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人类学纪录片的叙事艺术研究——以《白裤子》为例

发布时间:2016-05-17 06:27

第一章 人类学纪录片的概述


第一节 纪录片的概念

一、纪录片的内涵

1922 年美国人罗伯特·弗拉哈迪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公映后,人们通过荧幕了解到爱斯基摩人的真实生活。这部具有浓郁写实主义色彩的片子,被誉为“纪录片开山之作”。在《北方的纳努克》大获成功之后,弗拉哈迪推出另一力作《蒙阿娜》,影片真实记录了南太平洋萨摩亚群岛居民生活的状态。

1926 年,弗拉哈迪的学生、英国记录片大师约翰·格里尔逊在美国做访问学者,在评价他的老师罗伯特·弗拉哈迪的《摩阿那》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纪录片”这一名词。“纪录片”英文名字“documentary”,词根源于法语,其含义是“文献的”、“具有文献价值的”。

虽然,格里尔逊率先提出“纪录片”一词,但是,近百年来,学者们无法给纪录片下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定义。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纪录片将“真实”视为生命。真实的人物与真实的事件是纪录片表达的主线。但是,真实如何界定?以客观现实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片一定真实吗?何种拍摄方式才会收到预期的真实?回答此类问题充满复杂性,因此无标准答案可言。

二是纪录片中表达元素的多元化。纪录片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多番审美思潮洗礼;创作者的思想动机也随时代变化而日趋不同。同时,人们对纪录片的看法也日益不同。

尽管学者们无法给纪录片下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定义,但有以下观点,为我们把握纪录片的内涵,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


第二节人类学纪录片的渊源

一、人类学纪录片发展脉络

人类学纪录片自本世纪 80 年代传入我国。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拥有适宜人类学纪录片生长的土壤。随着“舌尖”现象推动纪录片产业的升温,人类学纪录片迎来崭新的发展时期。

(一)人类学纪录片的初期阶段

在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蒙阿那》等人类学纪录片公映后的较长时间里,人类学研究领域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仅仅被作为人类学研究的一种附带产品看待。

(二)人类学纪录片与纪录片的互动阶段

人类学自学科成立以来,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始终致力于建立一种尊重、平等、信任的关系,而这种精神追求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方向。“人类学因运用纪录片而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纪录片也因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而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拍摄方式”。

人类学家约翰·阿代尔和传播学教授索尔·沃思于 1966 年进行了一项实验,让八位纳瓦霍印第安人自己拍摄人类学纪录片,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文化生活。

约翰·阿代尔与索尔·沃思认定纪录片作为特殊的表达工具,与语言发挥一样的功能,能够反映人们潜在的思想意识。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最终 20 多部成品中,两位人类学家证实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除此之外,1960 年夏,人类学家让·鲁什和埃德加·莫兰的《夏日纪事》问世,这在纪录片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让·鲁什将人类学研究中的精神理念,付诸于纪录片的拍摄实践中去,并获得广泛认可。

(三)人类学纪录片发展现状

20 世纪 90 年代的“新记录运动”,催生了一批优秀的纪录片,其中不乏具有典型意义的民族志影片与人类学纪录片。值得一提的是,1950-1959 年约翰·马歇尔拍摄的长达 50 万英尺彩色胶片的《布须曼人》系列片;50 年代米德的学生——人类学家兼摄影师蒂莫斯·阿什与人类学家拿破仑·查格昂合作拍成的 50多集有关委内瑞拉南部亚鲁玛莫人的系列片;1963-1965 年间,阿森·巴利克希指导拍摄的内特西利克爱斯基摩人系列片;特别是英国格林纳达影视公司的布赖恩·莫泽近十几年摄制的大型系列片《正在消失的世界》,共 54 部,几乎涉猎世界各大洲的原始民族。

......................


