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中的女神崇拜
第一章 原型和女神崇拜
第一节 原型的寻根之旅
一、原型的内涵
原型批评是二十世纪影响很大的一种研究文学作品的方法。“原型”意思是最初的、原始的模式,即原始模型。原型批评是立足于整个文学发展史,从宏观的角度探寻文学发展演变规律的一种批评方法。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改造、丰富、发展。荣格在其著作《心理学与文学》中认为弗洛伊德所说的只是无意识的表层,荣格称之为“个人无意识”,而无意识的深层则是“集体无意识”。“集体”一词本身就有特殊的意味,与“个人”相反,它具有与个体大致相同的所有特点。“集体无意识”不同于“个人无意识”。首先,来源不同:“集体无意识”不是源于个人经验,不是后天的,而是先天的、普遍的,对于意识来说,是一种自觉倾向性的补偿。集体无意识“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其次,内容不同:“个人无意识”的内容是“情结”,“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型”。所以,荣格的原型侧重于心理学上的,这种原型是遗传的、先天的、普遍的,是祖先们的生活经验在历史的沉淀下逐渐积累起来的。荣格的原型概念的核心是集体无意识,而弗莱在此基础上对原型的概念和应用又有了进一步的探索,弗莱是从文学的角度来阐释原型的含义,最重要的核心是“文学原型论”。
诺斯罗普弗莱是加拿大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系统地建立了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核心是“神话一原型”,为各国的学者研究文学拓宽了道路、提供了新的方法,推动了文学理论发展的进程。其著作《批评的解剖》更是研究文学的经典著作。弗莱的原型不同于荣格,是侧重于文学类型的共性以及文学的整体演变规律。他将原型进一步深化为“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这样的原型文学观说明了文学是一个整体。弗莱提出了整体的文学观,并提出了“向后站”的研究文学的方法。将文学史视为一个整体,从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文学作品所在的位置,并且将文学作品作不同类型的划分,从而更加清晰准确的追溯其源头,找到其原型。从整体的文学观出发,探索文学发展演变规律,发现文学是一个不断循环发展的历程,就像一年四季一样循环往复,虽然随着不同时代的变迁在不断改变,但千变万化还是可以追溯到其原型,即文学作品只是根据时代具体的审美需要在“置换变形”,其原型是不变的。这样的“文学原型论”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文学发展的脉络,“站的高,看的远”,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探寻文学发展及其演变规律。
......................
第二节 从远古神话中走来的女神崇拜
一、女神崇拜的内涵
女神崇拜的含义。“女神是在不同的名字下而且以不同的形式被崇拜的。”“女神”简言之,就是在能力上超出普通女性,是不平凡的、具有神秘感的,被神化、被理想化了的女人,实际上是人们的集体无意识凝结而成的对美好女性的一种憧憬和想象。“崇拜”简言之,就是一种高度尊重,情感在欣赏与喜爱之上,更偏重于钦佩与敬重,呈现的是一种仰视的姿态。女神崇拜包含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对美好女性的敬仰与敬重。
女神崇拜的源头。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存环境艰难,不能科学的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女性强大的生产力被祖先们神化、偶像化,开启了最原初的对女性“神秘的”生殖力的崇拜,并创造出了一系列尊崇女性的神话,就有了女神。在原始社会时期,女性的地位很高,因为女性强大的生产力,是种族延续的关键,而且女性是社会两性关系的核心,这时的女性崇拜最早被偶像化。到了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意识到女性力量上的局限,女性地位衰落,不再是高高在上,男性地位的上升注定了女性要沦为男性的附属,女性崇拜也不及从前。
女神崇拜的表现。女神崇拜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原始性和先在性还体现在:在宗教史上,男神的神圣地位都是源于他们的母亲,即女神,也就是说,男神出现的时间晚于女神。由于女神崇拜的久远性和广泛性使得女神崇拜在民间有着非常繁杂的礼仪和不同的方式。例如,建祠庙,很多地方都有女娲庙,表达的是想要与神沟通的愿望,也是人们内心虔诚的表现。塑像和挂画,现在百姓家中仍有挂女神画的习俗,表达的是人们期盼能有和神一样永恒的力量和生命,实质上都是人们愿望的产物和投射。还有很多文艺作品,如小说、诗歌、绘画、碑刻和音乐等。流传广泛的还有一些地名,例如为了表达对妈祖的尊敬和崇拜,台湾澎湖列岛有马公(妈宫)港和福建的马祖岛。这些表达方式虽然不同,但都使女神崇拜在时间上得以延续,尽管有一些带有标志性的建筑、地名在逐渐消失,但是对女神的崇拜并没有随着这些退出人们的情感生活,那些集体无意识中留下的印记是难以磨灭的。从女神崇拜的演变中不难发现,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中包含的人们对女性的敬仰、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对两性关系和谐的希冀是始终不变的,也成为主要的因素使女神崇拜得以延续。女神们也适应了人们的不同需求,基本上都是外貌美加上心灵美,是灵与肉的“兼美”典范,是集合了人们所有的憧憬与向往的“寄托体”。
.....................
