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论莫言小说的借鉴与创造性转化

发布时间:2016-05-24 08:16

第一章影响莫言文学成长的因素


第一节外来的影响

每一个走向世界的作家,无疑都会受到来自世界文学的影响,莫言也不例外,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是这样的: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正如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授奖声明中所形容的;莫言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到威廉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诺贝尔奖的授奖词向我们点出了莫言作品的主要特色和受到评委们青睐的缘由。接受外来影响和继承民族传统是文学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莫言的艺术成就除了得益于他自己的生活经验、丰富的经历,还得益于外国文学的影响和中国的传统文学意境的熏陶。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界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中国的作家们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创作尝试。莫言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也在思考着在外来思潮涌入并强势冲击本±文明的时候,中国的作家能不能竭力将传统与现代进行很好地对接。很显然,莫言用自己的作品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正如莫言所说,一个八十年代开始写作的人,如果说没有受到过欧美、拉美的影响,那就是不诚实的表现。可见,在那个时代,作家受外国文学的影响是时代的必然,也因为有了向西方学习的阶段和经历,中国作家才得以成熟并更快地发展起来了。

很多人将莫言作品的特色衔单地概括为"怪诞"。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在莫言之前,也有很多作家尝试写奇人异事,却不见有如此的成就,原因就在于莫言讲故事的方式:他将外来的文学手法和创作技巧与中国的传统文学创作手法相结合,讲了一个个富有中国特色的故事,这样国外的读者就能在熟悉的氛围和技巧中读到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故事,看到一个热情洋溢的乡王世界,有了熟悉的技巧的迎合与陌生的环境的刺激的相互作用,其作品的感召力自然就大。那么,莫言讲故事的技巧是从何而来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他从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那里得到的"借鉴",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概念给当时的中国文学带来了影响:首先,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核也意识发生了转变。魔幻现实主义使中国作家意识到,人首先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人,这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的本质。第二,中国作家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看到了拉美文化的整体表现形式,其中既有戏剧性的矛盾,也有各种原始冲突在新的统一体下的飄合。这使得他们开始思考如何恢复与中国"丢失的传统文化"么间的联系。这也为莫言等中国作家的"寻根之旅"提供了范本和依据,他们开始把神话和民间传说、现实和幻想放在了一起。

........................


第二节本土的影响

目前的研究一般都认为,莫言的小说受到马尔克斯、福克纳和川端康成的影响。当然,要想成功,一味地学习、"借鉴"是不行的。莫言说过:"经历过这个向西方文学广泛学习和借鉴的阶段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民间文化传统文化,送样做并不是对学习西方的否定,而是进一步的肯定。因为,只有广泛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学的历史和现状之后,才能获得一种重新认识中国文学的参照体系,才可能在比较中发现东西方文学的共同性和特殊性,才能够写出具有创新意识的既是中国的又是亚洲的和世界的文学。"如果说,莫言独特的、充满奇诡想象的艺术特质是受到马尔克斯的影响;莫言对"高密东北乡"艺术世界的建构是受到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影响;莫言感觉的细腻、敏锐是受到了川端康成的影响。那么,回到本土,莫言是在齐鲁大地、在齐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的,他的作品展现的反叛与追寻始终与齐鲁大地上的风土人情相联系。正如莫言自己说的:"马尔克斯也好,福克纳也好,送些外国作家对我来说都是后来的影响、外来的影响,而蒲松龄是根本的影响,是伴随着我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或者可以这样说,莫言之所以把蒲松龄当成"祖师爷"是因为莫言和蒲松龄的灵魂深处有着相似性,这或许是因为他们都来自于齐鲁大地。俗话说:"由来非一朝,地气使之然",从地域上讲是齐鲁大地赋予了蒲松龄和莫言相同的精神气质。从文化上讲,缘于文化的地域性所带来的来自灵魂深处的精神气质的相同,莫言有着和蒲松龄相似的精神气质。

有人认为,莫言的作品是"魔幻现实主义"且受到马尔克斯的影响。其实,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恰恰是马尔克斯架上常读之书。莫言的诺奖致辞点明了他直接受到聊斋故事的影响,《柳斋志异》的构思模式对莫言小说的影喃更是随处可见,莫言已经清楚地说到他是蒲松龄的传人。莫言从小龄听了非常多来自民间的故事,有历史故事,也有农村的奇闻趣事和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而这些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给莫言带来了强烈的现实感,而这些故事也成为他的写作素材,并用他特有的讲故事的方式讲着自己的故事。莫言的方式就是集市说书人的方式;来自于民间也服务于民间。这样的讲故事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滋养,民间故事经过蒲松龄的传奇演绎和曰头传诵总是弥漫着鲜明的齐鲁大地所独有的地域特色。

......................


