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6-05-24 08:17

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特性与作用


研究的科学性基于对研究对象内涵的科学探索,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揭示本研究对象的内涵与特点。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相关概念的内涵

概念明确是正确思维和研究的基本要素。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也有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两个集群,这两个方面和两个集群总是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笔者通过解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相关概念的内涵,明晰本研究的基本要素,阐明研究的核心成分。

(一)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弄清楚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尤其是适合中国大学生心理发展实际,有助于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内涵。它们是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是心理健康量表制定、心理健康诊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建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探索的基础。

1.心理健康内涵的探讨与界定

探讨心理健康的内涵及如何对其下定义,是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基础。

(1)理论界对心理健康内涵的探讨。心理健康内涵的探索在哲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化学界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对心理健康内涵有着不同的解读,甚至在20 世纪 90 年代引起过一场激烈的争论,一系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关于心理健康内涵争辩的文章在一段时间内大量登载于《教育研究与实验》杂志。根据探讨的发展过程,理论界把心理健康内涵的探索和争论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病理学取向阶段(pathogenic approach)。由于受到生物医学和“健康就是没有疾病”观念的影响,学者们普遍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心理疾病的消除”,即没有心理疾病症状的心理状态就是心理健康。于是学者们把所有精力都投入了对各种心理疾病的探索当中,这种观点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心理健康研究的发展。在“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简称 DSM)这本全世界最权威的心理疾病专用指导手册中,不同种类的心理疾病仍然在以不可估量的速度被研究者发掘。DSM 在 1952 年第一版时只包含 106 种心理疾病,1968 年第二版时增加到 182 种,2013 年 5 月推出的第五版中,心理疾病的种类已经超过了 300 种。

第二阶段为社会适应取向阶段(也被称为“适应论”或者“社会适应论”阶段),强调心理健康是良好的心境和对社会适应的能力。比如,1974 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就增加了“心理和社会的完满状态”,美国学者科尔曼主张判定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要以他的行为是否与所处环境相协调,他的人际关系是否恰当,他对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的态度是否符合社会要求作为标准。东方学者受传统的集体思维和文化影响,更是把对社会这个大集体的适应能力看作心理健康最根本的标志,日本学者就从人对内外部环境的适应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中国学者在与其他要素一起论及心理健康标准时,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也是作为各要素中的总纲地位(王极盛、张人骏等)。

....................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目标,与其所具有的显著特性密不可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基础性、全员性、互助性、针对性、内化性和发展性的特征。

(一)基础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是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进行其他教育为起点的属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教育的生命基础。生命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生命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一方面,人的生命的存在是教育出现的生物前提,让教育得以可能去帮助人与自然之间获取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另一方面,人的生命也是对精神和社会属性发展的追求,人要以社会的形态生存,就必须要在生命的基础上获得文化、智慧、道德、人格等精神方面的发展。以上这些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得以体现和关照,它不仅涵盖大学生的生活、生命、人性、价值等层面,尤以心理健康危机系统的构建彰显珍视生命、发展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阻碍心理疾病、人格缺失对人生命的践踏。这不仅是塑造具有健全人格和主动发展精神的人的基础,也是构建和维护教育得以存在和延续的生命基础。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维护人的生命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心理健康教育直面了人的生命,是为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承担人才培养的非智力基础。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的世界,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而言,其主要任务就是“育人”,育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人,而不是“制器”,不是制造高智商、高能力,却呆板、没有情感、没有灵魂的人。许多实证研究也表明,成功的人才只有 20%的有效动力来源于智力因素,有 80%的主要原因是取决于非智力因素,也就是说人才培养的基础不是智商,而是涵盖气质、性格、人文精神等的非智力因素。因此,作为以培养非智力因素为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承担起了人才培养中的非智力基础的意义和价值。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胡锦涛认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映射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和谐:人自身身心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无论哪种关系的和谐,其核心都在于人,也都是以人为着力点的和谐。因为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够乐观的面对人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关心他人,遵纪守法,自觉地承担社会义务,拥有协调的人际关系,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以此为基础的人群才可能构建现实中的和谐社会。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己任的大学教育而言,向社会输送构建和谐社会基础的心理健康的学生,也就是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富有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特征。

........................


第二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实现“中国梦”的追梦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人才的教育工程的重要部分。它凝聚着社会、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共同愿望,凝聚着国家和人民对人才培养和大学生素质提升的期望,对国家、社会和教育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其核心是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培养什么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的视角着手,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高等学校面临的迫切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是高等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

(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要求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求当代大学生既要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良好的道德素养,还必须具备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本领。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正进入攻坚阶段,经济建设进入调整结构的转型期,急需大批政治素质高,思想观念新,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显得更加紧迫。

1.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大学生

政治素质的必要途径政治素质是社会成员对国家公共权利及其行使过程的态度取向及相关参与能力。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是大学生未来发展中能够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国家贡献才能的政治保障,而心理健康教育从以下两个方面为政治素质的提高提供必要条件。

(1)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有效的帮助大学生协调和平衡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矛盾,提高独立的政治觉悟。比如刚入校的大一新生,要经历脱离父母的依赖心理和独立心理之间的矛盾,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介入和引导下,促使大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认识不再适应新环境和新生活的要求,依赖心理和自我中心的思想状况不被集体社会和社会主义的环境所接纳,因而激励大学生想方设法改变现状,提高原有思想水平、觉悟程度,从更加为集体主义的学校氛围和社会主义的社会所接受,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角度认知自我,以客观理性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政治诉求。