第二章 “丰乳肥臀”——让人膜拜的大母神
第一节 罗绮丛中的“丰乳肥臀”
一、身体上的“丰乳肥臀”
丰乳与肥臀是用来形容女性的,丰乳肥臀象征着母亲,母亲意味着生命,只要有母亲在,生命就会得到繁衍与延续。
女性承担着孕育生命的伟大职责和使命,而身体的丰满则象征着生育力的强大。对于女性生育力的崇拜自古就有,并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很多国家都保留着原始社会留下的女神的雕像,例如“1908年在奥地利发现的‘维林多夫的维纳斯’,距今也有2.5万——3万年了。没有面部特征,突出表现的也是乳房(象征哺育),巨腹(象征孕育)和阴部(象征生殖)。”(如图)学者们根据这种造型特征推测这是一尊母神的雕像,而且仔细看她的帽子,呈篮子状,篮子本身也具有收容、包含之意,也是象征着母神的丰满、有容乃大。
女性的“丰乳”和“肥臀”象征着旺盛的生殖力,此外还象征着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有容乃大”。女性的整个身体就像是一个容器,从“维林多夫的维纳斯”就可以直观地看出,形体呈大圆状,乳房象征着哺乳,是新生命力量的源泉。从乳房的“容器”性质衍生出一系列象征,例如碗、酒杯等,它们都结合了乳房的滋养和容纳的基本特征。“肥臀”显示出一种厚重、稳重、踏实感,这也正是母亲带给我们的感觉。正是“丰乳肥臀”使得女性笨重而又庞大,像一座大山。
莫言笔下有一大批女性形象,她们或粗犷豪放、或坚韧包容、或大智大勇、或聪慧灵动。莫言很多次描写她们,并且调动所有的感观和生动的比喻来描绘她们的形象。作品中不仅仅是描写女性的生存境况,更是毫不掩饰对女性的崇拜,甚至有些夸张的描写了她们肉体的“丰乳”与“肥臀”。这些女性形象多是健壮有力,乳房和臀部饱满,都是善于生养的。例如,《白棉花》中的方碧玉干庄稼活干的非常好,让人羡慕又赞赏,还会拳脚功夫,尤其是她那对“趾高气扬的乳房”,如同喜马拉雅山。《生死疲劳》中的二姨太,通过她的丰乳和肥臀,就能看出一定是一个很能生养的女人。《爱情故事》中的女知青何丽萍身材丰满、高大,小弟看到她“两只乳房把军便装的两只口袋高高挺起”,她还一胎生了两个孩子,旺盛的生殖力达到了为男性传宗接代的目的。《丰乳肥臀》中描写母亲的乳房像是两个丰满的宝葫芦,它们很神奇,能跳跃、能窃窃私语、能与“我”交流信息,对“我”有着无穷的吸引力。还有文中对乳房的描写十分传神,“我的目光穿过她身上厚厚的皮毛,看到了她那两只与我母亲的乳房体积差不多大的乳房,它们的美丽,使我几乎忘记了饥饿和寒冷。”“她的双乳在黑袍中剧烈摇摆着,炸开着瑰丽的羽毛,好像两只刚刚交配完的雌鸟。”好像乳房自己有着独特的生命力似的,有着神圣的力量。这些身体丰满的女性,用她们的全部来养育儿女,更是用精神上的博爱与充盈包容宽容着儿女,成为屹立不倒的守护神、庇护者。
.......................