第二章借鉴与转化


第一节莫言对蒲松龄、鲁迅的借鉴

和蒲松龄一样,鲁迅将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故事当成他创作的"源文本",表达了他对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无情批判,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残暴和对被奴役的、麻木的人民的愤怒。莫言正是从鲁迅和蒲松龄的身上看到了这样的相同。莫言同样是用充满想象力的语言,并且更加开放的模式,从人民日常的生活出发、以农民所常有的日常感触为依据,进而把人民日常的生活巧妙地誠入到社会生活、把农民日常生活的感受上升为能让所有人产生共鸣并能够接受的感受。莫言也是用"翻转"的方式看世界。不同于"旋转"的天花乱坠的不真实感,莫言的作品常常让人在看似正常、真实的世界中受到"荒诞"的一击。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莫言笔下的人物或情节给人荒诞的感觉,但人们依然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到真实的存在。莫言是用魔幻的手法写真实的世界,能够使人产生亦真亦幻的感觉,从而展现他的作品形式的夸张与意义的尖锐么间的张力。不可否认,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内蕴着理性思维和感性形式这一组根本对立的矛盾,莫言显然很好地抓住了这对矛盾,形成了他的"莫言经验",这就要提到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其实,诺贝尔奖评委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已经说过用"幻觉现实主义"来形容莫言的作品更为适合。但之所以说用"幻觉现实主义"来形容莫言更为适合,是因为这主要是从中国古老的叙事艺术中来的,而莫言将中国古老的叙事艺术和现代的现实主文结合在了一起,在莫言的小说里经常能看到关于幻觉和梦境的描写,可以说莫言是一个说梦者,他的那些没有前因后果和没有确定意义的故事叙述,正符合梦的特征。作者营造梦境,把读者引入梦幻的状态,造成了对不满现状表达的逃离。也就是说;在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基础上,用充满想象力的表现形式来包装能够表现社会现实的内容,巧妙地将现实与虚幻结合在了一起,在这一点上,莫言的小说与蒲松龄和鲁迅表现出了一致。比如:莫言的访谈《发现故乡与发现自我》中,莫言也谈过国民性这一主题,他认为,关于国民性的劣根性问题,会一直存在。莫言也用魔幻的手法和充满着想象力的语言,最大限度地观照现实的阴暗面和丑陋、折射现实生活的本质,并用看似明快的艺术手法来"揭示社会的病猜,引起疗救的注意",完成对读者精神的冲击和震撼。可以说,这是我所认为的莫言从蒲松龄和鲁迅身上找到的最大的共性。

.......................


第二节莫言从借鉴中形成的转化

一个优秀的作家会在受到其他作家的影响之盾尽力将受到的影响转化成"超越"的动力,这是"影响的焦虑"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而要超越,必然要创新,仅停留在模仿上是没有出路的。创造性的超越产生于不断寻找、借鉴的过程之中,但任何外来的借鉴,都必须扎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壤中才能保持更长久的生命为,莫言在选材和表现手法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

尼采曾把幻觉视为艺术的必要元素,在莫言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幻觉和梦境的描绘,他精也地营造着神秘的氛围,即便莫言的作品表现出幻觉和梦境下人的感官出现了与客观现实不符合的认知,但文学作品中的幻觉和梦境始终是为作者所要表达的现实主义服务的,常常表现为:在现实中产生幻觉(梦境),再从幻觉(梦境)回到现实,产生亦真亦幻的效果,如《生死疲劳》、《檀香刑》等作品都带有幻觉的特征和奇幻的氛围。

《生死疲劳》中地主西口闹轮回成五种动物,在这里莫言构造了一个梦幻、狂欢的动物世界。中国古代素有动物图腾崇拜,莫言将动物作为过去时代民间文化的意象来展现,让动物的"声音"淹没了人类的"声音",这也构造了新型的"人与动物"的关系,颠覆了现代社会人对动物进行宰割的关系。在动物的世界里,在幻觉的带领下,莫言展现着单纯的写实所展现不了的现实世界。正如王德领所说:"莫言的幻觉现实主义,是以人的各种感觉为根基的,带有强烈的狂放与夸张色彩。莫言最擅长描述头脑里产生的幻觉,迄今为止,他的最美的文字,都是写幻觉的,飞升的文字仿佛一个个精灵在舞蹈。在别的作家静止的地方,他能够把视觉、味觉、听觉、触觉充分调动起来,描绘出一个喧哗的活色生香的感官世界,送个世界与中国的现实紧密相关,对中国'猪圈生活’的反映和揭露前所未有的深刻。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莫言的"魔幻"更多地体现在:奇特的想象、怪异的感觉、夸张的表达、细丽的色彩。莫言关注并呈现人性,对现实的批判也带有彻底性,把自己的感受推到了极致,不同于并超越了一般的现实主义。

..........................


