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农民工与城市人内隐身份认同、自我污名和攻击性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6-05-13 08:35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工在城市里生活和工作中的市民化脚步也在不断地加快,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着种种考验,这些考验来自政治、经济、教育等诸多方面;城市人对于这些所谓的外来者也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偏见和歧视。来自农民工与城市人之间的群际偏见导致群际攻击等方面的挑战。例如,农民工认为城市人狡诈、冷漠,城市人则认为农民工低俗、不整洁等。尤其是从各种媒体上得到关于两个群体之间的负面消息之后,导致群际偏见越来越深,进而由此产生的群际冲突和群体性事件也逐步增多,成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隐患。 群际冲突是指个体根据自身特征对照群体的综合特点,将自己纳入某一社会群体后成为其中的一员,并在活动中以群体成员而非单独的个体身份对外群体产生的内隐或外显的对抗行为。整体来看,群体中认同度越高的群体成员,会认为与自己群体相对应的群体之间存在的矛盾越大。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农民工市民化的脚步也不断地在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规模性的农民工群体大量涌入城镇。在我国农民工大量接触城市人的国情下,农民工与城市人的接触正在前所未有的增加和深入,媒体和舆论中关于群际冲突的报道也逐渐增多,关于不同群体的冲突和偏见的内容令人咋舌。据此,关于不同的社会身份群体之间的群际冲突存在与否,不同启动背景下攻击性行为是否有差别,农民工与城市人群际攻击性是否有差异有研究的必要及深远的意义。
......


1.文献综述 


1.1 攻击性

现有的研究表明,农民工因其社会地位较低,在城市务工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和偏见,并且遭受较低的身份评价而产生自我污名。因为其较低的自我价值感和经济水平状况,在农民工产生污名化之后,内心和行为上均会产生一定的攻击性。与城市人交往和比较过程中,农民工面对诸如被羞辱、诋毁等情况的时候,更容易产生攻击行为。这也可以看做是农民工为了保证自我的心理平衡、维护尊严的自我保护机制。从现有客观实际情况及现有研究中发现:城市人与农民工相比在获得户籍保证的同时,在社会当中也有更多的背景支持和社会财富,而农民工初到城市中,无论是住房、就业还是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均不能与城市人相提并论。这样的现实差距以及心理落差感都会导致农民工在内隐或外显行为上表现出一定的态度和行为意图反抗和改变这种差距,内化的差距感和愤怒感甚至会表现出外显的攻击行为。

1.2 身份认同与攻击性的关系

对身份认同的研究最早以哲学范式为主,认为身份认同这一概念涉及到个体对自身的主体意识的确认,属于认同概念范畴,建立在自我概念基础之上。学者们通过研究对身份认同做过不同界定:Deaux和邹英分别做出定义,认为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知;何洪涛(2010)指出身份认同是主体对身份的确认;黄铃(2007)认为身份认同是主体对自己归属群体的角色定位及群体特征的认可接纳程度。在此基础上,张淑华等人(2012)综合前人研究及观点,指出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身身份的确认、对所属群体的角色定位认知及由此伴随而来的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模式的心理过程。综上,本研究将身份概念定义为关于地位及所处社会位置的标识,认同是个体与他人相同或相异的归属体验及相应的行为模式,身份认同即个体对于自身身份的确认、对所属群体的认知及由此伴随而来的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模式的心理过程。

3.研究设计 ..........10

3.1 研究目标与意义 ............10
3.2 研究被试 ..........10
3.3 研究方法 ..........11
3.4 研究假设 .....11
4 研究一 农民工与城市人内隐身份认同、内隐攻击和外显攻击的关系研究 ............13
4.1 研究目的 ..................13
4.2 研究假设 .............13
4.3 研究方法 ..............13
4.4 研究结果 ...............17
4.5 讨论 ......................22
5 研究二 农民工与城市人内隐身份认同、内隐攻击、外显攻击及污名的关系研究 .......26
5.1 研究目的 .................26
5.2 研究假设 ............26
5.3 研究方法 ..........26
5.4 研究结果 ........27
5.5 讨论 .............31

6 综合讨论 


6.1 农民工与城市人内隐身份认同、自我污名和攻击性的关系 

与群际冲突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不一致的是按照社会群体分类的理论假设,群体成员通常会表现出外群体敌意和内群体偏私(Tajfel & Turner, 1979)。对于城市人来说,对目标人物处在城市人背景和控制条件时的攻击性显著低于其处于农民工背景时。这也证明了城市人群体对内群体的攻击性明显低于对外群体,较为明显的表现出外群体敌意和内群体偏私的特点。这一结果与 Sherif et al.(1961)的观点是一致的,群体成员在群际关系当中会对外群体表出攻击性。从城市人的攻击性反应,我们不难推测出城市人对农民工群体有更多的歧视、排斥和敌意。而农村人认同农民工对农民工背景和城市人背景和城市人认同农民工的攻击性均高于控制背景。这说明城市人认同农民工由于身份认同不一致,产生一定混乱,对农民工和城市人群体均未产生认同感,因此攻击性显著高于控制组。 城市人群体和农村人认同农民工群体都明显的表现出外群体敌意和内群体偏私的特点,而城市人认同农民工则与前两个群体大不一样,这一群体缺乏群体认同感,对与城市人群体和农民工群体表现出高内隐攻击性。与此同时,低地位群体对本群体的文化、社会经济地位和行为模式充满了自卑感,总是以一种悲观的态度去看待自身所处群体所具有的种种特征,他们不但对外群体呈现出高攻击性,对内群体这是如此,身为低地位群体他们并不满意本群体所处的现状,并非常希望能够脱离自己的低地位群体。

农民工与城市人内隐身份认同、自我污名和攻击性的关系研究


6.2 研究意义 

(1)现有攻击性的无意识认知因素方面研究中,研究者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内隐认知因素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于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不同内隐身份认同群体之间的攻击倾向是否存在差异,自我污名对于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行为的作用研究有限,本文可以做出相关解答。(2)阈下启动实验作为一种较新的研究内隐认知变量的测量工具,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但结合内隐身份认同类型考查农民工这一我国国情下产生的特殊群体的研究和测量还没有。据此,本研究可以对阈下启动实验的应用范围进行验证和相应拓展。(3)丰富自我污名研究群体,并研究由于自我污名而导致的攻击行为。(4)对于中国国情来说,身份污名研究更加关注中国本土特色的弱势群体,对减少身份污名及农民工群体的自我污名将有深远意义。

......


7 结论 


本研究通过内隐身份认同测量结果将被试分为农村人认同农民工、城市人认同农民工和城市人三类,索三类身份认同群体在攻击性和自我污名上的特点,及不同内隐身份认同群体内隐攻击性、外显攻击行为与自我污名的关系,总结下面的结论:(1)被试的外显攻击行为在月均收入、文化程度两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具体表现在月均收入方面,2000元以下与 3000元以上、2001-3000元呈显着差异,而 2000元以下与 2001-3000 元没有显着差异;教育水平在职高/中专/高中与大专及以上、初中及以下与大专及以上差异明显,而职高/中专/高中与初中及以下并无明显差异。内隐攻击性方面,在月均收入方面有明显差别。(2)对城市人来说,对目标人物处于农民工背景时的攻击性显著高于城市人背景和控制条件。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44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44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3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