第二节 大圆——有容乃大的大母神
一、大母神的包容与仁爱:《丰乳肥臀》
大母神的基本特征就是有容乃大、藏污纳垢,能包容世间的一切,正是这样博爱的胸怀,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莫言的《丰乳肥臀》写了一位母亲上官鲁氏,却是代表了全天下的母亲,赞美、歌颂了这一位母亲,却是在赞美、歌颂全天下的母亲。上官鲁氏身上的包容、隐忍、博爱都符合大母神的基本特征。
(一)母性的原始奉献
首先,上官鲁氏作为母亲的原始奉献体现在她的生育上。上官鲁氏自幼父母双亡,听从姑姑安排,17岁便嫁给了铁匠之子上官寿喜。但是因为丈夫没有生育能力,她不能完成为家族传宗接代的任务。因为无子,上官鲁氏一直受着不公平的待遇,受尽了婆婆的欺辱和旁人的白眼,还有丈夫的打骂,整天都低声下气的活着,根本没有尊严可谈。上官鲁氏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从来都不是自己的主人,“只是由他父亲转让到她丈夫手中的财产而已。”为了生出儿子,她就“借种”,与不同的男人发生了关系,有的只是为了生出孩子,有的是被强迫的。无论何种情况下的上官鲁氏,都是悲哀的,为了生儿子而生儿子,只是单纯的生育的工具,毫无独立人格可言。上官鲁氏共生育了 9 个孩子,8 女 1 男。生育、繁衍后代的重任已经如同烙印般刻在了女性的骨子里,那是女性的天性。上官鲁氏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家族血脉的延续,超出了平常的封建伦理观,体现的是生命繁衍的平等性,同时也是在嘲弄和挑战夫权。而大母神的原初特征就是旺盛的生产力,她孕育出生命,使这个世界生生不息。“女人=身体=容器=世界”充分说明了女性的基本特征是有容乃大,可以藏污纳垢。大母神的这种奉献精神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保留到了很多文学作品中,例如《女娲》中的李玉儿一共生育了十一个孩子,这是女性对社会的原始奉献。当然,上官鲁氏这种为了生育后代的奉献是忽略封建法制的贞洁观的,是原始性的,是用超越伦理道德、奉献肉体的方式的“种族延续”。
其次,上官鲁氏作为母亲的原始奉献还体现在她的博爱上。上官鲁氏活到了95岁,一个普通母亲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社会的不安动荡给人们带来的磨难是巨大的,加在母亲身上的重担是难以想象的。她在动荡的年代中含辛茹苦地默默养育着自己的儿女还有儿女们的孩子,她用自己的“丰乳”滋养着他们。在作为母亲的上官鲁氏眼中,孩子无论是谁的,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都是值得珍惜的生命。将大母神比作“大圆”、“容器”,因为大母神的基本特征就是庇护、滋养、包容,上官鲁氏用自己的行动和思想完美的诠释了大母神的有容乃大。她会保护所有的孩子,她可以不惜一切,放弃道德操守的底线甚至自己的生命来护着孩子的周全。而这种博爱、奉献、无私,她同样可以给予其他人,,不论他是谁。贫困的年代里,食不果腹的日子折磨的人们为了生存痛苦的支撑着,上官鲁氏把家中惟一的野菜团子给了一个陌生的且对她傲慢无礼的乞丐,别人很难理解。但在她面前,生命是平等的、一样的、珍贵的,都是值得尊重的。那饱含着人间仁爱的野菜团子带有平等、温暖、让人重生的力量。上官鲁氏不仅能够用慈爱的心对待陌生人,甚至于自己曾经的仇人,她也可以给予宽恕,就像她在困境中仍然毫不犹豫的救出了曾经殴打过她的房石仙。生命再一次在她这里得到了平等的对待,得到了尊重和保护,这些都符合大母神“有容乃大”的特质。
.......................
