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云南回族作家小说创作论
第一章 云南回族作家小说创作概观
第一节 云南回族文学源流及创作背景
一、 云南回回源流
云南的回族和全国回族存在同源同流的关系。但与唐宋时期就有回族先民作为“胡商”“蕃客”入居中原的历史相比,云南没有关于唐宋时期回族落籍入滇的确切记载。因此研究回族历史的学者推断,云南的回族先民是从元代开始的。从 13 世纪中叶到 18 世纪初将近 500 年时间内,伴随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曾出现过三次回回人移居云南的高潮,从而使云南成为了仅次于西北地区的第二大回民聚居区。
为完成灭宋大业,忽必烈亲率蒙古军和西域回回军士十万之众平定大理。大理位于滇西四通八达之中,其地“西依点苍,东环洱水,山川形势,雄于南服”,一直以来都是屯戍之所,在此落籍的回回颇多。随后赛典赤?詹思丁出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其子孙相继在云南担任军政要职,家族枝繁叶貌兴旺不衰,他们的下属及随从也纷纷入籍。
明朝初年,为了彻底肃清元朝反叛力量和残余势力,明王朝对云南多次用兵,大批内地和西北回族将领入滇征战,随后便落籍于滇。同赛典赤一样,沐英将军及其家族镇守云南多年,名门望族的声名威照八方,子孙遍及云南大地。
清朝建立,明朝末代皇帝桂王永历帝败退云南,大批将士追随他出入滇地,其中不乏回族将领。兵败后,他们以“朱、明”二姓纪念前朝,至此隐匿于云南山野之间。清初,在滇东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新政,西北地区大批回族将士戍守边地。他们或屯军镇守或屯田编民,随着时间的沉淀留下了诸多回回营,回回村或“×家营”“×家村”这些村落。
纵观云南回族先民落籍云南的历史画卷,我们不难发现,朝代的更迭,战争的需要是他们迁移的主要原因。元明两代获得军功的回族将领拥有显赫的政治地位,其家族的繁盛促进了回族在云南的发展。这些回回人的家乡也许在西北,也许在遥远的波斯,也许在大漠,也许在渺茫的海边,但当他们感应国家的号召,踏过千山万水来到了滇南大地,这一刻他们就属于这片火红的土地。他们在这里耕耘在这里播种,日升日落,谱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画卷。
........................
第二节 新时期云南回族作家小说创作现状
一、 云南回族小说作家特点
新时期以来,云南回族作家小说创作题材选择上更加多元,艺术表现上灵活多变,除却作家自身的创作天赋以及对生活独特的体悟,还与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透过小说,我们可以隐约看到作者的情感和生活投射。不同的个体经验,造就具有独特审美的个性化写作。丰富的人生阅历是创作的富矿。云南回族作家的创作日趋多样化,某种程度便得益于生活的历练。查阅云南有代表性的小说家资料,可以看出他们并非接受专业的写作训练而成为创作者,而是生活的经验促使他们去自己熟悉的领域创作思考。作家段平,1978 年应征入伍,1981年退伍,三年的军旅生涯给作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随后的创作如小说集《远去的歌谣》,长篇小说《国防军》均是取材于军旅生活,小说集中展现了当代部队战士的精神风采,可以说这段军队生活是作家创作的主要源泉。作家马旷源,1974 年赴德宏州遮放坝飞海寨插队务农,这段知青经历让他更深入接触中国原生乡土,了解农村的人情世态。小说《忘川之恋》便是根据作家的知青经历改编。小说讲述归乡知青力图该变家乡面貌不懈努力的故事,作品倾注了作者的热情和期盼。因根据亲身经历所作,作品中知青形象表现的真实饱满。经过对几位作家小说创作取材的介绍,我们知道作家的创作不是生活经历的完全临摹,艺术创造与真实事例之间也存在着距离,但根据亲身经历而创作的作品往往更真实可信,充满魅力。
云南回族小说家的另一个特点是在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本民族审美与心理特质。这种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情感的作品源自于作家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热爱。云南回族作家的小说创作中有不少作品直接反映或间接显示回族的文化内涵和特质,展现新时期以来云南回族民众生活状态。对于回族文化的习得,一方面来自作家后天的学习和体悟,一方面来自家庭的熏陶和影响。其中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并与日常的生活融为一体植根与作家的内心。云南回族作家中有多位成长在宗教氛围浓厚的穆斯林家庭中。家庭环境对他们的小说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沙甸作家马明康,他的一家都是虔诚的穆斯林,外公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望的阿訇。马明康自幼跟随外公和父亲学习经学。在他的作品《十二寡妇》、《山吟》中,对回族民众身上体现的不对命运屈服,勇于抗争的民族精神进行大力颂扬。对日常生活中回族人的生活状态及心理都做了细致真实的描绘。女作家马瑞翎的祖父是一位精通阿拉伯语的宗教学者,同时古文学功底也很深厚。她的祖母虽然是文盲,却是个口头文学水平很高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她自幼跟随祖父母生活,在远离世俗的书香环境中成长,潜移默化的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她的小说《最后的乐园》,虽不是直接反映回族民众的作品,但透过作品我们依然可以感知到作家丰沛的民族情感。
..........................