第二章 叙事学与影像叙事


第一节 影像叙事的符号

一、图像叙事

图像包括视像和图画两部分,视像指摄影、摄像、电影、电视以及由真实影像所拍摄而成的各种广告等等。图画部分即由人绘制的各种图像,主要包括插图、漫画、卡通制品、电子游戏等等。

图像叙事已经成为一种等同于视觉文化的现代表征,它是当前文化的一种基本语言和表述方式。就狭义的图像叙事而言,指存在于人类文化系统中的、以多种传播媒介为载体,尤其是以影视、绘画、摄影、广告等图像符号为基本表意系统的叙事表达。

人们衷情于图像叙事,主要源于其三大叙事特点:

(一)图像表达具有直观性

相对于文字表述而言,图像表达更具直观性。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作者用 44 个字描绘出雪漫山川的场景,这首词的气势磅礴,用词凝练、传神,一幅“苍山翠雪图”跃然纸上。但不可否认的是,由文字进行视觉传达,需要读者的文字功底与形象思维。如果省略头脑风暴环节,而直接使用图像叙事,直观的景象会获得更好的视觉传达效果。继续以这首词为例,使用摄像机拍摄这段旖旎风光,使用大全景、远景呈现,雪漫高原的景象映入眼帘,极具视觉冲击力,豪迈之情油然而生。

(二)跨越语言障碍,沟通便捷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以语音为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世界语言十分复杂,,专家估计大约有 5000--7000 种”③。如果要进行有效地沟通,精通上千种语言是不现实的。图像可以跨越语言障碍,令沟通变的简单便捷。例如,SOS 是国际救援求救信号,红色十字代表医治救援的含义,还有各个国家的国旗,通过特定的样式、色彩与图案,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特色与文化传统。将复杂的含义寓于简洁的图像,令沟通简洁高效。

(三)图像对心理情绪的揭示作用

自古以来,文人骚客便喜欢借景抒怀,将抽象的情感物化。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战火岁月中的国仇家恨,融入一幅暮春的花鸟图。双鬓斑白的老翁,对暮春的残花轻叹,鸟儿孤影轻轻掠过,图画浸染着离愁哀怨。经典名著《红楼梦》,林黛玉与贾宝玉爱恨痴缠,无奈封建礼教压制两人难成眷属。黛玉焚稿断痴情一章,文字写得哀婉动人,但是影视剧作品《红楼梦》,却更胜一筹,将人物的心理情绪表达地淋漓尽致。精美的诗稿化作玉指中的白蝴蝶,在烈火中涅槃。袅袅青烟中,黛玉泪眼朦胧。凄美的画面极致刻画了潇湘妃子的心理,爱已破灭,心已如死灰难燃,与其朝暮幽怨,不如将痴情全部化为灰烬。

.......................


第二节 文学叙事与影像叙事

所谓文学叙事,《文学理论词典》中指出:“叙事指文学作品中一系列有因果联系的生活事件,这种生活事件,往往有曲折生动的冲突、环环相扣,有头有尾的发展过程’”。热奈特认为叙事是“用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表现一件或一系列真实或虚构的事件”。

文学叙事有其显著特点,一是其表述对象的虚构性。“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说,显而易见,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④。文学根植于生活的土壤,其塑造的人物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但经过文学技巧地创造性处理,已无法在生活中找到人物的真实形象。二是作者本人不充当叙事者。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毅衡曾指出,“在小说中,叙述者成为一个抽象的人格,是戏剧化了的叙述行为中的一个环节,叙述者绝不是作者,作者在写作时假定自己是在抄录叙述者的话语。整个叙述文本,每个字都出自叙述者,绝不会直接来自作者”。

因此,在多数文学作品里,以第一人称“我”讲述故事的人,并不是作者本人,他是利用文学手段创造出的叙事者。叙事者在文学作品中至关重要,他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众所周知,文学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除了透过事件折射人物的内心世界外,还需要通过叙事揭示人物命运走向,进一步刻画鲜明的性格特征。所以文学叙事兼具虚幻与实用双重属性。纪录片和文学都具有叙事性,从叙事学的角度探讨文学叙事与纪录片叙事具有现实意义。