第三章 “蛙”——造人救世的始祖母神 .......................24
第一节 万物之母的“蛙” ................ 24
一、身体多子的绵延不息 ............ 24
二、精神之母的寻踪觅迹 ............... 25
第二节 循环——永恒回归的女神 ............... 26
一、女神的迷失与回归:《蛙》 ............. 26
第三章 “蛙”——造人救世的始祖母神
第一节 万物之母的“蛙”
一、身体多子的绵延不息
蛙崇拜的原因。蛙崇拜历史悠久,甚至已经成为先民的图腾,这和蛙旺盛的生殖力密切相关。蛙的繁殖能力非常强,蛙本身的这种强大的繁衍力量,正是原始先民追求的生命的绵延不息的体现,映射着先民们期盼子孙众多的美好愿望。河南出土的彩陶上的青蛙纹,陕西出土的“鱼蛙纹彩陶盆”内壁的青蛙纹,都有很多黑点,都象征着青蛙的多子。此外,家窑文化的彩陶中也有众多的蛙纹,代表的也是相同的含义,同时这也象征着女性的生殖器,蛙崇拜在某种程度上是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先民的一种生殖崇拜。
蛙崇拜在少数民族有不同的体现。在黎族,妇女的筒裙图案中有青蛙纹,甚至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不同的青蛙样式的图案。“黎族人民认为青蛙有很神秘的效能,它能呼风唤雨,保证粮食的丰收,是黎家的崇拜对象,因此,不能捉食青蛙。”3000多年来黎族的蛙纹纹身图案基本没有改变,这些都反映了蛙崇拜在黎族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壮族有很具民族特色的铜鼓,尽管分布的地区不同,特点也不一样,但是共同的一点就是铜鼓鼓面上的蛙纹。纳西族的人们认为他们的传统舞蹈是源于金色神蛙,实际上是对蛙的动作的一种模仿,东巴舞中人们最先跳的就是金色神蛙舞。在纳西女子的服饰上,蛙形的羊皮披肩更是屡见不鲜,蛙形被认为是很美的。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们对蛙的崇拜甚至是对蛙图腾的崇尚。
文学中的蛙崇拜。流传在民间的,尤其是在少数民族中有很多关于蛙的传说和故事。最典型的一类就是神蛙丈夫故事,作为异类婚恋故事的一种,有着独特的魅力。德国的《格林童话》中就有《青蛙王子》的故事。在中国,这类关于蛙的故事更是数量多、分布广,满族的《蛤蟆儿子》、土族的《青蛙女婿》、纳西族的《青蛙伙子》等等,在鄂伦春族、回族、维吾尔族、茂族、羌族、黎族、壮族、白族等都有类似的故事流传着,有着神秘性和古老性。关于民间流传下来的蛙的故事大致有这样几个类型:主动型、威胁性、考验型、青蛙姑娘型、报恩型。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故事,都包含着人们对蛙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
结论
文学中的原型带给读者的是一种不约而同的精神上的共鸣,要找到这种共鸣的源头,就要探索其原型。
女神原型在当代有不少作家的作品表现过,莫言的独特性在于他笔下的女神原型的永恒回归,这也是莫言小说中女神崇拜的特征。身体上,丰乳肥臀的女性意味着生命的绵延不息,无限循环。精神上,女神的双面性体现了女性作为“大圆”的完整性、循环性,而在不断变更的历史中对女神的崇拜与追寻,唤醒人们心中最原始的对爱与温暖的渴求,是永恒的。
莫言小说创作中对女神崇拜的主题特别痴迷。小说中女性性格塑造比男性丰满充实的多。女性是创造者、守护者,总是包容、隐忍,散发着圣洁的光辉,而男性总是逃离、胆小、懦弱。这和莫言童年时期的生活环境有关。除此之外,男性作家的作品中,男性笔下女性形象的塑造也反映了男性对女性的一种期待。此外,还有莫言对于原始生命力的还原,女性的“丰乳肥臀”象征着生命的生生不息,女性旺盛的生殖力是让人敬畏的,能够孕育鲜活生命的母体是值得崇拜、值得敬畏的,也寄托着莫言对自由生命力、自由生存状态的向往和还原。
莫言小说中的女神原型有着重要意义。小说中的女神崇拜唤起的是我们对母亲、对女性的包容与博爱的心灵上的敬畏与感恩。莫言以作为老百姓写作的姿态,还原了生命的本质,更还原了为人类的生生不息默默奉献着的伟大女性。对女性的崇拜是人们的集体无意识,更是现代社会人们寻求和守护的精神归宿、心灵庇护。莫言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体验、对人类生命的敬重与悲悯也体现于此。
莫言的小说中有“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这趟寻宝之旅还待继续,对莫言作品的研究还有更多、更深的角度值得挖掘,在大家共同的关注和努力下,将会有更多的“宝”破土而出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43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4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