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准备期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的作用机制及对职业发展影响的研究
第 1 章 绪 论
近些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异常严峻,大学生扩招带来的迟滞效应越来越凸显,成为牵动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的社会问题。从近十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来看,从 2005 年的 338 万人增长到 2014 年的 727 万人,2014 年的毕业生数是十年前的 2.15 倍,而且人数已经突破了 700 万,预计 2015 年的毕业生人数还将继续呈现新的增长趋势,达到 749 万,再创新高,因此,就业形势的内部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同质化劳动力供给的逐年递增是我国大学生出现就业困难的内生性原因。由于巨大的人口基数,年轻人口在数量上的优势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劳动力价格的廉价性,相对而言对于劳动密集型的国家初级产业或者农业和传统手工工业而言,可以使成本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传统的高级劳动力人群与初级劳动力人群的差距逐渐缩短,劳动力结构的不稳定性更加加剧了未来发展的风险。以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外部环境因素是多年结果性矛盾的充分暴露。我国面临的经济与社会转型也改变了传统的工作结构和性质。知识经济以及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组织流程再造与结构扁平化使得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成为显学,职业行为的干预研究也在指导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加速变化的政治经济形式的需求之下,其内涵与外延得到极大地拓展。职业生涯的发展理论也随着经济与社会形式的发展逐渐进步演
化。
第 2 章 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
2.1 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基础
总之,自从自我效能理论提出以后便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关于它的研究也开展了许多,可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从自我效能的动力机制分析,自我效能是行为的动力基础;第二,从自我效能的作用机制分析,自我效能感是获得的知识、技能与社会性经验与行为输出的中介;第三,从自我效能发生的时间关系分析,自我效能在时间上处于特定行为之前,,先于行为发生并通过先期期望对行为进行强化;第四,从自我效能的动态变化与后续关系分析,自我效能感的强弱与行为的结果并不是完全的决定关系;第五,从自我效能的作用范围分析,自我效能依赖于任务以及情境的特殊性。相关研究内容既有关于自我效能感的起源研究,结构研究、功能研究、操作过程的心理加工机制研究,也对自我效能感的发展与提高等应用领域的研究做了广泛的探讨。自我效能作为个体行为匹配活动的预先信念,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个体的认知与情感过程,并且通过行为结果的反馈与经验的积累,对个体的动机与行为修正起到了重要作用。该理论具有应用层面的相关意义,这种意义存在于个体相关的教育领域、心理健康领域以及组织领域的应用与实践中38。2.2 职业自我效能研究综述
一般职业自我效能的测量需要先确定需要研究的相关任务范围的大小还有任务的层次,一般选取具体任务或者领域的职业自我效能作为对象才更具备研究意义;其次,根据任务范围的层次的不同,对任务进行具体分析,分析其构成该层次职业自我效能的构成要素,从而针对不同要素形成测量项目。第三,要根据自我效能的水平和强度设计被试在回答测量问卷时候的反应方式。一般要求被试回答在面对不同情境能否完成某个任务或活动时,通常采用二分法进行职业自我效能水平的测定。其中自信能够完成任务的个体,还要对其效能强度进行评定,采用 Likert 等级量表进行测量,其自信强度一般划分为五个、七个、九个或者十个等级。
第 3 章 研究框架、研究假设及研究内容..........57
3.1 研究框架设计............573.2 提出研究假设...................57
3.3 简述研究内容......58
第 4 章 量表的修订.......... 61
4.1 修订的目的...........61
4.2 样本的选取 .......................62
4.3 统计方法与工具 ............62
4.4 量表的修订及修订结果 ............62
4.5 章末小结 .........90
第 5 章 假设检验................91
5.1 假设检验阐述............91
5.2 假设检验方法............92
5.3 实施结果.........................93
5.4 章末小结 ..................105
第 6 章 职业发展教育干预研究的思考
6.1 关注职业自我效能作用的影响
他人关于职业活动的替代性经验、对个体效能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或者优秀榜样的职业经验和发展历程,从而获得相关行为经验。这些经验还需要个体认知思维的进一步加工,这种加工包括了个体了解到相关职业领域的能力与技能需求之后,会将自身的能力水平与他人或榜样的能力信息做出类比分析,将类比结果植入到职业情境中去,从而形成做出能否应对的效能信念。在实际过程中,尤其与自身各方面能力水平相差不大的对象,他们在特定职业上获取成功时,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当个体在职业活动中遭受困难与阻力且通过巨大努力仍取得失败的结果时,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很大的压制作用。尤其大学生个体在自身工作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替代性经验的重要性与影响性就愈发明显了。所以应通过参观、或者榜样树立、开办经验交流会等方式进行间接经验的传播和普及。
6.2 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哲学考量
因此,在职业干预与教育过程中,要具有职业终身的探索性和发展性,既能够前瞻地看到个体未来的人生诉求,又能看到这种当前状态的历史渊源,否则可能使得干预活动本身只是针对现象的问题进行梳理,导致干预本身的苍白和无意义性。因此,干预行为并不是简单的教育行为,更不是简单的心理辅导行为,而是一种社会意识行为。片面强调或者追求立竿见影效果和解决局部问题的工具性观念、局部性观念往往缺乏实践层面的长期效用。只有对干预活动进行全面理解,树立全局观念和个体的终身发展观念,才能将干预行为深入到个体生涯进步以及职业发展的整体大局中去,实现单纯干预行为的跨越。除了树立相应的大局观念和整体观念,个体的精神层面以及实体生涯的微观层面也要涉及,由此通过宏观与微观的相互依赖与扶持,最终让干预和教育行为本身具备人生价值实现和个体人生意义体现的现实意义。......
第 7 章 综合讨论与结论
7.1 综合讨论
研究在主体分析的第一部分对文献综述的梳理中,深入分析了职业自我效能的理论来源、发展及其作为自我效能在职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后续理论中效能期待的替代概念进行针对性的表述和拓展。将研究引入至职业生涯发展教育领域中去。研究在主体分析的第二部分以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模型作为尚未正式步入职业领域的大学生的择业过程的理论框架,而职业选择过程的效能预期、结果预期、选择与决策过程、职业规划、探索行为等都受到个体与环境两个变量中的诸多要素交互作用的影响,使个体的职业决策结果产生个体差异。以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和职业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思想基础,对处于职业准备期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建构,提出了研究的框架和研究假设,给出了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研究主体分析的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根据理论假设的内容确定研究变量,对研究变量的测量工具进行了修订,对处于职业准备期的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相关的研究,并验证框架模型中的相关关系与路径假设。7.2 研究的结论
1.研究对理论框架所需研究的变量及其量表进行了适应性的修订,使其对研究的特殊施测人群更具备适用性和理论解释力度。修订后的相关量表具备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其内部一致性信度也符合相关的统计意义与测量学规范。2. 大学生关于职业自我效能的相关变量与其个体的人口统计学要素尤其是父母的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别存在显著性差异。3. 研究结果验证了个体因素(主动性人格)和环境因素(社会支持)对个体职业成熟度的预测作用显著;验证了主动性人格的个体因素和领悟社会支持的环境因素对职业自我效能感的预测作用显著;验证了主动性人格的个体因素和领悟社会支持的环境因素对职业结果预期的预测作用显著;验证了在职业效能预期和职业结果预期对职业成熟度的预测作用中,职业效能预期对职业成熟度的主效应显著,职业结果预期的主效应不显著。...........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9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9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