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以学定教理念下的高中物理电磁学教学实践

发布时间:2016-05-31 05:52

......


2 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2.1 以学定教的概念界定

以学定教,主要强调教师的“教”必须以学生的“学”为核心,以学生在课堂上显现的学习成效、参与状态、思维状态、学习方式等作为评价依据,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以学定教”理念,即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真正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发挥其内在的潜能。切实的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以主体的地位参与,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主动权彻底地交还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也使教师真正的解放出来,在教育实践中感悟到教育的真谛。

2.2 以学定教的相关研究

以学定教理念的教学实践,目前香港、澳门、内地等多个省市的中小学、幼儿园以及职业院校都已进行了试验,初见成效并取得了较为深远的意义。但“以学定教”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模式,尤其在我们之前也未曾有做出显著成效的学校。但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强大压力和高考倾向生活实践的前提下,以学定教理念的应用领域必将对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因为只有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自己真正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才能真正弄懂和理解概念、定理的实质,才能与实践生活相接轨。是反复练习和死记硬套的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和永远达不到的。因此,以学定教理念终将会渗透到课堂之中,贯穿整个教育的始终。

3 以学定教理念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的设计思路................. 6

3.1 从学生的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 6
3.2 从学生的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 6
3.3 从学生的兴趣来定教学方法............... 7
3.4 从学习方法来定教学方案................... 7
3.5 从学生发展来定评价结果................. 8
4 以学定教理念下的高中物理电磁学教学实践过程........... 9
4.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教学实践........9 
4.2“电势能和电势”的教学实践............12 
4.3“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教学实践.......16 
4.4“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的教学实践...............19
 4.5“电场强度”的教学实践.................22 
5 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26
5.1 问卷调查比对........... 26 
5.2 考试成绩比对及分析..... 30

5 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5.1 问卷调查比对及分析

上图结果显示出学生不喜欢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也不喜欢过多的自己看书和思考,教师讲解、引导和学生思考、探究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则是学生认为最好的方法,也是最受欢迎的。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上应该以此为例。8 题、9 题、15 题、16题也都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上做的调查,结果基本相同。总而言之,从调查问卷的总体来看,“以学定教”理念实施后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以及学习的方式方法都有所改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能发现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

5.2 考试成绩比对及分析

从以学定教理念实践前、实践中期和实践后期整个过程来看,均能说明本人所教班级(7 班)在平均分及格率上都有所提高,令人欣喜。但在最高分上并不是很乐观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课堂实践过程中过于关注差生和中等生的原因;另一方面是课下全部时间都投入在备课上,未能抽时间对尖子生给与个别指点和更高的寄托。因而他们有所松懈,本人将会引以为戒。

以学定教理念下的高中物理电磁学教学实践

.......


6 总结和展望

本人经过一学期的以学定教理念的课堂实践,从中受益匪浅。不仅改善了学生的学习习惯,而且也使学生获得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具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本人的业务能力和教学素养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真可谓教学相长。因此,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以学定教理念是不容置疑的。即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基础,以提升能力、发展思维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合理的学习思路为目标,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从而品尝到学习中的乐趣,实现乐教乐学的高效课堂。同时,“以学定教”既是“因材施教”的提升,也是“以生为本”的延伸。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2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52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0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