体系对不同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可以看到 WEF 和 IMD 的竞争力评价的基本思路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总体分析方法,即国家层次上定义的竞争力,但是统计比较粗略、针对性不强,其分析结果对具体产业的竞争力没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
2.2 国际竞争力理论述评
2.2.1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斯密认为,每个国家由于自然禀赋或者后天的人为因素,都会在一些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有利的条件,即生产成本绝对低或者劳动生产率绝对高,而在另一些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不利的条件。每个国家都应当把自己的资源集中在对自己有绝对有利的产品的生产上,放弃对自己具有不利条件的产品生产,然后在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彼此进行国际贸易,这样对各国都是有利的。然而斯密的理论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即按照该理论,如果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具有绝对有利时,那么该国将无法进入国际市场进行分工,这就无法解释全面先进国家与全面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从而导致理论与现实的不相吻合。
(2)比较优势理论
针对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和缺陷,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各国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即一国与另一国相比即使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也能够通过生产相对具有优势的产品,从而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交换以获得贸易利益。
(3)要素禀赋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其单要素(劳动)的假设显然不符合实际,因此赫克歇尔和俄林在其基础上,加入资本要素,并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即一国应该生产并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综上,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一国产业比较优势的产生,或者说竞争力的形成,依赖于该国特殊的资源禀赋或丰裕的生产要素,这也是传统比较优势形成的决定因素。
......................
3 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16
3.1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的适用性分析……………… 16
3.2 竞争优势理论及“钻石模型”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的适用性分析 …………………19
4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26
4.1 钻石模型指标选择…………………26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27
5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35
4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因素的实证分析
根据适用于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的钻石模型选取一系列变量,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运用计量软件确定相关变量因素,并定量衡量这些因素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4.1 钻石模型指标选择
(1)基础性生产要素。本文在考虑其对一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时,主要从金融服务贸易的融资和资本规模方面进行考虑。融资和资本规模一方面体现了金融服务贸易的可用资金量,可用资金规模的大小决定了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前景和创新潜能;另一方面决定了金融服务贸易的抗风险能力,拥有更大资金规模的金融机构更强的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因此本文主要采取金融业实际利用FDI、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等衡量金融机构的融资和资本规模。
(2)创新性生产要素。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进步和基础设施的不断优化,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模式也在不断多样化和便利化。金融机构依靠大量高等金融人力资源,在金融产品的设计、组合等方面也在不断创新,以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更高收益的金融产品。因此,在现代通信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结构要素方面,使用互联网普及率以及国有控股的五大商业银行本科以上学历从业人员比例对创新性生产要素进行衡量。
(3)需求条件。修正后的钻石模型主要强调本国市场的需求,本国市场的需求主要来自于本国企业的需求和本国居民的需求,企业和居民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一方面提现了国内市场的购买力,同时国内市场的需求提现了不过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竞争力,也为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因此,本文就企业和居民两个角度,选取了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作为变量,以反映一国购买力,从而决定需求。
(4)相关与支持性产业。金融服务贸易的销售对象主要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企业,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来帮助相关企业和产业解决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同时与金融机构相关的产业和企业对于资金相关的结算等业务也为金融机构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动力。该要素指标的选择,主要考虑到中国金融服务业主要为货物贸易提供服务,以及与金融服务业相关联的产业比较集中在资本密型产业,因此,分别选取货物贸易出口额和第二产业增加值作为衡量指标。
........................
5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本论文将十一个要素指标依次回归到六个要素中,按照对中国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程度的强弱排序,企业组织、企业战略和同业竞争因素影响最强,政府要素、需求要素、相关与支持性产业要素和竞争性要素的影响依次减弱,而基本生产要素影响最弱。由此可以看到,提升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大力培养高等金融人力资源,提升
金融研发能力。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最根本的来源是金融创新,这是显而易见的,但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金融创新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程度竟然是各要素中最弱的,这值得深思。在中国金融服务业过去的发展中,创新一直并不是中国金融机构的强项,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形成也并不主要依靠创新能力,而是基于垄断地位的竞争力,这也就说明了中国各类金融机构在国际上竞争力弱的问题。同时也应该看到,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创新能力将给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空间也是巨大的。
金融创新,即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服务模式创新。金融产品创新主要依靠高等金融人才和金融研发机构对金融产品的进行新的设计、开发与组合;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一是依靠金融机构对过往经营经验的总结并发展,二是伴随这现代通信技术发展,金融服务也将更加便利化与多样化。
第二,完善金融市场机制,促进金融机构同业竞争。
金融市场机制的成熟,其实质是自由和监管的平衡。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中国四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由政府控股,而中国金融市场 90%以上的份额由建、工、农、中这四大股份制商业占有,其实质就是政府控制下的金融市场,中国金融市场的垄断性十分明显。同时,中国商业银行法规定私有资本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可以申请建立商业银行并进入金融市场,但实际进入条件苛刻,从过去二十余年来没有任何一家私有资本商业银行成立就能看出。
因此,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需逐步开放金融市场,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的难度。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中国金融市场资本构成,为金融市场注入活力;另一方面也加大各类金融机构的生存压力,特别是中国四大商业银行的生存压力,迫使金融机构不断优化管理,强化创新,并提高其竞争力。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43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4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