第二章 新时期云南回族作家小说创作成就
第一节 新时期云南回族作家小说创作主题
一、“边地”主题的书写
(一) 崇尚自然本真,对美的歌颂
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不仅拥有丰富多彩令人神往的自然生态景观,同时也是多民族生活和多元文化交融的聚居所。新时期以来,云南回族作家以“边地”为创作题材,沾染着浓郁的苍茫大山与热带雨林气息的云南边地小说,展现了这个世界独异的生活情景、民族风情、心灵激荡,审美冲击以及深层的文化蕴藉。充满着作者对自然之美,人性之美的歌颂。
自然之美集中展现在充满野性和原始色彩的生态景观和特异的民俗之中。“莽莽苍苍,起伏连绵,说不清哪座山更高,也看不出哪一边的山是尽头,一座又一座好像是亲密相依的兄弟,走近了才看见大山之间还有峡谷江水相隔,不要说走人,就连猿猴也难越过;高坡一面,上下一回就是一天路程,人与兽各择地而居,有时相安无事,有时生死相搏。因为毒虫、瘴气相逼,人们只好寻找向阳的高坡居住,久而久之,山梁倒成了树木稀少的光坡,只有那些深深的大箐、峡谷里才依然林木森森,是野生动物的天地,内中不乏虎豹、毒蟒,令过路的赶马人和客子心寒……”自然显示出险峻的一面,让人充满敬畏,它仿佛有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不由得感受到一种神秘的召引。边地的少数民族在与颇具原始风貌的自然长期共生共处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马瑞翎的小说《三道溜索》中描绘了傈僳族独具特色的抢亲习俗。阿此的哥哥,顶替有钱人家的少爷入了汉人学堂,但没多久便逃了学,与达瓦阿格都的老婆厮混在一起。他向父亲郑重而得意的宣布他要结婚了,父亲听到后为儿子感到骄傲,举全家之力为哥哥准备娶媳妇的身价牛。在傈僳族生活的地区,男子看上别人的老婆,只要双方中意,就暗中把她藏起来,赔清女方婆家要求的女方身价后即为合法婚姻。他们的生活准则只是遵循内心的渴望,摆脱教条的束缚,活的坦荡。在《雨落拉祜山》中展示了拉祜族的“情死”情节。拉祜族男女恋爱一般不受父母干涉,若父母反对,这对恋人就会穿上最好的服饰,一起去到森里唱着歌,在如痴如醉的状态下相依着吃下狗闹花殉情。他们用惊心动魄的举动,履行了对爱情生死同在的承诺。他们通过死亡这种决绝的方式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对世俗势力强烈的抗争。拉祜人对爱情的忠贞坚持令人叹服。小说通过汉族学生阿杰逃难到拉祜山的经历,一路的见闻感受,对拉祜民族有了深刻的认知。“阿杰知道,拉祜族同胞过的还是有饭大家吃,打到了猎物平均分,基本没有偷盗现象,像高大爹的小掌楼,锁不了门,经常几天不在家,也不会有人偷他的东西。”淳朴豪放的民风可见一斑。对于这些未被现代世俗冲击的民俗作者给予赞赏。
........................
第二节 新时期云南回族作家小说审美与叙述
一、 独具特色的意象
借助审美意象来表达内心情感、生活理想,精神追求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经常使用的表现手段。审美意象是创作者细微复杂思想感情的载体,它的反复使用暗示着创作者内心有所指向,象征着感性关照之外的更为普遍的意义。在云南回族作家的小说创作中,,“月”,“羊”,“马帮”这几个独特的意象的使用,增加了作品的审美意蕴。
(一) 月意象
在中国文学中,月一直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无论是古代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还是现代作家老舍小说《月牙儿》里对月的描绘,月不仅作为作家心灵的寄托,还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意义的审美意象。回族作家把咏月这一文化传统与特定的民族历史结合,显出别致的一面。月亮这个可圆可缺、时清时晦的自然物象,不仅隐喻着回族的沉重历史,还能体现回族人民无比纯净的宗教信仰,是高洁清透的象征,是苦难的肃穆关照。
云南回族女作家白山的作品《冷月》中,多次出现月亮形象。《冷月》讲述了滇西明姓家族中的女儿们,在战争年代的命运。题目中的月,蕴含着多层含义。“女孩儿是家族的月亮”。天空中的月亮是明亮,柔和的。女孩就像天上的月亮那般美丽,充满希望。题目“冷月”代表着残缺,冷寂的月亮。这是一种暗示,预测着明家女孩的悲剧命运。作为大家族的女儿,她们有追求,有理想。在学校,她们为苦命的学友打离婚官司,走上街头宣传抗战。婚姻面前她们只是遵循自己内心的选择,玉景拒绝了有绅士风度却性情冷漠的侨胞金友鹤,杭景故意吓走了护路营的马参谋。然而战争的到来,这些如月亮般美丽的女孩人生却走向暗淡。为了使在前方战线杀敌的父辈能够宽心,她们同意了“拉郎配”,嫁给了山里的赶马人。《冷月》虽然描写的是一群女孩子的命运,但是这些女孩子命运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历史的积淀和现实的面貌形成了这个家族的人的立场、个性,规定了他的思考、抉择和行为。回回民族是以星月为标志的,“冷月”象征着伊斯兰文化的圣洁美好,以“冷月”为题,寓意着这部作品充满着庄严肃穆的伊斯兰文化内涵。在伊斯兰教义里要求穆斯林反抗侵略,维护正义。主张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反对以强凌弱,。小说反映了明姓家族为反抗外敌做出的坚守和牺牲。由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整个回族同胞,在国难当头的时刻,舍弃自身的安危,保卫国家安稳的壮举。月是冷的,可回族同胞保家卫国的心情是火热赤诚的。
...........................
