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书香校园”建设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我们读书不仅因为我们不能认识够多的人,而且因为我们的友谊如此脆弱,如此容易缩减或消失,容易受时间、空间、不完美的同情和家庭生活及感情生活种种不如意事的打击”。国内学者刘铁芳认为“阅读与交往是走向通识教育的路径”2。然而,近年来种种关于大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取向呈现出现实功利化、娱乐刺激化等倾向,同时,随着阅读价值取向的偏离带来了阅读内容的偏离。网络阅读、移动阅读的方兴未艾,使得“阅读碎片化”、“浅阅读”也成为普遍现象,大学生的阅读危机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说过: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2012 年党的十八大第一次将“全民阅读”写入党的工作报告中。报告中说:“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十八大以后,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在各地展开得如火如荼,2013 年全民阅读立法被写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2014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倡导全民阅读”。 通识教育译自英文“general education”,是一个内涵丰富、多维度、多阶段的历史范畴,关于其界定问题,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很多,至今为止仍未形成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但学术界还是取得了一些共识,《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一书认为通识教育之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完整的人应该拥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三大领域的基本常识,应该拥有对普遍性价值进行辨识的基本能力,能够进行有效的思考,并能清晰地表达自己及与人沟通。通识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通融见识,更有远大眼光、优美情感;不仅能独立思考,探究并解决个人遇到的现实问题,更能主动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在吸收教育学、哲学、文化学、图书馆学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重点依据通识教育理论,对国内大学生阅读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当前校园阅读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试图为建设大学书香校园,养成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阅读习惯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1.2.2 研究意义
第一,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发展。麻省理工学院第十四任校长保尔·格雷指出,“大学文化的最伟大之处在于它通过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从心灵深处塑造人,它像血脉一样熔铸在大学的各个层面,自发地左右着或自觉引导着大学人的思想和行为,臻于入芝兰之室而自芳。”除了整体的文化熏陶,任何单一的教育形式都是碎片化的培养,促进大学生整体全面和谐发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培养,大学文化有着其他任何教育形式不可比拟的功能。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会在不知不觉中由表及里地影响学生的行为、观念,最后形成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显然,建设大学书香校园,培育书香校园文化,“以文化育人”,能进一步丰富通识教育的内涵和方式,有助于改变仅仅通过开设通识课程来进行通识教育的局面,为我国大学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提供有益的补充,拓展通识教育的途径。 第二,有助于书香校园建设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当前我国大学的书香校园建设,大多呈现出零散性、自发性、阶段性的特征,尚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常态机制。如果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书香校园建设纳入通识教育过程的整体来加以考量、规划和推进,将有助于书香校园建设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促进书香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知识论、认识论、价值论是教育哲学中的重要论题。教育与知识紧密相连,对知识来源的认识不同决定了认识论的不同,“我思故我在”的理性主义知识观认为,真知的来源靠“天赋观念”,教育过程中知识的掌握依赖心灵。与之相对的经验主义知识观强调感性经验,认为感觉是人们认识的起点。很明显,二者知识论的区别必然导致二者认识论的差别,影响着教育过程中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即如何有效地让学生掌握知识的问题。知识的无限性与学生在校接受教育时间的有限性使得教育教学活动中知识的选择显得意义重大,而价值论即解决了这一问题即知识的选择问题,价值论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
2.1 认识论角度下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哲学派别和思想观念,颇多而繁杂,大致归为 “理想常经主义”、“精粹本质主义”及“进步实用主义”三大流派。三大流派在认识论方面各有侧重:理想常经主义流派强调天赋的理性,理性的思维,内省能力及观念的培养;进步实用主义则强调后天的经验积累,注重经验的尝试,注重教育过程中外在的实在的因素;精粹本质主义在认识论方面是二者的调和,同时看到了理性和经验的重要性,认为经验在先,提供素材;理性在后,作思考,强调试验和推理并用,外在的实体要靠人观念的认知,很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色彩。通识教育的“理想常经主义”流派视上帝为唯一的神,其宇宙论便是上帝的创造论,认为世界是有目的的,其存在和演化是神的旨意,因此强调人的精神心灵的存在及作用。宇宙本体有一个永恒而普遍的真理或实体,这种真理或实体是一种无形的或精神的存在,宇宙间的种种事物现象都是依据一次“理念”而来,都有其变化发展永恒的真理。因此,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内省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理想常经主义的代表人物笛卡尔认为,,理智地思辨是认识并获得普遍永恒真理的最佳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理想常经主义注重内省的方法论的应用,强调怀疑及用心思索最后得到肯定结论的重要性。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及内省意识。纽曼亦深信这种永恒普遍的追求及内省思辨的锻炼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本质。纽曼认为“大学是教授和学生的“学习社区”是一个“教导宇宙普遍知识的场所”。
..........
