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中国的贸易强国之路——基于贸易竞争力视角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06-07 11:13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2001 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以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把握新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带动进出口的整体增长,对外贸易每年的增速都超过 20%,发展如此迅速进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09 年我国对外贸易超过 2 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国;2012 年我国对外贸易达到 3.9 万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二大贸易国,且和第一大贸易国的距离在逐渐缩小;2013 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超过了 4 万亿美元,初次略高于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2014 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为 4.3 万亿美元,比美国增长 3.4%,仍旧是全球第一大贸易国。但是我国作为贸易规模如此大的贸易国,所应享有的福利却并不明显。反观全球,货币贸易中美元仍是最大的贸易商品,全球价值链中中国处于公认的“微笑曲线”低端,附加值较高的服务贸易与美、德两国差距甚大,人均国民收入始终没进入世界前 100 名,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差距甚大,甚至我国对大宗商品或敏感商品无定价权和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无参与权等,这些都未随着我国迈入贸易大国的地位而有所改善。这些事实和我国优秀的贸易数据明显存在出入,国民获得的贸易利益与我国身为贸易大国的身份并不相符。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是什么样的?如何以贸易竞争力角度衡量国家的贸易强弱?中国与贸易强国的距离还有多远?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该如何制定?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有些学者尝试从 WTO 和 OECD 推出的贸易增加值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本文则认为中国的贸易规模大但是贸易能力不强,并将从贸易竞争力的角度来对此进行探索。本文的逻辑起点是先对贸易强国的内涵进行探讨,从我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再结合贸易竞争力理论提取前面贸易强国内涵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探索和验证中国与贸易强国的差距。最后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从分析过的指标上给出新经济下我国向贸易强国的发展路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本文基于贸易竞争力视角对贸易强国之路进行探索,可以确定的是贸易竞争力是可以决定当前国际形势下的贸易国家强弱代表。另外国际竞争力及其理论可以拓展应用于对贸易竞争力的研究,进而论证中国的贸易强国地位,这是国际竞争力理论的新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本文在国内外贸易强国衡量标准的基础上,对贸易强国衡量标准体系进行构建,并根据实证分析所需要对可量化指标进行筛选,包括货物贸易额、世界500 强中国公司数等,最终得到衡量体系表,为中国的贸易强国战略提供理论基础。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一)对中国对外贸易附加值的研究

作为一种新的贸易统计方法即对外贸易出口附加值,它可以更加确切地反映出全球化时代下对外贸易的状况。Koopman(2010、2012)等人和 Johnson.(2012)对 2004 和 2007 年多个国家测算了 VSS 值,发现按照出口附加值方法测算中美贸易顺差将缩水 30%-40%。OECD 的投入产出数据库已有能够统计和反映贸易增加值的有关指标,且仍在进一步加强有关建设完善。

(二)对中国贸易地位的研究

关于中国对外贸易地位的研究,国外学者也没有对从综合的角度进行研究,都是从某单个方面进对某国家贸易地位的分析。如 Robert T. Kudrle(2012)从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权角度以 OECD 为例分析,得出中国对于国际规则制定的软实力还有待提高,话语权地位不高。Jay Squalli 与 Kenneth Wilson(2011)从贸易开放度的角度运用其新的侧度方法进行计算,指出贸易开放度与一国对外贸易水平是相关的并依此探讨国家的贸易地位。Olivier  Cattaneo  et  al.(2010)和 Robert C.Feenstra  等人(2010)从贸易结构或者是价值链的角度,指出我国处于全球贸易价值链的低端位置,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不高的结论。

(三)对中国出口商品质量的研究

国外大多把关注焦点放在中国出口方面,Schoott(2008)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品质进行研究,并得出中国出口产品位于价值链的低端,或者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同一种商品的结论。Amiti  和 Freund(2010)对中国贸易出口结构进行研究,并得出弱势剔除了对外贸易中的加工贸易,存在于中国制造业出口商品中的技术含量几乎没有变化。

综上所述,国外主要从专业化分工角度和统计方法上对于贸易增值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并准备加入更多的国家和更多的年份进行探讨。对于中国对外贸易强国发展的研究,国外文献中并没有相关文献来分析和探讨中国在全球的贸易地位以及贸易强国的相关探讨,从宏观角度实证分析中国外贸总体质量的文献几乎空白。

.........................