(2)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实现政治社会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个体与社会政治共同体在政治价值取向、政治态度、政治情感等方面进行互动,学习政治知识、锻炼政治能力、培养政治素质的过程。政治共同体也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更是一个群体心理的共同体,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获得对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群体发展的更广泛的认同和情感,与社会政治体系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将获得更广泛的社会理解、认同与支持。所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获得的对政治意识形态和国家发展战略的情感认同,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政治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当前的形势来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思潮都在侵袭我们的青年大学生,大学生对于我国政治体系的认同产生了很多迷茫与误解。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认知上和情感上帮助大学生对政治体系合法性取得认同,对参与政治生活取得认同。这样,未来的大学生才可能成为社会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者。

......................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已经将心理素质作为人才和大学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成为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更成为营造大学生集体心理,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必备条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承担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交派的工作,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重要环节;二是它担负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赋予的责任,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

1.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都积极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实现育人任务的重要环节。

(1)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服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任务,即实现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观,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中的重要一环。人类发展的最高形式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联合体”,可见以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要重视人的个性发展。一方面思想的发展离不开心理的成熟,兴趣和爱好,性情和气质,积极的活动性等为形成和稳固共产主义信念和世界观提供了客观理性认识社会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并由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培养和发展认知、情绪、意志、气质、性情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人生指导的心理成熟的基本准备。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大学生特征鲜明的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突出社会主义社会的规范品行和健全人格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这恰好与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的理想信念和德育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重在塑造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不是技能突出的失德者或人格缺失者。

(2)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辅助教育者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充分肯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新形势下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在实践工作中逐渐显现丰富的内涵和作用,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打开心结的方法化解学生的思想问题也成为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重要途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也明确要求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由辅导员的谈心工作实现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引导,并由此实现树立大学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工作任务。此外,《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也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纳入到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中,成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备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实现、方法创新、主体保障方面的重要性得到一致肯定。

.........................


三、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158

(一)打造和推广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方法...................158

(二)辩证地借鉴西方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160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164

(一)补充师资队伍.....................165

(二)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166

五、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171

(一)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环境...................171

(二)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环境...................172


第五章 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对策研究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多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本章针对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其内容包括:理论指导、内容体系、教育方法、队伍建设、环境优化等五个方面。下面分别叙述:


一、以科学理论作指导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已经告诉我们,科学理论的指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方向、科学性和解决新问题的有力保障。因此,要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必须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指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以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

1.以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了两条人的心智发展的规律:一是未来社会是人类对心灵自由、心理与现实融合无限追求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是物质上的极大满足,更重要的是个性特征、心理品质、精神追求上的富足,物质只是为心理和精神追求提供营养的基础;二是实践劳动是人的心智发展的源泉,劳动和实践的性质、特征决定了人的心智发展方向。正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人的心智发展规律的揭示,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它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定位。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共产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共产主义社会是对人的心灵自由、心理与现实融合无限追求的社会,它着力强调心理和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富足,因而培养具有健康的个性特征、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向上的精神追求的青年人才是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需要。同时,,对人类心灵自由和个性特征多元、全面化的价值目标是共产主义社会有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重要体现。可见,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引我们以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心理和精神追求为方向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以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促进人的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塑造健康个性特征、积极心理品质和向上精神追求的青年人才,培养具备完善的健全人格,为获得“自由的自我意志”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以塑造共产主义理想追求,培养具备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能力和素质的青年人才为价值目标,无论是课程教育、心理辅导,还是科学研究等都应该秉承共产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融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其中。第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提高实践劳动中的心理素质为发展方向。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阐明了人的心智发展是以实践劳动为源泉,也以实践劳动为检验标准,劳动和实践的性质、特征决定了人的心智发展方向,人的心理活动是否健康、积极和向上,也是在实践劳动的依托下才得以展现。因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以实践劳动中的心理和行为水平为检验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提高大学生在实践劳动中的心理素质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方向。

.........................


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构建起专兼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大学生心理素质也得到稳步提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生复杂的转型和变革,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也促使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更新理念,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完善、丰富和革新。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需要不断增强大学生感悟幸福的能力,提升抵御挫折和面对挑战的自信,激发创造创新的思维能力和心理品质,磨练坚强不屈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党和政府为培养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步中取得的成绩毋庸置疑。在过去三十多年间,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关注度和重视度是全世界最高的。自 1978 年中国心理学会在保定召开学术会议,恢复心理健康教育等与心理学有关学科和专业的科学地位开始,短短的 30 年间,心理健康教育由大学里的豆芽学科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一跃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校中心工作的一部分。在美国、欧洲等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极高的发达国家,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从未成为政府和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然而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心理疏导”已然成为党的工作途径,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动力机。

立足社会和大学生实际思想和心理矛盾,立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古老文明,虽然古老,但至今根深叶茂、生机勃勃;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世界上唯一指导发展中国家以一个现代国家迅速崛起的理论武器,虽然这个国家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是这一理论武器的威力让世界惊讶。国内有些人总强调与国际社会“接轨”,或者仍然执迷于西方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学发展,以西方心理咨询标准作为发展的终点。其实,作为一个思想大国,我们完全不必太在乎这个。一个从古老儒家思想发展而来,延绵五千年思想进步和不断变革的国家而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产生新标准的过程。有些方面,我们应该主动和别人接轨,因为我们有学无止境、从善如流的文化传承;有些方面,我们不需要接轨,因为我们做的事情符合自己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实际;有些方面,是别人最终要和我们接轨,因为我们的选择代表了事物发展的未来之势。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90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90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e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