第兰章借鉴后形成的"莫言持色"............37

第一节人物塑造方面的恃点............37

第二节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的特点...........39

第四章结论.............57


第三章借鉴后形成的"莫言特色"


第一节人物塑造方面的特点

莫言曾说过自己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写人,着力表现人的意志,展示人性。在人物塑造上,莫言将视角重点放在了平凡人身上,试图讲述平凡人身上不平凡的一面。在莫言的作品中没有特定的阶级观念。也许莫言关注的并不是主流环境下的主流人物,但从其塑造的人物身上,读者常能看到从未见过或是意识到的人物品格。首先,莫言在《红高梁家族》中塑造了一个不同于常理的父辈形象,作者采用了多种叙事视角,以"我"说、"我父亲"看为主,有序地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并展开故事。"我父亲"是以"送个王匪种"这样的表述出现在小说的开头。在小说中,"我父亲"一直是作为"我爷爷"的"追随者"而存在的。可以说,作者将重也放在了"我爷爷"的英勇善战上,而"我父亲"虽也有刚强、热烈的红高梁精神,但"我父亲""独自出场"的机会并不多,更多的时候他是作为"我爷爷"很有活力的"野性"的削弱面而存在,体现着莫言对"种的退化"的担忧。这里的"种的退化"指的是对民族生命活力的衰减和民族精神萎靡的担忧。

与此相对应的,"我奶奶"和二奶奶都是《红高梁家族》中有着鲜明特点的人物形象。我认为,"我奶奶"有两个突出特点:吃苦耐劳、勇敢浪漫。"我奶奶"在单家父子被杀掉么后,为自己的生活和幸福辛苦地经营着酒坊,成了酒坊掌柜。如果说吃苦勤劳是妇女的优良品质,不足为奇,那么"我奶奶"的勇敢浪漫则是她的特质。"我奶奶"对婚姻的态度就是最好的证明。当"我奶奶"的父亲要将"我奶奶"嫁给一个患病的酒坊老板的儿子只为了换取一头聽子时,"我奶奶"表现出了极大的愤怒和反抗;在遇到"我爷爷"的时候,她勇敢地找到了依靠的臂膀。"我奶奶"临死前说了一段话,表达了自己不后悔自己这一生所做的决定,并表达了"为自己做主"的宣言。"我奶奶"对自己送一生敢爱敢恨的经历是满意、自豪的,这段话是她对其一生的总结,更是她的幸福宣言,表现了一个勇敢的女性对自由、幸福的追求。《红高梁家族》中的"我"也表达了自己对奶奶的崇敬。在《红高梁家族》还有一位向往自由和幸福的女性:二奶奶。

.......................


第四章结论

论文在已有的莫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回到文本的方式,对具体的文本进行分析、阐释,既从莫言的奇诡、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上看到了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从莫言建构的"高密东北乡"看到了和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相同的乡土社会,关注到了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也看到了莫言在思考当外来思潮大量涌入,并冲击本土文化的同时,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作家该怎样将目光放回到本土,更快地发展、成熟起来,并为之努力。论文在以下方面做出了新的阐释,得出了以下结论:

1.莫言把蒲松龄当做"祖师爷",送是缘于文化的地域性所带来的来自灵魂深处的精神气质的相同,从而使莫言和蒲松龄有着气质、审美、表这方式和表现手法的相似。受到蒲松龄的影响和启发,莫言注重收集民间的奇闻异事,将故事变成情节,这就为莫言的小说提供了素材,使莫言的小说充溢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有了故事内容,莫言也注重对表现形式的借鉴和再创造,通过塑造充满个性和传奇色彩的小说人物、构造独特"怪异"的叙述视角、营造新奇充满活力的语言,使小说具有鲜明的民间神话的韵味,传递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

2.取法《聊斋志异》,莫言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幻觉现实主文。《聊斋志异》写鬼,在写鬼中蕴含着深刻的狂会内容和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寄寓了蒲松龄诸多的思想和寓意,针对性强。《聊斋志异》给了莫言讲故事方式的思考在于:莫言将一些不愿直接说出的内容用寓言这个形式外壳包装了起来,这些寓言故事立足现实,但莫言从不明确地要解决什么问题或是直接告诉读者什么,只是呈现问题,只有感叹,带给读者的是开放式的结局,让读者可以自行思考。与小说的人物进行对话,使得不同的读者可以对同一部作品进行不同的解决。同时,莫言不介入道德评价和社会政治的范畴,也不与时代、社会的矛盾正面冲撞,只是单纯叙述在某一特定时代背景下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们所遭受的苦难,并构造高密东北乡寓言化叙事指涉整个中国,甚至是整个世界。以高密东北乡为缩影,承载着全部主体情绪,让历史与现实进行对话。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89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89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8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