第二章  贸易强国的内涵和中国的现状


第一节  贸易强国的内涵

一、贸易强国的内涵

为了研究中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首先要知道贸易强国是什么样,中国目前怎么样。从中国的贸易规模来看,中国已然是贸易大国,对全球贸易的影响巨大。那么贸易强国的定义或内涵是什么,贸易强国具有哪些特点,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清楚,还处于各抒己见的状态。以下从两个方面来罗列有关贸易强国内涵的相关观点。

(一)主要从定性角度予以研究的学者观点

1.何新华,王玲(2000)初次对贸易强国进行判别,列出了对全球影响力等标准,并通过选取 12 个经济指标对各国和地区进行分析,最后给出贸易强国的内涵包括:贸易强国需要具有稳定的汇率,金融服务业和国家的收入要高,对外贸易度不低,经济规模大且产业结构应主要发展服务业。

2.汪毅夫(2005)认为贸易强国的内涵应该包括如下内容:对外贸易的方式是质量和效益增长类型而不是仅有数量上的增长;对外出口商品上含有的关键性技术、品牌、知识产权和它的国际销售渠道均由本国的企业掌控;贸易商品的附加值要高;高科技制品应在工业制品的出口中占主要地位;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要强,拥有的企业管理水平要高,能够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能够较少的受到国际上的市场风险干扰;不仅是出口企业还有其工会也要有能力应对国外的反倾销。

3.郝志功(2006)对于贸易强国内涵的理解是:一国的贸易总量在全球市场上占了主导地位;一国的产业可以在全球实现分工和拥有其他发达国家那样高的贸易科技含量;积极成为区域贸易、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领导者;实现一国贸易强和国家富的共同发展。

4.陈飞翔,吴琅(2006)将贸易强国定义为对外贸易货物和服务商品中的生产要素多为中高级,主要为价值型的贸易,并能够在全球贸易中获得主要贸易利益的国家或经济实体。同时指出和分析了贸易强国的特征表现在外贸的特征、外贸的基本面、外贸对经济带来的作用三个方面。

5.赵蓓文(2013)从数量和质量两个层面上定义了贸易强国的标准:贸易规模和占世界份额的比重都大;贸易结构即服务贸易的水平要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即具有国际知名品牌的数量多、出口产品的附加值高、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管理水平高;能够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跨国公司总数多即具有较高的对外投资能力;经济强国(包括经济总量和人均 GDP)是贸易强国产生和立足的根本前提;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高或对全球贸易的影响大。

.......................


第二节  中国的现状

对贸易强国的内涵进行科学的掌握之后,还要针对性的认识我国的内外部贸易现状,在对我国的现实状况进行分析之后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取贸易竞争力指标并构建强国体系,得出实证分析结果进而提出政策建议实现我国的强国目标。

一、外部环境现状

(一)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生产的国家化和经济向着一体化发展的越来越迅速,同时,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发展更为迅速并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据 WTO 统计,自 1948 年到 1994 年报告于关贸总协定的区域贸易协定仅有 123 个,然而截止到2013 年 1 月,WTO155 个成员中除了东非和西非三个国家外,其他国家都签署了一个或多个区域贸易协定,并且向关贸总协定报告的有 546 个,正有效运行的有354 个。区域贸易总协定正在成为越来越普遍的国际贸易合作方式。 

区贸协定是在区域内进行经济合作的,它的法律效力更高,贸易也越自由化。它主要通过消除区贸协定中成员间的贸易壁垒,促进各要素的自由流动,最终实现所有成员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区域贸易协定包括六种协定形式,其中自由程度最低的事特惠贸易安排,贸易程度最高的是政治经济实现一体化。然而,现实中自由贸易区是区贸协定的最多存在形式,超越这个形式的目前只有欧盟和南方共同市场。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联合更多见,如美国和欧洲、美国和日本、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区域贸易协定的达成。发达国家之间的联合不仅贸易量容纳了全球贸易的半壁江山,而且参与国际贸易的深度和广度更大,对全球贸易的影响显著。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并不能参与到强强联合中来,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竞争力,尤其是贸易竞争力,才能融入有效的国际经济体系中来,为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


第三章  贸易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

第一节  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 22

一、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 22

二、与贸易竞争力的关系 ............... 23

第四章  基于贸易竞争力的贸易强国实证分析 ............ 27

第一节  指标体系的构架和实证方法 .................. 28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 28