第三章 新时期云南回族作家小说创作的局限与展望.........................34
第一节 云南回族作家小说创作的不足...............34
一、 典型人物的塑造不足............34
二、 艺术表现的不足.........................36
第二节 云南回族作家小说创作展望.................38
一、 民族营养的吸收..........................38
二、 作家创作队伍的提高...................................39
第三章 新时期云南回族作家小说创作的局限与展望
第一节 云南回族作家小说创作的不足
一、 典型人物的塑造不足
人物形象塑造是小说创作的中心问题。大多数小说给我们讲述的,总是一个或几个故事主人公在一个特定时间和空间中,依据一定的动机,由他或他们的行动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过程。故事中的人物倾注了作者的情感,透过这些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及思想意蕴。回族作家的小说创作中,常常将浓厚的民族感情灌注于他笔下的人物身上,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来展现回族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情感倾向。纵观优秀的回族作家的小说创作,不难发现,他们在作品中塑造了真实丰满具有民族特征的人物形象。有生活在底层的回族民众,有宗教文化熏陶下的虔诚信徒以及体现着民族精神的回族女性等。正是这些立体的人物形象使小说区别于汉族作家的小说创作,具有独一无二的审美价值。
新时期以来,云南回族作家将目光投向民族题材的创作。白山的小说《冷月》,马明康的小说《十二寡妇》、《山吟》,马连凯小说《苍山雪》,都是展现回族同胞生活风貌的作品。这些小说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时代风云裹挟下,回族同胞和命运的抗争。《冷月》讲述抗日战争中明姓回族家族的牺牲与坚守;《十二寡妇》讲述一群不幸的回族妇女在改革开放时期自强不息与生活的搏击;《山吟》讲述民国至解放战争时期,回回青年马正山为父报仇参加革命的故事;《苍山雪》以清末大理杜文秀反清起义为原型,还原历史尘埃中的这一壮举。这些小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回族民众不惧强权,勇于抗争的民族品格。但这些作品却没有获得广泛关注,究其原因很大一个因素是,小说中没有成功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
结语
本论文以云南回族作家的小说创作为关注对象,从小说创作主题和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考察,探讨新时期以来云南回族作家小说创作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之处。由于云南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云南回族作家的小说创作显现出独特的民族性以及地域性。民族传统和文化是作家创作的养分。云南回族作家的小说创作聚焦于本民族的题材,展现回族民众的生活风貌及情感倾向。云南回族从元代起由中原踏上了这片红土地,几经曲折终在云南大地生根、成长。不畏强权,奋斗不息的民族品格在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身上均有体现。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区,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云南回族作家也把笔触转向其他民族的刻画上。在与他民族互融共存中,云南回族作家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优秀的养分,小说创作题材得到拓展。云南回族作家大多八十年代初期登入文坛,他们努力与主流文化的创作保持一致。新时期以来,云南回族作家小说创作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显著的提升。产生了一些有影响力的作品,并在省内斩获文学奖项。云南回族作家的小说创作朝着稳步向前的态势发展,但我们仍然清晰的认识到,与其他回族区域的优秀作家的创作相比,云南回族作家还有一定的进步空间。在典型人物形象塑造,叙述技巧运用等方面,云南回族作家还存在欠缺。虽然有一些优秀之作,但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还不够深远,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深度还可以朝更纵深的方向发展。云南回族作家应立足本土,汲取民族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同时放眼全国,开拓视野。云南回族作家的小说创作发轫于现代,繁荣在新时期,作家的创作队伍由无到有,由少渐多,作家作品也日趋成熟。面对消费主义时代商品化创作的书写范式,我们期待云南回族作家寄寓生命体验,饱含宗教情怀和充满云南风情的作品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22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52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