2.2 知识论视野下的通识教育理念
知识的性质、价值与教育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知识性质的转变会动摇原有教育的知识基础,引发建立于其上的原有教育观念、制度和活动的危机,从而推动一定时期的教育改革。“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是一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通识教育的理想常经主义从强调官能训练和心灵拓展的目标出发,认为语文宗教最重要,强调经典的研读与学习,重视知识的内容选择;进步实用主义与其注重经验的认识论对应,知识论方面强调生活技能的解决,看重结果,认为职业技术最重要;与认识论相对应,精粹本质主义在知识论方面的观点依旧是二者的调和,强调人文、社会、自然的均衡,动机与结果兼顾,内容与方法并重。《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指出“聪明的教师会研究经典的文学及艺术作品,以揭示人类一直困惑不解而又顽强摸索的理想”。在知识论方面,通识教育的重要流派理想常经主义主张最高的知识是神的智慧,这是建立在理想常经主义流派对世界的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理想常经主义这一流派对上帝的深信不疑,使得其在知识论方面的论述具有宗教色彩。比如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上帝的赋予,且知识是运用天赋的理性,通过内省的思维训练得到的。因此,将久经历史考验的“历万古而常新”的经典著作和古典语言这种“伟大的对话”视为最佳教材和学生的必修科目。 理想主义的人都看重“智力”而非“感觉”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因为感觉是根源于物质的肉体感官,而智力是来自精神的反省思维,思辨和领悟自然高于感觉和尝试。这也是西方人文主义所相信的。作为人文主义的信徒,赫钦斯认为教育的科目要以人文学科为主,以学问本身为目的,以人本身的精神心灵为依归,而不是职业科目训练。因此大学教育在林林总总的知识中进行选择,选择的标准是其永恒性和普遍性,因为宗教神学是最永恒、最普遍的,古代文明是最值得探究的,经典著作是人类历史上经过实践考验和认证的,因此宗教科目、哲学思想和古代语文是最佳的选择,因为这些本身就没有实利的作用,且古典人文科目系经由 1000 多年经验保存下来而仍具有价值。“文雅教育是追求各类知识的真理,各类科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彼此的关联性,以及本身的永恒价值,达到广泛综合视野的”心灵的扩展“通过这样永恒的普遍的科目培养出来具备“心灵的扩展和启明”。
.........
第三章 大学“书香校园”与通识教育的适切性 .......... 16
3.1 “书香校园”作为隐性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 16
3.1.1 正式课程教育功能的局限性 .... 17
3.1.2 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 ....... 18
3.1.3 阅读的本质 ..... 19
3.1.4 阅读与人的二重性弥合 ............ 20
3.2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与建设“书香校园”的共同目标 .......... 21
第四章 大学建设“书香校园”的困境 ........ 23
4.1 大学生阅读现状 ........ 23
4.1.1 阅读的价值取向危机 ....... 23
4.1.2 大学生主要阅读方式数字化 .... 25
4.1.3 整体呈现“浅阅读”特点 ........... 26
4.1.4 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缺失 ............ 27
4.2 大学阅读推广问题探析 ..... 28
第五章 建设大学“书香校园”的路径思考 .... 34
5.1 大学“书香校园”建设之理念澄清 ............ 34
5.2 建立和健全“书香校园”建设的制度保障.......... 36
5.3 将大学“书香校园”建设落实到环境层面.......... 38
5.4 阅读组织建设与主题活动的开展 ....... 45
第五章 建设大学“书香校园”的路径思考
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与大学文化整体建设相剥离,用一种“打补丁”式的改革模式解决教育问题,哪儿暴露出漏洞出现问题,就打一个补丁。如此,教育问题便会层出不穷,按下葫芦浮起瓢”,打补丁式的改革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解决大学“书香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建设整体校园文化出发,从根本上澄清“书香校园”建设的理念,建立系统的保障制度,加强建设校园环境建设并落实到实际的阅读推广活动中。
5.1 大学“书香校园”建设之理念澄清
美国高等教育家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认为:“大学是由相同的理念或理想,而非行政力量,所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有机体。”理念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引领大学文化的发展。“文化处于一种泛存在状态,文化制约同样处于一种泛制约状态。”文化形态的制约来源于理念的引领,不改变大学理念而企图改变文化形态是不可能的,改变文化的起点就是要建立一种具有价值的理念,引导文化形态或文化模式的发展。目前大学发展面临的困境,从大学的内在本质进行深入反思,实质上是大学理念的缺失;大学改革出现的困惑,实质上是大学理念的迷茫。“书香校园”建设中的困扰,不是来自问题表象本身,而是来自深度的理念混乱。缺少理念的大学展示的可能只是大学的躯壳,缺少理念的“书香校园”建设可能只会流于说法或形式。“理念是人们形成、信奉、或遵从的一种系统化的思想或观点”“文化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具有思想性的理念,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价值取向,一是思维习惯和方式”书香校园建设中要坚持通识教育的价值取向,培养全校师生良好的阅读观念和思维方式。
..........
结语
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艾伦·布鲁姆曾经这样描述他的经历:“十五岁时,我第一次看到芝加哥大学时,我认为我发现了自己的人生。过去我从未见过或至少留意过这样一种建筑物,它明确地致力于更崇高的目的,不是为了功利或需要,也不仅是为了栖身、生产或者贸易,而是为了目标本身。”大学文化的力量,从来不容小觑,它通过校园建筑等承载物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学生的精神气质,甚至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性的影响。营造大学书香校园更多的应该是校园书香文化的建设,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书香校园”的建设,是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一种爱读书、读好书氛围的养成,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建设,是从理念澄清、制度保障、阅读环境营造及阅读组织活动角度进行全面建设,且在这种文化建设中渗透通识教育理念。大学“书香校园”建设是“书香”文化的建设,文化的建设非一朝一夕之事,是历经岁月的长久积淀,中国人常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实施或改革方案要立竿见影地取得快速明显的进步效果,并非容易之事。通识教育是一项长久而持续的教育计划,在大学中开展阅读推广,建设“书香校园”是一项营造校园文化的工作,与学生的就业指导及师资引进等工作不同。大学文化建设工作需要一定时间的积淀,且不易用具体的指标衡量,但文化育人的力量不容忽视,建设“书香校园”并非单纯图书馆一个部门的事情,这需要学校内部及校际间的长久协作,共同努力。总之“书香校园”是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学校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涉及学校所有的人和事,必须整体努力,通力合作,通力改善!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39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53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