二、综合评价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 28

第五章  中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政策建议 ............... 35

一、国家层面 ...................... 35

二、企业层面 ............ 37


第四章  基于贸易竞争力的贸易强国实证分析


第一节  指标体系的构架和实证方法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理论经验和贸易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从贸易竞争过程方面来体现各国的贸易竞争力。以下是贸易竞争过程的几项指标:

1.贸易规模:贸易规模是贸易竞争过程的重要度量指标,一国在世界上的贸易规模越大,市场份额越多,其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也越大,其对世界市场的影响能力也越大,对产品价格和对外投资的影响也大。本文用货物对外贸易额和服务对外贸易额来衡量贸易规模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2.贸易效益:贸易效益是一个国家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由于一个国家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贸易收入,所以本文贸易效益的衡量采纳人均 GDP 指标。由于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不同,本文用出口品国内增值率来衡量参与国际分工获得的利益即贸易效益。

3.贸易核心竞争力:贸易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过程中获胜的关键,核心竞争力越高反映了其贸易竞争力越强,从贸易中获得贸易利益越多。本文用自主品牌拥有率来衡量贸易核心竞争力。自主品牌拥有率代表了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的技术优势,自主品牌拥有率和贸易竞争力成正比。由于自主品牌拥有率难以统计,并且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本文用一国拥有的世界品牌 500 强数和世界 500 强跨国公司数来替代和衡量贸易核心竞争力。

中国的贸易强国之路——基于贸易竞争力视角的研究

...........................


第五章  中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政策建议


本文先总结和概括了学者们关于贸易强国的内涵,对中国贸易外部环境现状和内部贸易现状进行分析,这一部分内容列举了贸易强国的各种指标,指出了中国的现状,对我国的贸易总量、贸易方式、贸易结构、贸易效益、贸易知识竞争力等有所把握,我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是我国当前的必然选择。然后阐述了国际竞争力的各种概念和有关贸易竞争力的理论,结合贸易竞争力理论的贸易过程指标和前面总结的贸易强国相关指标,本文构建了基于贸易竞争力角度的强国模型。该模型指标包括贸易规模、贸易效益和贸易核心竞争力等贸易竞争过程指标,经过分析得出我国与美国等贸易竞争力强的贸易强国相差甚远,中国在贸易效益、贸易核心竞争力和贸易规模上均处于弱势地位,中国需要向贸易强国进行转变。

然而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不能靠简单的贸易规模扩张,要实现这一转变我们需要从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进行全面的战略性调整。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世界经济、贸易增速再次踏上全球化深化发展之路的大背景之下,中国要牢牢把握住在亚太地区的庞大发展机遇,加快实现经济转型,促进外贸积极健康持续且稳定的向贸易强国发展。本文结合整篇文章分析内容,着眼于所分析贸易指标,从宏观和微观提出以下贸易强国策略。

我国的贸易发展到目前为止仍大部分建立在劳动力价格低廉和资源丰富上,我国应该培育和出口一些国际贸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它们可以带来更高的贸易利益和更多的发言权。首先,作为我国目前主要出口的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品,如鞋类、服装、纺织、办公机械、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等,我国还应该继续稳定发展,虽然劳动型密集型的产品竞争力并不持久,但目前贸易格局难以立即改变,中国应保持其目前的优势为本国带来贸易利益和提供就业。其次,积极培育和发展由传统工艺或垄断形成的具有贸易竞争力的产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必然有很多多年经营甚至上百年的“老字号”传统产品,这类产品是别的国家模仿不来的,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其独特的贸易竞争力带来的贸易利益要大很多,如法国的葡萄酒和荷兰的鲜花。中国应该重视对此类产品的扶持,将提高整提竞争力。最后,集中资源突破某个或某几个领域而非整体领域,抓住重点的新兴战略性技术密集型产业去突破,如医疗设备、纳米、新材料等领域,很多领域也正符合我国国内的内需。由波特的竞争力优势理论也可得知资源型的竞争力难改变,技术型的竞争力是动态的可以改变的,因此中国应在技术积累和创新的基础上,战略性的开发和扶持此类产品。只要实施这样层层突进的贸易发展战略,在未来的年代里,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将出现越来越多具有贸易竞争力的产品在世界贸易中发挥着引领和主要作用,中国才能从贸易大国成为贸易强国。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42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542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c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