纪录片叙事与文学叙事最大的区别在于,纪录片在真实的世界里进行非虚拟式创造,而文学叙事可以进行创造性虚构。纪录片用纪实手段客观记录现实世界。使用纪实语言与图像,真实再现事件、人物,并通过刻画细节与展现戏剧性冲突,提升纪录片的观赏性,并经过一系列地创造性处理,表达特定的思想主旨。文学在真实的生活土壤上,建构一个虚拟的世界。通过情节曲折的故事,个性鲜明的人物,戏剧化的冲突,折射出客观物质世界与主观精神世界。做个简单的比喻,文学创作如同建设房屋桥梁,经过实地考察后,绘出精密的图纸,然后按照图纸添砖加瓦。纪录片的创造较为随机,随身携带一台摄像机,田野访谈方式记录事件。

.....................


第三章 人类学纪录片《白裤子》叙事艺术分析.....................20

第一节 《白裤子》叙事结构分析..................20

第二节 《白裤子》叙事视角分析..............21

第三节 《白裤子》叙事方式分析...................23

第四章 纪录片《白裤子》的叙事特点与不足...........................30

第一节 故事化创作娱乐性强.................................30

一、纪录片故事化创作的原因...........................30

二、《白裤子》故事化的技巧.....................31


第四章 纪录片《白裤子》的叙事特点与不足


第一节 故事化创作娱乐性强“

所谓纪录片故事化,就是借鉴故事片等其他叙事艺术的手法和技巧,用讲故事的方式,综合利用各种电视手段生动活泼地把纪录片呈现给观众”。 前文已经提到,要增强纪录片的娱乐意识,就要擅长运用故事化手段进行纪录片创作。其实,进行纪录片故事化创作,强调将叙事艺术化,并呈献给观众鲜活、有趣的内容。这是新纪录电影时代纪录片的显著特征,因为片中贯穿着独立的人文思考与社会观察。正是 90 年代这场声势浩荡的革命,激发创作者们突破传统思维,进行故事化叙事的新尝试,进而为纪录片带来艺术性与观赏性的双重体验。本节拟从纪录片故事化创作原因、《白裤子》故事化叙事技巧、故事化叙事恪守真实性原则三方面,来较为全面地介绍人类学影片《白裤子》叙事特点。

一、纪录片故事化创作的原因

如今,现代化文化产业掀起娱乐化狂潮,文化艺术产品面临历史新命题。纪录片作为现代文化产业的新贵,其致力于突破传统,增强纪录片的娱乐观赏性。我国的人类学纪录片具有严肃、深沉、观赏性差的特点,消除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加强纪录片的娱乐意识,对纪录片进行故事化创作。

纪录片讲求自然真实,而故事片允许虚构,两者具有本质上的不同。但是,近些年的纪录片不时采用故事片的叙事手段。这是因为纪录片创作者们,试图利用“纪录片故事化”增强纪录片的可视性。众所周知,人类有喜欢听故事的本能,富有情节化的故事与人们的观赏习惯不谋而合。因此,“故事化”的纪录片,以“故事”为依托,能够进一步走进观者心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2003 年央视提出“娱乐性纪录片”概念。随即,东方卫视举起“纪录片市场化的、好看的旗帜”。这些风向标都道出一个事实,缺乏趣味性的纪录片是没有未来可言的。为挽救纪录片的尴尬局面,纪录片创作者们在纪录片的观赏性上开足马力,在纪录片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纪录片故事化的另一原因是,媒介市场化造成收视率压力剧增,这赋予纪录片艺术性与市场化双重属性。巨大的社会变革,迫使人们在观念上重新审视纪录片,在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与风格上谋求创新,不断向故事片借鉴经验,由此产生纪录片的故事化趋势。

.........................


结语

上文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方式、叙事手段等方面分析了《白裤子》的叙事艺术,对《白裤子》叙事特点有了进一步了解。《白裤子》通过对“白裤瑶族”的纪实拍摄。综合运用光线、音乐、解说声等手段,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型叙事视角、复调式叙事结构等进行纪录片叙事。与此同时,纪录片《白裤子》在故事化叙事、叙事视角平民化、叙事手段多样化等方面发挥了启发性作用。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59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59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2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